王一川《美学原理》5_第1页
王一川《美学原理》5_第2页
王一川《美学原理》5_第3页
王一川《美学原理》5_第4页
王一川《美学原理》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艺术的含义和种类网络艺术美及其审美特征第五章网络艺术美本章提要网络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主要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进行原发的,供网络用户参与、欣赏或体验的,具有鲜明网络特性的新艺术表现形态。网络艺术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有五种表现类型。网络艺术美是以赛博空间虚拟性为突出特征的,显现出高度互动性与技术平等意识的,同时带有明显的通俗娱乐性的新型审美。第一节网络艺术的含义和特征本节重点:网络艺术的含义。

网络艺术发展阶段。计算机艺术、“互联网+”艺术、“互联网化”艺术。网络艺术的种类: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画和漫画。一、网络艺术的含义从广义角度来说,网络艺术即一切呈现于网络媒介上的文艺样态,包括传统艺术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行为。狭义的网络艺术,强调其网络原创属性,通常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进行原发的,供网络用户参与、欣赏或体验的,具有鲜明网络特性的新艺术表现形态。《诚如所思》,提出微缩摄影技术和麦克斯储存器的概念,开创了数字计算机和搜索引擎时代。传统艺术纷纷移民网络,艺术与网络媒体开始联姻的阶段。发展创新期:“互联网化”艺术探索发展期:“互联网+”艺术技术层面的发展商业化因素与生产机制相关政策、法规萌芽期:计算机艺术二、网络艺术的演变三、网络艺术的种类(一)网络文学(二)网络剧(三)网络电影(四)网络音乐(五)网络动画和漫画本节小结网络媒介被认为是继报纸、电视和广播后出现的新兴媒介,具有多媒体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中西方语境下的网络艺术有不同发展脉络。网络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计算机艺术为代表的萌芽期,以“互联网+”艺术为代表的探索期,以“互联网化”艺术为代表的发展期。其中,文学、音乐、美术是较早获得发展的领域。网络艺术主要分为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五大类。第二节

网络艺术美及其审美特征本节重点:网络艺术美的含义。网络艺术美的演变。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媒介互动美、符码虚拟美、文本生成美、沉浸体验美、文化融合美。一、网络艺术美的含义

网络时代的艺术“下沉”并与生活以一种独特的状态融合。技术发展对传统审美价值与秩序带来挑战,技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工具、材料以及创作手法的使用等方面,还与深层次的认知与审美相关。

概括来说,在中国语境里,网络艺术美是一种以赛博空间虚拟性为突出特征的,显现出高度互动性与技术平等意识的,同时带有明显的通俗娱乐性的新型审美。二、网络艺术美的演变

技术的逻辑与审美方式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网络艺术美的演变大致可视为由“互联网+”到“互联网化”的历时性过程,前者偏于一种媒介形态的简单叠加,后者则涉及网络艺术的核心认定标准。(一)“互联网+”的网络艺术美

“互联网+”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网络性”,传统艺术纷纷触网但并未内化成为其独特的艺术特性。

早期艺术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一个“移民”后“联姻”的过程,例如最早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和网络绘画,主要是将印刷文字、图像、音乐数字化后搬运上网,并未直接改变作品文体或风格,

更多的是作用于艺术外部“场”(二)“互联网化”的网络艺术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各门类艺术获得发展的新渠道,当互联网由媒介载体化为其内在、本质的

“网络性”,网络艺术便进入了“互联网化”的第二发展阶段。

“互联网化”的时代不只是机械复制的年代,还被认为是符号自我编织的时代。环境媒介化提供了一种与现实对等的“替代品”:虚拟现实。三、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一)媒介互动美

媒介互动美主要指一种非线性的互动之美,互动的行动比互动的内容更重要,意义产生于协商和交互的过程中。

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互动,二是人际互动。“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梅罗维茨三、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二)符码虚拟美网络艺术符码是指把数字媒介编码成综合艺术符号的规则系统。

符码虚拟美主要指网络技术拓宽了艺术想象力的“硬件”范围,虚拟符码完成着对现实的非现实化进程,在内容层面以超现实的幻想为突出特征,在技术层面以拟真革新了“真实感”的格式。•

“星空的旋涡,变成零的距离,还保留微弱逝去光阴。时空扭曲引力,也许能倒退,还未遇见你,逃离整个宇宙碰撞的意外”。——《坠落星空》三、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三)文本生成美

文本生成美主要是指网络艺术的形态是开放的、处于动态生成中的“文本”,此时进行创作的主体的阐发点不再“缝合或封闭,而是保持非稳定、过剩和多重”,当艺术的创作变为“复数”行为时,文本意义的未完成性不断召唤着民间想象力来“填空”,体现出一种创新之美。三、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四)沉浸体验美

网络艺术延长了审美鉴赏的链条(从古典主义艺术的“静观”到现代主义艺术的“震惊”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眩晕”),补上了第四块拼图:“透明的”沉浸式体验。

经联网的界面必须显示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同时还要显得令人迷恋”,

“令人迷恋”与感官融合的“沉浸”,也引发了副作用:个体极易在碎片的、虚幻的、麻木的宣泄中失去深度的精神愉悦。人们需正视这种破碎的后现代体验,打破被动的沉迷,将全面的感官体验恢复为“完整性”的体验。三、网络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五)文化融合美

网络艺术带来的是一种新型的“融合文化”。大众的和小众的、精英的和通俗的、跨媒介的文化于互联网“杂交”,将异质的文化重新打包后形成了网络特有的共振空间式共鸣。

网络社群的发展经历了从“广场式”的聚集,到再次圈层化的“网络个人主义”的再度分离。批判性思考以上有关网络艺术美所谈,主要是就其正面作用来说的。其实,上述五个特征中的每一个,在其正面作用中都隐含着副作用或反作用的可能性;因为正像“物极必反”一语所指出的那样,假如片面沉溺于网络艺术之虚拟美世界,忽视现实社会生活的实在性和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所谓的“美”就会走向其反面了,也就不再是真善美而转化成假恶丑了。对此,是需要保持冷静的理性立场的。批判性思考所谓网络时代的“参与式文化”是否能真的来临,还是迎来另一种信息茧房中的“画地为牢”?这需要“网众”不断继续跨界和“出圈”的尝试。“网众”要做能动性的行动者而非结构化的“客体”,再次从虚拟现实中回到真正的现实,既轻盈,又厚重,灵动自由地、诗意地栖息大地;在感官体验、技术赋权等优势下,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提高审美的层次和丰富程度,从“曲低和众”走向“曲高和众”。本节小结网络艺术美的演变过程是技术和审美二要素之间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网络艺术美是一种以赛博空间虚拟性为突出特征的,显现出高度互动性与技术平等意识的,同时带有明显的通俗娱乐性的新型审美。媒介的高度互动性创造出新审美情境,符码的虚拟美提供了超现实的艺术想象,诉诸大众式的文本生产方式,给人以沉浸的体验,搭建了一种新型的融合文化。【思考与练习】1.结合西方与中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