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模板7篇_第1页
数学教案模板7篇_第2页
数学教案模板7篇_第3页
数学教案模板7篇_第4页
数学教案模板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数学教案模板7篇

数学教案模板篇1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肯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转变图形的大小和外形(只转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约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改变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外形都不转变(只转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约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觉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究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数学教案模板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究并掌控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经受探究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索和表达技能.

3、利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敏捷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学习过程:

一、探究活动

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点a处穿孔,再把纸开展,并连接两针孔a、a.

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认真观测你所做的图形,然后讨论: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直线mn线段aa.

2、那么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

3.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idpointperpendicular).

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开展,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有什么关系?

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行操作.

(1)线段ac与ac有什么关系?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

(2)a与a有什么关系?b与b呢?△abc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轴对称有哪些性质?

6.轴对称的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假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二、例题讲解

例1、(1)如图,a、b、c、d的对称点分别是,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cd=,cba=,adc=.

(2)连接af、be,那么线段af、be有什么关系?并用测量的方法验证.

(3)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

(4)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肯定相互平行吗?

(5)延长线段bc、fg,作直线ab、eg,你有什么发觉吗?

数学教案模板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阅历出发、争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受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争论,培育同学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受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进展同学的抽象思维技能,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经受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分组争论,培育同学合作沟通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以下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改变而改变;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的改变;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改变而改变.

师生行为:

先让同学进行小组合作沟通,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沟通.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争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老师组织同学争论,提问同学,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同学: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沟通.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争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详细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是自变量,y是*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以下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改变而改变;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改变而改变;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改变而改变.

师生行为

同学先独立思索,在进行全班沟通.

老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同学思索的过程,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同学: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悟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假如两个变量*,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同学先进行独立思索,再进行全班沟通.老师提出问题,关注同学思索.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同学能否顺当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同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沟通;

活动4

问题1:以下哪个等式中的y是*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的反比例函数,当*=2时,y=6

(1)写出y与*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同学独立思索,然后小组合作沟通.老师巡察,查看同学完成的状况,并予以实时引导.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

①同学能否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同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由于y是*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由于*=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3时,y=8.

〔1〕写出y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的值.

2、y是*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依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同学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沟通,上讲台演示,老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背景知识,留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改变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争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端详某些实际现象.

数学教案模板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控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约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当得出如下结论:一般状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留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数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在观测操作活动中,探究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引导下,学习从详细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预备:五朵花、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

1、出示情境图,读懂图意。

2、仿照做一做,边说边做。

3、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

4、集体沟通数“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方法”鼓舞同学仔细倾听、清晰表达。

二、实物操作

1、出示熊猫图,说说图上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几只熊猫?

2、用学具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3、和同桌说一说后集体沟通,鼓舞孩子仔细倾听。

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2+2=5

2、思索: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老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同学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一共有多少?

引导同学完整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一辆”“又飞来一只”。

2、说一说。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

(2)观测情境图,沟通书中呈现的实例。

(3)让同学结合不怜悯境说明算式的意义。

(4)引导同学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

3、小结。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4、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沟通。

五、总结,布置实践作业:在家里说说加法问题,并把算式记住来。

数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娴熟掌控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娴熟掌控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索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敏捷性,培育同学整体思索的分析问题技能.

解决问题

一、会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约实际问题.

三、能进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立场

通过师生活动、同学自我探究,让同学充分参加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同学在整体思索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约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4:发觉分式加减运算法那么

活动5: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同学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同学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须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同学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行简约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同学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同学发觉分式加减运算的法那么,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约混合运算,使同学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那么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巩固分式的运算.

课前预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问题一:比较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同学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同学思索,可以激发同学探究的热忱.

[活动2]

1.提出学校数学中一道简约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同学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那么.

3.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例1]

4.老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回答,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那么.

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同学和老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老师指出运算中的.考前须知.

由两个同学板书自主完成练习,老师巡察指导同学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同学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同学接受新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同学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索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

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3]

1.老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进展的平台”,向同学展示这样一道题.

2.老师提出思索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那么呢?

老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同学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老师通过课件引导同学思索,同学会想到学校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那么,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那么,老师引导同学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同学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同学探究问题的爱好.

通过同学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同学充分参加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4]

1.在语言表达分式加减法那么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那么.

2.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例2]

3.老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依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意关系式;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5.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例4]

老师提出要求,由同学说出分式加减法那么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同学和老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老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老师引导同学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实时指出同学在通分中涌现的问题,由同学自己完成.

老师引导同学查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比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提示同学留意运算顺次,通分要认真.

由此练习同学的抽象表达技能,让同学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同学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熬炼同学运用法那么解决问题的技能,既精确又有速度.

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同学开阔了视野,让同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进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爱好.

提高同学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

[活动5]

1.老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b)⑴方法思路;

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

d)⑶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同学练习、巩固.

老师巡察指导.

同学完成、沟通.,师生评价.

老师引导同学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回忆沟通,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老师布置作业.

熬炼同学运用法那么进行运算的技能,提高精确性及速度.

提高同学归纳总结的技能.

数学教案模板篇7

教案例如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育同学初步的迁移、类推技能.

3.培育同学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同学掌控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控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117+〔〕=13

7+〔〕=157+〔〕=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1图.

〔2〕启发同学说明图意.

使同学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同学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争论沟通,使同学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当怎样想?

分组沟通,并填书;老师巡察指导.

使同学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想:7加〔〕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2:11-7=□15-7=□

〔1〕分组沟通.

〔2〕指导同学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3:14-7=□16-7=□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老师引导同学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7+7=7+8=

12-7=14-7=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7+□=137+□=16

11-7=□13-7=□16-7=□

同学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13-7=15-7=

12-7=14-7=16-7=

板书设计

教案例如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同学知道简约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育同学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育同学的观测和分析技能.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依据数量关系敏捷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15-9=12-7=15-7=

7+5=13-8=7+8=11-8=

13-7=17-9=16-7=12-9=

2.

3.

〔1〕〔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同学依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