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生(齐):鲁迅。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生读)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师:对!还有“呵斥”。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生:表示赞美。生:表示自豪。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另外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师: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生齐读。)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生: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师:另一类是——生:死了却还活着的人。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不一样。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生:痛恨。生:批评。师:不是批评,是批判。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生:3、4小节也是。(生读)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换一个词。生:结果。(板书)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生:6、7小节也是。(生读)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众笑)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比如:前面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师:是吗?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看看,作者写的两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板书)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师:是的。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生:我们大家的想法。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还发现了其他的特点吗?(生寻找,师等待。)我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生:总分。生: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师:读一读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吗?生: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还会“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的人呢?(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生: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巴不得他们马上死了,或者说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生: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纪念他,这样的人,死了却好像活着。比如雷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但是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死。师:对,说起雷锋,就想起助人为乐。雷锋精神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的精神。好了,同学们,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以后自己再慢慢体会。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生(齐):纪念鲁迅有感。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再探讨。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播放照片)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师:鲁迅先生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他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毛泽东是要歌颂的人,因为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师:对!人民将会世代怀念着他。生: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师:是啊,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两国人民都会永远牢记他的名字。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的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师:同学们,合上书,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生背诵)师: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生感到惊讶,有的还胆怯了。)师:怎么写呢?我给一点提醒:(1)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小组内可以思考交流。(2)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3)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各小组选择一个写字快的同学执笔。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2)有感情地诵读。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三、说教学方法: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2.指导朗读: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四、说教学环节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教师用课件展示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语,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歌。(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3.整体感知,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4)讨论、: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