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3D打印的兴起 31、3D打印概述 32、技术趋势 43、市场趋势 8(1)3D打印设备:工业级稳步增长,民用级迅猛推广 10(2)3D打印终端应用:工业级应用发展空间广阔 12(3)3D打印耗材:塑料耗材快速推广,金属材料尤为稀缺 15二、竞争格局 171、全球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多样,龙头企业占优 172、3DSystems和Stratasys:借助收购向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 193、Morris:专业航空、医疗部件生产商 214、国内产业格局:技术领先,产业化不足,高端金属耗材紧缺 24三、行业标杆分析:银邦股份 291、公司概况: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292、3D打印业务:即将在高端耗材、航空航天部件领域实现突破 32(1)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 32(2)技术团队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 34(3)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14年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 353、传统主业稳健增长,2015年募投产能释放 36(1)下游需求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 36(2)订单增长较为稳定,产能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15年募投产能将释放 38(3)加工费持稳,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 40四、风险因素 41一、3D打印的兴起1、3D打印概述3D打印的正式名称是“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传统的机械加工遵循“减材制造”的思路,多是用切割、打磨、钻孔、蚀刻等手段剔除原材料中多余的部分,最终得到成型物件。而3D打印则逆其道而行之,开创“增材制造”净成型的理念,是借助三维数字模型设计,使用材料喷射、烧结、焊接等各种立体打印技术,来实现原料层层沉积或黏合,并最终得到成型物件的方式。3D打印拥有颠覆传统,重塑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巨大魅力。其优势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产品形状和物质构成的复杂度;二是优化和重塑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是节省原材料,提升原料利用率。在这三大核心优势的基础上,3D打印可以实现两个颠覆,一是通过大大提升设备的通用性和生产柔性,将通过批量生产来摊销前期投入成本的规模经济逻辑颠覆,从而使得企业实现量化定制,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二是随着数字编码和3D成型工艺通用水平的提高,个体参与专业化生产制造的技能和资金门槛将大大降低,人们可以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网络社区完成相关的创意形成、融资、研发、制造和销售,通过这种扁平化、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实现个体创新最大化。2、技术趋势成型工艺、原材料和设计程序的联合创新,逐渐改善性价比。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成型工艺、原材料和设计程序这三大要素螺旋式创新的过程。从三要素的发展历史看,以上三者互为支撑,彼此勾连,其中一个要素的突破往往能为另外两大要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3D打印产业链的应用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改善其在各个细分市场上的性价比。从3D打印发展阶段看,目前我们正处于控制物体形状的初级水平,未来将向着控制物质构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仅塑造外部几何形状,而且要实现多元材料、多元结构的同时打印,从而创造特定形状、特定功能的全新材料。从更加长远的愿景看,未来的3D打印,将超越对物体形状、结构的控制,将会把程序编写进材料,使其具备我们所需要的功能。我们不再打印被动的零部件和材料,而是打印能够感知、反应、计算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成型工艺方面,提高打印精度、速度,多材料同时打印、降低成本是成型工艺当前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有选择性沉积、选择性黏合以及分层超声波焊接三大主流技术路线,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目前给出的6种技术标准分类也可大体归入这三条技术路线。从成型工艺的发展历史看,在20世纪80、90年代,三大技术路线都已经出现,并逐渐成熟;21世纪初以来,革命性的工艺已鲜有问世,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已有的三大技术路线的精益求精上。当前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提高打印精度和速度,但二者性能的提升似乎又是个悖论,打印精细程度的上升往往意味着加工速度的减慢,如何将二者兼顾有赖于技术进步;二是研发能支持更多打印原材料的设备,比如最近十年发展最快的金属材料,而未来,多元材料同时打印将是3D打印成型工艺发展的核心。三是为了3D打印更为广泛的应用,降低打印设备的成本,尤其是降低其中诸如激光发射器等核心部件的成本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开源3D打印机系统已使得简易的民用级3D打印机的成本大幅下降,自行设计3D打印机已成为可能。原材料方面,材料种类更多元、性能更好以及成本更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供3D打印的材料有300多种,按照实现3D打印应用的顺序看,塑料、尼龙、树脂、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最先进入应用,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但是由于其强度、耐用性差、不耐高温、有毒、不环保等缺陷,应用范围受限;陶瓷、混凝土、玻璃、纸、蜡等也只能应用在特定细分领域。金属粉末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但是由于其加工难度大,如果液化打印则难以成型,采用粉末冶金方式,除高温还需要高压,且还要面对金属应力离散的问题,即材料在受到激光照射时,温度可达2000多度,移开激光后便骤降到200度以下,材料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温差,会出现开裂或变形。这些问题均导致其成本高昂,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国内更是罕有公司涉及。这某种程度上已构成当前3D打印技术向工业级应用渗透推广的最大瓶颈。以色列的Objet(最近被Stratasys收购)是目前掌握最多打印材料的公司,它已经可以使用14种基本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混搭出107种材料,两种材料的混搭使用、上色也已经成为现实。但是,这些材料种类与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的材料相比,还相差甚远,同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很明显,使3D打印材料多元化(尤其是实现复合材料同时打印)、性能更好以及成本更低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程序其实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领域,但事实上,它的设计精度以及目前软件对成型工艺的支持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它大致可以分为3D建模设计和3D打印机固件程序两部分。在3D建模软件方面,目前已从简单的实体建模提升到曲面建模(广泛用于动画CG制作)以及光学扫描(如三维扫描、点云等)的阶段,但缺陷在于无法实现对模型内部结构的详细刻画,同时,分辨率的提升也面临计算机处理能力的瓶颈。固件程序语言方面,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是3D打印机发明人CharlesHull在1987年发明的STL语言,但这种语言是和当时的成型工艺相配合的一种因陋就简的语言,对于当前更高的精度、多元材料的成分控制均已力不从心。基于此,未来的设计程序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在3D建模方面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刻画,二是实现对多元材料同时打印的控制,三是革新STL语言,使3D打印机固件能够读取更为复杂、海量的3D模型数据,事实上,2020年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的AMF语言格式,正在逐渐取代STL的传统领地。3、市场趋势民用级打印机、工业级应用以及耗材领域大有可为。3D打印市场规模增长较稳,从1993年至2022年的19年间,年均增速为17.7%。3D打印产业包括上游的打印材料、中游的打印设备、相关外设及其设计软件,以及下游的打印终端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等。Wohlers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3D打印产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已达22.0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8.6%,如果从1993年算起,年均复合增速为17.7%。成本高昂是阻碍3D打印市场增长的最大桎梏。实际上,3D打印市场规模增速基本维持在40%以下,很难用爆发性增长来形容。其中,高昂的成本是3D打印推广的最大桎梏。3D打印的直接制造成本主要分为设备折旧、原材料、设计成本和后处理成本,其中设备折旧(固定成本)和原材料(变动成本)占绝大多数。其中,设备折旧主要取决于3D打印机的购臵成本和工件处理量对购臵成本的分摊,原材料则主要取决于其制备和加工难度。显然,成本的下降只能依靠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3D打印机和原材料厂商的规模经济和同业竞争。对于3D打印市场规模的远景预测,我们较为乐观。根据WohlersAssociates的预测,到2022年3D打印产值可达到108亿美元,年均增速19.31%,但这可能低估了3D打印的能量。我们认为,整个市场随着性价比的改善、应用的推广以及中国市场的逐渐渗透,行业产值每年至少会保持28%以上的增速水平,2015年预计达到47.5亿美元,2022年有望提高到241亿美元的规模。另据WohlersAssociates在2021年做过的调查问卷结果,参加调查的21名业内专家对于3D打印产业的渗透率的一致预期为8%,按照2021年17.14亿美元的产值,整个3D打印产业的产值空间应在214.25亿美元。更为乐观地看,按照全球70万亿的GDP规模,制造业大概占其中的15%,规模约10.5万亿,如果3D打印的渗透率能够达到1%,那就是105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1)3D打印设备:工业级稳步增长,民用级迅猛推广工业级打印机稳步增长,过去24年间年均复合增速25.4%。WohlersAssociates把高于5000美元的3D打印机定义为工业级,低于5000美元定义为民用级。依此口径,工业级打印机销量自1988年刚发明时的34台,已发展至2022年7771台的规模,24年间年均复合增速达25.4%,产值达6.2亿美元,目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我们认为,性价比的提升和下游需求的拓展将继续推动工业级3D打印机的稳步增长。首先,在前述的三大技术要素的螺旋创新过程中,工业级3D打印机从打印精度、速度、可用材料范围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3D打印设备生产商的竞争,打印机均价已从2001年接近12万美元降至8万美元,降幅约1/3,而2020年以来的价格上升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应用兴起使得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提升所致。在此背景下,性价比的逐步改善使下游应用的经济性越来越高,应用领域和需求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工业级打印机仍将保持20%的增速,同时均价会随着金属材料打印机的增加小幅上涨,2015年工业级打印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1%。我们尤其看好民用级打印机的迅猛增长。民用级打印机销量从2007年的66台猛增到2022的3.55万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虽然2022年的增速回落至46%,但我们认为,这主要和初期尝鲜的需求暂时满足有关,民用级打印机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驱动增长的力量主要有三个,一是民用级打印在技术层面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设计程序、成型工艺和原材料这三要素在民用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二是民用打印设备和耗材的价格已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据统计,全球民用级打印机均价2022年已降至1030美元。根据目前京东商城的网上报价,3DSystem出品的Cube打印机约1.5万元/台,相配套的ABS塑料耗材为700元/套,这对开展3D消费类打印服务的商家或休闲娱乐的个人来说并非高不可攀。第三,性价比改善将开启民用3D打印的巨大市场空间。由于民用3D打印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并不存在严格的工业标准要求,所以更容易推广。未来的民用3D打印市场不仅来自个人休闲娱乐,还来自教育、科研、艺术创作甚至3D打印食品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我们预计,未来三年民用级打印机仍能保持50%-60%之间的增速,同时,价格水平会小幅下降,2015年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亿美元,年均增速46%。(2)3D打印终端应用:工业级应用发展空间广阔终端产品方面,我们更看好3D打印的工业级应用。在3D打印的民用消费方面,由于个性化定制的属性非常强,终端产品很大程度上将由分散的3D打印机用户来生产,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进化阶段看,在目前3D打印的社区化“云制造”尚未成型的背景下,提供民用3D打印机远比提供民用的终端产品更为务实。我们认为,在工业级应用方面,有两个明显的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从终端产品的的消费占比上看,汽车、电子消费品、医疗、航空航天的占比稳步走高。二是从3D打印的下游应用市场占比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的3D打印产品还是应用于工业设计,比如模具制造、功能型设计、展示模型、成像辅助设计等方面,但是直接部件制造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我们认为,3D打印的先天优势将使其在汽车、3C、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首先,在产品设计和加工模具阶段,3D打印可以大大提升产品设计的自由度和样品性能,快速地进行功能测试和模具制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在直接部件制造阶段,对于定制化的部件,可以省却模具制造的大笔投入,通过“净成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可以在多个产品之间任意转换。第三,由于是一次成型,可以省却传统制造中各种零件的设计、制造、组装、物流等环节,以及生产各种零配件的设备、厂房投资,从而大大节省资本投入,缩短供应链长度,减少存货,提高周转速度,降本增效。同时,3D打印用于直接打印部件的应用正在快速推广。Wohlers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样本企业直接打印部件销售增速要系统性地略高于用于模具加工、工业设计方面的销售增速。2001-2021年的十年间,直接打印部件在3D打印终端产品中的占比从几乎为零升至19%左右,可见,3D打印在终端制造中“既省、又快、又好”的优势将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工业级应用将保持30%左右的增速较快增长,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由2022年约11.28亿美元增至2015年25.05亿美元。(3)3D打印耗材:塑料耗材快速推广,金属材料尤为稀缺3D打印原材料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看好3D打印市场,意味着看好其耗材市场。2001~2022年,3D打印耗材销售收入年均增速18%,且最近几年增速逐年上行,2022年实现了29.2%的同比增速,实现产值4.22亿美元。塑料耗材大范围推广是大势所趋,而且由于塑料种类多样,将为塑料耗材提供商创造广泛机会。从量上看,塑料为代表第一代3D打印耗材已经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的主流工艺上,目前销售收入占比一直在六七成左右,随着3D打印市场需求的快速激活,特别是目前民用级打印机几乎都采用塑料作为耗材,这将为其开启广阔需求空间。从价上看,厂家多采用与3D打印设备捆绑销售的策略,使得其对3D打印设备的专属性很强,即使直接成本降低,但销售价格仍可以很高,具有较高的毛利率。从种类上看,塑料耗材包括ABS、PVC、尼龙、环氧树脂等非常多的门类,这将为各类塑料耗材提供商创造广泛机会。我们预计,光敏高分子聚合材料作为塑料耗材的主力,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速逐年提升的态势,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42.3%。金属耗材囿于技术瓶颈最为稀缺,需求和利润空间巨大,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000万美元。2019~2022年,3D打印金属耗材销售收入年均增速27.5%,2022年达到2500美元的产值规模,同比增速38.3%。我们认为,金属耗材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量上看,3D打印应用金属材料囿于技术瓶颈一直拖累其产业化,航空航天、汽车高端复杂部件及其轻量化等方面都急需金属材料(甚至是混合金属材料),特别是3D打印可以通过一次性净成型解决传统金属加工中废料率高的问题,大大节省原料成本,提高其性价比。一旦技术瓶颈能够克服,价格能有所下降,将开启巨大的应用空间,我们预计,3D打印金属耗材的市场规模增速将稳步上升,2015年有望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从金属种类上看,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目前主要的金属材料包括工具钢、不锈钢、商用纯钛、钛合金、铝合金、镍基合金、钴铬合金、铜基合金、金、银等,未来将向性质更为多元化的混合材料扩展。从利润率上看,由于加工难度和性能要求非常高,对构件强度、抗疲劳度、断裂韧性要求非常高,且目前掌握加工技术的制造商凤毛麟角,所以即使价格将随技术进步有所下降,但利润空间仍是巨大的。二、竞争格局1、全球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多样,龙头企业占优3D打印正不断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3D打印产业包括上游的打印材料、中游的打印设备、相关外设及其设计软件,以及下游的打印终端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等三大环节。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发展路径,不断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商业模式,也采取各具特色的企业战略。从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3D打印机市场看,正在逐渐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从市场份额看,欧美市场是目前最大的市场,Stratasys、3DSystem等欧美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从分布地区看,目前80%的工业级打印机的需求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以色列占16%的市场份额主要得益于当地公司Objet的良好发展,亚洲仅占5%。从制造商角度看,Stratasys(加上最近合并的Solidspace和Objet)、3Dsystem等的出货量占比高达75%,是目前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不过,中国的北京太尔时代以1221台的销量规模占比2%,也预示了国内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2、3DSystems和Stratasys:借助收购向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全产业链通吃,做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目前龙头企业的战略方向。从企业发展路径看,3D打印正处于依靠技术进步开疆扩土的阶段,发明并主力制造某项打印工艺的厂商往往掌握着在这个新兴行业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打印耗材和下游应用对设备的依赖性极强,相关厂商可以很方便地以设备为基础,不断开发新材料和生发新应用,向上下游延伸或横向扩张规模,从而成长为全产业链通吃的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从利润率角度看,产业发展初期,耗材、终端产品一般与打印设备的毛利率与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要高,这也对产业资本构成很强的吸引力。3DSystem和Stratasys是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从产品线角度看,二者分别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立体光刻和FDM熔融成型的创始企业,并通过不断的收购和研发,扩张新的工艺路线,最终形成耗材、打印机设备及配件和打印产品和服务的三条产品线。从收入分拆来看,两家企业在三条产品线上均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收入份额,且较为平均。从毛利率上看,值得注意的是,打印耗材的毛利率要远远高于设备制造和产品服务。3DSystem和Stratasys正在通过收购迅速做大做强。从2019年-2023年5月份,3DSystem先后收购了33家企业,涉及领域包括3D打印设备、原材料制造,3D扫描建模以及终端产品制造和服务等,正在成为一艘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的超级航母。Stratasys作为FDM工艺路线的创始企业,在2002年推出其热卖的Dimension后,奠定其在快速成型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当年占全球3D打印设备市场48.5%的份额。在2021年收购了MaterialJetting工艺路线的领先者Solidscape,获得其生产线、品牌、销售渠道和网上社区,2022年又和以色列享有盛誉的Polyjet工艺的创始企业Objet合并,成为在美国和以色列拥有双总部的跨国公司。2023年6月Stratasys又收购了了主要提供桌面级3D打印服务的MakerBot,弥补廉价大众消费级市场的短板,并获得其网上3D互动社区,为用户提供教程和模型分享,进一步拓展了Stratasys的3D服务能力。凭借一系列重磅级收购,Stratasys迅速崛起为可以与3DSystems分庭抗礼的另一龙头。3、Morris:专业航空、医疗部件生产商MorrisTechnologies的定位并非纯粹的3D打印企业,而是为航空航天、医疗行业提供先进制造服务的公司。Morris于1994年开始进入航空航天3D打印制造领域,其生产线主要包括3D打印和精密机加工(CNC、EDM等)两部分,3D打印主要以粉磨床技术路线为主、SL和Polyjet路线为辅,所用的耗材绝大部分是高端的金属粉末(比如钛合金、钴铬合金、镍基合金、不锈钢粉末等),有一小部分是塑料粉末(主要用于进行工业设计、模型制造领域)。它与专业3D打印设备制造商EOS的协同研发堪称行业典范。Morris的目标市场主要是航空和医疗领域。航空领域方面,主要应用3D打印和CNC工艺为飞机提供燃气涡轮机和各种航空结构、功能部件。医疗领域方面,主要为定制化的医疗装臵和植入物提供概念开发、样品试制和快速制造服务。Morris于2022年11月被GE航空收购,足见3D打印对航空航天部件高端制造的重要性。GE航空在去年底收购了Morris及其姊妹公司RQM,我们认为,此标志性事件具有以下三重意义:第一,3D打印在航空航天部件上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得到重视,未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参与此项收购和整合的GE航空官员RandyKappesser表示,“GE明确地将3D打印视为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Morris和RQM已经为LEAP发动机的燃烧系统中提供组件,LEAP涡扇发动机以及其它GE正在研发的发动机上还有一些组件,正在研究用3D打印生产它们。到2021年,GE发动机将有超过10万个终端零件通过3D打印生产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收购之后,识别和开发GE的其它增材应用将得到加快。”另据空客的机舱设计师BastianSchafer介绍,2022年底空客将完成A380某些机舱行李架的升级,这使得A380成为该公司首款用上3D打印部件的商用飞机。同时,空客的新机型EurofighterTyphoon(军用机)环控装臵的非结构性部分已经采用由3D打印的部件。第二,类似GE航空这样的传统高端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将3D打印内部化,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进行外包生产。目前有个重要趋势是,由于制造技术和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上的进展很快,发动机供应商越来越多地将相关的高端制造由外包转向内部化,从而构筑自身的垄断能力。同时,3D打印外包产能逐步被内部化,也使得原先依赖在市场上寻找外包服务商的企业,也不得不发展其内部制造能力。比如,普惠最近宣布保留其齿轮技术能力,GE航空在生产复合材料组件上在推进工业中是领先的,收购3D打印公司则是其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喷气推进是航空航天工业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主要航空航天供应商将重新考虑其3D打印外包战略,开始构建它们的内部能力。第三,鉴于3D打印在航天领域部件的需求向好,且现有专业服务提供商有内部化潮流,该领域将会出现供应短缺,这也为新兴厂商打入该行业创造机遇。业内人士表示,Morris此次被收购,对全球金属部件3D打印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这意味着享有较高认证壁垒的30台金属粉磨床系统从市场供给体系中撤出,而对于新进入企业,增加产能、获得认证、实现量产供货的恐怕需要至少2~3年的时间。我们认为,虽然3D打印产能内部化会降低GE航空、空客等大企业对外部市场3D打印航空部件的需求,但目前由于金属粉末制备的技术瓶颈近年来才逐渐被突破,这个市场需求才被刚刚开启,在目前产能紧张的背景下,这将对于具有产能和技术优势的新兴厂商进入该行业创造机遇。4、国内产业格局:技术领先,产业化不足,高端金属耗材紧缺国内的3D打印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为突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王华明教授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使得中国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产品整体性能远超锻件,并投入多个国产航空科研项目的原型和产品制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并且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其独创的“内应力离散控制法”解决了金属材料在激光成型大温差下开裂变形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的黄卫东教授团队在2007年研制出国内首套商用LSF-型激光立体成型制造装备,迄今已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西飞、成飞等5家国内外企业提供商用激光立体成型与修复再制造装备。该团队为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飞机提供高达3米的大型钛合金中央翼缘条,标志着中国大型钛合金结构件制造技术已走到世界前列。其独创的“同步送粉激光熔覆”技术大大提高了激光立体成型技术的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在3D打印产业化方面,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3D打印设备公司3DSystems。从此,先后去美国游学访问的中国学者率先被吸引,回国后立刻启动相关研发。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创立北京太尔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创立陕西恒通)、华中科技大学的王运赣教授(创立上海富奇凡机电)等,也包括在3DSystems任职后回国创业的许小曙博士(创立湖南华曙)等。目前来看,囿于国内对3D打印的接受度不高、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弱以及设备、原材料的缺乏及成本高昂,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不快。检视当前国内3D打印产业链,大多数厂商集中在中游设备制造领域,在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产品制造方面,国内进行布局的企业明显较少。中游设备制造方面,国内主力厂商基本已经具备3D打印现有的主流生产工艺的制造能力,但目前居高不下的成本仍是制约其销量增长的最大桎梏,定价多在10万美元以上。单就3D打印机的保有量和销量来看,截至2022年底,中国所拥有的3D打印机存量仅占全球的4%,2022年的国内工业级3D打印机销量仅为259台,最近几年的销量占比也只在6%以下徘徊,销量增速也出现了放缓。材料制造方面,比较多的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塑料、尼龙等高分子材料,但在金属粉末方面鲜有企业染指,银邦股份是唯一一家制作钛合金粉末的国内企业。下游终端产品或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航重机、南风股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银邦股份开始在该领域获得订单。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金属高端耗材尤其紧缺,基本依赖进口,金属高端耗材需求缺口很大。从目前我国3D打印产业链的自给率来看,3D打印设备、塑料耗材的制备水平基本与国外持平,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较低,但目前高端金属粉末耗材方面还是主要依靠进口,国内制备水平严重落后。鉴于目前3D打印产业链中,毛利率最高的当属耗材制备,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高端金属粉末,放在全球范围内看也相当稀缺,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如能在金属高端耗材方面取得突破,市场需求及其盈利空间是有保证的。我们看好国内3D打印产业化发展前景。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一是国内的3D打印技术基础不差,随着关键技术瓶颈和成本高昂的难题逐渐解决,下游应用的性价比将逐渐改善,如果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到位,完全有可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2022年奥巴马宣布3D打印成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首选研究方向,以及202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最高奖授予3D打印技术,国内对3D打印的热情被瞬间引爆。工信部已经宣布在2021年之前对3D打印产业进行15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并从2022年10月开始启动了深度调研,将很快出台长期战略框架。湖北、四川、江苏、湖南、山西、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3D打印产业园区建设。三是是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逐渐加深,国内3D打印行业有望集群成长。2022年10月15日,中国3D打印技术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从此改变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便于加强与政府间或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事实上,国内3D打印企业已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北京太尔时代的UP!桌面级3D打印机已被Make杂志评为“BestOverallExperience”和“EasiestSetup”。四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3D打印概念开始被媒体和资本市场热炒,虽有跟风炒作之嫌,但客观上对其市场认知度的拓展大有裨益,为3D打印技术在下游行业的应用、相关企业商业机会的获取,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行业标杆分析:银邦股份1、公司概况: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银邦股份是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电站空冷系统用铝钢复合带材的批量生产企业。公司致力于铝合金复合材料、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以及铝合金非复合材料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铝钢复合带材、钎焊用铝合金板带箔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下游行业涵盖汽车、电站空冷系统、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领域。公司于2022年7月18日登陆创业板,实际募集资金8.92亿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沈健生、沈于蓝父子(沈健生是沈于蓝之父),除沈于蓝、沈健生、杨大可之外,公司其他42位自然人股东均为公司高管、技术和销售骨干,具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和团队稳定性。目前,公司拥有产能合计7.5万吨,其中铝合金非复合材料产能2万吨,铝合金复合材料3.5万吨,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产能2万吨。募投项目预计在2015年初达产,公司产能将由现有的7.5万吨扩大到20万吨,其中铝合金复合材料产能10万吨(新增6.5万吨),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5万吨(新增3万吨),铝合金非复合材料5万吨(新增3万吨)。银邦股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点,一是技术,二是规模,三是品牌。首先,公司具有较强的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能力。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前以普通铝轧制材为主导,到2005~2020年的钎焊式铝合金复合材料,以及2020年以后开拓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再到2022年成立飞而康合资公司介入航空航天部件快速制造,公司就是凭借其技术创新和快速产业化的能力不断让公司跳出红海,开拓蓝海而做大做强的。第二,公司具备大规模快速供货的能力,是国内唯一可与瑞典萨帕的规模相抗衡的内资企业。由于国内汽车热交换器制造商、工程机械热交换器制造商、家用电器制造商等下游客户因自身订单和生产管理的需要,给予铝合金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的供货期一般较短,电站空冷系统制造商根据空冷项目采购原材料,订单具有不规律、单个量大、交货期短的特点,在行业内具备大规模快速供货能力的企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随着20万吨募投项目在2015年初达产,公司的规模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三,稳定高质量的供货,与核心下游厂商合作研发新产品,以及多年的市场拓展所积累的品牌和客户基础,为其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建立了良好条件。目前公司已成为斯必克(SPX)、基伊埃(GEA)、龙源冷却、首航节能、法雷奥(Valeo)、银轮股份等国内外著名电站空冷系统制造商、汽车热交换器制造商的长期材料供应商。2、3D打印业务:即将在高端耗材、航空航天部件领域实现突破(1)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银邦股份在高端原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发力,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从技术趋势上看,高端的金属材料粉末是当前3D打印的重要技术瓶颈,加工难度高,技术附加值高;从市场趋势看,3D打印耗材和下游工业级应用市场极具发展前景,尤其是高端金属粉末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稀缺;从国内目前的稀缺程度和市场接受程度上看,高端金属粉末完全依赖进口,自给率低,而且目前具有军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市场对3D打印的接受度最高。银邦股份在飞而康子公司的产业链布局恰恰与以上3D打印技术和市场趋势相契合,而且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可以说其产业链环节的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同时,随着公司在航空航天材料业务的逐渐成熟,公司业务完全可以从这一切入点较为顺畅地扩展至同样有巨大潜力的医疗、消费电子、汽车领域,从而实现对工业级应用的全覆盖。值得注意的是,飞而康作为新进入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恰好规避掉国内外3D打印企业的正面竞争,初期发展将较为顺畅。首先,航空级钛合金粉末在国内3D打印行业尚属空白,在耗材制备方面较为突出的湖南华曙也仅是在尼龙材料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在金属粉末领域没有涉及,国外企业具备钛合金粉末制备技术和产能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第二,在航空航天部件制造方面,目前国内的中航重机、南风股份等企业或研究机构,均面向大尺寸航空结构件或核电高端装备的制造,替代对象是传统制造中的锻件,而飞而康主要制造最大尺寸在250mm*250mm*325mm以内的小型航空功能件,替代对象是传统制造中的航空铸件,二者并无直接冲突。第三,由于飞而康的技术团队具有海外航空航天企业的产业化经验,因此在公司发展初期,主要的订单需求来自海外,与国内企业并无下游的竞争关系,可能更像MorrisTechnologies一样为波音、空客、庞巴迪之类的海外航空航天企业提供服务。当然,不排除公司规模在逐步扩大之后,将会与现有的国内外同业产生直接的竞争,但鉴于公司技术和产业化层面的卓越能力,在行业竞争中也拥有独特的优势。(2)技术团队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银邦股份在3D打印方面技术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目前,3D打印产业正处于摸索爬升期,3D打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来自打印设备或原材料制备设备,而是掌握技术诀窍并具有成熟产业化经验的核心团队。从飞而康公司的持股结构可以看出,银邦股份只持有45%,技术团队控股的安迪利捷贸易有限公司持有55%的绝对控股权,该团队的议价能力可见一斑。我们从公司调研中了解到,飞而康的技术团队在澳洲、英国均有3D打印的成功科研实践经历,尤其是在钛合金粉末制备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方面有较为成熟的产业化经验。我们认为,飞而康技术团队的技术优势与其业务非常契合,为飞而康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23年6月9日,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在银邦股份参股公司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为“中澳轻金属联合研究中心(3D打印)”揭牌。研究中心汇集了中澳轻合金研究和开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轻合金研发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平台。我们认为,中澳轻金属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证明了飞而康的3D打印技术并非一个民营企业对3D打印概念的粗浅尝试,而是提升到了国家间技术合作的高度、具有政府支持背景的产业化举措,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的实力再一次得到了印证。(3)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14年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14年实现业绩贡献。飞而康公司创办于2022年8月,一期规划用地248亩,一期投资预期1亿元,目前已有一台3D打印设备正式运转。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司将具备2台3D打印机、1台热等静压近成型设备的产能,明年年初将具备每年50吨~60吨钛合金粉末的制备产能。我们认为,随着公司设备、厂房的到位,以及相关订单的陆续增加,公司在2023年有望实现一定的收入规模,在2014年将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同时,公司也表示,如果公司初期发展向好,也会考虑进一步购臵3D打印设备来增加工艺路线和扩充产能。3、传统主业稳健增长,2015年募投产能释放(1)下游需求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公司的传统主业主要分为铝合金复合材料和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其中,铝合金复合材料主要用作钎焊式铝合金热交换器的翅片,广泛用于汽车、电站空冷、工程机械和家用空调等领域,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则分别对应电站空冷系统、高端炊具、工程机械以及内燃机轴瓦材料等领域。从需求的驱动因素角度看,中短期内的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对于钎焊式铝合金热交换器来说,需求的引擎主要有三个,一是下游行业产销量的增长,二是热交换器铝化率的提升,三是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对于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来说,需求的引擎更多地来自通过公司的自主创新,实现对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我们认为,从长期看,随着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热交换器铝化率提升将是大势所趋,公司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制造出性价比更高的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抗衡国外高端品牌的逻辑也会逐渐兑现,这构成了我们长期看好公司的基础。但对于短期的增长,下游行业产销量的增长及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是无疑是更为直接的驱动力量。检视公司传统主业主要下游的销量情况,无论是汽车、工程机械、空调以及电站空冷系统均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公司传统主业的下游需求,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从行业层面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月度销量均明显略好于往年,工程机械销量、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月份大幅放量之后回落,空调销量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综合来看,2023年上半年的下游需求略好于去年同期。不过,从季节性因素上看,国内汽车销售在三季度面临下滑,四季度可能略有回升,工程机械和家用空调的销量则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看,随着“克强经济学”政策的逐步发力,国内去杠杆化将越发明显,再加上国内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有所放缓,下半年经济可能略较上半年放缓,这将带动公司主要下游需求的回落。总体上看,下半年公司传统主业的下游需求面临放缓态势。当然,由于去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失速下行趋势较为明显,相比于今年下半年稳步放缓的态势,今年下半年的产销量同比并不见得很差。(2)公司订单增长较为稳定,产能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15年募投产能将释放公司订单上半年明显增长,下半年仍有望保持稳定。从公司层面看,公司订单自年初开始出现较大程度的增加,月出货量从去年12月的4,000吨增至今年1月份的6,000吨,5月末在手订单约为7,000~8,000吨左右。这主要来自以下两大因素的叠加,一是下游需求在上半年的回暖,二是公司在通过前期较长时间的认证之后,新客户、新产品方面订单开始逐渐增多。我们认为,即使下半年下游需求面临放缓,考虑到公司先后在2020年进入奔驰、2021年进入法雷奥和马勒,2022年进入东洋等汽车热交换器供应商的供应链体系之后,这些新拓展客户的订单将会逐渐增多,公司订单仍可能保持稳定。产能总体上供不应求,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15年募投产能将全面达产。公司产能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2023~2014年仍将保持原有的7.5万吨理论产能,多余的订单主要通过外协来完成;同时,随着募投项目中一些主要瓶颈工序的设备投产,如铝合金复合材料、铝-不锈钢材料、轴瓦材料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产能增量。我们认为,鉴于公司订单增长较为稳定,并且募投项目中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已有一定数量的在手订单,公司外协产能以及瓶颈工序设备投产所带来的新增产能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消化,这也成为公司近两年产销量增长的一大助力。按照公司规划,2022年募投产能将达产,届时公司现有的7.5万吨理论产能将增至20万吨,增长167%。我们认为,考虑到2022年宏观经济可能逐步走出低谷,再加上新拓展客户的订单可能配合放量,届时的产能利用率具备一定的支撑。(3)加工费持稳,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铝合金复合材料加工费和铝钢复合材料价格较为稳定。我们的调研信息显示,铝合金复合材料、非复合材料的加工费虽然在2022年有所下滑,但今年有所回升,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稳定。铝钢复合材料价格也基本持稳,这主要源于欧元下跌有所缓和,其对标的维克德公司出厂价也较为稳定。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铝钢材料、轴瓦材料、铝不锈钢材料等新产品技术附加值高,毛利率水平总体在40%以上,较之铝合金复合材料20%的毛利水平明显提升。我们预计,随着募投产能在今明两年的陆续投产,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也将稳步提升。四、风险因素1、国内3D打印行业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缓慢。2、公司3D打印业务产能投建进度和良率不达预期,以及钛合金粉末、航空航天部件订单低于预期。3、传统主业下游需求低迷,订单下滑,价格水平下降。4、公司募投项目进度不达预期。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600万人。合并以后,我们认为国内需要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三代,每一代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砂石料购销合同范本:包含矿山开采及运输合同解除条件3篇
- 高新企业技术合同签订流程规范
- 2024年重要物资仓储安保合同3篇
-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合作协议
- 2024版婚姻财产分配合同模板版
- 2024版二手住宅买卖合同6篇
- 公共服务采购协议
- 港口物流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度物流园区物业管理长期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道路清障拖车服务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河南新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建设工程检试验工作管理实施指引
- 软件租赁合同范例
- 汇川技术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锅炉本体水压试验记录
- 综治工作中心信访稳定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流程图
- 牛初乳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