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_第1页
《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_第2页
《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_第3页
《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_第4页
《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英译的去经典化现象

一、英语去经典化的界定《金瓶梅》(以下简称“金”)在明代成为四大奇观,被张竹坡称为清朝第一书院。虽因语涉淫秽,屡遭世人诟病,但以其文学成就之高、贡献之大,一直得到后世称许。鲁迅认为《金》是最为有名的明代世情小说,称其“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本文从翻译的社会语境入手,重新审视了《金》的英译历史,并对其在英语世界文学审查制度下的去经典化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考察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法律制度、出版业界情况和阅读政治等因素,尝试对《金》从文学经典沦为色情读物的过程、机制和影响进行解读和分析。英美文学审查制度于20世纪60年代末基本终结,在此之前国外出版的英译文共有7种,具体信息可详见表1。为了论证需要,文中对《金》英译本的叙述不以其出版先后顺序为依据,而是以其翻译、出版策略为主题进行归类、分析。二、文学经典的“去经典化”现象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对传统文论提出质疑,认为将作者的意图和生平纳入对其作品解读,从而得出所谓权威阐释的做法,虽然操作起来甚为便捷,实际上却也不无漏洞、未必经得起推敲就翻译研究而言,诸多翻译流派,如描述翻译学及目的论,都不再奉原作为圭臬,而是认可翻译的常态是原作会对应多种译文。在描述翻译学看来,翻译首先是一种译入语文化现象理论上讲,这在翻译过程中赋予了译者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一旦译文进入传播渠道,读者即可各取所需,据各自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对译文进行解读,译者处理原文时自由度如何、依据了何种翻译动机、以及原作经典与否,在译文流通环节已不再必然相关。林译小说中不乏西方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却因林纾的译文而在中国风行一时文学经典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其形成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去经典化”这一概念,在文化研究中有多种解读。不同的学者基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论证的方便,时常将其与“非经典化”“伪经典化”和“反经典化”等不同的术语并列甚至对等起来,出现交叉使用的趋势。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数字文化时代,“阅读”方式不再拘泥于纸质书籍,而是可能以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以改编的面目,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大众文学的流行让读者目不暇接,带来读者身份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多重变化。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消费者,阅读选择不再拘泥于文学经典,对经典作品的信仰和崇敬随之降低。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跳跃性、浅阅读的特点事实上,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尽管传播媒介不同,文学作品的去经典化现象也一直存在,对于来自不同时间、空间维度的作品尤为如此。具体到文学翻译领域,由于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学经典因语言、文化屏障而产生的天然陌生感,翻译作品的译者、出版商也就有了更多的操纵空间,可以根据目标语中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原作进行大刀阔斧的再造、或者改头换面的包装,使源语作品的经典性受到阉割。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身背景及阅读目的的差异,读者在阅读时对于此类去经典化现象的接受程度也迥然不同。比如,对于欧美国家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多数学者来说,《金》始终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经典,其英译过程中的去经典化做法并不会影响或改变学者型读者对原作的评价。因此,本文中所论述的去经典化发生的场域主要集中在大众文学的受众群体。三、以《金》性文学创作为焦点的英美语言为了全面考察并合理评价《金》在20世纪英译历程中的各种翻译手法和出版策略,必须首先对当时的译文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1837—1901),社会风气极为保守,公开场合性话题成为禁忌,其荒唐程度几乎无以复加,人们甚至于将钢琴腿都用布包起来,以免产生性的联想一战以后,英美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所谓的“第一次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世界社会环境、思潮出现重大变化。二战前起步的“平装书革命”继续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促使出版界作出相应调整。数量众多的廉价读物纷纷涌向市场,包括一些地下出版并通过邮寄手段流通的色情书刊。1959年,维多利亚时代的《色情出版物法案》被新的法案代替。新法案仍然认可文学审查的法律效力,但是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涉性文学作品的条款。比如:若有专家意见可证明出版物具有文学、艺术、科学或其他方面价值,则此类专家意见可在依据本法案提起诉讼的案件中得到采信。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众多名人的支持下,一些长期遭禁的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芬妮·希尔》等相继解禁。在此背景下,以《金》性描写为焦点的英文改编本在英美国家开始广泛传播。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了以性解放为宗旨的“第二次性革命”四、彩色文本的表现20世纪初期的英美国家对于中国或者概括来说对于东方世界,有一种向往的情结,但是了解却十分有限。而从报纸上或者道听途说得到的描述往往具有猎奇的性质,因此这一时期的英美读者倾向于把中国打上一种神秘主义的印记,这在《金》的早期译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西门庆传奇》(TheAdventuresofHsiMenChing)是迄今所知的第一个《金》英译本,1927年在纽约出版,译者署名为ChuTsui-yen,从名字上判断应为华裔人士,这一点无疑增加了其译本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该译本采取了私下刊印、限量印刷、不公开发行的方式,共印制750册,且在每册末内页标有手写编号与此类似,译本内容上也从一开始就展示出一些东方主义的神秘和新奇色彩。在序言中,译者并没有介绍《金》的故事情节或文学价值,也没有说明自己的翻译缘起和策略,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关《金》作者的传说。译者开门见山指出,原著作者为何人尚无定论,但接着就话锋一转,断言目前最可信的版本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凤洲,他着意为父报仇,得知仇人严氏好秽书,兼之其读书时有以涎润指翻页的习惯,遂作此书,书页涂毒,献之仇人。不出所料,严氏如获至宝,手不释卷,阅毕全书不久即一命呜呼译本内封注明该译本配有“黑白插图”,共12幅,包括衬页上的一幅。有趣的是,现有的某些藏本插图却是彩色的;经比对发现,彩色插图并非当时印刷原貌,而是藏书者后期手工上色的结果。插图的风格揭示了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殖民主义或东方主义心态:人们不仅认为东方与“我们”不同,而且刻板地把东方视为一个没有什么内部差异的整体。在《西门庆传奇》的插图中,不管是男性角色,还是裸体或半裸体的女性人物,其绘画风格明显带有日本特色。比如男性的衣着、打扮基本上是在日本绘画中常见的典型武士形象。插图作者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前卫女画家克拉拉·泰斯(ClaraTice),其作品以大尺度的女性形象闻名《西门庆传奇》用纸考究、印刷精美、装帧上乘,在当时算得上是精装豪华版。从内容上来说,全书共19章,凡215页。由于当时印刷技术所限,插图页均为单面印刷,但是却双面计算页码,因此,实际文字内容只有193页,与原作煌煌百万言巨著的规模相去甚远。从译本标题可以看出,故事不以原著标题中的三位女性人物为叙事重点,而是将重心和视角集中在西门庆身上。《金》涉及到的各类社交场景几乎删减殆尽,就连保留下来的西门庆的各种性冒险情节也大大简化,原作中细致入微的性交描写被译者以隐晦的笔触笼统地一笔带过私下限量印制、秘密渠道流通、加之弱化涉性描写,都是译者和出版方迎合审查制度要求所采取的应对手段。此类手段并非《西门庆传奇》首创,在历史上前人已经反复采用,成为规避审查的有效途径。不过,其现实效果往往不取决于译者和出版商,而是取决于文学审查官,因而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西门庆传奇》出版不久就遭到查禁,但审查官的关注也意外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一些此前并未听闻此书的读者开始在书市寻访。该译本对原作的操控迎合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神秘色彩的期待,在《金》的去经典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日后《金》在英语世界的庸俗化奠定了基础。作为《金》在英语世界的首秀,《西门庆传奇》的序言所展示的东方主义色彩在英美世界影响深远。1939年伦敦出版、转译自弗朗茨·库恩(FranzKuhn)德文译本的《金》节译本《西门与六妻妾奇情史》(TheAdventurousHistoryofHsiMenandHisSixWives)中,序言作者亚瑟·韦利(ArthurWaley)再次以王世贞著书复仇的故事开篇,延续并强化了这种神秘色彩。韦利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学家,翻译的古诗、《论语》等书风行一时。整体而言,其所作《金》译文序言态度甚是严肃,十页正文配有近三页尾注。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序言开篇却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讲述了王世贞与严嵩两家之间的恩怨,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王世贞著书映射并毒死严世蕃、而且在严氏死后还乔装打扮、冒充故交进入严府开棺戗尸的过程韦利汉学权威的身份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本,以及其序言注释所显示的形式上的学术性,都使得围绕《金》作者的这一民间传说,摇身一变成为读者心目中代表东方神奇世界的一种史实。因此,时至今日,很多英美国家图书馆在为《金》有关的图书标注作者时,都会注明“王世贞”,即便所涉图书中并未出现相关信息。译文序言中这类操作以目标语境为尺度,完全不具备为原作服务的任何功能。猎奇性的序言虽然有助于译本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俘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序言作者们在迎合了英语世界对东方世界神秘色彩的期待之余,也不自觉地成为了《金》去经典化历程的始作俑者,至少也是扮演了“共谋”的角色。五、专四英语的传播除了韦利所做序言带有的神秘主义倾向,《西门与六妻妾奇情史》译本的内容却中规中矩,没有出现原著中备受争议的露骨色情描写。由于本身就是节译本,性描写的删减对于译者来说并不存在技术上或者翻译伦理方面的障碍。同样在1939年,伦敦还发布了《金》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金莲》(TheGoldenLotus)。因为号称全译,故而也就无法回避性描写翻译的问题,在前言中,译者克莱门特·埃杰顿(ClementEgerton)专门对涉性情节的译法进行了说明。埃杰顿认为,如果《金》的作者生活在英国,一定会避免触及某些话题,小心翼翼地将某些章节以隐晦的笔触带过;但实际上,他却毫无避讳地使用最为直白的语言将一切展示给读者,这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尴尬不已。但是,埃杰顿话锋一转,指出:我觉得,如果要翻译此书,就必须全文翻译,不过不能全部译为英语,所以读者会大为恼火地发现,偶尔会有一些段落以拉丁文出现。我对此深表歉意,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拉丁文在《金莲》一书中的使用,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前所述,20世纪上半叶,英美国家仍然依据颁布于维多利亚时代的《1857年色情出版物法案》,实行严格的文学审查制度。因此,20世纪初文学作品遭受查禁的新闻时见报端,其中不乏《北回归线》和《尤利西斯》等世界名著。出版商为免惹官司而遭受经济损失甚至牢狱之灾,往往自觉充当文学审查官的角色,在出版之前就对图书语言进行过滤和净化。《金莲》译本中拉丁语的使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翻译性描写的传统做法是删减、淡化,但使用外文、尤其是拉丁文在英语世界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此看来,以拉丁文净化文本,防止读者阅读色情描写的做法适得其反。但对于《金》来说,原著中占比无足轻重的性描写通过翻译得到突出、放大,极大地损害了其文学经典的声誉。在以外文对译性描写成为通行做法的时代,《金》英文译本中的拉丁文实际上转变为色情文学的宣言或广告,提醒读者该书部分内容具有黄色读物属性。这种欲盖弥彰的出版行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津津乐道,从而带来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传播效果,将读者的注意力导向《金》的文学价值之外的地方,客观上起到了助推《金》在英语世界去经典化的作用。原作翻译成英文之后,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完全取决于译者与出版社在目标语境下所采取的翻译出版策略。在普通读者对《金》原著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译文就成了原作的代名词。本雅明认为译文乃原作的重生(afterlife)六、英语创作中的性描写针对色情作品的文学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版市场的一处空白地带,人为地助推了黄色小说的稀缺性。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色情读物的商品化。事实上,此前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政治压制和民间对抗相克相生,既相互矛盾,却又长期共存。极端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恰恰也正是淫秽小说的“黄金时代”,诞生了英语世界最为丰富多彩且数量惊人的色情作品。通过私人印刷、秘密流通等方式,涉性文学屡禁不止、愈挫愈勇,充分展现了文学作品商品化之后的巨大生存力和吸引力。对《金》而言,商品化就意味着去文学化、去经典化、色情化和庸俗化,而这一过程在《金》的英译史上是多角度、多层面同时推进的,而且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在汉语原著中,《金》对中国16世纪社会生活的描写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特征,展示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生活场景,涵盖了包括性在内的多种主题。但是,在20世纪的英美社会语境中,原作中的性描写成为与目标语境相关性最高的内容。很多廉价小说的出版商往往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小说的性描写,不遗余力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禁书的身份。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爱欲塔:西门与六妻妾艳史》(TheLovePagoda:TheAmorousAdventuresofHsiMenandHisSixWives)中,《金》被描述为“中国最著名的色情经典”,“过去数百年来经历了与文学审查制度的不断斗争,通过地下流通得以存世至今”。出版商对这样抽象的措辞似乎意犹未尽,在译本封底继续评价说:“英国有《芬妮·希尔》(FannyHill),美国有《北回归线》(TropicofCancer),中国有《爱欲塔》(TheLovePagoda)———大概算是有史以来最为有名的禁书经典。”上述译本对《金》商品化的另一特点,是其通过虚假宣传将节译本包装成为全译本推广,极大地掩盖了《金》的文学价值,损害了其文学声誉。《爱欲塔》共22章,238页,实为前述《西门与六妻妾奇情史》的改写本,删减了其源本的故事情节,保留了其中的性描写,并加以铺陈渲染,将其转变为一本名副其实的廉价黄色小说一些较为严肃的出版方会同时强调《金》的文学价值和情色内容。如前文提到的全译本《金莲》,其出版方为世界知名出版社罗特莱基(Routledge),该译本1972的重印本指出,《金莲》被赛珍珠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情爱小说,任何对中国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无疑都必须研究这部作品。小说描绘了一夫多妻社会的家庭生活,其用语直白不讳,刻画细致入微,此两方面,世界文学鲜有可与之比肩者出版活动作为商业行为,自然有其逐利的特性,《金》的汉语原著出版过程也不例外。然而,其英译中的商品化却是目标语境的独特产物。在20世纪中期性革命的大背景下,涉性文学成为学者、读者和出版商眼中反抗审查制度的武器。因此,《爱欲塔》之类的英译本,完全无视《金》的文学性和经典性,专门把性描写内容从原著中“劫持”出来,“押解”到英语中,并对其进行包装、打扮,以色情读物的形式推向市场。目标语境在这种商品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对《金》多个英译本的历时性研究得到更为全面、深刻的考察。七、出版的无政府化英美文学审查制度对20世纪《金》英译出版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与色情出版相关的法律惩治措施推动了出版社主动对出版物进行预审查,避免色情读物发行流通,催生了删节本的大量涌现,以及使用拉丁文等今天看来令人费解的翻译手段;第二,将预审查不力的出版商或者协助私下流通的书商告上法庭,从流通中截获、罚没出版物,引起色情读物阅读领域的供需失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色情文学的商品化;第三,也是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造成了五六十年代色情小说出版的无政府化。首先,英美本土严厉的审查制度导致一些出版商另谋出路,别出心裁地在其他国家开展色情作品出版活动。20世纪50年代,为逃避英语世界的维多利亚式文学审查制度,莫里斯·吉罗迪亚斯(MauriceGirodias)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奥林匹亚(Olympia)出版社,专门发行英文色情小说及各类先锋文学作品为了打击淫秽小说的出版和流通,美国当时的版权法规定,色情出版物不受版权保护,为盗版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此外,对于在海外以英语出版、但却未向美国版权机构申请登记的出版物,美国也不为其提供版权保护奥林匹克出版社的全部书目如今都不可思议地成了盗印者的宝库。一些无名小卒争先恐后地相继加入盗印行列,其中一个是布兰登书屋的创立者弥尔顿·路乐斯(MiltonLuros),另一个是收藏者出版公司的创建人马文·米勒(MarvinMiller)(此人并不满足于盗印书本内容,甚至无耻地复制了我们的标志性封面);另外一些更不知名的小人则纷纷效仿路乐斯和米勒。热衷盗版在美国商业理念之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此也!除了布兰登书屋之外,吉罗迪亚斯还提到了收藏者出版公司,该公司在1968年发行了《逍遥窟》,从封面文字来看,所有文献信息都与奥林匹亚出版社1958年推出的《逍遥窟》完全一致,但是翻看其内容,则和《金》没有任何文本上的联系,只是一本质量低劣的廉价淫秽小说而已,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当时的纽约,而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60年代的美国都市男女八、文学审查制度的终结如上所述,《金》在英语世界的去文学化、去经典化过程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基本完成,与英美文学审查制度的没落与破产大体同步,期间推波助澜的因素主要包括阅读民主呼声的壮大、出版领域平装本的盛行、以及性革命时期文学界涉性描写正常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文学审查的本质是政治专制在阅读领域的延伸,其表现形式为一部分人———以文学审查官为代表,认为某些文本材料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而其名义往往是,在道德方面,普通读者会受到此类文本材料的不良影响。在文学审查制度下,阅读的民主成为空谈。不仅文学审查官可以借法律的名义决定允许其他人阅读什么作品,或剥夺其阅读某些作品的权利,而且在法律的执行上也表现出层次性和赤裸裸的偏见。当时有法官公开将阅读权利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关联起来,认为“都市读者比乡村读者具有更高的阅读品位,因而会较少受到色情作品的毒害”二战前后,西方掀起了“平装书革命”(PaperbackRevolution)1959年,随着社会发展,《1857年色情出版物法案》得到修订,其中规定,如果有专业人士可以证明一部作品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则这类意见应当得到法庭采信对文学、科学界人士而言,为此类作品作序,成为他们推行自己反审查制度、推动阅读民主化的政治武器,而对于出版商来说,这些作品则是市场广泛、利润丰厚的商品。反审查活动人士与出版商虽然各自目的迥异,但在共同的对手文学审查官面前,权宜地结成了畸形的同盟,不自觉地对文学经典共同进行了合谋阉割。最终,在性革命时代,《金》最终完成了其去文学性、去经典化的过程,达到了商品化、色情化、庸俗化的顶峰。文学审查制度与《金》去经典化过程的关联十分密切,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一评价看似矛盾,却极为准确地总结了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文学审查制度的初衷是遏制色情文学的出版和传播,但却造成了阅读政治的层次性和涉性文学作品的稀缺性。追求阅读民主的活动人士和追求新奇刺激阅读体验的一部分读者虽然目的不同,但却共同推动了涉性文学经典的商品化和色情化。《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沦为了文学审查制度的受害者。20世纪60年代末,英美色情文学审查基本破产,涉性作品自由出版的时代来临。然而,之前风行一时的一些《金》英译本却逐渐销声匿迹且淡出了读者视野,雄辩地证实了文学审查与《金》色情化的共荣共损的奇特共生现象。也正是文学审查制度的终结,才终于使得《金》的文学性、经典性在英语世界普通读者中得以回归。80年代起,美国汉学家芮效卫开始动笔全文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