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华师大二附中周来宏苏东坡华师大二附中周来宏苏东坡先生的名字轮辐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皆有职乎车,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谓粉饰外表)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名二子说》苏东坡先生的名字轮辐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皆有职乎车,皇帝评价苏轼:《宋史•苏轼传》:“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皇帝评价苏轼:《宋史•苏轼传》:“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1037——1056:青少年时期
(1岁——20岁)宋仁宗景祐三年农历1036年12月19日(公历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县,祖父苏序,父亲苏洵。苏轼7岁入乡学,老师叫张易简。1037——1056:青少年时期
(1岁——20岁)母亲:不仅给了他生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范滂是东汉的名士,《后汉书•范滂传》说:“滂登车揽辔(pei4),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的人,却惨遭党锢(禁止某政治团体或派别中的人员任官职及限制其活动)之祸。范滂被逮捕下狱时,与母亲诀别,范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长寿),可得兼乎?”母亲:不仅给了他生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父亲:不仅教给他文学“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文章“皆有为而作”,“中当世之过”,“如五谷必可以疗饥”,“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父亲:不仅教给他文学“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1056——1068:仁英岁月
(20岁——32岁)1056——1068:仁英岁月
(20岁——32岁)考试:春风得意马蹄疾嘉祐元年(1056)随父亲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苏轼20岁,苏辙17岁,双双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殿试,获得进士及第。
嘉祐二年,试礼部,(主考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宋《河南邵士闻见录》载:“欧阳公谓梅圣俞云:‘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考试:春风得意马蹄疾嘉祐元年(1056)随父亲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趣话苏东坡参加殿试,题为《刑赏忠厚论》,其中有一段这样: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事后,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问苏轼,此典出于何处?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一段对话——问:尧和皋陶那个典故出于何处?我一时忘了在什么书里读过。答:那是我自己杜撰的。问:你自己杜撰的典故?!答: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事耳。考试趣话苏东坡参加殿试,题为《刑赏忠厚论》,其中有一段这样:仕途:三苏为官留佳话1060年(嘉祐四年)苏氏父子第二次到汴京后,苏洵进入礼部修礼书,苏氏和苏辙也被任命了官职,但是他俩都没有赴任,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二苏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苏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1),辙为大名推官。1065年,英宗要重用苏轼,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gao4承命草拟诏令)。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得直(通“值”,做事)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仕途:三苏为官留佳话1060年(嘉祐四年)苏氏父子第二次到汴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1057年,他们的母亲程夫人去世,苏轼和父亲、弟弟一同回蜀奔丧,按照封建礼制,兄弟二人要丁忧(在家守丧,“丁母忧”即受母亲丧)三年。一位德高望重的母亲离开了他们,他们悲痛万分,但他们知道母亲的心愿,丁忧结束,他们再次同奔汴京。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1057年,他们的母亲程夫人去世,苏轼和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九岁的苏轼同四川青神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的王弗结了婚。她是一位好内助,同苏轼结婚才十一年,年仅二十七岁(英宗治平二年1065)就病逝了,留下一子苏迈。苏轼对王弗之死十分悲痛,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他始终怀念着他的发妻,十年后他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1069年,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于崇拜和敬佩,更重要的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嫁给了苏轼,不幸的是,二十四年后(1093),王闰之又病逝了。给苏轼留下两个儿子:苏迨和苏过。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九岁的苏轼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也就是王弗去世次年,父亲苏洵与世长辞。苏轼兄弟扶柩从水路,由汴水、淮水,入江经江陵至蜀,安葬苏洵,同时将王弗迁葬于苏家墓地,之后,苏氏兄弟丁父忧。1068,服丧期满,离乡进京,从此兄弟二人宦游南北,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家庭:自古贤士多磨难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也就是王弗去1069——1085:神宗岁月
(33岁——49岁)1069——1085:神宗岁月
(33岁——49岁)在变法中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汴京,任职官诰院(专管官吏颁发证书的机构)。神宗20岁,启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一场变法运动开始。新法从经济上剥夺了大地主、大商人的一部分利益,使王朝增加了收入,因而引起了许多人特别是地主阶级的不满。苏东坡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上书。理由是: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或谓:“轼稍自韬戢(taoji2收敛),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在变法中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汴京,任职官诰院(专管官吏颁发杭密徐湖时期:在路上1071,苏轼自放杭州,沿颖水而下,到了河南的陈州,见到了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的弟弟苏辙。《宋史·苏辙传》盛赞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洵评价王安石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e4)。”苏辙送哥哥到了颖州,见到了恩师欧阳修,此时欧已经致仕,且65岁了,次年(熙宁5年),欧阳修去世,苏轼在杭州哭祭老师。补叙: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依附)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杭密徐湖时期:在路上1071,苏轼自放杭州,沿颖水而下,到了杭密徐湖时期:在杭州1071年底,苏轼到杭州。任杭州通判(知州、通判、录事),通判即别驾。“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时禁止卖私盐,每年因卖私盐被抓的多达1万7千人,他处理这些案件时,非常痛苦。“每执法断犯盐者,未尝不流涕也。”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山村五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杭密徐湖时期:在杭州1071年底,苏轼到杭州。任杭州通判(知杭密徐湖时期:在密州去密州的理由:1074年,此时苏辙已经到济南任掌书记,苏轼已经三年未见弟弟,所以请调山东,朝廷同意。任密州知州。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西晋陆机、陆云兄弟到晋都洛阳,才气横溢,深受张华推重
)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下阕)主要是抗蝗灾。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1075,妻子王弗去世10周年,写《江城子》;1075年冬,写《江城子密州出猎》;1076年中秋,五年不见弟弟的苏轼酒后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杭密徐湖时期:在密州去密州的理由:1074年,此时苏辙已经到杭密徐湖时期:在徐州1076年,苏轼任期满(宋地方官三年一任),改知徐州,途中,行至山东鄄(juan1)城,与来迎接他的弟弟见面,五年未见,格外亲热,弟弟决定送哥哥到徐州,并在徐州住了三个多月才离开。1077年中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主要工作:抗洪灾。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杭密徐湖时期:在徐州1076年,苏轼任期满(宋地方官三年一任杭密徐湖时期:湖州三月1079年,改知湖州。表兄文与可去世,他写了许多悼念表兄的诗文,著名的有《筼筜谷偃竹记》。三个月后,乌台诗案发生。元丰二年(1079),苏轼43岁,因写诗被御史台(汉代称“乌台”)认为讽刺新政,被捕入狱。御史台的李定、舒覃(tan2)、何正臣一手制造这一案件。方法:从苏轼诗文中寻找可以牵强附会的材料。杭密徐湖时期:湖州三月1079年,改知湖州。杭密徐湖时期:湖州三月政敌诬蔑苏轼对皇上“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谤谩骂,无人臣之节。”证据略举:1、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2、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咏桧》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jue2因不满意而怨恨)。今一旦致于理(法官),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shi4赦免)之。”轼以故得轻比(从轻按治)。杭密徐湖时期:湖州三月政敌诬蔑苏轼对皇上“包藏祸心,怨望其上黄州汝州时期:黄州元丰三年(1080),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待罪安置),直到元丰七年。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珪、蔡确曰:“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珪有难色。神宗曰:“轼不可,姑用曾巩。”
在去黄州途中,路经河南,苏辙赶来为哥哥送行,聚会三天,洒泪而别。时苏辙因为上书救哥哥,要以官爵为哥哥赎罪,触犯朝廷,被贬江西筠州监酒。《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个时期,苏轼家庭遭遇不幸,老乳母去世,侍妾王朝云生的孩子苏遁死亡。“我谪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宋沈逵赴广南》黄州汝州时期:黄州元丰三年(1080),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黄州汝州时期:汝州1084年,待罪移汝州。苏轼从汝州到筠州看苏辙,又是五年未见,相聚10天告别。诗赠弟弟:“风里扬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回汝州途中,游览庐山,写下《题西林壁》;6月,送儿子苏迈赴江西做德兴县尉,游玩石钟山,写《石钟山记》。12月,到安徽泗州,在那里,上书神宗,请求允许他定居常州。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反舟南下。1085,到达常州,这时,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苏轼的生活出现重大转折。黄州汝州时期:汝州1084年,待罪移汝州。苏轼从汝州到筠州看1086——1101:哲宗岁月
(50岁——65岁)
1086——1101:哲宗岁月
(50岁——65岁)
元祐时期1085年,神宗去世后,1086年,哲宗即位,但哲宗才10岁,由神宗的母亲高氏执政,尊为太皇太母。(1086,王安石去世。)高太后反对变法,支持守旧派,她首先启用司马光为参知政事,5月,苏轼被任命为知山东登州。二到山东,即访密州,老百姓没有忘记他这个清廉太守,“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5天后,被召还朝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为中书舍人,不久又被升为起草皇帝诏书的制诰。苏辙也被召还朝,兄弟二人可以朝夕相处。元祐时期1085年,神宗去世后,1086年,哲宗即位,但哲宗宋史记载:宣仁后(高氏)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宋史记载:宣仁后(高氏)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重返朝廷,因为爱民,因为实事求是,所以,他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相反,他感到仕途的艰难……重返朝廷,因为爱民,因为实事求是,所以,他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根苏轼与司马光——司马光谨守旧法,主张全盘废除旧法。苏轼这几年在地方,渐渐感到实现新法以来,财政危机缓解,国防力量加强,全盘废除不见的有利于国家。他主张保留新法中合理的成分。他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他坚持以社稷百姓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反对以人定是非。他坚持独立的政治主张,为司马光及同僚所忌惮。一日相与共论免役利害,偶不合,及归舍,方卸巾弛带,乃连呼曰:『司马牛,司马牛。』所以他再次请求离京外放。苏轼与司马光——司马光谨守旧法,主张全盘废除旧法。再知杭州1074离开杭州——1089再赴,这期间已经过去15年了。该年,杭州大旱,浙西大涝,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开仓赈灾,朝廷同意,救活杭州几十万人民。在杭州开发疏浚了西湖。“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杭州人民把苏轼修建的长堤命名为“苏公堤”。《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白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在杭州两年,1091年,苏轼奉旨回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是,政敌贾易用乌台诗案的方法诬告苏轼。神宗去世时,苏轼写过“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也欣然”。苏轼诗中的“好语”指的是在江苏宜兴买田的事情有了着落。被任诬陷为“听到神宗去世”。苏轼一怒之下,要求出知颖州。再知杭州1074离开杭州——1089再赴,这期间已经过去15颖州时光颖州是个好地方。老师欧阳修退休后在颖州生活,他的两个儿子欧阳叔弼、欧阳季默是苏轼的朋友。苏轼的学生陈师道也在颖州。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电闪)。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在颖州半年,元祐7年(1092年)改知扬州。在去扬州的路上,他特别想弟弟:《满江红·怀子由作》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在扬州时间更短,八月以兵部尚书被召回京城。颖州时光颖州是个好地方。老师欧阳修退休后在颖州生活,他的两个回朝匆匆赴定州回朝后,反对派弹劾他,“公然指斥先帝时事”,56岁的东坡已经心灰意冷,此时他已生归隐之心。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继室王闰之(季璋)去世,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苏轼的情感再受重创。同年高太后去世,高太后一死,哲宗启用变法派,恢复新法,打击元祐时期的大臣。苏轼贬知定州,苏轼几次请求辞免,哲宗不准。回朝匆匆赴定州回朝后,反对派弹劾他,“公然指斥先帝时事”,5晚年流放1094,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变法派掌握朝廷大权,疯狂迫害旧党人士。58岁的苏东坡先后被贬广东英州——途中贬他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广东惠州安置,苏轼让长子苏迈把家小带回常州田庄,自己和幼子苏过及侍妾王朝云踏上慢慢长途。十个月后到达惠州。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寓居合江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晚年流放1094,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变法派掌握朝廷大权,疯狂王朝云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苏轼最后的广东流放的岁月里,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轼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苏轼称之为“天女维摩”,以知己看待。三十三岁的朝云来惠州三年后病逝,朝云死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佛教指尼姑)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ji4佛经中的唱词)而绝。”王朝云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晚年流放(二)苏轼准备在惠州终老一生,所以让苏迈携家眷来广州做官,正当父子团聚的时候,接到贬官海南岛儋(dan1)县的命令。而苏辙也被贬到广东雷州,兄弟俩在途中不期而遇,苏辙一直送哥哥到海边,绍圣四年(1097)6月11日,苏轼与苏过漂流过海。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心系中原。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穷荒岂易归。正似雪林枝上画,羽翰(翅膀)虽好不能飞。——《追忆郭功父观余画雪鹊》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继位,大赦天下。7月苏轼到廉州(广西)——8月改授舒州(安徽)——永州(湖南零陵)安置——途中得知任便居住命令——决定卜居常州。此时他已重病在身。这一年,被贬到郴州的朋友秦观去世,年仅52岁,苏轼闻讯后,“两日为之食不下”,痛哭失声。晚年流放(二)苏轼准备在惠州终老一生,所以让苏迈携家眷来广州英才辞世1101年6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7月丁亥,卒于常州。实七月二十八日也。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常州古称)。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于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向和尚施饭。修善祈福的行为。)惠林佛舍。”呜呼,先生文章为百世之师,而忠义尤为天下大闲,加之好贤乐善,常若不及,是宜讣闻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鉴之逝,皆出于自然之诚,不可以强而致也。以次年闰月六日,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英才辞世1101年6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7月丁亥,卒于续后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迁葬郏县后,苏过也迁到郏县附近的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死后,苏辙怕兄长九泉之下“雨夜独伤神”,在临终前嘱其妻子,他死后与兄同葬一处,生并床,死并坟。1112年,苏辙溘然长逝,兄弟俩终于相见在另一个世界。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续后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一家三父子,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