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版权使用警告:本内容由圣才电子书提供,付费购买阅读后,仅供个人或单位内部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商业用途使用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A.绝对优势理论强调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支撑,对充满活力的商业是非常重要的B.正和博弈指博弈中一个国家盈利而另一个国家受损C.比较优势理论传达的基本信息是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比限制的贸易创造更多的世界生产量D.要素禀赋仅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力和资金资源的程度,而不包括拥有土地的程度【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A项,重商主义强调金银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奖出限入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B项,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D项,要素禀赋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和土地资源的程度。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北京邮电大学2015研]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C.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比较成本的差异来源于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3提出比较成本说的古典经济学家是()。[暨南大学2012研]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4下列哪一项是新贸易理论所阐述的重要的贸易得益?()[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A.企业规模经济效应B.出口学习效应C.进口种类增加D.行业生产率提高【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新贸易理论认为,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能够带来收益。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把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引入贸易理论来分析比较优势。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的贸易模型,强调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把分工与专业化形成的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得益的重要来源,该模型阐述了单个厂商可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5强调贸易保护有助于创造“财富生产力”的理论是()。[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A.重商主义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C.贸易乘数理论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幼稚产业保护论是一种强调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李斯特指出,一个国家要追求的是财富的生产力,而非仅仅是财富本身,“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和已经创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灭的财富获得补偿。”6若甲国和乙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米毛呢、15米麻布和10米毛呢、30米麻布,那么,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分工格局为()。[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A.甲国生产并出口麻布B.乙国生产并出口麻布C.乙国生产并出口毛呢D.两国无法进行贸易【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甲国生产并出口毛呢,乙国生产并出口麻布。7“福利恶化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暨南大学2012研]A.贸易条件恶化B.贸易条件改善C.本国货币贬值D.本国货币升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福利恶化型增长又称为贫困化增长,即出口商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对贸易条件和国内经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福利恶化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社会福利下降超过了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那么就会出现贫困化增长。8如果甲国生产一只手表需要8个劳动日,生产一辆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13个和11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学说,()。[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A.甲国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手表B.甲国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乙国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手表D.乙国不宜参加社会分工【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在生产手表和自行车上,甲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乙国生产自行车比生产手表落后较少,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乙国可集中生产和出口自行车,而甲国集中生产和出口手表。9下列贸易理论模型中,()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假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研]A.绝对优势贸易模型B.比较优势贸易模型C.H-O贸易模型D.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具有两个假设条件:①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②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即为“垄断竞争”市场。10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措施是()。[暨南大学2011研]A.配额B.关税C.进口许可证D.产品技术标准【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中,关于保护手段的选择,李斯特认为,应采用关税制度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11认为被保护的产业必须有成长的潜力,必须有潜在的、通过成长能发挥出来的比较优势是()的前提条件之一。[暨南大学2013研]A.保护幼稚工业论B.增加政府收入论C.民族自尊论D.就业保护论【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三个前提条件是:被保护的产业必须有成长的潜力,必须有潜在的、通过成长能发挥出来的比较优势;保护只是短期的,保护付出的代价必须是有限的;产业成长带来的收益要能够弥补保护该产业所付出的代价。二、判断题1一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在X产品生产上就一定具备比较优势。()[暨南大学2012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具有绝对优势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例如,若该国在Y产品生产上具备的绝对优势更大,那么该国在X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2新贸易理论更适宜解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新贸易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差异化产品,该理论从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国外需求同当地供给的不匹配,特别是同需求相关的收入效应和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要求,对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现象提出了解释,并不适宜解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3“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是比较利益论所主张的各国以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安排的一项原则。()[湖南大学2012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4一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话,则将出口X产品。()[暨南大学2011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一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如果另一个国家与之优势相差不大,而在生产Y上有更大的劣势,则这个国家会生产Y产品,另一个国家生产X产品。这里依据的是比较优势理论。5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国倾向于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暨南大学2011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应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6重叠需求国际贸易不是无条件的,它只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湖南大学2011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重叠需求贸易理论认为,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国际贸易往往会在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间展开。7幼稚工业保护论主张每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应该启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对本国的幼稚产业进行长时期的保护。()[湖南大学2011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幼稚工业保护论主张运用关税手段对国内幼稚产业进行有条件的保护,且保护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撤销这种保护。8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暨南大学2011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当整个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都下降,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预期国际贸易将替代国际投资。()[暨南大学2012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隐含的启示为: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自由贸易越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要性越是减弱,因此,前者使国家间同种要素的相对报酬甚至绝对报酬均等化。10战后,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暨南大学2012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11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将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暨南大学2013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兼容的,但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12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暨南大学2012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13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已经得到经验检验支持的理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答案】×查看答案【解析】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未经受过详细的经验检验。该理论在许多方面听起来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听起来同样有道理,这些相互补充的理论中也许每一个都能解释一些国际贸易模式。三、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理论[深圳大学2011研]答:绝对优势理论是一种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2要素密集度[深圳大学2011研]答: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投入的要素数量各不相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3罗勃金斯基定理[南京大学2012研;苏州大学2011研]答:罗勃金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罗勃金斯基定理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大国,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所以,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恶化。4重商主义[浙江大学2014研]答: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晚期为晚期重商主义。二者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保证顺差就可以,其被称为贸易平衡论。为了鼓励输出实现顺差,重商主义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如出口退税、奖励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替代。5荷兰病[南京大学2014研]答:“荷兰病”(theDutch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一类的经济增长,都会给社会或多或少带来利益,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6产业内贸易理论[江西财经大学2013研;浙江工商大学2012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答: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提出来的。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大量参加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7外部规模经济[上海财经大学2012研;深圳大学2011研]答:外部规模经济即产业规模经济,是指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的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8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与艾瀚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提出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为: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规模经济效应使资源禀赋即使无差异的国家之间也能凭生产规模大的优势形成竞争力,取得贸易利益。9相对价格答:相对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与另一商品单位价格的比值。相对价格以必须付出的其他商品的量来表示。在供需理论中,强调的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变动,而在考虑价格变化对经济选择有什么影响时,强调的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指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以相同比率上升,则绝对价格升高,而相对价格不变。10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11丰裕要素答:丰裕要素是指一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丰裕要素的“丰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丰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丰裕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中的重要概念。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12稀缺要素答:稀缺要素是指一国拥有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稀缺要素的“稀缺”是相对的,它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在绝对数量上的稀缺,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稀缺。稀缺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中的重要概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指出,各国倾向于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将因国际贸易而受损。四、简答题1简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及局限。[深圳大学2012研]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而这些有很多与现实不符。比较优势的理论前提有:①模型假设一个简单世界,其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国家和多种商品。②模型假设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③模型假设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简单地假设可可与大米按1:1比例交换。④模型假设资源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地流动,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但现实世界中并非总是如此。⑤模型假设不变的规模报酬率,即加纳或韩国分工生产1吨可可或大米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世界中专业分工存在递减或递增的规模报酬率,即当一国分工生产某商品时,生产一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可能递增或递减。⑥模型假设各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存量,自由贸易并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⑦模型假设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试述与绝对优势论内在的逻辑关系。[复旦大学2012研;暨南大学2012研]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①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②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国际分工。③两者都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3在两国模型中,国家A与国家B相比在商品X和Y的制造中效率都高。按照李嘉图的理论,两国是否有贸易的可能性?其贸易的基础是什么?如何确定国家A的生产和贸易模式?[暨南大学2013研]答:(1)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A、B两国仍具有贸易的可能性。(2)两国贸易的基础是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个国家生产商品X和Y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要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该部门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即使一个部门在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其他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交换别国生产的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因此而获得比较利益。(3)生产和贸易模式的确定取决于两国相对工资的大小。从A国看,那些A国相对生产率高于A国相对工资的产品是A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在本国生产并进行出口;那些A国相对生产率低于A国相对工资的产品是B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在B国生产并出口,被A国进口。4举例说明一国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研]答:(1)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一国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但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生产仍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2)举例说明一国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假定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两种产品,即布和酒,投入的资源为劳动。生产1单位布,葡萄牙需要投入4小时的劳动,而英国需要投入6小时,在布的生产上,葡萄牙具有绝对优势。生产1单位的酒,葡萄牙需要2小时,而英国需要12小时,在生产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都处于劣势。但是,葡萄牙在两优之中可以找到最优,是其比较优势;英国在两劣之中也可以找到次劣,是其比较优势。①从葡萄牙方面来看,在生产布的方面,葡萄牙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1.5倍。在生产酒的方面,葡萄牙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6倍。1.5和6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可见,葡萄牙在生产酒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②从英国方面来看,生产1单位布需要6小时,而葡萄牙只需要4小时,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为2/3。这就是说,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葡萄牙的2/3。在生产酒的方面,英国生产1单位酒需要12小时,而葡萄牙则只需要2小时,其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是1/6,英国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是葡萄牙的1/6。2/3和1/6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2/3大于1/6,可见,英国在生产布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该例子中可以看出,葡萄牙和英国利用自身生产酒和布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也能获得利益。5“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这些国家没有任何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劳动力都不充裕”该说法对吗?为什么?[南开大学2013研]答:(1)这个论点是错误的。(2)原因如下:这个论点没有区分一国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①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指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③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的重点不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度而是其相对丰裕度。一国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从事国际分工,进而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如果上面材料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在现实中,小国应该完全不能参加国际分工,因而也就没有办法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但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很多小国一方面出口某些商品,另外方面也进口一些产品,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6请简述要素禀赋学说的四个定理。[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要素禀赋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进出口类型。要素禀赋学说的四个定理是:H-O定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S-S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R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1)H-O定理H-O定理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其内容是要素相对丰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商品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而商品的绝对差异才是两国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丰裕的产品并且出口,并且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2)S-S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可表述为: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长期来看将提高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该定理是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3)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俄-萨定理)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要素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逊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4)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生产可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7试述比较优势的主要观点。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偏好和技术完全相同。中国香港劳动力丰富,日本资本丰富。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1)画出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会是这样。(2)在封闭条件下,两者的比较优势分别为何种商品?解释原因。(3)在开放条件下,中国香港和日本进行贸易时,根据H-O定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苏州大学2011研]答:比较优势的观点: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1)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香港劳动力丰富,中国香港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中国香港相对于日本更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装;而日本资本丰富,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日本相对于中国香港更有能力生产更多汽车。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1所示。图1-1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2)服装是中国香港的比较优势;汽车是日本的比较优势。因为中国香港劳动力丰富,日本资本丰富;而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3)根据H-O定理,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密集那些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那些物品,所以中国香港出口服装,进口汽车;日本出口汽车,进口服装。8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比较优势理论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复旦大学2013研]答:(1)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定理,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希尔和俄林师生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形态。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2)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①在比较优势理论里,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国际优势差异被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但有关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怎样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假说,是外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反,要素禀赋理论则从相对要素充裕度与相对要素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贸易前贸易国之间相对产品价格差异的来源,从而将相对生产成本内生化,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内生的比较优势理论。②比较优势理论预见各国通过完全专业化,即将所有资源投入一种产品的生产,可实现贸易收益的最大化,因此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利益共享的乐观的贸易前景,但是并没有确切地说明贸易双方在自由贸易中获得多少实际收益,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各阶层如何分享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推出了贸易双方实现完全专业化的结论,但它并没有涉及在生产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完全的专业化是否可取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要素禀赋理论里寻找答案。③要素禀赋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两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有密切关系。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国别比较基础之上的。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完善和更加有说服力。9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湖南大学2012研]答:(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2)重商主义者的政策主张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奖出限入,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其主要做法还是限制进口,因为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即强调积累原始的资本。(3)重商主义者的财富观重商主义者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产生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10简述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异质性理论。[四川大学2012研]答:产品异质性理论是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类产品之间也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差异:其一是由产品的纵向比较产生的差异;其二是由产品的横向比较产生的差异。国际产品异质性,又称差异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差异产品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1)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2)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即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3)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而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11论述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用该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深圳大学2013研]答:(1)重叠需求理论是从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来研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的贸易理论,即从消费者行为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是接近,彼此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越大,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国际贸易往往会在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间展开。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2)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3)重叠需求理论可用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部门的产业内贸易。12分析下列四例,解释每例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北京工业大学2012研]a.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b.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日本进口的,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生产的。c.欧洲唯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图卢兹组装。d.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中心。答:(1)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①外部规模经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②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2)由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分析得到以下判断a.属于外部规模经济,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行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形成较大的市场吸引力。b.属于内部规模经济,日本本田在国内的企业规模大、平均成本低,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设立的工厂也是因为自身规模较大从而产生的内部规模经济。c.属于内部规模经济,空中客车公司组装工厂在法国图卢兹一处使得规模巨大、设备先进,使公司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d.属于外部规模经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聚集了大量的保险公司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中心,这是保险业在哈特福德高度集中,提高了整体行业的效率,所以是外部规模经济。13分析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湖南大学2012研]答:(1)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内涵①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②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2)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①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往往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各厂商生产不同于其他厂商的差异产品,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及其所生产的差异产品种类与市场规模有关,市场规模大的国家容纳的厂商数量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也多。②在封闭的条件下,每个国家的市场规模都很小,在行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每个国家能够生存下来的厂商的数量有限,生产有限的几种差异化产品。③在开放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或进口差异化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一方面,两个国家原有的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果;另一方面会导致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生产并出口更多的差异化产品。④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同一个行业内,是产业内贸易。14为什么将引入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称之为“新贸易理论”。这个理论特别适用于说明什么样的贸易类型。为什么?[复旦大学2013研]答:(1)引入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的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贸易理论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假定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基础上,这一理论在研究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贸易的福利分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理论架构本身的缺陷,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经济事实时,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存在不足:a.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将交换不同行业的产品即行业间贸易,但是不能解释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贸易的动因,以及国家间进行行业内贸易的动因。b.解释了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静态“水平效应”,但不能解释贸易带来的关于增长的“垂直效应”,从而缺乏对贸易和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c.解释了具有技术差异的国家间的贸易模式的决定,但不能解释技术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技术差异及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作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新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命题的研究,具体而言,即对以上在传统贸易理论分析中有局限性的三个领域的研究。从新贸易理论的演进框架角度来看,规模报酬递增因素的引入在这段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了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2)“新贸易理论”特别适用于说明的贸易类型是产业内贸易。分析如下: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①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②从需求角度: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③从技术差距角度: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1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什么?什么产业适合战略性贸易政策?[上海财经大学2012研]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2)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产业应具有以下特点:①产业或潜在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超过补贴支出;②必须是面临外国厂商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的产业;③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④国内的扶持政策不会引起要素价格上升过高;⑤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增加生产会带来较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经济;⑥具有RD补贴和扶持效果的产业;⑦RD投入和资本投入比重高的产业。例如中国技术密集度高的新兴主导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和专业设备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可以成为加入WTO后新时期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主要战略性产业。16什么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你认为它的实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吗?[南开大学2012研]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由新贸易理论者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上占据统治地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企业在该产业中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这些产业由于较大规模经济的要求只能维持几家企业。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如果政府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保证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在一个产业内赢得第一进入者优势,就有助于提高国民收入。因此,按照战略贸易政策观,一国政府应该利用补贴支持有前途的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第二,如果政府要帮助企业克服障碍进入由外国企业获得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产业,则要对该产业加以干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通过各种贸易政策,如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影响或改变企业的策略行为,最终达到增加本国贸易利益的目的。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现象。它之所以对现实世界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确定现实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一个系统性完整的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并没有建立起来,以其为基础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没有上升到替代传统贸易理论的高度,相反,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其现实的实施中也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①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除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这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住自身的垄断地位,且别国政府不会采取报复措施等。一旦条件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②背弃了自由贸易传统,采取富于想象力和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③在研究方法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缺乏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需要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因此,在贸易自由化的全球背景下,虽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利益具有必要性,但必须对其可行性和实施后果进行谨慎分析,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17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复旦大学2012研]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通过自身的战略性政策行为影响本国和外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在某些市场结构下,政府可能采取不干预或自由贸易政策,此时,不采取任何贸易干预政策的政府所遵循的基本政策理论仍然是战略性贸易政策。(1)积极方面①它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贸易领域的反映和体现;②该理论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③该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2)消极方面①该理论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的补贴给出任何通用的解决办法;②该理论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③该理论背弃传统的自由贸易,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恶化全球贸易环境。18即使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够增加国家福利,那么这种政策不利的后果是什么?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的显著增长,以及美国在这个产业中的成功例子是如何反驳目标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北京工业大学2012研]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利的后果①轮番报复引致两败俱伤。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能不引起对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乃至报复,如果各国轮番采取保护主义的报复措施,那就不仅会彻底抵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功效,使可能猎取的转移利润和获得的规模经济化为泡影,而且还会因报复性措施的实行造成国际贸易的剧烈萎缩,降低世界福利水平。在提高社会经济附加成本(指补贴)的同时减少国民收入,降低国民福利水平。②争夺资源有损于其他工业部门发展。一国政府利用补贴政策支持某一工业部门,往往是以损害国内其他工业部门为代价的。这是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部门实行补贴,这种补贴意味着资源的再分配,得到补贴的出口部门必然会从其他一些部门抽取资源。(2)美国将互联网产业的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而不是采取目标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以下好处:①资源在商业战略和企业部门中被重新分配,非IT业务的投资得到加强,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对市场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②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的企业获取最好最新的技术,与技术退化有关的难题得到解决。③由于是信息技术厂商提供专业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的效率会得到较大提高,服务的成本也会得到一定的节约。④外包的最重要的策略因素是减少和控制运作成本。外包供应商低成本结构的使用是外包的显著短期收益。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又在不断上涨,出于减少成本的原因,美国的企业会将这部分非核心的计算机程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19比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阐述一国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钻石模型)又是如何阐述的?[中国海洋大学2012研]答:(1)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贸易。H-O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综上所述传统贸易理论主要主张利用本地比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以及较高的劳动效率形成的优势进行产业间的贸易。(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为国际贸易中存在不完全竞争,即存在差异产品和价格歧视。比如,林德的需求偏好重叠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主要表现同类产品以及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要素。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20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基本内容,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方面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江西财经大学2012研;南开大学2012研;复旦大学2012、2011研;浙江大学2011研]答:(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而这又主要决定于四组基本因素,即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中的每一个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并同时作用于其他因素。四者组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国家竞争优势。另外,国家竞争优势还受到机遇和政府作用的影响,但由于两者要通过四组基本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所以属于辅助因素。(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方面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①要素禀赋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生产要素禀赋论忽视了技术要素的重要作用。要素禀赋理论关于技术水平相同的假定忽视了技术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经济现实也不相符合。事实上,技术进步因素对一国贸易结构和比较利益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技术进步能够改变一国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地位。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生产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要素,是一种给定的先天条件;高级要素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这种要素的特点在于难以通过公开市场取得,而是后天开发得到的。一般说来,高级要素的生成时间长,可供性极为有限,国外竞争者很难模仿和超越。21简要说明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意义及实现机制;在现实中,各国的劳动工资存在持续的差异,请结合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说明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2014研]答:(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及实现机制①要素均等化定理的意义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这是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简称H-O-S理论)。这是萨缪尔森对H-O模型的结论进行数学证明而得名的,它是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两种:a.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即原先要素价格比率不一致的两个国家在发生贸易以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b.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即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国家不相等,在发生贸易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②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2)要素价格均等化产生的原因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即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升高,将使劳动力价格升高,而资本的价格将下跌,这样,就会降低各个部门的劳动/资本比率。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劳动/资本比例下降时,由于劳动相对于资本的投入减少,所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即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3)各国劳动工资存在差异的原因要素价格均等化有几个假设:①两个国家用两种要素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②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在各国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流动;③在所有市场上都有竞争;④两种商品的技术水平相同,但商品的要素密集型不同,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互换;⑤两个国家不论有没有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⑥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流动。现实生活中,存在以下原因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存在差异:①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②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难以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移动也不是完全充分的。③某一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这种结合具有整体性和固定性,从而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④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因此,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而不是现实。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完全无效,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贸易确实有使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倾向。22试从国际贸易的起因、贸易的格局和对一国的福利影响等几个角度比较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异同。[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新贸易理论是指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的一种理论。(1)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的新倾向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新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基础上的发展,继承了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等思想。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贸易模式、贸易对各方福利的影响等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问题。(2)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①国际贸易的起因方面: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起因,尤其是引入了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差异。②在贸易的格局方面: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③在理论基础方面: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比较优势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④在产品差异性假设方面: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国际贸易产生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⑤在研究角度方面: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进行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⑥在对一国的福利影响方面: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参加贸易不一定总能得到收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对各国都有利益,而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⑦在政策主张方面:新贸易理论主张一国政府可通过关税、补贴等措施对本国战略性产业加以保护;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实行自由贸易。23解释罗伯津斯基定理(TheRybczynskiTheorem)的主要内容。并分别说明如果一国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和偏向进口部门后,对该国的福利以及比较优势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答:(1)罗伯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英籍波兰经济学家罗伯津斯基于1955年在《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一文中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模型的情况下,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了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了后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减少。(2)要素增长的影响①进口替代型增长a.小国第一,小国进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并不影响其贸易条件。第二,小国进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会使进口部门生产扩大,替代部分进口,从而进口量减少;出口部门生产减少,也会使出口量减少,整个贸易量会因此而减少。第三,经济增长的结果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这种福利的增长既来自于要素增长而产生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归功于自由贸易下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贸易量虽然减少了,但这种减少是市场调节而不是人为扭曲的结果。生产要素的使用在商品自由贸易下及时得到了调整,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高。b.大国第一,大国进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会减少进口量,造成国际市场上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因此大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第二,进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对大国贸易量的影响不确定。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会使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上升,因此出口部门的生产会增加。这样,总贸易量由于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而不确定了。第三,大国进口替代型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福利水平会比小国更大。这是因为,大国不仅得到了本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而且还得到国际贸易条件改善的好处,从整个社会收益来看,在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发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显然比小国有更大的好处。②出口扩张型增长a.小国第一,小国出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并不影响其贸易条件。第二,小国出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会使出口部门生产增加,进口部门生产减少,从而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增加,整个贸易量增加。第三,小国出口扩张型增长会使其福利水平改善,这种福利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了小国出口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一因素。b.大国第一,大国出口部门生产要素增加,会增加出口量,造成国际市场上对该种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因此大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第二,出口扩张型增长对大国贸易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出口部门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增加出口;另一方面,贸易条件变坏和可能出现的国内生产的增加会减少对进口品的进口。第三,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扩张型增长给大国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会小于小国,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会被贸易条件变坏所抵消。24美国为什么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暨南大学2015研]答:美国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这一现象可以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1)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按照这个理论,许多新产品都有一个划分为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如图1-2所示。图1-2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①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创新国(美国)企业发明并制造出新产品。这时的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由于它垄断了制造技术,因而美国厂商就垄断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新产品开始只能在创新国生产,一般比较昂贵,产品首先会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②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开始生产原来从创新国进口的新产品。无需花费创新国必需的大量科技开发费用以及无需支付国际运费及关税,使发达国家生产成本降低。这一阶段,产品由技术-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资本密集型。原进口国生产了这种产品并占领了国内市场,创新国的新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减少甚至停止。③在第三阶段,创新国以外的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参加与创新国的出口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事生产。产品已经变为资本密集型或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了。随着这些国家出口的扩大,创新国逐渐丧失了国外市场。④第四阶段,新产品仿制国的厂商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有条件进行大批量生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成本,以致可以把产品打进创新国市场。创新国成了该产品的净进口国。(2)对美国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现象的解释钢铁、汽车和飞机虽然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且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近几十年来,前两种产品的世界需求增长很快,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规模经济导致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钢铁和汽车已走到技术扩散期,即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能生产汽车和钢铁,美国逐渐失去这些产品的垄断地位;相反,飞机由于其制造成本及所提供的服务价格较为高昂,所以整个世界的需求增长不是很大,其他国家很难利用规模经济大量制造飞机,致使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目前美国的波音公司仍然是主要的飞机制造商。25说明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差异。[暨南大学2012研]答:(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含义①产业间贸易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②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