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墓葬志》_第1页
明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墓葬志》_第2页
明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墓葬志》_第3页
明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墓葬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墓葬志》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记录,尤其是记录在特定地区发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编年史文献,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群体。而陕西历来素有“方志渊薮”的美誉,种类繁多的陕西方志古籍文献造就了陕西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周秦汉唐建都之所的古长安城及其周围,古代帝王将相之陵寝、墓冢星罗棋布,交相杂错,蔚为大观,其历史遗迹可谓斑斑可见。然岁月转深,累代损毁,失传甚重,且多已隐晦难辨。本文拟对《关中陵墓志》这部陕西关中地区的陵墓专志从撰作缘起、历代著录与版本、内容框架与体例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以考察。一、《关中陵志》《诸经诸部诸书》《关中陵墓志》是明朝一部记录陕西关中地区陵墓的专志,该志乃明祁光宗督学陕西期间,于公务之暇观风其地,网罗史志旧闻,互相参考而撰作。光宗字伯裕,别号念东,滑县(今属河南)人,因避朱常洛庙讳,后遂以字行,卒谥敏惠。光宗先世籍太原,后迁滑县之阳兆里,三世传至光宗。宗年未弱冠已颇通经史,丰神颖俊,性好诗赋古文辞,且尤工书法。万历戊戌(公元1598年)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后擢陕西提学副使,累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光宗一生著述颇丰,据明成基命之《大司马祁伯裕传》所载:“公平生著述多不存稿,仅有《余清馆集》、《甘肃奏议》、《陵墓志》、《明文存雅》等数种藏于家。”有关该志之撰作缘起,新安余懋衡在其《关中陵墓志序》中称:况夫,世代绵远兵燹,屡遭龟螭毁销,方荣放失。盖自后稷、太王已不知其葬所,而况其他。或地为耕耘平没,或冢被盗贼睥睨,起于载籍无征,守护莫设也。杳邈英魂,能无愁恨。懋衡观风其地,不胜千秋之慨。过咸阳,见累累者相望于荒阡莽陌之墟,而土人莫辨矣。周文、武、成、康之陵,或以为渭北,或以为渭南,尚属茫昧。岁月转深,失传愈众,余滋戚焉,乃檄督学祁君经纪之。正如序文中所说,余君痛惜历代陵墓“龟螭毁销,方荣放失”,又慨叹“载籍无征,守护莫设”,致使“见累累者相望于荒阡莽陌之墟,而土人莫辨矣”,故而始有“檄督学祁君经纪之”的念头。余懋衡,字持国,号少原,婺源县人。万历壬辰科(公元1592年)进士,除永新知县,旋征授御史,累官至吏部尚书。懋衡在任期间,刚直耿介,甚有政绩,又曾讲学于首善、紫阳、福山等书院,有功于明末理学。衡巡按陕西期间,曾撰辑《关中集》4卷,除此又有《经翼》《古方略》《奏仪》《少原语录》《乾惕斋集》《太和轩集》等诸书。光宗督学陕西期间,亦深感先朝诸陵冢“及今不为经纪,愈远愈湮,且几化为墟莽。”是编乃光宗督学陕西时于历代陵墓详加考证,各为之图,而系之以说,其距诸州县城方隅道里,皆备志之,亦《皇览》、《圣贤冢墓记》之流也。余懋衡《关中陵墓志序》又云:祁君又辟二三文学分披焉,网罗旧闻,互相参考,有图有说,又有附录。各陵墓道里远近,俱以各州县城定之,其相离若干里许载于说。或在北,或在南,或在东、西,载于图。观图与说,可得梗概也。既脱稿,余稍为之商榷及增补焉。书成,题曰《关中陵墓志》。祁光宗《关中陵墓志后序》亦云:“呜呼!悲矣!草成上之直指公,公即笔削定为二卷,爰付之杀青氏。”二、藏书本简称《昭陵图》《关中陵墓志》乃光宗督学陕西期间,观风此地,考诸史志,成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翌年即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付有司刊印。是书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卷五》著录,题“《关中陵墓志》二卷二册,祁伯裕”;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亦见著录,曰“祁伯裕《关中陵墓志》二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关中陵墓志》二卷,明祁光宗撰”;缪荃孙等《嘉业堂藏书志》载:“《关中陵墓志》二卷,旧抄本,明祁光宗撰。”有关是书之版本,笔者遍查诸家版本目录及各类馆藏书目,并详核其不同版本之间的承继关系,始知《关中陵墓志》大略有四种版本:其一:杭州图书馆善本库藏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仅存卷下,附录)。以现存残卷观之,是书由卷上、卷下和附录三部份组成,先图后文,包背装,现仅存卷下和附录,书根尤见残破,当为残本,且卷下和附录字体均同,而与《后序》字体相异,书后可见两页空白页,已见残损,该明刻本当为众版本之祖本。卷下从“唐太宗昭陵”页(卷下七十六)起始,而“唐太宗昭陵图”残缺,“唐太宗昭陵”页“中书令马周”后之“中书令岑文本”六字,抄本皆无。以页码顺序及抄本核之,“唐郭子仪墓”页亦见残缺;“秦王猛墓图”中线条与抄本有出入;“女娲氏陵图”中有“黄河”二字,抄本皆无此二字;“唐僖宗靖陵”、“唐苏颋墓”、“周公刘墓”页残缺;“伏羲陵”页末“近是”二字,抄本皆无。其二:南京博物院藏清初抄本。诸家版本目录著录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之清初抄本,笔者未见,姑而不作考论。其三: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关中陵墓志》之余懋衡序文页,自下而上钤有三枚藏书印,为卢址“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和刘承干“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最上端之藏印印迹模糊,未能释读。“唐太宗昭陵”页自下而上仅钤有卢址和刘承干藏书印。又“黄帝陵”页末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迹。且余懋衡序、正文(与凡例字迹相类)、附录、祁光宗后序字迹均不同。四明卢氏抱经楼,乃浙东宁波一大藏书楼,称誉东南,卢氏处处以范氏天一阁为楷模,其抱经楼从内质外形均仿天一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抱经楼藏书曾一度失窃,后经同邑商人杨氏之手,重归抱经楼。1916年,抱经楼藏书售于上海书肆“古书流通处”,后旋即散入江浙各大藏书家。吴兴刘氏嘉业堂,刘氏喜购书、抄书、刊书,聚书丰厚,其藏书来源众多,其中即有源自卢氏抱经楼者,疑《关中陵墓志》即是其中之一,后因刘氏兴趣骤转商业,其藏书也渐趋散落,多流向南京、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分藏各类各级图书馆,王欣夫《藏书纪事诗补正》亦称卢址抱经楼藏书多归吴兴刘氏嘉业堂,正与藏书印之递传次第相合。从其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迹观之,在该抄本流入上海图书馆之前,曾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其四: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清抄本《关中陵墓志》钤有“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印迹,文本中共见四处,分别是余懋衡序文页、“唐白居易墓”页、“唐太宗昭陵”页和祁光宗后序页。该版本之凡例、正文、附录字迹均一气呵成,当出自一人之手笔。国立北平图书馆,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曾用名,其前身为京师图书馆,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从此该名延续了20年之久。由此观之,国家图书馆所藏清抄本最早在1928年流入该馆珍藏。除南京博物院藏清初抄本未见外,以上三种分藏于杭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的《关中陵墓志》,从版本系统的角度来说,应属两大版本系统。杭州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当属一版本系统,且为是书之初刻本、祖本。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两馆所藏均题清抄本,经笔者比对,两馆所藏《关中陵墓志》文本字迹虽迥异,且藏书印不同,但应属同一版本系统。比较这两大版本系统之异同,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唐太宗昭陵”页“中书令马周”后有“中书令岑文本”六字,而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皆无;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女娲氏陵图”中有“黄河”二字,而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皆无此二字;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伏羲陵”页末有“近是”二字,而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皆无。由此可见,两大版本系统明矣,亦可证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当属同一版本系统,仅为孰先孰后之别,据笔者从藏书印、字迹等方面考察,疑国家图书馆所藏本于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三、西汉前代诸陵诸类诸志的著录和体例《关中陵墓志》的总体框架是:前有余懋衡万历丁未三月既望(1607年3月16日)序;次是《凡例》十一条“论其撰志之意”;次为正文,正文是先图后文,每图又一分为二:一为所在地,一为陵墓名,共有图说百四十五陵墓;次为附录,无图,共述四十八陵墓;次为祁光宗后序。《关中陵墓志》所录之关中陵墓,于陵墓主之爵里,事迹略加辑录,并摘录前代史志旧闻中所载之陵墓分布、地域等,考录颇为详该,时而偶下按语,然按语不甚统一,或将按语作为正文,共25处,如《汉元帝渭陵》《周太公望墓》《秦白起墓》等;或按语以小字注释出现,仅见三处,《周成王陵》《周公旦墓》《汉武帝茂陵》;或题“今按”,仅有两处,《周文王陵》和《汉李蔡先墓》。祁氏文中注释并不多见,仅见《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康王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等五处,均以小字双行的形式出现。是书文中引书庞杂,惟以史部文献为胜,而史部文献中尤以陕西各级各类方志居多,如《长安志》《长安志图》《三辅黄图》《关中记》《汉中府志》《城固县志》《临潼志》等。《关中陵墓志》之体例,余懋衡《关中陵墓志序》,祁光宗《关中陵墓志凡例》《后序》均有所提及,尤以《凡例》罗列颇详。《凡例》所录:一曰前朝诸陵冢不以朝代分类,而以当朝郡邑之地域归属为类排次,如首西安府、次咸阳县、再次为蓝田县。《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云:“惟以地方为经,以陵墓为纬,虽易于检索,而穆王先于女娲,时代未免倒置耳。”四、社会研究与推广的价值祁光宗《关中陵墓志》的编订与问世,对陕西关中地区的陵墓记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爬梳、整理和研究。笔者从文本关照的角度出发,探索其撰作缘起、历代著录与版本以及内容框架与体例等诸多方面后发现,是书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将其归纳如下:首先,该书是明代陕西方志文献中有关陵墓专志记载的一个典型代表。陕西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方志古籍汗牛充栋,尤其是古代陵寝文化资源丰富,历代遗留下来的帝王将相之陵冢可谓星罗棋布,形成一条独特的关中陵墓带。祁光宗在督学陕西期间,观风其地,多方搜求,并网罗前代诸家史志旧闻,引经据典成就了这部有关陕西关中地区的陵墓专志,成为明代陕西方志文献中有关陵墓记载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次,为陕西关中地区古代陵寝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文献依据。陕西地方文史研究、文化研究,除了实地考察之外,主要借重的还是历代官员和文人所撰作的各类文献资源。祁光宗《关中陵墓志》的问世,为陕西历史人物、丧葬礼俗、陵墓考古、地域分布等诸多涉及陕西关中地区古代陵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