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影响_第1页
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影响_第2页
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影响_第3页
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民诉法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影响

与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相比,我国现代民事诉讼法的检察官监督得到了较好的开放期。与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相比,增加的抗诉制度是检察官监督的良好开始。其后伴随着民诉法的修改,检察监督在一系列司法解释文件指导下进入了实践探索发展阶段。然而有学者对其存在正当性提出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问题予以澄清,唯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迈向提高完善的新时代。一、民诉检察监督的基本内容新民诉法典的修缮展现民诉基本制度的革新,其中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犹如重拳出击,成为民诉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争相关注的焦点。目前检察监督立法,从一元化监督走向多元化监督,转换了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发展到全程监督,扩大了监督范围;从表面监督位移至实质监督,提升了监督职能,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法制特色的民诉检察监督制度雏形。此次修法虽然相对“扩张”了民诉检察监督制度,法学界的反对之声却不绝于耳。事实上,对于民诉检察监督的存废之争,究竟是否予以取消、限缩或扩张的争论要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畅所欲言,针锋相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整合各家观点,一些学者主张限缩甚至废除民诉检察监督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增加运行时间与成本,降低诉讼效率;第二,检察机关公权力“染指”逾越诉讼双方平等抗衡的界限,侵犯当事人处分权;第三,它与独立的司法审判权产生矛盾冲突,损害既判力理论体系稳定性,瓦解司法权威公信力二、监督遭遇批判与诉权、审判权的“紧张”关系是检察监督遭遇现实桎梏和招来部分学者批判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民诉检察监督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下文将展开深入探讨。(一)法哲学的转变:检察院检察监督权的宪法化西方国家受益于历史悠久的法律文化熏陶,在分权制衡的政治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及自由主义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成熟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检察监督制度,依附于行政权的检察权主要是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检察机关多采用提起或参与诉讼的方式,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免受损害作为监督重点。俄国民诉法典也赋予检察机关在符合条件时行使起诉权,以加强国家对社会主义私法的干预。在国际法治全球化日益渗透融合的今天,两大法系国家均已确立了民诉检察监督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已成为我国法制改革的导航方向之一,“简而言之,人们发现正统法学所信奉的西方类型的国家法,其普适性并不总是真实的,而和其他法律体系相比,其相对性倒是确信无疑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赋予检察院检察权;同时,宪法第129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宪政的灵魂在于宪法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法律来源”,这是检察监督最初的法律依据。换言之,检察院对包括民诉法在内的各项基本法律的实施与执行均享有监督权。新民诉法严格遵循宪法精神,重申法律监督。不同于西方国家多种权力彼此牵制抗衡的政治模式,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共和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均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四个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检察权、审判权,这可称为金字塔式的权利分层结构。在立法权创制法律的子权力下,金字塔底端的行政权维持社会管理,审判权保障诉权行使并定纷止争,检察权除了侦查、公诉的职能外,还承担着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肩负着保证国家法律系统通畅运行的重任。法哲学主张社会是法律的基础,社会运行状况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功能,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呈现基本一致的态势。我国立法本身以及议行合一的宪政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已为检察监督的存在确立了无可辩驳、不可动摇的坚强后盾。(二)法律分析1.检察官监督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目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基于客观需要和对民诉本质属性及规律的认识而预先设定并期望达到的理想结果2.检察监督符合民诉权的整体诉求针对某些学者主张检察监督浪费司法资源,违背了诉讼效率理念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见解颠倒了诉讼公正与效率的价值次序。法律本身是公正与效率的混合孪生体,现代司法固然追求效率,但当它与公正发生冲突时则需退居后位,价值权衡取舍中遵循“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之法则。民事诉讼程序价值本身寻觅的应然状态是诉讼主体主观需求(权利)与诉讼客体客观承载(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检察监督在这两大独立并存的价值范畴之间寻求平衡。目前我国司法信用度孱弱,裁判过程与结果难以满足诉讼主体的心理预期,裁判官主观诉讼公正的指引性较差,当事人与法官之间就抽象意义上的“正义”未达成一致的价值评价。检察监督作为最后救济防线,调和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监督纠错,督促法院以实体法和程序法为标尺,严于律己,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客观诉讼公正。诉讼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近年来我国立法及实务界对程序公正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是因为“重实体,轻程序”司法传统的根深蒂固,这一法制观念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检察院对未影响实体判决的程序违法行为提供事中或事后监督,防止同类错误之再犯,平衡当事人的心理落差感;检察监督给予损害实体结果的程序违法行为二次纠正的机会,诉讼程序同等对待两造主体,以诉讼参与的平等性及程序公正合法性实现结果公正。检察监督的设置弥补了“漠视程序”的负面效应,是补救程序违法的一剂良方。新民诉法增加的检察建议体现了效率价值原则。“上抗下审”的抗诉监督使得案件在多级法检之间流转,烦琐复杂的程序设计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诉讼拖延(当然这是以纠正错误裁判实现公正为前提)。而检察建议的监督发生在同级法检之间,简便灵活且操作性强,相对于抗诉在诉讼效率理念的实现上具有显著优越性。3.检察监督与“私权”的关系一些学者主张检察监督以公权力对抗私权利,打破了两造式诉讼的平等抗衡而要求废止检察监督。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第一,私权自治与主体平等是民事诉讼的灵魂,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也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循。法律监督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程序性、中立性的权力笔者也不赞成检察监督侵犯私权利的观点。在崇尚“私法自治”的法域中,任何公权力都必须尊重“私权利”性质的诉权,但它并不是绝对无限的,当事人自由处分的限度是“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限度”———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干预,为检察监督提供合法性依据。同时,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要求司法的被动性,这同样适用于检察院。审判权是诉权与检察监督之间的屏障,检察监督是审判权干预后的干预,唯有当事人主张审判权救济无效,向检察院提出主动请求时,才有监督权行使之必要,并助推私权发挥其本质效用价值。实践中监督往往是由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积极追求的结果,检察院依职权启动的再审案件寥寥无几,大多由当事人申诉引起。4.检察监督与诉权私法的逻辑重构有学者指出法律监督与审判权独立性存在矛盾抵触,笔者对此持有异议,反而认为两者之间构成平权型权力制约的合理配置。其一,我们所说的审判独立,排除的是外在的非法干预,不能排除合法的、体制内的监督与制约笔者反对法律监督损害了既判力理论体系的稳定性观点。既判力理论考量诉讼经济并注重程序安定性,侧重法的安全性与秩序功能。诚然,立法者构建法律制度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以无视诉讼公正为代价而过分强调法的安定性则实属本末倒置,这也是既判力制度无法自圆其说的价值罅隙。检察监督以追寻正义为首要目标,纠错裁决中依“法定职权范围与程序约束”来兼顾并体现法的安定性。笔者不同意检察监督瓦解司法权威公信力的见解。司法权威来源于裁判本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植根于法院自身释法析理的逻辑论证水平。司法不公致使法制环境恶化伤害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这是其公信力丧失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当量“体”裁衣,切中要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检察监督没有影响司法权威,反而为挽回并维护司法威信创造良好条件。(三)公务员司法权对公权力的影响客观需要是拟定制度最根本的现实依据与动因,“徒法不能自行”,法的适用、实施、执行的应然状态与实然效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落差。检察监督在事实反差中进行理性选择并寻求支点,以求司法秩序的相对平衡。第一,从司法权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法院的财政管辖、人事编制不独立,法官属于公务员序列,由行政系统统管,的确难以避免地方行政干预之嫌,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带来的司法腐败问题亟须监督。第二,从司法权运行的内部体制上看,法院内部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异化为“请示批复”,下级机关为达到绩效考核之目标,提前打通关节,征求上级机关意见,造成上级机关先入为主,当事人的二审救济权形同虚设,客观上增加了再审的压力,实践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往往因各种缘由被法院驳回,此时诉讼主体权利保障需要法律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