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带钩的出土与初步研究

钩子是古代贵族、学者和士兵用钩子的绳子。它主要用于系腰痛的类型,主要由男性使用。铜质带钩,目前出土数量最多。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出土于周都洛阳。1不同时期的钩子1.1战争时期1.1.1回采加工过程四川省昭化宝轮院出土。兽头钩首,钩体作一犀牛形,牛鼻端有一弯曲长角,头顶有一短角,体肥,长尾下垂,耳上翘,通体以金银镶嵌云纹,钩纽靠近钩尾部,犀牛的体态生动逼真,制作精练,反映出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独具的风格和精湛技艺。通长23.5厘米,通宽9.4厘米。1.1.2冠玉钓鱼钩子重庆市万州大坪墓地2003出土。鸭头钩首,细钩颈,钩体呈耜形饰卷云纹,圆纽位于钩尾。长5厘米。1.1.3蛇首钩的形状重庆市云阳李家坝1999M24∶5出土。蛇头钩首,钩体呈耜形,钩尾饰有两条爬行状龙形纹,圆纽位于钩体尾部。长7.2厘米,宽3.3厘米。1.1.4蛇形铜带钩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出土。蛇头钩首,细钩颈,钩体为盘曲螭身,呈“S”形,螭首位于螭身1/2处,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13厘米。1.1.5弓式铜带钩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出土。蛇头钩首,钩身呈弓式,另一端亦呈蛇首状且弯曲成钩,钩身镶有三颗卵形白玉,白玉之间镶嵌绿松石作连接点缀,圆形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20厘米。1.1.6金属丝钩重庆市巴县冬笋坝50M出土。兽头钩首,颈短,钩体有巴蜀符号并以金银丝镶嵌,钩尾呈反匙形,纽位于钩尾端。通长12厘米。1.2汉代1.2.1鸭腹大耳兽铜带钩四川省德阳市黄浒镇狗洞蒋家坪汉墓尸骨械腹出土。鸭头钩首,细钩颈,钩体微拱似兽面,钩尾两侧作大耳兽状,圆形纽位于钩体中部。长3.8厘米,宽2.8厘米。1.2.2动物表面的弯曲铜带钩子重庆市巴县冬笋坝出土。兽头钩首,钩体呈S形,纹饰模糊不清,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长15.2厘米。1.2.3蛇头蛇形铜钩子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墓葬出土。蛇头钩首,钩体素面无纹,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10.9厘米。1.2.4蛇头佛像铜钩四川省汶川威州营屋顶崖墓出土。蛇头钩首,钩体呈琵琶形,饰有三道弦纹,背面平素,圆形纽座位于整个钩体2/3处。长8.3厘米。1.2.5蛇头佛像铜钩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墓葬M22出土。蛇头钩首,钩体素面,呈“S”形,圆纽位于钩尾。长7.4厘米。1.2.6银龙头铜钩子重庆市巫山神女路出土。钩身用银丝满嵌出变形云纹,钩纽饰有精美纹饰。长11.6厘米。1.2.7龙首铜带钩四川省成都市站车乡照壁房二号墓浮土中出土。龙头钩首,细钩颈,钩体呈双鱼形,口张相对,目大有神,身体鳞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圆纽位于钩尾。通长6.7厘米。1.2.8带珍珠铜钩的水草西汉,重庆市巫山高塘观2000M6∶2出土。蛇首钩头,钩体呈琵琶形,钩身中部镶一椭圆形白玉,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8.5厘米。1.2.9蛇头动物的背部形状是一条形状不规则的铜带钩西汉,重庆市巫山水泥厂2000M3∶5出土。蛇头钩首,钩体细长,钩尾呈祥云状饰兽面纹,无纽。通长12.6厘米。1.2.10.蛇头蛇座铜绷带钩子东汉,重庆市渝中区1号桥铸造厂东汉岩墓。蛇头钩首,钩体呈曲棒形,钩体弧度不大,素体无纹,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11厘米。1.2.12东汉,重庆市万州2002CWW王家沱M5∶12出土。钩头为龙首,细颈,钩体呈曲棒形,钩面整体错银,饰卷云纹和回纹,圆纽位于钩体中部。通长17厘米。1.2.1虎耳齿状,《虎耳环虎”东汉,重庆市涪陵北拱出土。腰带扣饰,造型为镂雕虎形,虎耳向后,张嘴露齿,牙呈锯齿状,羽翼上扬,尾部上卷为钩首,背面有一扁平圆形纽。通长15厘米,通宽5厘米。2蛇龙形从形制特征看,巴族地区的铜带钩可分为琵琶形、蛇(龙)首形、兽首形、犀牛形、虎形、曲棒形等。依据王仁湘先生的分类定式,以上所列举的带钩可分为以下六类不同形制。2.1西周兽面为大耳兽面,饰有眼目兽面形带钩形制从春秋晚期至东汉都有发现。其最大特点是大耳兽面,春秋战国时期兽面以写实为特征,饰有眼目。发展到秦汉时期,大耳兽面成图案化,眼目也省掉了,如兽面形铜带钩(图1)2.2两汉时汉语的发现最早见于春秋中期燕墓,战国早、中期也有少量发现,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汉代几乎未再见到。钩体呈耜形,目前所见此类带钩大多饰有纹饰,圆纽位于钩尾,如双龙纹耜形铜带钩(图2)2.3带钩体粒度分布战国早期出现,一直延续到西晋,以上所列馆藏曲棒形带钩共6件,按钩体弧度不同可略分为两种:第一种,钩体曲为弓形,圆纽位于整个带钩钩体中部,如错银龙首铜带钩、嵌玉铜带钩(图3);第二种,钩体弧度不大,圆钮位于整个带钩钩体中部或略偏向钩首处,如蛇首曲棒形铜带钩。2.4带钩的类型分析流行至东汉晚期,带钩本身有大小宽窄之分,早期钩纽靠近钩尾,晚期钩纽离钩尾较远,靠近钩体中部。按照上述特征,本馆收藏的琵琶形带钩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宽体粗颈,钩纽近尾端,如嵌金银带钩;第二种,窄体长颈,纽靠近中部,如蛇首琵琶形铜带钩;第三种,钩体短小,纽靠近中部,如镶玉铜带钩(图4)。2.5全兽形带钩的种类流行于战国晚期,到西晋还有个别发现。本馆收藏的全兽形带钩共计4件,分别有蛇形铜带钩、金银错犀牛铜带钩(图5)、龙首双鱼形铜带钩、虎形铜带钩。2.6so色调蛇头钩首,钩体细长,钩尾呈祥云状饰兽面纹,如蛇首兽面纹异形铜带钩(图6)。3装饰造型特色战国中晚期,带钩的出土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鎏金、镶嵌等传统装饰手法特别盛行,出土了一些具有地域色彩和工艺制作精良考究的带钩。如重庆市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嵌金银琵琶形带钩,钩体铸有巴蜀铜器上常见的符号,说明巴蜀带钩并非全由外地输入也有本地制作。四川省昭化宝轮院战国巴人船棺葬出土的金银错犀牛铜带钩,犀牛的体态生动逼真,制作精致。汉代,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奢靡生活日盛,带钩大量出现,馆藏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巫山地区。此期带钩在纹饰装饰和造型方面较战国更为丰富多彩,不过工艺制作不如前期。春秋战国时期带钩装饰讲究对称、工整、严谨。纹饰常见鸟纹、龙纹、凤纹、兽纹等。例如:双龙纹带钩,钩面饰有两条对称爬行状龙形纹;嵌玉铜带钩,钩身镶有三颗等距的卵形白玉,白玉之间镶嵌对称数量的绿松石作连接点缀。汉代带钩装饰以写实为基础,造型不拘一格,体现强盛繁荣的时代气息。纹饰多为奔走状虎、飞虎、腾龙、动物形等。例如:龙首双鱼形铜带钩,钩体呈双鱼形,口张相对,身体鳞片清晰可见;虎形铜带钩,镂雕虎形,呈奔走状。西汉,带钩镶嵌、鎏金工艺发达,制作灵活多样。例如:镶玉铜带钩,钩身中部镶一椭圆形白玉,另有钩首、钩尾处应有其他宝石镶嵌,脱落;嵌银龙首铜带钩,钩身用银丝满嵌出变形云纹,钩纽饰有精美纹饰。东汉,带钩镶嵌工艺仍有延续,但带钩整体工艺制作较差,不如前代。此期带钩钩纽几乎位于中部或接近中部,钩体以素面为主或饰简单纹饰。带钩既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随身用具,也是古人相互炫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