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文化取向试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女性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以《黛西·米勒》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_第1页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文化取向试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女性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以《黛西·米勒》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_第2页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文化取向试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女性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以《黛西·米勒》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_第3页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文化取向试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女性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以《黛西·米勒》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文化取向试析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女性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以《黛西·米勒》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

在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小说中,她塑造了许多在欧洲致敬的美国文化女性的形象。当美国文化女性踏上欧洲土地,常常会沉溺于这优雅的文明之中,倾心感受古老欧洲文化魅力,待自己融入其中之后才发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不相适应。她们备受挫折之后,又重新为自己定位从而寻找自我发展的新方向。一、建立在旧习俗下的美国本土文化小说中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对欧洲优势的热恋,也并非是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企盼,并带有一种强烈的美国文化意识。她们从美国到欧洲朝圣般的旅行通常是一个历经磨难、痛苦的成长过程。《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就是这样一位典型女性,由幼稚到成熟,由无知到有知。在对待欧美文化的态度上,她是坚持本土美国文化最执着的女性代表之一。黛西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东部城市,年轻美貌、酷爱自由的姑娘。出于对欧洲古老文明羡慕,她和母亲及弟弟一起踏上了欧洲之旅。黛西浑身洋溢着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正如她的名字一样Daisy(雏菊)。她是大自然的产物,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作者是这样描绘她的出场的:“她的衣服是白色薄纱缝制的,上面打了许多褶,镶了花边,并用淡雅的缎带系了结子。她没有戴帽子,只撑着一把大号阳伞,伞沿有一圈宽宽的绣花装饰。她的秀丽令人震惊、钦羡。”黛西的自然和美丽犹如一阵扑面而来的清风,令人感到舒心、惬意。她邂逅了在英国的美国人男子温伯特,在初次见面的谈话中,黛西谈到了自己的社交和交友观念,“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社交界。这里没有什么社交界,就算有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在纽约有很多社交来往”、“我一直和许多男人来往着”。听完这些,温伯特感到“有趣、迷惑”,“他从来没有听到一个年轻姑娘这样表白她自己———从来没有过,除非认为像这样说话就似乎表明举止多少有点不够稳重”。19世纪的欧洲社会里,中上层阶级的女子必须严格恪守妇道,未经父母允许,少女不得随意结识青年男子,订婚前不得表露出过多的恋情,必须遵从长辈的教导。难怪久居英国的温伯特会对黛西的言论如此吃惊,这样的话在英国或欧洲的其他姑娘口中是难以听到的。当她双足踏上欧洲这块旧大陆时,她的行为方式因不能入乡随俗而受到了周围恶毒的诋毁和批评。但是,黛西并没有摈弃自己的美国文化,她的言谈举止仍然坚持美国本土特色,无拘无束,率性真情,不在乎身边的流言蜚语。黛西来到罗马以后,与罗马本地男人乔万尼利交往甚好,出双入对,俨然是一对小情侣。这样的举动让周围传来流言说黛西已经与那个罗马男子乔万尼利订婚了。消息传到温伯特耳朵里,温伯特在心中谴责黛西不该这样,甚至不打算再与她交往了。当黛西和温伯特在沃克斯太太家里不期而遇时,温伯特表现得很窘迫,黛西却谈笑风生,仿佛从未听到过什么流言和指责,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黛西彻底与欧洲旧习俗决裂坚持自己的本土文化的一幕发生在罗马街头。这也最能反映黛西性格中的坚韧与执着。在美国,年轻女子跟二个男子一起散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同时代的欧洲却是世俗社会所不可以接受的。黛西由温伯特陪伴去和乔万尼利约会,当两个男人一左一右护卫着一个姑娘在罗马街头散步时,着实惹人眼。正当他们散步时,沃克斯太太坐着马车过来了,她“脸色绯红,神情很紧张”,喊住温伯特说,“这实在是太可怕了,这个女孩子不能做这样的事。不能容许她和你们两个人在这里散步。注意她的人足有五十个了”。这是黛西在沉重的旧习俗下,压抑已久的积怨,黛西勇敢的释放出来了。在她身边已经完全欧化的美国同胞们都诋毁她、鄙视她没有修养,但她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违规的地方,黛西不屈服于欧洲文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国式自由,依然保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欧洲人和欧化了的美国人残酷地拒绝她、疏远她,并将她推向了绝路。小说结尾处在月夜的古罗马场上,黛西坚持要乔万尼利带她一起领略这古风的魅力,当她忘情地欣赏月色下的古罗马广场时,温伯特恰巧经过,他劝黛西赶快离去,因为这里的瘴气随时都可能让她染上疟疾。离开时,黛西声调微微有点古怪地说:“染上没染上罗马瘟疫我才不放在心上!”二、戈德伍德与奥斯蒙德《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对在她身边出现的四位男性追求者的选择上也深刻地烙上了对欧洲文化朝拜的印记。年轻的伊莎贝尔从美国来到英国,生活在姨母的花园山庄里,在她身边先后出现了四位异性追求者———表兄拉尔夫、美国商人戈德伍德、英国沃伯顿勋爵、旅欧美国艺术家奥斯蒙德。当伊莎贝尔在姨母的安排下,初次访问移居在英国的表兄拉尔夫家时,表兄就对这位美貌、有特色的美国姑娘产生了兴趣。拉尔夫是一位哲学家,他有严重的肺病,“始终病病歪歪”,拉尔夫的父亲在弥留之际跟儿子谈话时,父亲有意想看到儿子拉尔夫和表妹结婚并分给他们一笔可观的遗产过生活,这遭到了拉尔夫的拒绝。拉尔夫劝服了父亲把自己名下的遗产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留给伊莎贝尔,他想让伊莎贝尔满足自己的许多幻想,让她“永远避免为了生活而嫁人”,使她获得自由,于是,伊莎贝尔继承了约七万英镑的遗产。拉尔夫这种无私的给予,伊莎贝尔直到最后才知道真相。伊莎贝尔敬重表兄拉尔夫,也喜欢拉尔夫,但是却达不到狂热的爱的地步。因为,在拉尔夫内心深处透漏出来的融合了欧美文化的气息,伊莎贝尔没有感觉到。她只是在追求表象的绚烂时不欣赏表兄身上的优雅、风趣的表面气质,而这种气质更不是伊莎贝尔魂萦梦绕所追求的。伊莎贝尔无声拒绝了表兄默默的爱,拉尔夫以旁观者的身份,一直关爱着伊莎贝尔今后的生活。美国商人戈德伍德对伊莎贝尔的追求可谓是死心塌地,他认识伊莎贝尔十二个月后,就从美国一直追到了英国花园山庄并向她求婚。戈德伍德对伊莎贝尔忠心不二,不惜放下企业的经营,远涉重洋,尾随她的身后。可是,伊莎贝尔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在生活中支配欲和控制欲太强,性格过于粗犷,没有足够教养。伊莎贝尔与他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她回绝了他的诚挚求婚。戈德伍德是典型的美国文化的代表者,他热爱美国文化、蔑视英国的文化,甚至认为英国人“他们不是跟我同一类的人,他们怎么样,根本不在我心上”。在作者的安排下,英国沃伯顿勋爵的求婚几乎和戈德伍德是同步进行的,但同样也遭到了拒绝。伊莎贝尔来到英国生活之后,曾一度陶醉于这古老的欧洲异域风情中,当她逐渐适应了英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之后,伊莎贝尔就有了自己的思维、幻想和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她又缅怀起在美国无忧无虑自由的日子。沃伯顿勋爵是典型的英国绅士,高贵、英俊、富有,欧洲古老文明熏陶出来的绅士风度曾一度让伊莎贝尔着迷。当英国沃伯顿勋爵向她求婚时,她自己也承认,“要是这事发生在几个星期以前,她一定会认为它非常富有浪漫气息……但是现在,即使她真是这幅画中的人物。她仍然用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它。”通过梅尔夫人的介绍,伊莎贝尔在意大利认识了旅欧的美国艺术家奥斯蒙德。奥斯蒙德是一个鳏夫,与女儿帕茜住在一起。他只是一个浅薄的艺术涉猎者,表面上看起来此人儒雅斯文、富有教养符合伊莎贝尔心中理想中异性伴侣的文化气质。他没有职业、没有地位、没有家产、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伊莎贝尔的自信心和同情心蒙蔽了自己单纯的双眼,奥斯蒙德的弱点成为了她心中的优点,她自主选择要嫁给奥斯蒙德。奥斯蒙德从一开始,就用了一种完全符合伊莎贝尔文化需求心态的方式吸引她的注意力,并不断地标榜着他对艺术的爱好以及他清雅恬淡的生活观念。这让伊莎贝尔感觉并实践了自己心中隐藏最深处的信念,“如果有一道光亮照亮了她的心,她就会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在挑选异性伴侣的阶段里伊莎贝尔也是非常矛盾的,她处在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之间的两难选择之中。表面上看来,她既是景仰着欧洲上层社会的优雅和高贵,又崇拜自己美国式的自由和独立。于是,她在婚姻的配偶上放弃了处于文化两端的典型的欧洲文化贵族———沃伯顿勋爵、典型美国商人———戈德伍德。在表兄拉尔夫的身上,有着区别于奥斯蒙德的文化气质。拉尔夫虽然是生活在英国但是早年的美国留学经历,加上父亲的美国式教育,他在文化观上应该是吸取了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精华,并把它完美统一的人。由于个性与身体的原因,拉尔夫对生活的态度是轻松、诙谐的。他喜欢跟表妹伊莎贝尔在谈话的时候开玩笑,这时少了奥斯蒙德身上的那种严肃性和神秘性。相反,奥斯蒙德在从接触到伊莎贝尔开始,就以艺术家的身份标榜,言谈举止时刻注意模仿欧洲绅士的方式。最后,伊莎贝尔选择了旅欧美国艺术家奥斯蒙德。奥斯蒙德表现出来的兼备美国精神和欧洲文化的外在形式深深吸引住了伊莎贝尔,她在奥斯蒙德身上找到了自己追寻的文化梦。她认为奥斯蒙德不属于任何阶级、不受传统和社会习俗的束缚,是自己心中的理想绅士。在奥斯蒙德身上,既有熟悉的美国人影子,也有她一直向往的经历古风熏陶的优雅和风度。伊莎贝尔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容许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出来,这种理想化的行动是完全符合她自主意识的逻辑的。在伊莎贝尔的身边出现了四位男人,在伊莎贝尔眼中,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四种可能生活的模式。最后,伊莎贝尔不顾来自亲友的反对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选择了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十分虚伪的奥斯蒙德,她的选择实质上“对欧洲文明的妥协”,三、对伊莎贝尔的痛苦反思詹姆斯小说中的纯情女性从美国到欧洲朝圣般的旅行通常都会是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由幼稚到成熟,由无知到有知。反省自身是让自己成熟的一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她们明辨是非,看清方向。《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根据自己预设的或者说是先在的本质理念之下选择了自己的丈夫,当她嫁给奥斯蒙德的时候,实质上已经在演绎自己先验的理念。按照婚姻计划,她和奥斯蒙德订婚了,布置了新居,结婚生活……,婚后的生活并不十分融洽,这让伊莎贝尔渐渐对生活的复杂性有所认识了。有一次,她回家在无意之中发现好友梅尔夫人与丈夫正在进行密谈,他们神情亲密无间,这引起了伊莎贝尔的怀疑。在小说第四十二章里,伊莎贝尔彻夜不寐、闭门秉烛,她躬身内省,倾夜间她从一个快乐的女人变成了一个不幸的女人,她渐渐意识到好友梅尔夫人的阴险,意识到自己婚姻可能是陷阱。“她下午得到了一个奇怪的印象:她的丈夫和梅尔夫人有着她意料不到的更直接的关系。……正是她对她丈夫的深刻不信任,使世界变成了一片漆黑。这是一种容易指出,但不容易解释的情绪,它的性质那么复杂,以致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忍受更多的痛苦,才能真正得到解脱。对于伊莎贝尔,痛苦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引起的不是沮丧,不是麻木,不是绝望,它是一种促使她思索、反省、对每一种压力作出反应的感受。”在伊莎贝尔面临婚姻大事的选择时,梅尔夫人说服了她的情人奥斯蒙德去追求伊莎贝尔,因为她那丰厚的七万英镑遗产可以为他们的私生女帕茜带去幸福的生活。当初伊莎贝尔的姨母和表哥提醒她,是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勾结在背后策划了她的婚事时,她还不相信,认为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