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_第1页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_第2页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_第3页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_第4页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问诊

Section4Inquiry●概念及内容: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历史沿革:1.《内经》为中医问诊奠定了基础。2.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补充,逐渐完善。3.明代医家张景岳将问诊概括为十问歌。4.清代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对于问诊的一般项目、现病史、既往病史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近似现在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1.较安静的环境。2.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3.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4.不可凭个人主观意愿去暗示和诱导病人。5.重视询问主诉,要善于围绕主诉,深入询问。6.危重病人抢救为先,病情缓解,再详细询问。

一一般问诊(GeneralInquiry)(一)一般情况(GeneralData)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二)主诉(ChiefComplaint)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主诉要求简明扼要。

(三)现病史(HistoryofPresentDisease)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病情况、病变过程和诊治经过。此外,问现在症状也属问现病史的范畴,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Anamnesis)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五)个人生活史(LifeStyleandProcess)1生活经历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六)家族史(FamilyHistory)二问现在症(PresentSymptoms)●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睡眠、疼痛)(一)问寒热(ColdandFever)

辨别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根据寒热的有无,是否同时出现,轻重,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其兼症,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①但寒不热;②但热不寒;③恶寒发热;④寒热往来。

1但寒不热⑴新病邪客阳郁恶寒(表里俱寒)⑵久病阳虚失煦畏寒(手足冷)⑶寒战疟疾(温疫)⑷风邪症轻恶风2但热不寒⑴壮热:里热实证。⑵潮热:阳明潮热-胃肠燥热内结;湿温潮热-湿热困遏中焦(身热不扬);阴虚潮热-阴虚阳亢(骨蒸潮热)⑶微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3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病邪性质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主伤风表证恶寒发热皆较重──邪正俱盛恶寒发热均较轻──邪轻正衰邪正盛衰恶寒重发热轻者──邪盛正衰4寒热往来

⑴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⑵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二)问汗(Sweating)1汗出有无: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⑴表证有汗——中风表虚证;表热证⑵表证无汗——伤寒表实证⑶里证汗出——里热证;诸虚证⑷里证无汗——津亏、失血、伤阴

2汗出时间⑴自汗——气虚、阳虚证⑵盗汗——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⑶绝汗(脱汗)——亡阴、亡阳证。⑷战汗——邪正相争,病情发展的转折点。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身热不减,烦躁,脉来疾急─邪胜正衰

3汗出部位⑴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⑵半身汗出:风痰或瘀痰、风湿阻滞经络⑶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中焦湿热郁蒸⑷心胸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⑸汗的冷热色泽:冷汗;热汗;黄汗(三)问饮食口味(DietandTasteinMouth)津液的盈亏及输布,脾胃功能的盛衰。1口渴与饮水(ThirstandDrinking):津液盛衰⑴口不渴饮和口渴欲饮口不渴,不欲饮──津液未伤;寒证,湿证口渴欲饮水──津液损伤;燥证、热证⑵渴不多饮和口渴多饮渴不多饮——湿热、痰饮、瘀血(水逆证)口渴多饮——阳明热盛;津液大伤(消渴)2食欲和食量(AppetiteandFoodIntake):脾胃强弱⑴食欲减退:不欲食、纳少或纳呆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久病食欲减退,兼神倦,面萎,舌淡,脉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纳呆,伴头身困重,脘腹胀闷,舌苔黄腻──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健

⑵厌食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食滞内停厌食油腻,兼胸胁脘腹胀满─肝脾湿热孕妇厌食呕恶─妊娠恶阻⑶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腐熟太过⑷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⑸偏嗜食物偏食肥甘,易生痰湿偏嗜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⑹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胃气渐复,疾病向愈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病情加重

“除中”——脾胃之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TasteinMouth)

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⑴口淡——脾胃气虚,或寒证⑵口苦——肝胆火旺,胆气上逆⑶口甜─脾胃湿热⑷泛酸——肝胃蕴热⑸酸馊——伤食⑹口咸——肾虚及阳虚水泛(四)二便(DefecationandUrination)1大便(Defecation):

次数规律,成形不燥,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颜色异常

⑴便次异常(FrequencyofDefecation)有便秘和泄泻之分。①便秘(Constipation):便难,间隔长,干结。a.热秘:热盛伤津;b.冷秘:阴寒凝结;c.气秘:气机壅滞;d.虚秘:气液两亏等。病机总属肠燥津亏②泄泻

(Diarrhoea):不成形,次数多,水样、完谷不化或鸭溏。新病泻急——实证;病久泄缓——虚证。a.水样或溏泄——脾虚或寒湿困脾,脾失健运b.泻下臭秽稀水或黄糜,腹痛,肛门灼热─湿热之邪伤及肠腑

c.五更泻─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积d.痛泄,泄后痛减,脘闷嗳腐——伤食泄泻e.痛泄,泄后痛减,与情志相关——肝郁脾虚⑵便质异常(StoolForm)①完谷不化─脾肾阳虚②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郁脾虚,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稀──脾胃虚弱

③脓血便(痢疾)湿热积滞交阻于肠,脉络受损,气血瘀滞

血多脓少——偏于热,病在血分脓多血少——偏于湿,病在气分⑶排便感异常(FeelinginDefecation)①肛门灼热──热迫大肠②肛门气坠甚则脱垂──脾虚气陷③排便不爽a.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腹胀矢气──肝气犯脾,肠道气滞b.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痛轻──伤食泄泻c.泻下黄糜,粘滞不爽──湿热蕴结大肠d.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痢疾)。④滑泻失禁──脾肾虚衰,肛门失约⑷颜色异常(ColorofStool)①大便色灰白,溏结不调(黄疸)——脾虚或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②便血肠风近血——热伤肠络

痔疮(先血后便,便血鲜红)肛裂出血远血——肝胃瘀滞

(先便后血,便血褐暗)柏油样便2小便(Defecation)⑴尿量异常①小便清长量多─虚寒证;消渴病②小便短黄─热盛津伤,或汗吐下伤津,化源不足③小便短少——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⑵尿次异常①小便频数a.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b.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②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实证——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⑶排尿感异常①小便涩痛─湿热下注(淋证)②余沥不尽─肾气虚弱,肾关不固③小便失禁─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④遗尿──肾气不足,膀胱失约⑷小便颜色等①尿中带血(尿血、血淋):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②尿有砂石(石淋):湿热内蕴,煎熬尿中杂质③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尿浊、膏淋):脾肾虚损,脂液下流(五)问疼痛(Pain)“不通则痛”──因实而致痛。“不荣而痛”──因虚而致痛。

*一般规律:新病,痛剧,持续不解,拒按─实证久病,痛轻,时痛时止,喜按─虚证1问痛的部位(LocationofPain)⑴头痛:根据头部部位,可确定病在何经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头痛者──属阳明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⑵胸痛:心、肺;虚里⑶胁痛:肝、胆⑷脘痛:胃

进食后痛势加剧——实证进食后痛势缓解——虚证⑸腹痛:多个脏腑⑹腰痛:肾⑺四肢痛:①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②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达于四肢而作痛③疼痛独见于足跟或胫膝酸痛──肾虚,年老体衰2问疼痛的性质(CharacterofPain)⑴胀痛:气滞作痛的特点。胸胁脘腹等处,时发时止─气滞*仅头目胀痛─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⑵刺痛:瘀血疼痛的特征之一。(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⑶冷痛: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①寒邪阻络─实证②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虚证⑷灼痛——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⑸绞痛——有形实邪(瘀血、结石、蛔虫)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⑹隐痛——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却充养温煦⑺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湿邪困阻气机*头部重痛——肝阳上亢,气血上壅⑻掣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掣痛多与肝病有关。⑼空痛: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养⑽酸痛:——湿邪侵袭关节,气血不畅;肾虚,骨髓失养。⑾走窜痛: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窜痛)─气滞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游走痛)─风湿痹病(六)问睡眠(Sleep)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1失眠(Insomnia)——阳不入阴,神不守舍⑴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以养心神。⑵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肾不交)。⑶邪气干扰痰热上扰心神。食滞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2嗜睡(Sleepiness)——痰湿内盛,阳虚阴盛⑴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内盛,清阳不升⑵饭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纳呆─中气不足,脾失健运⑶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⑷极度疲惫,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作业1请按期、量、色、质总结月经异常的临床意义,并试找出其在病机上的内在规律性。2带下病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白带、黄带和赤白带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意义如何?第五节脉诊

Section4PulseExamination

●脉诊的历史沿革:《内经》、《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景岳全书脉神章》→《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略)。●脉象形成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组织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形成关系一切脉的部位(一)遍诊法(二)三部诊法(三)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为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A搏动处。

1“独取寸口”的原理:寸口脉象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肺朝百脉”

⑵“气口亦太阴也”

2寸口分部候脏腑

右寸:心肺关:肝胆脾胃尺:肾肾

二切脉的方法★时间:“诊法常以平旦”☆姿势:与心平齐◆布指:定位、调节

指法:总按、单按■指力:举、按、寻三正常脉象(一)特点(平脉)

正常脉象: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流利柔和有力;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沉取不绝。即有胃、有神、有根。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