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件_第1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件_第2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件_第3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件_第4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天距2014年高考还有194天!有一个清晨,叫希望;有一盏夜灯,叫梦想;有一种情绪,叫等待;有一场战斗叫高考;有一种生活,叫高三;有一段时光,叫青春。今天距2014年高考还有194天!有一个清晨,叫希望《<论语>选读》复习《<论语>选读》复习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010浙江高考真题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

解答此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写出《论语》中与之相仿的句子,得1分。除上面答案中已经列举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外,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只要是原文皆可。答题给分是:写出原文一分,指出相同1分。分析流畅2分。

解答此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写出《论语》中与之2011浙江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韩非子:______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01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韩非子:_______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3.为政以德(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24.孔子认为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2011浙江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

2011浙江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

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政治学习与教育修身哲学《〈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1、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强调正身(善)及其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

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报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点问题礼与仁的关系:重点问题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重点问题孝悌与仁的关系: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

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重点问题“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

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政治”板块总结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政治”板块总结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

泛爱众而亲仁。□“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

孔子的“仁”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具体内容表现。通过近取譬喻,以己及人,最终实现仁者爱人。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重要问题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仁爱”观?

——“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重要问题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仁爱”观?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君子之风

——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质”与“文”的关系。君子之风

——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君子具有安贫乐重要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1、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要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要问题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表达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快乐的本源在于精神家园的固守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要问题7.19叶公问孔子于3、“质”与“文”的关系。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子贡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文犹质也(文质兼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重要问题3、“质”与“文”的关系。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察人之道

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待人之道

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交友之道

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察人之道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重要问题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3、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地待人。重要问题2、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重要问题“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修身板块总结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君子之风:仁人的精神风貌。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修身板块总结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诲人不倦述而不作诗教礼教激励式教学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重要问题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矛盾吗?

——“性相近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视实践。“唯上知……”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如何理解其“述而不作”的思想?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和保守的政治文化思想是相适应的。“述”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重要问题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矛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

“归与”之叹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

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对伯牛:“斯疾”之叹。对子游:莞尔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

颜渊叹圣子贡驳武叔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沂水春风这是一次课堂实录。讨论话题:礼乐治国。师生表现:子路——勇而直,争强好胜

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

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