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述
一、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五十万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居住着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或者称为“中国猿人”。
他们生活在石灰岩的山洞中,征服自然的两种武器是:石器和火。他们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石块,以
后逐渐学会了选拣石块,打制石器,但是还没有固定的型式。
三十万年前的“丁村人”和二十万年前的“河套人”,所用的石器有了第二步加工的痕迹。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发现了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的形象基本上和现代人差不
多。所以称之为"真人”。他们制作的石器,仍然是相当粗糙的。通常把打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旧石器
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铐、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
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二
(-)仰韶文化——半坡
1.村落。
2.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式的房屋。
3.烧制陶器(盆、瓶、罐),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原料制作。(煮饭的粗沙陶,盛水的细泥陶)
4.彩陶的制作是其重要成就,鱼纹和人面纹,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河姆渡文化
1.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种植水稻。
2.木结构建筑(采用梯卯结构,过定居生活)。
3.陶器有釜、灶、钵等。
4.纺织工具。
5.雕塑:牙雕、骨雕、泥塑等
6.雕刻装饰题材:鸟、猪、稻禾、几何纹。
(三)母系氏族文化时期的工艺成就
1.生产工具改进。(磨制石器、牙骨工艺提高)
2.制陶工艺(改变泥土内在性质);制陶工艺既注重实用,又注重对美的要求。在陶器上施以化妆土,
还进行彩画、刻镂、堆贴等各种装饰。其中彩陶最为有特色。
3.纺织工艺。
4.木工工艺(居住的需要)石斧、石镌、石凿等加工木料。
(四)父系氏族文化时期的工艺成就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黄河中下游产生龙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此而得名。手工
业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制陶技术提高,采用封窑和轮制。用瓷土作原料烧制成白陶,制陶工艺变成家族所掌握的专门生产部
吐
2.纺织工艺,纺织较细麻布,养蚕缄丝。
3.编织工艺(用具,适应生活)。
4.木工工艺(生活、居住、交通)
5.玉雕工艺(玉石、玛瑙、松石,产品丰富)。
6.牙骨工艺(生活用具、欣赏)
第二节石器工艺
石器工艺之前存在一段木器时代。
一、阶段
1.旧石器时代:用打制的方法制造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蓝田人和
北京人;中期的丁村人;晚期的河套人和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遍布全国)距今1万年左右。
3.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
二、石器的种类
1.按用途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
三、打制方法、石材选择
1.打击一作窝——琢制一钻孔
2.石材选择:硬度、形状、纹理(玉器工艺为石器工艺的发展)
第三节陶器工艺
1.最晚距今9000-10000年前,中国先民已能制作陶器。专家普遍认为,距今7000-8000年前,中国的
陶器已经出现。
有专家学者认为: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粗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
人们最开始的时候把柳、藤等植物的枝条编织成筐篮,但是发现这种容器容易使谷粒掉落,于是就在
筐篮外糊上一层泥,暂时解决了粮食的储存。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生活得区域都被烧毁
了,当人们回到被火烧毁的居住地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已经烧毁,但是只有用泥巴糊上的篮筐还存在,
而且比原来还要解释,于是人们就开始制作陶器。
2.原始陶器大体有红、灰、黑、白之分;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3.按出现的先后顺序,陶器的制坯方法大体有捏塑、泥条盘筑、轮制三种。
4.陶坯制成后还经过打磨。目的是:使坯体致密,降低吸水率;令表面光滑,更加美观。
5.烧制方法:平地堆烧,发展为窑炉。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一、彩陶
1.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彩陶”。所谓彩陶,
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海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彩陶文化应该包括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和北方的仰韶文化。因为从发展程度和年限
上来讲,二者处于同一时期。仰韶一一距今6000年左右,河姆渡一一距今6000-7000年左右。
2.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发现与河南海池仰韶村。
3.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法。陶坯未干时,打磨光滑,画上花纹,然后烧制,形成黑色
或深红色的图案。红色为赤铁矿颜料,黑色为锈化物颜料。
4.图案常绘于细泥的陶衣上,色彩为红、黑、白,及少量棕褐、赭、橙黄色。
5.装饰纹样繁多,主要为抽象的几何形,也有少量的写实动物。
6.主要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类型(黄河流域)
(-)半坡型
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半坡陶器,最早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1、品种: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
圜底盆、卷唇盆是常见的陶器。
小口尖底瓶:瓶口成葫芦形。
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造型别致灵巧。
2、装饰方法: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具有出色成就的是彩绘,流行的手法是在这红色的陶
胎上施以黑彩。
捺印: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出绳纹、蓝纹等花纹。
划纹: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
堆饰: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
3、装饰花纹: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几何图案
(1)鱼形花纹。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在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
鱼纹可以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
鱼纹相连组成的。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
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
(2)人面纹。具有特色的装饰。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
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做成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装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
也各装饰一条鱼,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
专家认为,此种纹样有可能是渔猎季节时,人们为祈求取得更大量生产物的欲望,用图画的形式表
示自己的心愿。
半坡型的装饰花纹,一般都是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用曲线。
(-)庙底沟型
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更广阔,东到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到甘肃的陇东、陇西以至
青海的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2、装饰。很少使用白色陶衣,多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装饰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
其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三)马家窑型
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它是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
出来的。(舞蹈纹彩陶盆)
1、造型。壶、罐、翁、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以大口的盆和钵为主,马家窑型的陶器
以小口的壶、罐之类为主。
2、装饰。多采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
的装饰也很丰富。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多布满器体。
3、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1)满。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
显得多而满。(2)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3)
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马家
窑型的彩陶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四)半山型
半山型以首先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
1、造型。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器腹的
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
2、装饰的图案组织分为两种
(1)漩涡纹。这种漩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
(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
奏的美。
(五)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发现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里,它是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
地区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
1、三个阶段
(1)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色,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
但已经不是很流行,并且锯齿纹又粗又钝。
(2)中期。彩陶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很流行。
(3)晚期。彩绘流行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2、造型
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典型作品。此外还有提梁罐、双连罐、鸭形壶、豆、
勺等多种。
3、装饰纹样
折线纹、回纹,以人形纹或者蛙纹最为有特色。
马厂型彩陶盛行陶衣,即在陶器的表面涂一层泥浆。并用“色衬”的方法,在器胎上先用黄褐色衬
地,再绘黑色图案,以加强装饰的色彩对比效果。器皿上的浮雕和捏塑也很发达
4、纹饰中的锯齿纹逐渐消失,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纹等。旋纹发展成为简单
的大圈纹。其中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上几十根或上百根交织的方格网纹。线条流畅规整,反映了当
时熟练的绘画技能。
二、彩陶的装饰艺术
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例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的肩部,彩陶
钵大都装饰在钵的内侧,注意视线的接触。
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
纹,在腹部的下端,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嶂纹;而在腹和肩的主要部位,则以较大的
圆圈纹、葫芦纹、网格纹作为主花纹。
在装饰布局上,注意从不同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例如,从彩陶罐的侧面看,是一种有变
化的连续图案,而从俯视面看,则构成一个圆适合图案整体。大大丰富了装饰艺术效果。
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
犬、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
(-)彩陶的装饰基本上以几何纹为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编织的模拟。
2、劳动的节奏感。
3、图腾的表号化。
4、自然的抽象化。
(二)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对比法。在彩陶工艺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
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采的装饰变化。半
山型彩陶的装饰,在运用线的对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涡旋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的静的直线,
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的美。半坡型彩陶多用直线,马家窑彩陶多用曲线,各有其风格特色。
2、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分割法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
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美。
3、开光法。我国装饰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
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开光法最早见于马家窑型彩陶,
在一个陶罐的肩部用旋涡纹进行开光,中间饰以蛙纹。
4、双关法。彩陶工艺的一种卓越的装饰手法。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
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是指和白两色都构成纹样,黑色是一个纹样,白色
也是一个纹样。
5、多效装饰法。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在半山型彩
陶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很多半山型彩陶壶的装饰,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二、黑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
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
化
(-)龙山文化的四个类型
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1、早期龙山文化,或者称为“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早期的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
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的发现,
多为陶鼎和陶壁(jia),而无鬲(li),这是早期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
2、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第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陶器中的红陶
很少,黑陶增加,并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其性的种类增多,有甑(zeng),
期(yan)、鬻(gui)、秀(he)、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弹减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
3、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
篮纹最为普遍。单把鬲、邺和绳纹罐最为常见,鬻、秀发现不多,顶极少。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
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4、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
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
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鬻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
盘等也很多。
5、良渚文化,是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
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二)黑陶的工艺制作及其艺术特点
1、黑陶的工艺制作。采用轮制,制陶工艺由手工泥条盘筑法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掌
握了封窑技术,陶窑也有很大的改进,加强了窑室的温度,提高了器物的硬度。
2、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乌黑的色彩;薄,器体很薄,所以又称为“蛋
壳陶”;光,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彩陶工艺以彩绘装饰见长,黑陶工艺则是以造型取胜。
三、几何印纹陶
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广大地区,尤以沿海最为盛行。
几何印纹陶可以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分为泥质和细沙质,火度较低,胎作红褐
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的火度较高,胎作灰色。器形有罐、尊、篌、鬲、盘、杯、盂等。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分为手制、轮制、模制等几种。陶器上的几何花纹,实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
按照所定部位捺印上去的,然后进行烧制。
常见的花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
第四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骨器出现得较早,在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就已经发现大量的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经过有意加工
的骨器。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现了磨光的骨锥、骨凿、骨楔等多种工具。
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壁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
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二、染织
在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骨针的发明标志着人们已经能够缝制
简单的衣服。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用
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纺织工具。同时也发现了纺织物的痕迹,在半坡、庙底沟、大何庄、秦魏家等仰
韶文化墓葬中都发现了布纹,织物大多为麻织品。在陕西西华县曾发现朱红色的麻布残片,当时的织
物已经开始染色。
龙山文化时期的染织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明了织布用的骨梭,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为
了提高纺线的牢固度,经常把线搓成股,当时的经线已经达到了五十根,达到了精细的程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堞丝(sao)的国家。(媒祖)
衣服的形制:“贯头衫”
三、编织
材料:竹、藤、柳、草等。
品种:篓、篮、簸箕、谷寒、竹席以及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花纹: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
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器体用编蔑(mie),边缘用“辫子口”)
小结
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制作给我们的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工艺美术的装饰,是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彩绘和刻划的装饰,多数
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大于审美的意义。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都是为
了提高其屋的实用价值。有的经过压捏、堆贴,也是为了增加其牢固度。所以,原始工艺的装饰,不
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统一的。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石器的制作,从打制到磨制,使它更为精美实用。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到
轮制,可以达到胎薄、规整。所以技术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当然,技术的精
进是极高艺术的条件,而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是以本
国人民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为先决条件的。但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艺
术效果。
3、形式感的应用。在原始社会的石器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而节奏,即规
律的变化,则又是产生力量的形式。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
和认识。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为有效地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
运用简约的表现手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
艺术手法。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青铜饕餐
一、青铜器的开端
(一)夏铸九鼎
此处的“九”并不是指只有九个鼎,而是指众多,就如同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这是一种夸张的
说法,也是中国汉字的一大特点。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九鼎由3件圆鼎,6件方鼎组成,这九只鼎由夏王朝(公元前21世
纪)各诸侯朝贡的青铜铸造而成,九只鼎气壮山河,鼎上铸造九州山川(荆州(占有南阳,南郡,
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
方))
名物,寓意天下尽在王的掌握之下,九鼎因此成为国家权利的象征,“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一部叫
做《应瑞图》的文献描述说,真正的神鼎懂得事物的吉凶和生死,能调节自身的重量,还能自行移动
和停止;无须薪火就能加热无须汲水就能自满,无须厨子就能烹调出各种美味;只要统治者兴盛了它
就出现,王国衰败了它就离去。这是多么古怪的器物。它是神灵的物体,敏锐地感应着政治格局的变
化,并且上升为青铜时代的器物领袖。从而使鼎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但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吉
祥之物未必能使一个国家长久生存,夏代还是被商代所取代,九鼎也被商代所获得,根据史料的记载,
九鼎后经过周,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齐、晋、秦、楚、宋都想得到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
谁拥有它谁就可以称王,但是由于九鼎被几经周转以后不知下落何处,现代的考古学界也没有能过弄
清楚到底时候存在过九鼎之物,这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关于“夏铸九鼎”的传说,大概是今天我们所能找到关于青铜器的最早纪录,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
化遗址的青铜器来看,他们的铸造工艺水平已经脱离原始的状态,说明中国在夏代以前就开始有了最
初的青铜制造,但是青铜器真正得到王室的青睐是在二里头文化之后,既商代青铜器时代。
二、狞厉之美——商代青铜器
通过考古发现,许多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陶器纹都有向铜器纹过渡的明显特征,其总的趋势是
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有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这种沉重神秘给人一种敬畏之感,这就是商代青铜器
的特点,那么,为什么说商代青铜器的饕餐纹是一种狞厉之美呢?
狞厉:凶恶可怕
我们先看一下在人群等级的变化以及脑体分工带来的影响。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尧舜禹的禅让制,到了夏代变成了传子不传贤的世袭制,从而使早期的宗法制度
得以形成,原来的公社成员逐渐成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变相奴隶,开始了不平等的身份。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
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
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
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
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
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封建王朝的
统治者对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同时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
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
在原始社会是我们讲过,巫术礼仪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它是全民性的一种活动,但是到了奴隶社
会,这种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的
宗教政治宰辅,他服务于当权者的利益,这些巫史所从事的一切占卜活动都要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基
础,来决定可以或着不可以从事什么事情,这些巫史当之无愧的成为当时最早的一批思想家,因为他
们是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下可以自由地想象并阐述一些关于人的问题(生老病死)只要是能为统治阶
级的意志带来利益就行。其他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只能从事下等的苦差事,在思想上得到的是巫师的
灌输,从而使民众认为阶级的统治是上天的旨意,包括夏商周,他们在建立统治之时都是在“巫、史、
尹”来编造、宣传本阶级的幻想和祯祥(吉祥),他们把这种幻想和祯祥以写实的图像表现在青铜器上。
在此我们可以做一些对比:
陶器的纹样:纹样的制定规范和演变,还未脱离全体民众,它体现的是全民性的意志和观念。
青铜器纹样:纹样的制定者则应该是这些具有早期宗教性的能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的巫师。
有的人说青铜器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是奴隶,而且青铜器的纹样有些可以追溯到原始图案和
陶器图案,为什么还要说青铜器的制造体现的是劳动者的意志呢,我们通过以后的介绍和讲解,大家
会慢慢理解到:商代的青铜器毕竟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度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抽象几何纹样,它是一种具体的形象,但不同于现实生活
中所见的真实形象,它类似于埃及“狮身人面像“,它们是根据具体的动物形象想象出来的某种形象,(平
面构成中的变异),这种形象是巫师根据统治者的意志想象而编造出来的形象,或者叫做“符号”,目
的是以这种超人间的神秘动物形象,表达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以饕餐为代
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有的人可能要问,饕餐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饕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
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餐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
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餐,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饕餐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
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餐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
周两代的饕餐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饕餐纹
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餐纹面具高21.0
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此外,还有人认为: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
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餐。饕餐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
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餐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
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餐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
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餐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
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
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餐
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餐。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
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餐”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饕餐纹到底指称什么?
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说是牛、羊、虎、鹿、山照……o在这诸说中,饕餐为虎说声
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餐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
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
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
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
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
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餐在青铜器上的显
赫地位相比。无论何种的猜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动物形象是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
物形象,它们因为和原始的宗教巫术相结合,再加上青铜器本身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
造纹饰以及青铜器本身坚实的造型,共同缔造了狞厉而狰狞的美。
⑴双重性:
在当时又杀俘虏以行祭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或吃掉非本民族、本部落的敌人以祭本氏
族的图腾或祖先,因此这种食人的饕餐形象倒恰好是时代的一种标准符号,一方面,它是恐怖的象征
(对异族),另一方面,又是本民族的保护神,这种双重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
的形象之中。
(2)崇高性
在当时,人似乎很没有地位,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了的动物变形形象,他威吓、吞食、压制、践
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的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我
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代表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的青铜器留了下来,在我们欣
赏和感叹之余,我们会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审美的崇高性,它体现了历
史必然性和艺术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二、商代青铜器的概况
(-)分期
前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代表:郑州二里岗遗址和墓葬
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和墓葬
(-)青铜器的概念
铜与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成为青铜,用这种合金制作的器物叫做青铜器。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青铜器主要是铜锡合金和铜铅合金,但以铜锡合金为最多。
1、技术
从技术而言,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应该有一个红铜时代,1973年,陕西临潼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
我国最早一块铜片,距今5900年。后来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红铜制品,其中包括:小刀、
锥凿、指环等,但是由于红铜的熔点高而且硬度低,红铜工艺自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后来,发现青
铜不但熔点低而且硬度大,因此,红铜工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种工艺的流行
并得到发展和其实用性息息相关。
(1)工艺制作方法:冷燃——熔铸(浑铸——分铸
一件铜器的铸造需要经过以下的工艺流程:(浑铸)
1)制模,即将要制作的青铜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纹的要刻出花纹;
2)从泥模上翻制外范;
3)将泥模刮去薄薄一层,使之成为范芯;
4)范芯与泥模先阴干,然后用高温烘烤;
5)将陶范与范芯组装起来,并予以固定;
6)浇注铜液;
7)拆去陶范与范芯;
8)修整、打磨毛刺。这时一件金灿灿的铜器就铸造出来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获得一件铜器的称为浑铸法。但有些铜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
形象生动的羊头,用浑铸法不能铸成。于是工匠们用分铸法,先铸出附件(羊头),再在铸造器身时,
将它们铸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铸器身,再将附件与器身铸接在一起。这种分铸技术在商代已被工匠
们熟练地掌握,所以铸造出许多精美、奇特的铜器。泥范分铸方法的应用,开创了与古代西方不同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范铸技术,这是三千年前中国工匠的杰出创造。
(2)合金比例及其用途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剂)
金锡各半,谓之鉴燧之齐(铜镜)
2、种类
此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也大大丰富了,一般都是以前所未有过的。
食器、水器、兵器、酒器、乐器、礼器以及日用杂器。
(1)烹饪器:鼎、鬲Qi)、US(yan)
鼎:煮肉食的器物。圆体,三足,双耳,也有方体四足的方鼎。铜鼎由陶鼎演变而来。三足便于架
火煮食,双耳用于提取。(鼎的等级象征,“明尊卑,别上下”是礼器的中心。天子九鼎f一言九鼎1、诸
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形体大、分量重的器物往往是鼎,司母戊鼎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
一件青铜器。
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在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发现了司母戊鼎.(吴培文,地的
主人)
“司母戊”的“司”意为祭祀,“母”意为母亲,“戊”是人名,司母戊鼎意为纪念母亲。那么这
口鼎是谁造的呢?科学家分析认为,这口鼎和“司母辛鼎”的年代相近,并根据此圈定了鼎的主人,
他就是商代中兴帝王武丁的儿子一一商王“祖庚”或“祖甲”。
武丁是商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他的王后就是鼎鼎有名的妇好.据甲骨文推测,他还有一个王
后,庙号是“戊”。她就是这鼎哀思的人.
此鼎出土的时期正是日本侵华时期,此鼎引起了多方的注意,首先是村民的围观和议论,吴希增
对此很是不踏实,于是就把鼎连夜移到自家的垃圾坑中隐藏,这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消息传播得更
快。
几天后一个黄昏,村里来了一位神秘的古董商人,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今天2000多万元人民
币,但是要求吴培文在几天内把鼎肢解为四五十块,以方便带走。但是他们用了多种方法也没有把鼎
肢解。
这口鼎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没过几天,日军的黑田荣次前来看鼎,引得吴培文等人连夜商量如
何保住大鼎.他们尝试分解大鼎,但是没有成功,最后只是在砸掉一只耳朵。吴培文等人见没有办法,
只好在西屋的马棚挖了个大坑,把鼎埋好,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吴培文怕日本人不肯罢休,于是把
鼎重新埋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然后远走他乡。
此鼎于1946年6月重新被发掘出来。蒋介石兵败的时候,许多文物都带到了台湾,但是由于此鼎
的体积太大,故未能带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煮粥的器物,其典型特征是袋形足,足的上端较丰满且为空心,这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
面积,提高实用效能。器型的演变由纵深式向横宽式发展。这种器物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甑: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为甑(zeng),用来盛食物;下部像鬲,用来煮水,如现在的蒸锅。
(2)食器:以僧(gui)为最多。等于现在的碗,商代早期已经出现,到商晚期数量明显增多,西周是
箧的黄金时代。(西周在祭祀时往往用少于鼎的偶数的箧和奇数的鼎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箧、诸侯七
鼎六箧、大夫五鼎四箧、士三鼎二箧。鼎篇组合称为西周礼器的中心)
(3)酒器:爵、犀(jia)>角、M(gu)>解(zhi)、壶、卤(you)、罄(lei)、觥(gong)、盎(he)、
尊、彝等多种。(商代是青铜酒器的全盛时代,入西周之后酒器的数量减少,地位下降。)
爵:饮酒和温酒的器皿。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饕(pan),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
便于取用;腹下有三足,用来温酒。
爵的造型演变:早期为圈足,并有透孔,使在温酒的时候能够透出火焰,但这种器皿的形状较少。
以后为三足,腹部的变化早期为平底,以后为圜底,以扩大盛酒的容量。
弹:温酒的器皿。形状同爵相似,有柱但没有流和尾,不用于饮用,比爵容量大。多用于商代,周
代已很少见。
角:温酒器和饮酒器。形状同爵也很相似,但是没有柱。前流和后尾都成尖状。仿兽角支撑,因此
名角。
M:饮酒器。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口成喇叭花状,造型优美。在商代早期矮而粗,晚期高而
细。
解:饮酒器。圆腹,敞口,圈足,如同一种小瓶。
以上的爵、鼻、角、觎、解五种器皿合成五爵。
壶:盛酒的器皿。商代的壶,圆腹,贯耳,圈足,腹的最大直径在壶体的下部。
卤:盛酒器。有提梁,一种可以移动的盛酒器。
蠹:盛酒或盛水器。方形和圆形两种,盛行于商代。
觥:饮酒器,也是盛器。腹部椭圆,有流和饕手,盖做成兽头形,是一种象生的器皿。
盎:温酒和调酒的器皿,三足或四足,可以在火上温酒;为了调和酒的浓度,也可以作调酒器;款
足,可以增加容量,扩大受热面积。
尊:盛酒器。
彝:作成鸟兽形的盛酒器成为彝。多是象生的一类铜制雕塑品。
(4)水器:鉴、盘。
鉴:如同现在的盆。有四种用途,盛水、盛冰、沐浴、鉴容照面,后来为铜镜代替。鉴的制作在春
秋战国时期最盛行,当时钟、鼎、壶、鉴四器并称。
盘:盥洗时盛水的用器,口大腹浅。
(5)杂器:禁,放置酒器食器;俎,如同有孔的小凳,用来割肉的,这两种用具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
的家具。
(6)兵器:戈、矛、斧、刀、矢镰等。武器除用于实用外,也用于仪仗或陪葬。
(7)乐器:饶。
(8)工具:铲、斧、刀、削等。
3、特点
前期:青铜器的风格纯朴,一般不做精细的雕刻,制作粗糙,在形制、组合方式、纹饰、铸造技术
等方面都较夏代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器物表面的光滑度比较差,器物
的内表面形状与器物外表面形状多留有合范所铸造的痕迹。
后期:到商王武丁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为浑厚,风格华美,其形多变,花纹繁缚,制作开始
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体系已经全面形成,已采用分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四羊方尊”,
开始流行在青铜器上写“铭文”,但字数一般二两三个字,往往是标明作者的私名或族氏,如“妇好”,
或者是受祭者,如“司母戊”、“司母辛”其字体具有美术字的意味。
注:母意为母后,戊、辛是人的名字
4、纹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前期多直接雕刻在模的壁上。晚期往往在模壁上还另加泥片,再进行雕刻,因
而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形成主纹和地纹,在主纹上还另加刻画线条,使纹样的层次更加丰富。
纹样粗细繁密,出现了以云雷纹为底衬的主纹、夔纹、凤鸟纹、龙纹、婶纹、蚕纹、饕餐纹,还开
创了“三层纹”。商代的装饰花纹为动物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形奇特,在现实中没有的想象的
动物。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其主要常见的为饕餐纹。
饕餐纹:多装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夔纹:近似于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的青铜纹饰中。有时两夔相对组成饕餐纹,或者作饕餐纹
的附饰。夔的变化形象很多,如两头夔纹,蕉叶夔纹,三角夔纹,蟠夔纹等。
龙纹: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在后来的时代中广泛应用于陶瓷、漆器、
染织中。
风纹:吸取各种鸟禽特点而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
回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通常以饕餐纹作
为主纹,或者以回纹作为地纹。用面的大小和线条粗细的对比,衬托出装饰主体。方形回纹常被学者
称为雷纹,圆形回纹被称为云纹。
5、商代青铜器装饰艺术特点。
(1)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装饰方法,早期多采用陶器的拍印,后期运用刻花的方法。刻花多采用三层花纹,增加了层次感。
(除主纹和地纹外,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刻以细线,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叠法”)
第二节陶瓷工艺
青铜器固然美观,耐用,但是材料珍贵,制作反复艰难,只能是上层人物的所有物。然而陶器的
制作简单,材料易得,因此得到了发展。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为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青瓷。
一、灰陶
陶器的品种大多沿用青铜器,烹煮器有鼎、鬲、甑、釜等;食器有箧、豆、碗、盆等;盛器有瓮、
舞、壶、尊等。装饰简朴粗略,有用陶拍捺印的绳纹、篮纹;有用尖状工具刻划的斜方格纹;还有用
堆贴的方法制作的绳纹。灰陶主要用绳纹和弦纹作装饰。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制作方式采用轮
制和磨制较多。
二、白陶
用高岭土制成,白陶有粗细之分。白陶只是在商晚期出现并繁荣,并且由于白陶的制作精美,主要
归奴隶主所有。
器形有箧、辑、解、卤、壶等。花纹有饕餐纹、回纹等,装饰上基本同青铜器一样。这种白陶造型
规整周正,装饰繁缚清晰,不仅是古代白陶中的上品,也代表了商代陶瓷艺术的水平。商代的衣着尚
白,商代白瓷的精美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釉陶和原始青瓷
釉陶的釉色青绿带褐黄色,胎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把这种釉陶成为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的釉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从科学角度上讲,早期白瓷、
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算青瓷。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由绿逐渐到黑;反之,含铁量减低,
减得越干净,颜色就越白。
原始青瓷同各类的陶器相比,更加坚固适用,尽管釉层较薄且不匀,易于剥落,但是釉
层仍然能够使得所附着部位光亮美观,吸水性减弱,便于清洗,更宜实用,它的出现为中国
后世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雕刻工艺
商代的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牙骨雕等,都十分发达。
一、石雕
手法简朴,形象生动。题材涉及人和动物。
二、玉雕
从实用转向欣赏,成为奴隶主所重视的装饰品。统治阶级对玉器的钟爱得到了考古界的证实。妇
好墓出土玉器755件,占全部出土物的半数;江西新干大洋洲一座商墓中出土玉器1072件,占总物的
55%,
在技术上:已经用轮轴和沙浆进行磨制,较长的孔从两头对钻而误差较小。
玉器的种类:艺术造诣最高的是饰件和陈设品,或者做成圆雕形,或者呈片状,多为禽兽虫鱼动物
造型,并且,还有少量的作品以人为题材。有礼器(壁、圭、璜、玦、璋);仪仗器(矛、戈、刀等);
工具(斧、凿、铲、锯、轮纺、板指);生活用具(梳、笄ji、镯、坠、盘、耳勺等);动物和人物等。
材料上:新疆的和田玉数量增多,妇好墓中以和田玉制作的大300件。
艺术特色:(1)纹饰通常比较简洁,形体或夸张、或写实,强调典型特征,富于装饰意趣,生动可
爱。(2)巧色技法,也称为“俏色”,是玉器碾琢的特殊艺术手法,是衡量玉工巧拙的重要尺度。玉材
常带杂色,材料珍贵,即使是杂色,扔掉也是很可惜,根据杂色的形状和色彩,设计成作品所需的部
位,即为巧色。
三、牙骨雕
第四节其他工艺
1.染织
2.漆
结语
(-)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其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恰好反映了这点。
(三)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从实用出发。
(四)商代工艺美术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周人崛起于西北,今天的陕西扶风、岐山之间的周原是其发祥地。西周虽然与商代之间有政治、
思想上的种种联系,但是两代之间毕竟存在诸多的不同。进入西周之后,商人商鬼神的观念逐渐淡薄,
祭祀的对象为天神、祖先等。商人尚奢靡的风气被压抑,特别是酗酒,受到严厉的禁止。以嫡长继承
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已经确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被奉为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其行为是天命的体现。
周人崇尚礼乐,礼乐成为文化的中心。繁琐的礼仪制度是人伦道德的规范,处处体现着森严的等级观
念。乐虽然表现为舞蹈,但是其终极目的并非欣赏,而是为着协调贵贱尊卑,维护上下秩序。
西周的工艺美术品仍以青铜器为代表。起初还延续商代晚期的威严诡异,但到中期,严整规矩的新
风貌已经确立。装饰转向平朴,代表性的纹样有单纯化、几何化的趋向,酒器的数量锐减,食器增加,
列鼎制度形成,开始铸造编钟,身份的差异决定了器物的不同,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承载了更多的宗
法、等级内容。
第二节青铜工艺
西周是青铜器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的文化内涵从“神化”转向“人化”,具有了一定的人
间色彩,大家都知道,西周是中国礼治的形成时期,其礼治被称为“周礼”,最为阶级象征的青铜器在
这一阶段自然相当兴盛,其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种类。
(1)烹饪器:鼎、鬲、期。
鼎:早期同商代近似。后来鼎的腹部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的腹径在底部。西周后期的鼎,腹体近
似半圆形,圜底,敞口,两耳逐渐向外张,鼎足由柱状变为马蹄形。
鬲:西周前期较少见,后期的鬲体由纵深式演变为横宽式。
版同商代没有多大变化。
(2)食器:箧、豆、S(fu)、盆(xu)
变化较大,商代的一般没有耳朵。西周早期的^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使
造型增加变化。西周后期,篌的式样除有双耳外,一般都加盖;有的还在圈足之上再加三足,考古学
家称之为“圈三足式”
豆:最先的豆为陶制。铜豆开始于西周。此时的豆造型浅盘粗柄,是用来盛放腌制品。
So这是西周新增的食器,大约开始于西周的后期。浅腹,侧视呈斜边菱形状,主要用于盛稻粱。
/:西周新创的食器,造型介于霞和篁之间。
(3)酒器:爵、鼻、舰、解、卤、壶
爵:西周有制作,后期消失。
肆:周代已少见。
M:前期与商代同,后期消失。
解、卤等盛酒器在西周后期已绝迹。
壶:在周代的变化较多。早期壶体修长有贯耳。后期流行圈顶式盖,盖取下后可作杯用。最有特色
的是壶体装饰环带纹。
(4)水器:恒(音移)
一:新增的品种,是注水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瓢。四足一鎏,有流,后来变为无足。
(5)乐器:钟
周代的礼乐制度造就了青铜乐器的发展。
钟:挂钟,有挂架。
特钟:一个大钟单独挂。
编钟: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钟挂在一个架上。上部有柄,柄旁又挂纽,钟身有长的乳钉,下部边缘呈
向内弯曲的弧线。
(6)兵器:戟
二、礼制文化
风格:酒器减少,注重食器的组合,器形雄伟广大,纹饰优美,器体较商代薄,不同于商代的崇高,
铭文的字数较商代后期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出现了长篇铭文,书法的艺术性进一步的增强,更加注重
艺术与实用性的结合。这一时期的铭文书体严谨精致,最流行的书体风格是竖笔全上下粗的“玉筋体”,
字体雄浑有力,厚实壮美,结体沉圆,似疏而密,行数排列整齐。
从青铜器的铭文中可以看出,西周青铜器的制造目的:(1)多数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器。(2)歌颂纣
王的美德。(3)对贵族功绩的赏赐。(4)用于交换、婚嫁、诉讼等。周代的制器是服从礼需要,是适
应当时政治的需要,是“藏礼于器”,在制作的数量、式样等方面,都反映着礼的秩序,标志着等级和
地位。
列鼎制度:周代的列鼎用单数,盛饭的食器则为偶数。天子九鼎八:S、诸侯七鼎六箧、大夫五鼎四
富、士三鼎二箧。
钟的礼制要求:天子四组、诸侯三组、大夫两组、士一组。
三、装饰纹样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是窃曲纹,这是周代的一种重要的装饰样。其实这仍然是一种适应装饰
部位的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
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
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鸟纹:周代鸟纹的头像回看,尾下卷,基本上构成s形的骨架。
环带纹:周代应用较多的一种。组成波状连续的带状,以上下左右的反复产生节奏感和秩序感。常
用于器物的主要部位。
重环纹:由一个成椭圆形的环为单位,连续组成带状的纹样。环的一端成圆形,一端成两锐角。
垂鳞纹:组成类似鳞片状的装饰,大体构成U字纹带状,成错位重叠排列。(图46上)
瓦纹:也称横线纹、弦纹。组成一条条平行的横条,如同屋上的覆瓦。
周代青铜器装饰的又一大特色是不用地纹。总的艺术风格质朴洗练,疏朗畅达,赋予韵律感,有节
奏美。
商代成为主体的饕餐纹已退居次要地位,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式纹样已不常见,而是运用了二方连
续的带状纹样。常用一个母题,组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感。
四、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
商代主要采用饕餐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一般运用主纹和地
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
并用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周代的装饰饕餐纹已居于
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
律美。
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则多用作礼器或纪念的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比如歌
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等记事祭祀类。
第三节陶瓷工艺
在商代的基础上有重大的发展。安徽屯溪发现了大量的原始瓷器,有瓷碗、瓷盂、瓷豆、瓷尊、瓷
盘等七十多件。以瓷豆为最多。胎质灰白,用高岭土烧成,敷有黄绿或青绿薄釉。据考察,当时的烧
制温度已经达到1200度左右。但是由于还原焰比较弱,所以无法将胎料中的钛、铁烧透,故不能达到
纯白和透明,但是已经很接近瓷器。
陶器,早期以红色粗泥陶为多,绳纹、回纹、重圈纹、S纹等作装饰。器形多为篇和尊,晚期素面
较多,流行弦纹、簸纹,器形以盂为多。
器形也较前代有变化。
第四节染织工艺
养蚕、缜丝、织锦、种麻、采葛、丝绸、染色等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
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辅(fu)、献(fu)这是古代皇帝
服饰上的十二章,十二章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
用。直到民国初年,袁世凯仍以十二章制定服饰。
十二章纹的含义:日月取其临照。汉代以前,日为圆形,月为弦月,汉代以后,均为圆形,圆中饰
鸟代表日,圆中饰蟾蛛或玉兔代表月。星辰多为北斗七星。山,作山形,具有兴雷雨的意义。龙,取
其变。华虫,华丽的鸟,取其文。综彝,似虎,一种智兽。藻,水草,取其洁。火,火字形,取其明。
粉米,谷粒形,取其养。辅为斧形,取其断。献为背恶向善之意。包含了道德伦理的社会含义。
第五节漆器工艺
漆器的色彩:符合礼制的规定。天子丹(朱红色)、诸侯黝垩e(黑白色)、大夫苍(青色),同时
也说明了当时的漆色逐渐丰富。
用蚌泡作为镶嵌,是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手法。这种蚌泡镶嵌是现今漆器中螺钿的
前身。
从当时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漆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车辆、兵器进行糅漆(xiu)夕卜,还用于编织等
工艺品。
第六节玉雕工艺
周代的玉器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得到了社会的特别重视。玉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珍贵的物
品。祭祀朝聘,礼仪大典,玉都是必需品。从天子到士庶,都以佩戴玉为时尚。人们把玉当作修身的
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种观念也流传了几千年。
周代的玉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名分制度。“天子用全玉、上公一等用四玉一石、
侯一等用三玉二石”。
一、玉的种类及用途
(-)圭:大圭、琬圭、琰圭、毂圭(音谷)
大圭:天子特有的圭,长方形的上端有尖头。
琬圭:德的象征,琬是圜形,因为其没有锋芒,故有治德结好的含义。
琰圭:圭的上端呈内向弧形,两端尖起。象征征伐诛讨。
毂圭:装饰毂粒纹。
(二)璋:天子巡猎的时候用来祭祀山川的。分为大、中、小璋三种。
大璋:祭祀大山川,有纹饰。
中璋:祭祀中山川,没有纹饰。
小璋:祭祀小山川,只有一部分纹饰。
(三)壁:一种礼器。
苍璧:天子礼天用的大璧。
毂璧:上有毂粒状纹饰。
蒲璧:男子所用,上面有云纹的装饰。
系璧:比较小,专门用于佩戴。
(四)琮:祭地的玉器。中虚圆,外八方。外八方象天地之德。
(五)璇矶:圆形,中有孔,周边有牙。意义还不得为知。
(六)玦、璜:玦同璧相似,但有一缺口。璜为半圆形。
玉器除了上述的作为礼器外,也作为陪葬品。总之,周代的玉器是作为伦理道德、等级名位的标志,
是统治者的一种尊贵的特殊的工艺品,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
结语
周代强调礼制,因而工艺制作的式样,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
秩序感。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第一节青铜文化
此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最激烈的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
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总的思潮是“理性主义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摆脱了原始巫
术宗教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而言,主要表现为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是它的对立面和补充,儒道互补也是影响中国思
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反对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的境界,他强调把三者引导和消融在意
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秘境界,而是将其抒发和满足在
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生活人生中,因此艺术必然具有两面性:
1、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
2、与现实政治有关
(-)青铜器的种类
商代的青铜器是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的性质。周代重视食器的组合,是以
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应用,则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他已
失去了祭祀和礼器的特型,而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青铜器的风格特点
由于西周王室的衰落,礼乐制度的崩溃,政治多元化的格局开始出现和加剧,代表传统统治阶级
意志的青铜器逐渐衰落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制作上的清新活泼,表现出多样性和地方性的艺术特点,
与商周迥然不同。器形有厚重变的轻灵,造型设计由严正变得奇巧,取代礼器成为青铜器主体的是兵
器和日用生活用品。
一、青铜器的演变和创新
1、鼎。春秋早期:鼎多为宽腹而且比较浅,立耳,微向外张,马蹄足;
春秋晚期至战国:大部分鼎都有盖,盖子上有三环纽,在鼎的腹部有附耳;
战国晚期:直耳,高足,在曲线中间有直线显得刚劲有力。
2、鬲(li)。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大约和灶的改进有关。
3、M(gui)»春秋时期加了方座,形成方圆的对比。
4、敦(dui)有两个半圆组成,成为一个球体,敦的三足和盖的三纽也都是圆形,构成一个圆的
统一体。
5、1(fu)在菱形斜壁的中间,增加了直臂,扩大了容量。
6、豆。把手细而且高,增加了盖,盖子翻置时可以当盘使用,提高了实用性。豆的造型为曲线
的球体所组成,形式优美。
7、壶。壶在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的壶作为提携用,以后便发展为多种用途,也代替尊
的地位,作为礼器。春秋时期的壶形态美丽,多采用莲瓣作为壶的装饰。河南新郑出土的方壶,是一
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件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以龙为耳,以兽为足,盖上有两层向外开张的莲瓣,
莲瓣中有一立鹤展翅欲飞。这种设计意匠,开创了时代的风格,使人感到清新瑰丽。
战国时期的壶,一般壶体的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部,两边有兽面衔环的耳。这种样式,形成了汉壶
的基本样式。但是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商渠道加盟协议书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商业租赁合同的标的与属性分析
- 二零二四年度办公室地板采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音乐作品)
- 二零二四年度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铝合金模板企业员工培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制作合同的服务条款
- 滨涯幼儿园2024年度学生健康体检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开发合同之技术成果共享与保密
- 二零二四年度煤矿通风系统改善工程承包合同
-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全系数优化研究
- 11D703-2 液位测量装置安装
-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 ESD静电防护检测及管控标准
- 国家开放大学财务报表分析形成性考核
- 工程施工现场应急方案
-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对策6200字(论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矢量动态PPT模板(图文)
- 监理日常安全巡视要点监理日常安全巡视要点
- 法律顾问服务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3年辽宁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