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孙文燕中医药大学2008.9
中医学基础
Ba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学导论IntroductionofTCM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中医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期:先秦两汉
发展期:两晋隋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学说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的起源: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和生活实践起源说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一)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元气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六气说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主要代表性的著作有四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2.《难经》扁鹊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是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撰著,其问世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后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籍。《伤寒论》以论述伤寒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以六经为纲辨别伤寒的规律和原则;《金匮要略》以论述杂病为主,提出了以脏腑分证为纲辨别杂病的规律和原则。
(一)两晋隋唐时期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1、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5、《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著作。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河)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1、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方面有许多创见,他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弟子阎孝忠将其理论和经验整理成书,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1)刘完素以“火热”立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药用寒凉称为——寒凉派(2)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创“攻邪论”用药以攻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称为——攻下派(3)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脾胃论”,治疗,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称为——补土派(4)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养阴派(三)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篇》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创立“命门学说”4.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丰富了瘀血治疗的内容。(四)近现代时期收集整理时期,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从中西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1.民国扼杀中医2.中医院校、科研机构的设立3.中西医结合4.国际交流加速,国外逐步接受中医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6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一、整体观念
3.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诊治
(1)生理的整体性①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完整统一——“五脏一体观”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六腑形体五官九窍
以气血津液为基础构成了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经络连系
②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怒与肝的关系(2)病理的整体性
分析病理机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理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把局部病变和整体反应统一起来(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整体病变在局部的表现)。举例: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整体病变在局部的表现肺→咯血(3)诊治的整体性
①诊断的整体性中医往往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来分析和诊断疾病。也就是从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来分析诊断推测机体的内部(内脏)的病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舌诊和脉诊。舌脉的变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诊断信息。老年慢性耳聋肾虚肾开窍于耳②治疗的整体性
临床治疗上,脏腑的病变,除治本脏以外,还可以从它脏治疗。补肺(目的)肺(金)气虚补脾(手段)脾(土)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一体)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前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界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气。●人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的运动规律——天人一理。●自然界又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生命的维持必须和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必须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地气)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天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作出生理上或病理上的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1)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
①季节气候对生理的影响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就相应地有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一系列适应性物候的改变。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和它相适应,如果不能实现这种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②昼夜晨昏对生理的影响昼夜的交替,阴气阳气的盛衰变化对人体的生理也有一定的影响。《素问》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在白天,机体的阳气多趋于体表;平旦天亮时分,阳气逐渐升发生长,中午(日中)阳气旺盛,到日暮时分,阳气收敛,汗孔随着关闭;在夜间阳气又多趋于内脏(里)。③地域环境对生理的影响地域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惯等)对人体的生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在某一地区环境中的人,总是适应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常会感觉不太适应。有的人通过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产生了新的适应。有的人由于无法实现这种适应性的调节,就会产生疾病——“水土不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季节气候对病理的影响
a.每一季节常常有自己的一些季节性多发病和季节性流行病
季节性流性病:麻疹、百日咳、流脑——冬春痢疾、霍乱、乙脑——
夏秋
季节性多发病:春季——风病(黄河流域)夏季——暑病秋季——燥病长夏——湿病冬季——寒病b.许多慢性病(如中风、哮喘、痹证等)的加剧或发作也大多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或季节交换有关。c.在大节气,比如阴阳变化较剧烈的季节——冬至清明前后,死亡病例增多,这就是四季气候对疾病影响的结果。②昼夜晨昏对病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疾病在白天病情比较轻,在夜间病情比较重。《内经》把疾病的24小时的这种节律变化归纳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举例1:肺结核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夜间加重,咯血和气胸的发生率也较白天多见。举例2:死亡绝大多数在夜间阳气最虚的时候发生。③地域环境对病理的影响举例: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远离海岸的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区、高深内陆(3)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考虑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来制定适宜的预防和治疗原则。举例:“因时制宜”夏天慎用发汗剂——
香薷(夏月之麻黄)(不用麻黄方剂发汗,因为多汗易伤阴)冬天重剂发汗——麻黄(不能用豆豉,葱白等轻剂)感冒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和社会关系密切: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与乱、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变更,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①社会进步,有利于健康,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噪音、工业污染等。②社会安定,生活有规律,少病,寿命长。社会大乱,生活不规律,疾病容易发生,死亡率也高。③个人社会地位改变,对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精神的不愉快,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是中医临床一切活动取得疗效的前提和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等。疾病概括了某一病理全过程的总体属性,反映了某一病理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症,即症状(有时症状与体征分称,有时症状包括体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症状包括了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行为表现,或异常征象,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例如发热,咳嗽等。有时需对症治疗。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了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它包括了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最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例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即辨别证候,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病史、症状和体征),并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辨清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和邪正盛衰关系,然后,再加以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前提、依据
辨证
论治检验辨证的正确性,也是辨证的延续及目的。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不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异病同治概念: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四)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举例:肝炎(肝胆湿热证)抗肝炎病毒药加清热利湿
*注意:必须以辨证为基础。举例:胃溃疡出血用大黄(五)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着眼于“证”,而并不在于病的异同。这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即“证同(则)治亦同,证异(则)治亦异”,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阴阳学说概念
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黄帝内经》系统、完整地表述了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医学中的阴阳源于哲学,但不完全等同于哲学。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一、阴阳的概念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
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本体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易传·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二、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即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如天和地、冷和热、上与下。二、阴阳的特性2、普遍性即广泛性,是指用阴阳可以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的体现。《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这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阴阳的特性3、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1)阴阳的可分性:属阴或属阳的事物中,可再分阴和阳,“阴阳互藏”,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另一方。“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举例:上午——阳气极盛——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气极盛——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阳气消退阴气上升阴气消退阳气上升(2)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如寒证与热证,生命活动的物质(阴)与脏腑的机能(阳)。(3)划分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但五脏按部位上下划分则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据特性及功能特征,肺气肃降,肝气生发,肺属阴,肝属阳,数认识角度的改变,非本质改变。4、规定性体现在:(1)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在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确定的属性不变。如寒与热。(2)中医学根据自身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阳,将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阴。如阳虚用补阳药物。三、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前提与基础:
阴阳二气运动;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一)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的阴阳两方面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和制约的关系。原理:相反对立制约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关系。应用: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解释自然界气候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阴与阳相互制约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解释病理变化:“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指导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阴阳互根互用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互根:是指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基础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阴,阴中蕴含阳。应用:解释自然现象。解释生理:如气血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兴奋与抑制活动之间的关系。解释病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三)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始终在数量上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或消减的变化之中,而维持相对动态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内在根据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消长解释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由夏至到冬至,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
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平衡,则生命活动正常,而阴阳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调整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恢复阴阳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基于对立制约关系的阴阳互为消长:阴与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即: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
阴长阳消阴胜则阳病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阳虚阴盛
阴消阳长阴虚火旺
2.基于互根互用关系的阴阳皆消皆长:阴与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即:
此长彼亦长阳长阴长血虚补气以生血阳中求阴
阴长阳长气虚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此消彼亦消阳消阴消阳损及阴阴阳两虚
阴消阳消阴损及阳
(四)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内容:由阳转阴阴阳转化形式渐变:四季交替
由阴转阳
突变:高热厥冷
条件:重、极、甚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
“热甚则寒”意义: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三、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
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生之本,本于阴阳”
1.依据解剖大体部位:
上、表、前、外阳下、里、后、内阴
2.依据功能特点:
脏腑五脏每一脏如肾肾阴:凉润、宁静、抑制、沉降肾阳: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而《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㈡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功能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㈢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区分正、邪的阴阳属性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阴气(阴精):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液态物质及脏腑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
阳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微小物质及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阴邪如:六淫寒、湿阴邪
阳邪风、暑、热(火)、燥阳邪
2.说明疾病的发生原理:阴阳失调——疾病的发生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正气不足阳气阴精偏衰
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发病邪气侵入阳邪偏胜阴邪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3.概括病变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阳偏胜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失调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气)→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邪热)→真热假寒证阴阳转化由阳转阴寒热转化由阴转阳虚实转化阴阳亡失亡阴→阴气亡失功能衰竭阴阳离决
亡阳→阳气亡失功能衰竭(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偏胜:“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对阴的制约太过,因此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少、尿赤等。阴偏胜:“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偏衰:阴虚,“阴虚则热”。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从而出现虚热之象。阳偏衰:阳虚,“阳虚则寒”。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的虚寒之象。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3)阴阳转化病证的阴阳属性,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㈣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归纳疾病征象的属性
望诊:色泽分阴阳闻诊:气息分阴阳问诊:动静喜恶分阴阳切诊:如脉象浮(主表)、数(主热)阳沉(主里)、迟(主寒)阴
2.概括疾病证候,阴阳为病证分类总纲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疾病现象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诊: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如阳黄、阴黄)闻诊: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切诊以脉象部位分,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起)者为阳,去(伏)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证候分阴阳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以阴阳作为总纲,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㈤用于疾病的防治基本原则:调整阴阳阴平阳秘
1.指导养生
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原则:“法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使人体阴阳与“四时阴阳”变化相适应方法:春夏养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养收养藏
2.指导疾病治疗
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阴平阳秘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和治法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阳)实热证寒者热之(阴病治阴)实寒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和治法: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阳病治阴虚热证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王冰:“壮水之举,以制阳光”阴病治阳虚寒证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阳中求阴阴虚证阴中求阳阳虚证
(3)阴阳两虚证,当阴阳并补,但须分清主次。阳损及阴者,当补阳为主,辅以滋阴;阴损及阳者,当滋阴为主,辅以补阳。
(4)阴阳亡失者,当阴阳分固。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益气救阴以固脱。确定治疗原则人体阴阳协调是生理,阴阳失调是病理。治病首要的是调整阴阳,采取各种方法,不足者补之,太过者泻之,使已失去和谐的阴阳,恢复到协调的生理状态,因此,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总的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为有余之证。故应采取“损其有余”,“损其偏胜”,“实则泻之”的方法。对于阳偏胜,应“热者寒之”;由于阳胜则阴病,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还应酌情配伍补阴的方法。对于阴偏胜,应“寒者热之”;由于阴胜则阳病,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还应酌情配伍补阳的方法。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为虚损不足之证,故应采取“补其不足”,“补其偏衰”,“虚则补之”的方法。对于阳偏衰,要用补阳的方法。古人称其为补阳以抑阴。王冰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对于阴偏衰,要用补阴的方法。古人称其为滋阴以配阳。王冰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⑴四气:
温、热——阳
温里、散寒、助阳
寒、凉——阴清热泻火解毒
⑵五味:
辛、甘、淡——阳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
酸、苦、咸——阴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⑶升降浮沉:升、浮→阳:上升、发散的特点沉、降→阴:内收(收涩)、泻下、重镇特点
治疗疾病,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宜的药物,以调整机体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最一般的功能及结构关系的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起源:五方说-殷商甲骨文五材说-《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一)五行的概念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引申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作物的作用引申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曰从革:“从革”,金属通过冶炼纯化,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依据:五行特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即从某一具体事物中找出最能代表其本质的特有征象(比如性质、作用等),通过与五行特性进行比较,来确定它的五行属性。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络绎其它与之相关的事物,以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自
然
界
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体
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火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金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水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制化、胜复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母子相及生理病理(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⒈五行相生
⑴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⑵规律:
⑶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生理关系(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⒉五行相克⑴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⑵规律:
⑶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比如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⒊五行制化
⑴含义: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⑵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⑶意义: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制,是指事物之间的制约。化,是指事物的生化。五行制化,又称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又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克制化关系,才能维持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在正常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五行的相生与相克作用同时存在,既需相生,又需相克,相生与相克,二者相反相成,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才能促进事物的发生、成长;相克,才能抑制事物的过度生长,过度运动,以维持事物在正常范围内发展。正如《类经图翼·运气》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⒈五行相乘⑴含义: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⑵规律:
⑶原因:太过、不及太过所致相乘:如木旺乘土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病理关系(特殊状态的调节平衡)在人体相克是生理,相乘是病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发生相乘:“所不胜者”力量太强;“所胜者”力量太弱;二者同时存在。如木太过,或土不足,或既有木太过,又有土不足,均可产生“木乘土”。在人体生理情况下,肝木克脾土,又称“木疏土”,以防脾气的壅滞,维持脾气的正常运化功能。病理情况下,当肝木之气太过,或脾气不足,或二者同时存在时,就可发生肝木乘脾土的病理变化。
①太过——对“我克”的一行克制太过,造成被克的不足。举例:木(旺)乘土—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图示:木→土,木→土→土不足(正常)(过于强盛亢进)(正常水平)②不及——“克我”的一行对我的克制显得相对增强。举例:“土虚木乘”—木克土的力量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衰弱,所以木克土的力量显得相对增强,使土更加虚弱图示:木→土,木→土→土更虚弱(正常)(正常水平)(虚弱)⒉五行相侮
⑴含义: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⑵规律:⑶原因:
太过、不及
.太过所致相侮:如木反侮金
.不及所致相侮:如土虚水侮五行相侮的顺序与五行相克顺序相反。在人体生理情况下,肺金克肝木,以防肝气升发太过。在病理情况下,当肺金之气不足,或肝木之气太过,或二者同时存在时,可发生肝木反侮肺金的病理变化。①太过——不但不能接受“克我”一行的克制,而且反过来制约“克我”一行举例:木旺侮金——金本克木,但因木特别强盛,不但不受“金”的克制,倒反过来制约“金”图示:金→木,金不足←金←木(正常)(正常水平)(木过于强盛)②不及——不但不能对“我克”一行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我克”一行的反侮举例:金虚木侮—金本克木,但因金本身虚弱不但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
图示:金→木,金更虚弱←金←木(正常)(虚弱)(正常水平)相侮与相乘的异同:
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不及”
引起;且相乘与相侮可同时发生。异: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⒊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虚→子虚→母子两虚如: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木干枯,结果水竭木枯。子病及母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特定附属工程承包协议范本
- 2024年劳务分包协议规定详解
- 保健品2024年买卖协议式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高考预测密卷(1)(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专业记账代理协议规范
- 2024年度公司用车租赁协议条款纲要
- 2024年隔音室建造协议格式
- 2024年保健品供应协议模板
- 2024室内设计服务协议样本
- 2024年轻钢结构建设协议模板
- 苯妥英锌的合成1(修改)
- 信创医疗工作总结
-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大单元集体备课
-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课件
- 彩票市场销售计划书
- 设备维保的现场维修与故障处理
- 2024《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纪委监督工作培训课件
- 虫害分析分析报告
-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