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教学课件-精华_第1页
居住区规划教学课件-精华_第2页
居住区规划教学课件-精华_第3页
居住区规划教学课件-精华_第4页
居住区规划教学课件-精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住区规划

residentialdistrictplanning居住区规划

residentialdistrictpla本章主要内容: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居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居住区公建用地的规划与设计、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竖向规划设计、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变革与变化趋势。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本章主要内容: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第二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districtplanning)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distri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第一节居住区概述: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四、居住区空间结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一节居住区概述: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第二章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居住区空间结构等内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居住区的分级本节重点: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居住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本节重点: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居住区(residentialdistrict)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居住区(residentialdistrict)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residentialquarter)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residentialquarter3、组团居住组团(residentialduster)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组团居住组团(residentialduster)指由4、住宅街坊住宅街坊(blockstreet)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住宅街坊住宅街坊(blockstreet)是由城市道路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量力而行原则、 天人合一原则。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第二章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拟定居住建筑户型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核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选择确定用地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上述内容可以归纳提炼为四个主要部分,即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上述内容可以归纳提炼为四个主要部分,即建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1)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基地地形分析图: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规划设计分析图:包括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2)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布点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等。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型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界(3)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坚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挡土工程、地面排水以及土石方量平衡等。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等基本管线的布置,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同时还需考虑燃气、通风、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电缆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坚向、室内外地(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居住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第二章居住(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包括规划设计依据、任务要求、基地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点、问题、方法等。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第二章居住区规划(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包括规划设计依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富翔天地小区项目占地170亩,南北长480余米、东西宽220余米,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坐落于济南东部新城中央生活居住区的中心位置,是由山东省乐成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一座中规模高品质德式风情居住园区。整个富翔天地居住小区建成后可容纳1500户居民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建筑群落富有变化韵律,园区内清新雅致的多层公寓、俊秀挺拔的高层公寓交相辉映,有北向南、高低错落的建筑勾勒出起伏曲折、优美的天际线。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富翔天地小区项目占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富翔天地小区环境设计强调人性化,考虑居民的心理需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同时兼备观赏性与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半开放性空间或者全开放性空间。在景观设计上,采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区景观效果,并追求生态效益,充分展示绿色植物本身形、色、味,体现自然美。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富翔天地小区环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四、居住区空间结构1.住宅——居住区——城市的空间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四、居住区空间结构1.住宅——居住区——城市的空间关系第二图2-1住宅—居住区—城市构成示意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图2-1住宅—居住区—城市构成示意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空间层次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主要对户外生活空间形态与层次的构筑与布局进行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空间层次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2.空间层次住宅区空间层次的构建要求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区域。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空间层次住宅区空间层次的构建要求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2.空间层次在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空间层次在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3.空间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居住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居住区形象。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应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居住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空间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居住区3.空间景观居住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居住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空间景观居住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3.空间景观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居住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到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居住区内的自然景观,并将居住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居住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空间景观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周边和整第一节作业:1.名词解释:居住区。

2.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简述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控制规模及各自特点。

4.简述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一节作业:1.名词解释: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1.邻里单位理论2.英国的新城建设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二、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发展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2.5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3.7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4.新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教学目标:了解国外居住区规划的主要理论与实践;了解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教学目标:了解国外居住区规划的主要理论与实践;了解建国后我国教学重点: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发展。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教学重点: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发展。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1.邻里单位理论2.英国的新城建设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1.邻里单位理论第二章1.邻里单位理论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面积很小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利速度。另外,汽车文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邻里单位理论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邻里单位理论的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C.A.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理论的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C.A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佩里的邻里单位示意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美国的哥伦比亚新城总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美国的哥伦比亚新城总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上海曹阳新村: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上海曹阳新村: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百万庄住宅区规划总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百万庄住宅区规划总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英国的新城建设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英国的新城建设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十分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续)(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续)(4伦敦哈罗新城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伦敦哈罗新城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的现代主义城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等论著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的的批判,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消灭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居住区,实际上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传统邻里区开发:传统邻里区开发的重点在城市设计:社区规模是半径约400米(即5分钟步行距离),街道间距是70~100米,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和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传统邻里区开发:传统邻里区开发的重点在城市设计:社区规模是半邻里区开发模式:邻里区开发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同样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社区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并使居民方便使用有轨交通,从而减少使用小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交通拥挤和土地利用等不合理因素。同时,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交通网络将多个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社区间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是新城市主义解决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土地浪费的重要措施。第二章居住区规划邻里区开发模式:邻里区开发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同样强新城市主义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新城市主义吸纳了很多传统的城市设计概念,但并不背离现代生活的新趋势。新城市主义的传统小城镇预示着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各个社区具有各自多元的人文特征,人们的家园坐落于自然景区内,既能享受清新的自然景观,又能在步行范围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同时在电子通信网络上保持与世界的联络。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新城市主义吸纳了很多传统的城二、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发展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2.5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3.7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4.新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发展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建国后我国居住区建设总体情况: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1979年至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面积达25.5亿㎡、;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建成了建筑面积在4万㎡以上的居住区达四千多个。人民居住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回顾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走过了一个摸索、发展、停滞到恢复与振兴发展的不平常历程。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建国后我国居住区建设总体情况: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国以来各时期全国住宅竣工面积比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建国以来各时期全国住宅竣工面积比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在规划设计理论上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引进了邻里单位,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理论,并在实践应用中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理论与方法,使规划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在规划设计理论上重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50年代中期采用较多的是前苏联的周边式街坊形式,50年代后推广居住小区理论。建设体制实行“统—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统建制,推进了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住区的形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总之,在50年代.由于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勇于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居住区规划思想、体制、理论和方法体系,在规划建设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为居住区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总之,在50年代.由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60年代初,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创造安静、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区,并且在提高建筑密度,继承传统方面也有不少见解,对当时的居住区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如北京垂杨柳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60年代初,从理论北京垂杨柳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垂杨柳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6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规划被取消,城市建设无章可循,统建体制完全解体,住宅建设采取的是“见缝插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散、乱、差的局面,同时受到“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极左思想的影响。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60年代中期以后,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70年代后期,由于调整整顿、拨乱反正,住宅及居住区规划建设有所复苏,在一些受到特殊保护的重点工业企业、三线地区的生活区规划建设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如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的住宅群体组合,利用地形改变空间环境等多种尝试。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70年代后期,由于北京燕山石化总厂迎风新村一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燕山石化总厂迎风新村一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唐山河北小区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唐山河北小区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总之,由于国家处于动荡年代,十年浩劫夭折了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住宅及住区规划建设也深陷危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欠帐,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转机和改革开放的曙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总之,由于国家处于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近年来住宅建设总投资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7%左右.不仅大大超过了前30年1.5%的平均水平,同时明显高于国际上3%~5%的通常标准,因而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头号住宅生产国,全国城镇住房紧张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居住水平取得明显的改善,住宅建筑业居于相关产业的龙头地位,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近年来住宅建设总投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1986年开始一直坚持城市实验住宅小区的试点工作,认真执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使实验小区达到了高起点、高标难、高效率、高科技含量,创出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高水平,在不提高造价或略提高造价的情况下,实现了“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要求,现在实验小区已遍布全国主要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住宅小区建设示范样板,创出了我国城市住宅小区新一代水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1986年开始一直坚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1994年9月国家科委及有关部门启动厂“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这是一项以科技为先导,以推动住宅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住宅功能质量.改善居住区环境为宗旨的跨世纪工程,根据该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又制定了“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示范小区“应具备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规划设汁应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建具有21世纪初叶居住生活水准的文明居住小区”,目前小康型示范小区正在全国范围内创建,预示着我国住宅及住区规划建设的大好前景。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1994年9月国家科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特点)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居住区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国家包干的福利型转向商品型,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走向社会;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开始从注意数量的粗放型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小康型,以向居住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选择;住宅及居住区建设由六七十年代的分散建设,转变为城市规划部门监督和指导下的成片统一综合开发和建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特点)由于我国经济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特点)居住区规划向多样化迈进,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创作手法。居住区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小区功能布局观念的更新。规划设汁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引起了注视。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特点)居住区规划向北京塔院小区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塔院小区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总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住宅及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在正确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健康有序的发展,无论在规划设计、科学技术、建设体制、资金来源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为21世纪我国居住小康水平建设铺设了新路。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总之,改革开放20年第二节作业:1.简述“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2.试论述建国后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节作业:1.简述“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居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4.围合式布局5.集约式布局6.隐喻式布局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第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居住区作为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从体制上来讲,居住区是城市辖区内一个行政区划;从空间上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一个层次或结点。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体制会改变,空间布局也会不断变化。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居住区作为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续)居住区的体制结构主要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1—1.5万人)、居住组团级(1—3千人)。每一级按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公建配套设施及行政管理机构,与整个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建立协调一致的城市整体运转机制。居住区的体制结构因城市规模、基地条件及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类型。主要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续)居住区的体制结构主要按人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续)居住区的这种行政区划,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信息化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使空间无形的在缩小,居住区分级管理的某些层次会随之淡化和削减、其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如居委会有可能演变为服务性和行政性综合机构。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的差距。居住区的体制必然呈现多元化结构,并展示出多样化的规划布局形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续)居住区的这种行政区划,不居住区规划布局原则: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布局原则: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续)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6、便于寻访、识别的街道命名。7、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影响环境风貌。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续)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二、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结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与形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可以和上述行政体制结构区划一致,也可不一致,相一致的情况较普遍,尤其在我国有着严密组织的社会,居住区规划及有关法规与各级行政区划的关联十分紧密。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1.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实例:北京五路居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北京五路居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上海曲阳新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上海曲阳新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实例:上海三林苑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上海三林苑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北京大吉城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北京大吉城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实例:深圳东方花园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深圳东方花园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福建龙山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福建龙山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实例:广州锦城花园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广州锦城花园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第二章居住区规划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实例:香港南丰新村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香港南丰新村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北京小营居住区四区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北京小营居住区四区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第二章居住区规划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实例:深圳白沙岭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深圳白沙岭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各种基本布局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以一种形式为主兼容多种形式而形成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各种基本布局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以一种实例:郑州中方园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郑州中方园小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在居住区整体布局的构架中,道路系统起着骨架作用;公建系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绿化系统则是生态平衡因素、空间协调因素、视觉活跃因素。它们与占主导地位比重量大的住宅群一体,紧密结合基地地理条件和环境特点,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在居住区整体布局的构架中,道路系统起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1.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是居住区规划布局的骨架。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围环境以及居民出行方式与规律;结合居住区的结构和布局来确定,要求满足使用、安全、经济的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是居住区规划布局的骨架。根据地形、气候2.公建系统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居住人口规模为依据配建,它是构成社区中心的核心因素,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结构、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并与住宅、道路、绿化同步规划建设.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层次需要。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公建系统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居住人口规模为依据配建,它3、绿化系统居住区的绿化系统除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还包括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此外还包括区内生态、防护绿地。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同时要普遍提高绿化质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绿化系统居住区的绿化系统除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4.空间环境从宏观上整体的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都应视为一种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即将居住区视作是室内外各类空间环境的综合体,并把多元的居住区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形成整体的具有内涵的居住环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空间环境从宏观上整体的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居住区的规划设实例分析:福州儒江东村小区福州儒江东村小区,位于福建福州市开发区快安延伸区,北面为鼓山,南面为闽江,北面隔路有一铁路线通过。用地9.4h㎡,总居住人口4025人,总建筑面积128055㎡。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实例分析:福州儒江东村小区福州儒江东村小区,位于福建福州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规划平面图: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规划结构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规划结构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公建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公建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绿化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绿化系统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空间环境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空间环境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规划方案分析:以上各项分析内容为基本内容。针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还可有其他分析内容,如景观分析、建筑层数分析、规划设计构思分析等。分析图可帮助对方案的深人了解和审视与评价,是一个形象而简明的有效方法。其表达方式没有确定的模式,可有多种形式,但必须主题明确,表达明晰、正确。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规划方案分析:以上各项分析内容为基本内容。针对不同的规划方案第三节作业:1.试例举几种居住区规划布置的基本形式,并简要介绍其要点。

2.简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三节作业:1.试例举几种居住区规划布置的基本形式,并简要第四节: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本节主要内容: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织三、宅旁绿地组织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四节: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本节主要内容:第二章居住住宅用地及其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住宅用地,在居住区内不仅占地最大,其住宅的建筑面积及其所围合的宅旁绿地在建筑和绿地中也是比重最大的。住宅用他的规划设计对居住生活质量、居住区以至城市面貌、住宅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住宅选型、住宅的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住宅用地及其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住宅用地,在居住区内不仅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二)住宅的合理间距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第二章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住宅选型应主要确定住宅标准、住宅套型和形体。在住宅建筑布置中房屋间距不仅关系到日照通风的基本要求,还关系到消防安全、管线埋设、土地利用、视线及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根据我国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地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其它要求基本都能达到,因此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为原则来确定合理的住宅建筑间距。房屋的良好朝向可以提高日照和通风的质量,也是建筑布置中需重视的问题。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住宅选型应主要确定住宅标准、住宅(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适应地区特点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6.利于规划布置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第二章居住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具体可体现为:不同套型配置合理,套型类别和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保证多种选择,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平面布置合理,体现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原则,并为住户留有装修改造余地;住宅设备完善,节约能源,管线综合布置,管道集中隐蔽.水、电、气三表出户;电话、电视、空调专用线齐全,并增设安全保卫措施;住宅室内具有优质声、光、热和空气环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具体可体现为:不同套型配置合理,套2.适应地区特点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用地条件和居民生活习俗等。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有相应的地方性住宅标准设计,可作为住宅选型的参考,如炎热地区住宅设计首先需满足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避免西晒;而在寒冷地区,主要是冬季防寒防风雪;坡地和山地地区,住宅选型就要便于结合地形坡度进行错层、跌落、掉层、分层入口、错跌等调整处理。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适应地区特点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用地条件和居民坡地住宅建筑处理手法示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坡地住宅建筑处理手法示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家庭人口结构变化有以下特征需引起住宅选型的密切关注(1)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四口人核心家庭大量演化为三口人核心家庭;(2)社会高龄化,预测下世纪中我国将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3)家庭人口的流动化、孤身家庭增长。相适应的住宅类型可选择社会性较强的公寓式住宅、老人公寓、两代居以及灵活适应性较强的新型结构住宅等。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三节”具有直接的影响。由几何学可知,圆的内接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周长最短。因此一般认为—“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l000㎡,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进深在11m以上效果则不明显。若将单元拼接成接近方形的楼栋时,更能体现“三节”要求,但进深过大住宅平面布置会出现采光和穿套等问题。住宅的面宽宜紧缩,但过窄使进深相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关于住宅的层高,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住宅的尺度包括进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住宅选型应考虑新型结构、材料和设备,使住宅具有静态密闭和隔绝(隔声、防水、保温、隔热等)、动态控制变化(温度变化、太阳照射、空气更新等)、生态化自循环(太阳能、风能、雨水利用、废弃物转换消纳等)以及智能化安全防护(防干扰、防盗、防灾等),运用科技进步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第二章居住区规划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6.利于规划布置住宅形式应适应用地条件,协调用边环境,利于组织邻里及社区空间,形成可识别的多样空间环境及良好街景,使整个居住区具有特色风貌。第二章居住区规划6.利于规划布置住宅形式应适应用地条件,协调用边环境,利于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前已述及住宅层数是确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直接因素。要确定住宅层数,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要求,同时要考虑居住区规划人口数、用地条件、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此外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从经济角度看,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省就越经济.随着层数增高,建筑造价越高,人们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减弱,在使用上也带来某些不便。第二章居住区规划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前已述及住宅层数是确定居住区用地规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的合理间距

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间距应大小适宜。

1.日照标准

2.日照间距

3.住宅间距的确定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的合理间距 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1.日照标准日照标准(insolationstandard)是指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 它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日照标准日照标准(insolationstandar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建筑气候区划分:Ⅰ:黑、吉、内蒙古东、辽北;Ⅱ:鲁、京、津、宁、晋、冀、陕、甘东、豫北、苏北、辽南;Ⅲ:沪、浙、皖、赣、湘、鄂、渝、黔东、闽北、川东、陕南、豫南、苏东南;Ⅳ:桂、粤、闽南、琼、台;Ⅴ:滇、黔西、川南;Ⅵ:藏、青、川西;Ⅶ:新、内蒙古西、甘西。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建筑气候区划分:Ⅰ:黑、吉、内蒙古东、辽北;第二章居住区2.日照间距日照间距(sunshinespacing)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日照间距的确定是以当地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来求取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日照间距日照间距(sunshinespacing)是日照间距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日照间距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续)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续)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不同防方位日照间距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不同防方位日照间距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日照间距计算示例:

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20m,后排房屋底层窗台标高为1.5m。试求①该房屋的口照间距;⑦该房屋朝向为南偏东20度的日照间距。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日照间距计算示例: 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经常以1:x的比值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相邻两排建筑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实际距离应是21.6米。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3.住宅间距的确定住宅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放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建筑间距(buildinginterval)的控制要求不仅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如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它一些公共绿地,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住宅间距的确定住宅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第二章居住区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组织室外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因素是地形地貌、建筑物、植物三类。其中对室外空间影响最大的是建筑对空间的限定与布局,它决定着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空间品质的感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住宅建筑是居住区建筑的主体,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组织室外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因素是地形地貌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的原则: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应把握三个原则:功能原则——符合日照、通风、密度、朝向、间距等功能要求,使居民生活更方便、安全、安静;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充分适宜地利用每一处土地、空间;美观原则——运用美学原理,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放映出建筑个性。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的原则: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应把握三个原(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第二章居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封闭的空间可提供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感,但也可能带来闭塞感和视域的限制。开敞空间则与此相反,封闭和开敞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取决于建筑围蔽的强弱。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封闭的空间可提供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建筑物的单调布置,或杂乱地任意布置都不能建立具有一定视觉中心的空间,但是只有单一的主要空间也会给人以单调感。如果结合主要空间布置一些与其相联系的次要空间(或称子空间),就能使空间更为丰富;当人处于某个特殊位置时,这些子空间将被遮掩,使人感觉空间时隐时显,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耐人寻味。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建筑物的单调布置,或杂乱地任意布置都不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关系: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具有动态感的空间,常能使人们引起对生活经验中某种动态事物的联想,缓解呆板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轻松活泼、飘逸荡漾的良好心理感受。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具有动态感的空间,常能使人们引起对生活“风车形”动态空间:“风车形”建筑组群,使静止的内院富有动感。第二章居住区规划“风车形”动态空间:“风车形”建筑组群,使静止的内院富有动感多视角线性空间:行列式空间布局带给人以单调感,向两侧伸展的线性空间把人的注意引向尽端,有组织的线性空间则不然,如图通过空间的转折和一系列空间形态及尺度的转换,不知情的来访者会因获得变化的动态景观和新奇的空间而感到愉快,同时多视点多视角的空间到处都有对不速之客警惕的眼睛,增强了空间的自我监护及安全感。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多视角线性空间:行列式空间布局带给人以单调感,向两侧伸展的线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刚性空间由建筑物构成,柔性空间由绿化构成。较为分散的建筑,常利用植物围合成空间。绿化不但能界定空间.而且能柔化刚性体面、许多建筑利用攀缘植物、悬垂植物,使墙面、阳台、檐口等刚性体面得以柔化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协调感和舒适感。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刚性空间由建筑物构成,柔性空间由绿化植物围合和柔化空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植物围合和柔化空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第二章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一般来说,住宅群体组合的布置有:行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三种基本形式。其他布局形式如混合式、自由式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演变。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一般来说,住宅群体组合的布置有:行(1)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 这种布置形式能使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为了避免上述缺点,在规划时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等布置手法。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2)围合式(周边式)布置

围合式是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 这种布局形式近乎封闭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空地面积,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憩园地,组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对于严寒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式布置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种布置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很难适应。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围合式(周边式)布置 围合式是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3)点群式布置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第二章居住区规划(3)点群式布置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4)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和围合式两种形式的结合,最为常见的往往是大部分住宅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和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第二章居住区规划(4)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和围合式两种形式的结合,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一般来说,以下因素制约着住宅小区楼宇的布局方式。(1)项目规模,大规模多层楼宇项目多用行列式和混合式;(2)项目层高,高层项目的布局方式更灵活,在朝向上不拘;(3)项目性质,如果为高档商品房,在朝向上更讲究,较多采取围合式或其他方式,如果是政府开发的福利房或经济适用房,由于地价低,多采取行列式;(4)周边环境,如果项目周边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如山景、海景、湖景、林景或人造景观等,在小区布局时可尽量朝向这一景观,布局方式不拘。如果周边无自然景观,常采取围合式,围合造景,形成中心庭园;(5)日照、采光、通风、地形,日照、采光、通风、地形是影响小区楼宇布置的基本因素。小区建筑布局应结合地形条件,满足小区居民对日照、采光与通风的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一般来说,以下因素制约着住宅小区(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瑞士伯尼小区的住宅群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瑞士伯尼小区的住宅群第二章北京古城小区的住宅群: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北京古城小区的住宅群: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宅旁绿地组织(一)近宅空间环境(二)庭院空间环境(三)余留空间环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三、宅旁绿地组织(一)近宅空间环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它虽不象公共绿地那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游赏功能,但却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结合绿地可开展各种家务活动,儿童林间嬉戏、绿荫品茗奕棋、邻里联谊交往,以及衣物晾晒、家具制作、婚丧宴请等场面莫不是从室内向户外铺展.使众多邻里乡亲甘苦与共、休戚相关,密切了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传统生活气息,使现代住宅单元楼的封闭隔离感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性和以宅间绿地为纽带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得到满足和统一协调。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它虽不象宅旁绿地的分类: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另一部分为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人口、人户小路等,前者为用户领域.后者属单元领域。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活动场地及宅旁小路等,属宅群或楼栋领域。余留空间:是上述两顶用地领域外的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宅旁绿地的分类: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近宅空间环境近宅空间对住户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亲切的过渡性小空间,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同楼居民常常在此不期而遇。在这不起眼的小小空间里体现住宅楼内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它不仅具有适用性和邻里交往意义,并具有识别和防卫作用。规划设计要在这里多加笔墨,适当扩大使用面积,作一定围合处理,如作绿篱、短墙、花坛、坐椅、铺地等,自然适应居民日常行为,使这里成为主要由本单元使用的单元领域空间。至于底层住户小院、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属住户私有,除提供建筑及竖向绿化条件外,具体布置可由住户自行安排,也可提供参考设计。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一)近宅空间环境近宅空间对住户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亲切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庭院空间环境宅间庭院空间组织主要是结合各种生活活动场地进行绿化配置,并注意各种环境功能设施的应用与美化。其中应以植物为主,使拥塞的住宅群加入尽可能多的绿色因素,使有限的庭院空间产生最大的绿化效应。第二章居住区规划(二)庭院空间环境宅间庭院空间组织主要是结合各种生活活动场1.场地布设动区与静区。

动区主要指游戏、活动场地;静区则为休息、交往等区域。动区中的成人活动如早操、练太极拳等,动而不闭,可与静区贴邻合一;儿童游戏则动而吵闹,可在宅端山墙空地、单元人口附近或成人视线所及的中心地带设置。向阳区与背阳区。

儿童游戏、老人休息、衣物晾晒以及小型活动场地,一般都应置于向阳区。背阳区一般不宜布置活动场地,但在南方炎夏则是消暑纳凉佳处。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场地布设动区与静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场地布设显露区与隐蔽区。 住宅临窗外侧、底层杂务院、垃圾箱等部位,都应隐蔽处理.以护观瞻和私密性要求。单元人口、主要观赏点、标志物等则应显露无遗,以利识别和观赏。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场地布设显露区与隐蔽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场地布设一般来说,庭院绿地主要供庭院四周住户使用,为了安静,不宜设置运动场、青少年活动场等对居民干扰大的场地。3—6周岁幼儿的游戏场是主要内容,幼儿好动,但独立活动能力差,游戏时常需家长伴随。掘土、拍球、骑儿童车是常见的游戏活动。儿童游戏场内可设置沙坑、铺砌地、草坪、桌椅等,场地面积一般为150一450㎡。此外,老人休息场地,放一些木椅石凳;晾晒场地需铺设硬地,有适当绿化围合。场地之间宜用铺砌小路联系起来,这样,既方便了居民,又使绿地丰富多彩。第二章居住区规划1.场地布设一般来说,庭院绿地主要供庭院四周住户使用,为了安庭院绿地布置示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庭院绿地布置示意: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植物构设植物是组织和塑造自然空间的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构成外部空间的顶棚、墙壁、地面,使人工建筑空间走向大白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乔木”是庭院空间的骨干因素,形成空间构架;“灌木”是协调因素,适于空间围合;“花卉”是活跃因素,用以点缀装饰;“草皮”是背景因素,用以铺垫衬托;“藤蔓”是覆盖因素,用于攀附和垂直绿化。植物构建宅间和景观的功能应有尽有。宅间庭院空间运用植物加以限定和组织.可丰富空间层次,增强空间变化,形成不同的空间品质,使有限的宅间庭院空间小中见大。第二章居住区规划2.植物构设植物是组织和塑造自然空间的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构植物构设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有:围合

将绿篱树墙、花格栅栏等作为空间竖向界面围合成的空间,其限定界面愈多、愈高、愈厚、愈实,则其限定性愈强,也愈能反映私密、隐蔽、防卫等特征;反之则限定性减弱,反映公共、开敞、交往的特征。

覆盖 将瓜棚花架、树荫伞盖等作为空间水平界面限定空间,人的视线和行动不受限制,但有一定的潜在空间意识和安定感。

凹凸

凸起的绿丘,高低错落的住宅屋顶绿化,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凹陷的下沉庭园绿化则有较强的隐蔽性、安全件,与上部活动隔离,形成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