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2016版_第1页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2016版_第2页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2016版_第3页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2016版_第4页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2016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免疫程序的定义广义: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次序、接种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通常指的是:儿童常规免疫程序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成人免疫程序特殊地区、特殊职业人群免疫程序狭义:某种疫苗的初次免疫月(年)龄、针次间隔和加强免疫的时间等。免疫程序的目的充分发挥疫苗免疫效果,使接种疫苗的人群达到并维持高免疫水平。有效的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流行。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疫苗的定义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其中,由病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减毒活疫苗“野”病毒或细菌的减毒形式必须复制才有效相似于对自然感染的免疫反应通常1剂次即有效可能发生严重反应受循环抗体的干扰不稳定灭活疫苗不能复制通常不如活疫苗有效很少受循环中抗体的干扰通常要求接种3-5剂次免疫反应大多是体液的抗体效价随时间而下降主要抗原可能不能被确定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当地传染病流行的种类、强度、特点、因素,年龄别发病危险性。年龄别并发病危险性等因素。2.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效果: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完善程度,以及母传抗体的消失时间。麻疹、风疹、破伤风的母传抗体有较好的保护性,而脊灰、百日咳效果较差。4-6岁,11-12岁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原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针次、间隔时间、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疫苗本身以及和几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实施的条件

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接种后的成本-效益群众的承受能力实施的具体条件(如边远山区)。免疫程序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流行规律的改变和新疫苗的使用而改变。按照通行的做法,患疫苗针对传染病并非疫苗接种的禁忌,接种疫苗前也不需要进行疫苗针对疾病的筛选。

——郑景山通俗地说,免疫规划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疫苗针对的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其实现手段就是为人群提供优质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免疫规划是贯彻疾病预防为主理念的最佳策略,上世纪人类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本世纪人类还可能通过预防接种消灭脊髓灰质炎、麻疹,我国还将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

陶黎纳疫苗年(月)龄0月龄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8月龄18月龄18-24月龄2岁3岁4岁6岁乙肝疫苗√√

卡介苗√

脊灰疫苗

√√√

百白破疫苗

√√√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麻腮风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A群流脑疫苗

√(间隔3月)√

A+C群流脑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表疫苗接种一般原则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同时接种,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原则上每次可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1种口服疫苗。2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减毒活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如未同时接种,至少应间隔28天再接种。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减毒活疫苗都可以按照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方案的要求,常年(包括流行季节)开展常规接种和应急接种。未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补种,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14岁儿童应尽早补种。当有下列情况时不予接种

1儿童经过一种疫苗接种后,如果出现严重的各种不良反应,则不应该给予第二次或加强剂量的疫苗接种---虚脱或休克、无热痉挛、脑炎或脑病2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不应给予接种活的疫苗。

当有下列情况时不予接种

4患急性疾病、严熏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

5

.6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当有下列情况时可以接种

1不严重的疾病,例如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轻型的过敏反应,哮喘、婴儿鼻塞2

早产儿、轻中度营养不良、轻度湿疹或局部皮肤感染3稳定的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性瘫痪和21-三体综合征41个月内曾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的小儿暂缓进行预防接种

当体温恢复正常,传染病痊愈后,

仍应及时补种预防针5

.6一般的感冒、轻度发热、腹泻或患其他一般性疾病,不能认为是绝对的禁忌症当有下列情况时可以接种

疫苗局部反应

(疼痛,肿胀,发红)发热>38℃过敏,不适和

全身症状卡介苗90%-95%-

-

乙肝疫苗成人:15%;儿童:5%-1%-6%麻疹/MMR-10%5%-15%5%出疹脊髓灰质炎

(OPV)-<1%

<1%*白百破DTP

(百日咳)接近50%接近50%接近55%一般反应*症状包括腹泻、头痛、和/或肌肉疼痛

一般反应处理局部反应(红肿、硬结)

1.直径<15mm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2.直径15~30mm

早期冷敷接种部位

中后期用干净毛巾热敷

3.直径>30mm

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反应处理发热

1.≤38℃

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

伴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及时到医院诊治

2.发热>38℃

及时到医院诊治

物理降温

扑热息痛,布洛芬(T>38.5°C)一般反应处理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腹泻和不适等全身症状补液对症处理疫苗反应发病开始时间间隔每百万剂量的发病率卡介苗化脓性淋巴结炎

BCG骨炎

播散性BCG感染

2~6个月

1~12个月

1~12个月100~1000

1~700

2乙肝疫苗过敏反应

格林-巴利综合征

0~1小时

1~6个星期1-2

5麻疹/MMR热性癫痫发作

血小板减少

过敏反应

5~12天

15~35天

0~1小时333

33

1~50脊髓灰质炎

(OPV)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

对于第1次服用、成人及免疫抑制人群危险度高

4~30天

0.76~1.3(第1次时)

0.17(再次接种)

0.15(接触)

少见的、严重的反应一、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接种对象】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用5IUPPD试验阴性的儿童(PPD试验后48~72小时局部硬结在5mm以下者为阴性)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l)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1%甲紫(龙胆紫),使其干燥结痂,有继发感染者,可在创面撒布消炎药粉,不要自行排脓或揭痂。(2)局部脓肿和溃疡直径超过10mm及长期不愈(大于12周),应及时诊治。(3)淋巴结反应: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少数在锁骨上或对侧腋下淋巴结)可出现轻微肿大,一般不超过10mm,l~2个月后消退。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4)接种疫苗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处理;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对症处理。罕见不良反应:严重淋巴结反应:在临床上分为干酪性、脓肿型、窦道型等。接种处附近如腋下、锁骨上下或颈部淋巴结强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极罕见不良反应:(l)骨髓炎。(2)过敏性皮疹和过敏性紫癜。卡介苗使用建议卫生部《关于卡介苗补种有关问题的批复》卫疾控函[2008]299号)要求: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以下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至3岁儿童对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者可补种,4岁以上儿童(含4岁)不予补种。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卡痕未形成也不予补种”卡介苗接种观点一、“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感染的效果存在争议”。新生儿应该接种卡介苗。一方面卡介苗预防新生儿致死性结核感染效果非常好,一方面有部分预防结核病感染的效果。二、约5%左右的儿童接种卡介苗后不产生卡疤。建议不要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不用复查。90%-95%接种卡介苗的受种者发生的局部反应,可在3个月内痊愈并形成瘢痕,即卡痕或卡疤。二、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对象】本疫苗适用于乙型肝炎易感者,尤其是下列人员:

(1)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者。

(2)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及接触血液的实验人员。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一般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罕见不良反应:

(1)一般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

(2)接种部位轻、中度的红肿、疼痛,一般持续l—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

(3)接种部位可出现硬结,一般1~2个月可自行吸收。极罕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阿瑟反应。阿瑟反应一般出现在接种后10天左右,局部红肿持续时长,可用固醇类药物进行全身和局都治疗。

(2)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进行治疗。乙肝疫苗使用建议

一、乙肝疫苗是一个可预防癌症的疫苗。新生儿在出生当天(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称为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在12月龄以内完成乙肝疫苗第3剂接种都是合格接种。乙肝疫苗在国内,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只有一种免疫程序,就是0、1、6月三剂的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百白破等含吸附剂的疫苗,局部容易产生红肿和硬结,可采用干热敷的方式促进吸收.接种乙肝疫苗以后,约有1-6%的儿童会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对于任何年龄人群,中断的免疫程序需尽早完成补种,但无需从头开始。二、乙肝疫苗首剂接种原则为“谁接生,谁接种”,即由新生儿出生的医疗机构完成首剂乙肝疫苗的接种,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出生缺陷、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三、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乙肝疫苗使用建议四、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六、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ug)。乙肝疫苗使用建议三、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

【接种对象】主要为2月龄以上的儿童

【不良反应】(1)个别人有轻度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2)极罕见口服后引起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建议一、脊灰减活疫苗是将高致病能力的脊灰野生病毒培养成低致病能力的脊灰疫苗病毒制备而成的,疫苗中含有活的脊灰疫苗病毒。脊灰减活疫苗的缺点除了由疫苗病毒直接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外,还有一个罕见但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脊灰减活疫苗会在人体内繁殖后排出到外环境中,活的疫苗病毒在某些免疫缺陷者体内以及在外环境中有基因突变的可能。突变后的疫苗病毒会返祖为致病力强的脊灰病毒,对易感人群造成威胁。这种由疫苗病毒返祖的脊灰病毒被称为“疫苗衍生病毒”。脊灰减活疫苗有一个日益显现的重大缺点:接种后可能发生罕见的疫苗相关麻痹(症状与小儿麻痹症相同),并留有终生残疾。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发生相关麻痹的概率约为1/25万剂次。为了克服减活疫苗的缺点,发达国家纷纷改用脊灰灭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虽然成本昂贵,且免疫效果略逊于减活疫苗,但其能够完全避免疫苗相关麻痹。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建议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在全球有50年以上的广泛应用经验,要相信政府的疫苗政策。

1、VAPP主要发生于首剂OPV,所以已服用过OPV的儿童再用IPV意义不大,还不如全程OPV的免疫效果好评价;

2、第三次选择OPV或IPV应该都可以,这种选择往往是家长的选择,是一种存在,理论依据主要是完成脊灰疫苗的全程免疫。三、口服脊灰疫苗前后半小时不吃母乳或热食。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建议四、综合多年我国不同省的经验:

肛周脓肿患儿是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的高危人群,也应该是脊灰灭活疫苗的推荐人群;

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的情况绝大部分发生在第1剂,所以如果要使用灭活疫苗,第1-2剂使用才有意义;

如果已经使用了脊灰减活疫苗且没有发生疫苗相关麻痹,之后剂次改用脊灰灭活疫苗并非不可以,但失去了其主要价值。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建议五、鉴于Ⅱ型脊灰野病毒已于1999年消灭,并在2015年通过了全球证实,全球消灭脊灰进入战略终结阶段,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各成员国,自2016年5月1日起,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并实施引入至少1剂的脊灰灭活疫苗(IPV)/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免疫程序。bOPV剔除了tOPV中的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以期降低或消除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风险。国家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IPV),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儿童家长如选择全程接种IPV,则程序为2、3、4、18月龄各接种1剂IPV或含IPV的联苗,现阶段免疫规划仅免费提供第1剂IPV,后3剂属于第二类疫苗,遵循知情同意、自愿、自费选择接种。对于自费完成4剂次IPV接种的儿童,在四周岁时仍建议按程序接种1剂次脊灰减毒苗。四、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

【接种对象】3个月~6周岁儿童。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1)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

(2)全身性反应可有低热、哭闹等,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缓解。罕见不良反应:局部硬结.1-2个月即可吸收。严重者可伴有淋巴管或淋巴结炎,应及时就诊。极罕见不良反应:

(l)局部无菌性化脓:一般需反复抽出脓液,严重时(破溃)扩创清除坏死组织,病程较长,最后可吸收愈合。

(2)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3)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抢救,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4)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

(5)血管神经性水肿。

(6)神经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抽搐、痉挛、惊厥、嗜睡及异常哭叫等症状,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变态反府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使用建议一、目前单独的破伤风疫苗已被淘汰,使用最多的是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联合疫苗(白百破疫苗)和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白破疫苗)。这两个疫苗在我国为免费接种,孩子2岁前接种4剂白百破疫苗,6岁再接种1剂白破疫苗,相当于6岁以内接种了5剂破伤风疫苗。一般其对破伤风的预防效果至少可以维持到16岁甚至更久。二、在治疗受伤的患者时,根据伤害的严重程度以及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史的可靠程度,如最近一次接种含破伤风成分疫苗时间超过10年(伤口较严重者为超过5年),或患者当前对破伤风的免疫力情况不明确(不记得是否接种过疫苗,或离最后接种日期已经隔了很久),且伤口有可能导致破伤风,这种情况下,马上接种含破伤风成分的疫苗可能来不及产生免疫力,仍需要接种直接针对破伤风毒素的抗体。五、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接种对象】6个月~15周岁少年儿童。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1)接种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注射局部红肿浸润轻、中度反应.多数情况2~3天内自行消失。

(2)接种疫苗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持续1~2天后自行缓解,一般不需处理;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对症处理。罕见不良反应:

(1)严重发热反应,应给予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2)注射局部重度红肿或其他并发症,应给予对症处理。极罕见不良反应:

(1)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可出现皮疹,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2)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抢救,注射肾上腺索进行治疗。

(3)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

(4)血管神经性水肿、变态反应性神经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使用建议一、流脑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常年提供常规接种。具体的疫苗接种要求,可能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安排.流脑疫苗接种后常见的反应是发热和局部反应等,一般不会引起拉肚子。小孩6个月开始接种2剂A群流脑疫苗,2剂间隔3个月。第二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在小孩一岁半之前接种,且与第一剂疫苗间隔>=3个月,都是合格接种。二、流脑菌有13个血清群,常见致病的有A、B和C群,不同群别之间互相缺乏交叉保护。也就是说,流脑A群疫苗无法预防C群菌引发的疾病,流脑AC群疫苗无法预防B群菌引起的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不同流脑菌型别的疫苗有以下5种:①流脑A群疫苗;②流脑B群疫苗③流脑C群疫苗;④流脑AC群疫苗;⑤流脑4价疫苗(其实是A+C+Y+W135群疫苗)目前,我国国产的流脑疫苗有上述①④⑤,还进口了一个④号产品。当前纳入我国国家免疫规划,供免费接种用的流脑疫苗是①和④。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使用建议三、最广泛使用的流脑疫苗为多糖疫苗。即将流脑菌培养后,提取菌体表面的荚膜多糖做成疫苗。各种流脑菌群各有各的荚膜多糖,将其提纯后排列组合,即可做成前述5种流脑疫苗中的4种(流脑B群疫苗例外)。多糖疫苗的优点是成本比较低,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只能激发体液免疫,效果维持时间不长;二是对≤2岁人群效果很差。四、一般情况下,流脑4价多糖疫苗被用来替代第3、4剂流脑AC群多糖疫苗,流脑AC群结合疫苗被用来替代第1、2剂流脑A群多糖疫苗。《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六、乙型脑炎疫苗

【接种对象】8月龄以上健康儿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

【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