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水务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产业升级利好膜法水处理龙头企业 PAGEREFToc374807134\h3二、水处理行业将在十四五进入质量提升期 PAGEREFToc374807135\h51、中国缺水问题严重、解决供水安全刻不容缓 PAGEREFToc374807136\h52、控制污染与循环利用双管齐下 PAGEREFToc374807137\h63、水处理产业链 PAGEREFToc374807138\h10(1)供水:水质标准有待提高 PAGEREFToc374807139\h11(2)再生水:市场潜力巨大 PAGEREFToc374807140\h13(3)水务工程:新增工程量减少 PAGEREFToc374807141\h13三、膜技术受益于出水质量标准升级 PAGEREFToc374807142\h141、膜的分类应用领域 PAGEREFToc374807143\h152、渗透率尚低,市场潜力巨大 PAGEREFToc374807144\h173、水价提升助推行业升级 PAGEREFToc374807145\h18(1)中国水价过低:上涨空间巨大 PAGEREFToc374807146\h18(2)水价上涨将促进水处理行业的技术升级 PAGEREFToc374807147\h20四、性价比与服务网络优势助推国内膜技术企业 PAGEREFToc374807148\h20五、膜产品龙头企业将受惠于行业升级 PAGEREFToc374807149\h241、碧水源:得益于强强联手的外延式增长 PAGEREFToc374807150\h252、津膜科技:凭借全面与领先的技术充分享受行业增长 PAGEREFToc374807151\h26一、产业升级利好膜法水处理龙头企业中国水资源稀缺,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而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对污水排放治理的监督滞后又更进一步加重了水体的污染。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二城市供水不足,六分之一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突出的水稀缺与水污染问题逐步地威胁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对水污染的治理近年来也愈加重视。污水处理十四五规划投资4300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1000亿元,而十八大报告中加入“美丽中国”这个新名词,将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放在了国家永续发展策略的重要地位。今年7月对水质要大幅提高的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开始强制实施。这些顶层政策的密集出台无疑将促使各级政府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中国的供水与水处理设施已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一轮高速扩张,目前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已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质的提升将转而成为下一阶段的主题。因此我们认为水处理设备将在新一轮的水处理设施更新升级中受益最大。膜法水处理设备作为划时代的水处理新技术相比传统技术存在出水水质更高的先天优势,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中还具备占地省、污泥产量小的特点。膜法水处理技术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虽然经历了高速发展但目前仍处于产业的萌芽期,传统处理法仍在水处理领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污水处理与供水端的渗透率仅为1-2%。我们相信随着对水处理标准的提升、膜法水处理技术将快速提高其市场份额。国际膜技术企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并在市政及工业领域获得应用。较为活跃的国际商包含通用电气、陶氏、西门子、三菱丽阳、旭化成、久保田等;但膜法水处理设备占其企业总体业务比例都较小。国内的膜技术起步虽晚,但因国内污染治理的紧迫需求发展迅速,已具备了成熟的应用技术。国内膜设备生产企业具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优势,而产品质量正迎头赶上。十四五环保科技规划明确提出的水处理设备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将继续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看好国内的龙头膜技术企业,相信其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强大的市场能力能持续享受行业升级带来的持续增长。给予碧水源优于大市评级,作为中国领先的膜处理整合方案提供商,其强强联手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其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我们也同样看好津膜科技,其技术的专精和全面性将保证其充分享行业的增长。二、水处理行业将在十四五进入质量提升期1、中国缺水问题严重、解决供水安全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民众带来种种利益的同时,也伴随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缺乏安全的水源供应对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并不亚于诸如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与官员腐败等这些被频繁提及的社会问题。根据水利部官方统计,“我国当前水资源短缺情况十分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2、控制污染与循环利用双管齐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先天的劣势,而水源污染、水生态恶化则归咎于后天粗放生长与管控的失位。在无法影响水资源供给量的情况下,控制污染、保护及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是保障供水安全的主要途径。十一五期间,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推动下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能力从2023年底的5730万立方米/日增加118%,至2023年底的1.25亿立方米/日;同期污水处理率从52%提高至77.5%;实现投资3766亿元,超过规划目标达13%。在十一五处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十四五的污水处理规划至2023年底污水处理规模再增67%至2.08亿立方米/日,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2611万立方米/日;再生水规模增加两倍至3885万立方米/日。除规模上的扩张外,新的十四五规划更强调了污水管网建设以达到水处理设施利用率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体水处理产业链都将受益于行业继续向大向好的发展。3、水处理产业链广义的水处理产业链,从水源采水,至经妥善处理的污水/废水排入自然水系统形成循环,其中包含自来水生产-供水-用水-水处理/水循环这些主要步骤。(1)供水:水质标准有待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供水总能力达3.87亿立方米/日,相较2023年增长27%。根据发改委及住建部最新“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四五规划及2023年远景目标”,规划至2023年底新增供水处理能力0.55亿立方米/日,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仅2-3%。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的供水端变化将主要为供水水质的提升,按照2023年7月1日起要求强制实施的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其中水质检验项目由原35项增加至107项),全国部分水厂净化设施改造和技术升级尚有一定差距,需加快升级。而中国水网于2023年4至6月在全国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40个一、二线城市进行了供水服务满意度调查,在水价、水质、供水稳定性、服务等7项指标中,水质满意率最低,被调查民众中近40%对水质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目前,除上海、北京及江浙、珠三角区域部分发达城市开始实施提标改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厂仍沿用1985年版的水质标准。根据目前市场价格,一个典型的10万吨/日规模的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所需投入约为600-700元每吨,整体投资6000-7000万元。十四五期间住建部规划升级供水能力0.67亿立方米/日,占总供水能力15%,规划投资465亿元。截止目前,北京郭公庄、上海罗泾、济南玉清、鹊华、分水岭等多个水厂均采用膜技术实施自来水工艺升级改造。(2)再生水:市场潜力巨大再生水市场可以分为中水回用和工业废水再利用。中水回用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指标低于饮用水水质标准,高于污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排放标准,一般用于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以及地下水回灌等。而工业废水再利用指通过特殊处理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再生产。再生水的合理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水源紧张的压力。世界各国对中水的回用十分重视,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中水回用已有相当的水平。其中以色列的中水回用比例接近三分之二,而中国的中水回用率低于10%。发改委与住建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增加2676万立方米/日的处理,将比例提高至15%。其中,缺水型城市在再生水利用领域需求更高,根据北京市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按再生水厂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8%,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75%。(3)水务工程:新增工程量减少我们认为,未来新建污水水处理项目速度将会减缓,十四五期间污水处理能力规划每年平均增长10.8%,远低于十一五期间的16.9%。而根据规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的重点将由东部城市和主要大中城市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及东部县、镇倾斜,新增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规模将相应缩小。基于我们对住建部的季度统计分析,自2023年起,在建水处理项目总数和在建项目平均规模都呈现了持续下降趋势,这验证了我们对水污工程新增量放缓的推断。三、膜技术受益于出水质量标准升级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于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主要工艺原理是用超/微滤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常规过滤单元。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膜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较高的出水水质、较小的占地面积、较少的污泥产出(污泥处置也被列为十四五污水处理规划的控制性指标)以及相对简单的运行管理。1、膜的分类应用领域膜分类与应用:膜技术分类中,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根据孔径与过滤级别不同,可分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以及微孔过滤(MF)四类:CMF和SMF主要用来处理相对清洁的水,如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厂或预处理后尾水、海水淡化和纯水制备过程中反渗透(RO)膜组件的前处理水等;MBR主要在污水排放标准高的地区污水厂新建或改扩建工程中得到应用。目前在中国市政污水处理领域MBR使用较为普遍,而供水深度净化处理中CMF、SMF应用相对较广。2、渗透率尚低,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膜技术水处理应用领域现阶段主要集中于供水、污水/废水处理以及回用领域。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已建或在建的规模以上(5000吨/日处理量)膜法水资源化级解决方案中,市政污水处理及回用领域达到189.95万吨/日以上,市政给水净化达到109.63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领域则达到74.82万吨/日以上,但在水处理总市场中比例仍极低,未来上升空间巨大。我们预计,仅市政领域十四五期间膜处理设备的市场空间就可达370亿元。3、水价提升助推行业升级(1)中国水价过低:上涨空间巨大和大多数公用事业一样,中国的水价由成本加成法确定,大致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水资源费、供水费、供水企业税费及利润以及污水处理费。理论上供水及污水企业会得益于水价的调整,保有相对固定的利润率(约8-12%的内部回报率),然而又如国内大多数公共事业产品一样,产品价格的调整往往大幅度滞后于成本的上身,导致这些公共事业企业被迫面临亏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约20%的供水企业和25%的污水处理企业经营亏损。低水价和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人员工资、电价等)是造成亏损的主因。而众多污水处理厂由于连年亏损,实际被闲置或半工半修,导致污水/废水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以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水价处于极低的区间。根据国际水务情报机构(GlobalWaterIntelligence,简称GWI)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3年进行的全球水价调查情况来看,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供水水价为世界平均的17%,污水处理价格为平均水平的14%,综合水价为平均水价的16%。而通过电价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与民用电价分别为全球平均的82%与40%。显而易见中国的水确实定价过低。另一方面,以水价占收入比重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水价支付目前仅占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可支配收入约0.7%,低于全球平均的1-3%。过低的供水价格与中国的缺水现状不符,也不利于提高供水标准;而过低的污水处理费不利于污水处理厂的健康运行,并导致污水处理设施闲置、处理标准不高。我们认为适当提高目前的供水与污水处理价格势在必行,也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家发改委也于近期表示,水价必须提高以充分反映节约用水的要求,发改委官员认为水价应至少提高至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2%,相比目前的0.7%有很大上升空间。此外,我们认为由于水价由市级物价部门负责调整,而非如电价般需通过国家发改委调整,也减小了水价调整的难度。自2023年起,部分城市已完成大幅度的水价上涨,我们预期十四五阶段会有更多的城市完成实质性的水价上调。(2)水价上涨将促进水处理行业的技术升级我们认为,水价的上升将改善目前水处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于水处理行业的升级改造,从而有推动膜设备在行业中的渗透率。从供水端考虑,目前我国供水端处于水质提标阶段,而采用膜技术处理可完全达到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但采用膜处理会相应增加供水运营成本约0.3元至0.5元每立方米。在目前水厂本身盈利前景堪忧的情况下,供水厂完成技术升级需完全依赖政府补贴,使得目前的自来水提标仅停留在上海、北京、江浙及珠三角部分较富裕城市。而供水价格在当前水平上提高10-20%即可弥补膜处理增加的供水运营成本。在污水处理端,增加的污水处理费也可集中补贴污水处理厂升级设备的部分成本。对于再生水,上升的水价与污水处理价格将提高使用原水的成本,从而促使更多企业倾向于使用再生水降低生产成本。四、性价比与服务网络优势助推国内膜技术企业国际厂商如通用电气、西门子、陶氏等凭借技术优势较早地介入了国内膜法水处理市场,并在市政与工业领域获得承认,然而对于国际企业,膜处理设备只占其中国业务较小的一部分。中国的膜技术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具备了世界领先的施工与应用能力。根据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WaterAssociation,简称IWA),截止2023年,世界前五大规模的MBR应用中,中国境内占据三席,并主要采用国内企业技术实施。政府的大力推动与中国水污染的严重性是膜技术在中国快速发展成熟的重要原因,自2023年起国家陆续颁布产业政策明确将膜设备列为国家支持的节水节能设备,并已列入十四五新材料规划。根据科技部统计,目前中国从事分离膜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近100家,膜制品生产企业达300余家,工程公司超过1000家,但其中多数为集中于江浙区域的中小型膜生产企业。膜设备的核心组件——膜丝——的纺制过程为膜设备制造的关键步骤,而其中又以膜配方最为核心,膜配方直接决定了膜材料开孔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对膜材料是否能起到高质量的过滤效果有决定性作用。相比国际膜技术企业,目前国内主要膜生产企业如碧水源和津膜科技在微滤、超滤膜领域已可达到与国际品牌相似品质,市场单价格差距大致为30%。我们认为国内领先厂商可以凭借比肩进口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与性价比优势逐渐扩大市场份额:1.产品获得国际厂商青睐:例如津膜科技的微滤装置已成为摩托罗拉公司和麦当劳连锁集团在亚太地区唯一指定的饮用水净化设备。2.价格优势:目前津膜科技的产品与进口产品价格差距约为30%。而《国家环境保护“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水处理设备提高国产化、降低成本的要求。在市政项目上,津膜科技国产与低成本的优势将充分体现。3.服务优势:相比国际品牌,本土企业有本地化生产和服务网络广的优势,可以更快速地响应终端用户换膜等技术支持的要求。而国际厂商由于其对技术保密的要求,目前只有日本东丽(Toray)和三菱丽阳等极少数企业在国内设有生产能力。五、膜产品龙头企业将受惠于行业升级我们看好中国水处理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的整体发展,各级政府对环保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和供水标准提高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又再一次将水环境的维护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顶层。而整个水处理产业链中,我们最为看好水处理设备,相对产业链中其它环节,水处理设备具有较快的成长率与较高的利润率。膜处理设备作为水处理中划时代的技术,相较传统的水处理技术拥有出水质量高的先天优势,在市政污水处理、供水与工业废水处理再生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整体污水处理与供水标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提升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得到较快增长。我们看好行业龙头企业碧水源与津膜科技,首次覆盖这两家公司,均给予优于大市评级。1、碧水源:得益于强强联手的外延式增长碧水源是国内领先的膜技术水处理方案提供商,由归国留学人员于2023年创立。公司逐步由膜处理方案集成商升级为全产业链覆盖。通过与云南、湖南、内蒙古及新疆等地本地水务龙头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迅速在各地获得水处理项目新建和升级项目的订单,拉动了核心产品膜生物反应处理器的销售。2023年、2023年分别取得了65%和95%净利润增长的骄人业绩,目前在MBR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我们认为强大的市场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将推动公司继续高速增长,我们首次覆盖该股,给予优于大市评级。预计公司2023至2023年每股盈利将分别上升60%,44%,32%,基于24倍2023年预期市盈率,得出目标价45.82元,隐含16%上涨空间。2、津膜科技:凭借全面与领先的技术充分享受行业增长津膜科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参与中空纤维膜研发的企业。拥有国内企业中最全面的膜产品与膜设备种类,而其自主研发的本体涂敷复合法膜结合了热法纺丝的膜丝强度和湿法纺丝的过滤精度,为世界首创。通过过硬的产品品质,其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回用领域。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公司继续向工程领域延伸,计划未来1/3的收入来自于工程建设,公司有望成为集膜产品销售、膜设备销售与工程建设,跨市政与工业领域的最全面的膜技术企业。上市后,公司在原有销售环节重点补强,目前位于南京,广州,西安,北京,青岛的五大办事处已陆续落实,专业人员也基本到位。我们认为津膜科技将凭借其产品优势与全面的能力充分享受行业增长。我们首次覆盖该股,基于2023年预期每股收益与24倍市盈率,给予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27.44元,隐含11%上涨空间。

2023年电梯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电梯行业的属性 4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 4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 6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9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0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 11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 13(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 14(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 14(3)电梯老化 14(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 15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 15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 15(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 15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 16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 16(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 17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 18(1)民营企业的优势 18①股权结构 18②营销手段灵活 18③区域性优势 18(2)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困难 19①技术积累 19②安全风险 19③品牌定位与安全 19④保有量与售后服务 19四、投资策略 201、中国电梯行业:长期有价值,投资正当时 202、选股逻辑:三个条件,两种风格 21一、电梯行业的属性研究海外电梯公司的估值,目的是研究其估值背后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背后的行业规律与属性。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电梯是地产基建的派生需求,中国电梯市场第一品牌是上海三菱,其母公司上海机电过去一年的PE在10倍附近。估值隐含的假设是,电梯行业属夕阳行业。如果电梯行业在中国是夕阳行业,那么在保有量较高的欧美,电梯行业应该接近深夜。根据全球最大的电梯公司OTIS预测,2020-2021年几乎所有的新机销量来自于金砖四国,也意味着欧美市场的保有量已经接近饱和。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奥的斯、迅达和通力是最大的三家电梯公司,合计市场份额接近45%。我们很惊讶地发现,三家公司的市值合计接近人民币3600亿元。我们也一度怀疑,是否欧美电梯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市场份额很高,贡献了主要的利润和估值。但是:1、占全球新机2/3份额的中国,领先的独立品牌是三菱和日立;2、从主要欧美电梯公司2022年营收的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区域只贡献1/4至1/3的收入,但却足以支撑其千亿市值。市盈率往往与行业长期成长空间挂钩,而欧美电梯企业市盈率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市净率超出更多。换言之,欧美三大电梯公司市值超过3600亿元,但是他们主要收入来自于比中国更“夕阳”的欧美市场。尽管这三大电梯公司在占全球2/3新机市场的中国并未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15~23倍的市盈率。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联合技术UTC是位列美国道琼斯30家成份股的多元化制造企业,旗下子公司包括开利空调、汉胜宇航、奥的斯电梯、P&W飞机发动机、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联合技术消防安防公司和联合技术动力公司(燃料电池)。如果按照A股流行的逻辑,无疑联合技术的军工、发动机、通用航空、燃料电池和安防都是高壁垒且性感的业务,只有电梯是大家心目中既缺乏壁垒又夕阳的板块。有趣的是,联合技术五大业务板块中,电梯却成为营业利润率最高的板块。为什么看似技术壁垒远低于其他业务的电梯板块,反而定价能力最强?只有少数产品客户在购买时,会把安全作为购买的前提要素——例如食品、药品等。用巴菲特的话来讲,消费者对于放进嘴里的东西特别慎重。如果客户关注安全感,价格不再成为品牌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品牌厂商可以通过定价获得超额收益。机械行业里,“安全感”成为购买关键要素的产品不多,主要是民航飞机和电梯。尽管民航业在大部分国家是资本杀手,但波音和空客垄断了全球民航客机的制造。我们认为安全感商品对行业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价能力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如果客户重视安全感且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判断产品的安全程度,往往可以推动品牌集中度的提升。但与食品不同,涉及安全感的电梯,由于购买者地产商与使用者购房人的分离,有品牌的电梯厂商定价能力和毛利率往往不如食品,但是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尽管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电梯行业集中度高和利润稳定的判断,但是从实证角度观察中国电梯市场,尚未表现出海外市场的普遍规律。中国电梯行业将走向某些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哀结局,还是走向符合产品自身属性和成熟国家普遍规律?我们倾向于乐观,原因将在后面展开讨论。电梯行业的“产品+服务”属性——收入结构的生命周期电梯与手机、自行车甚至挖掘机等其他制造业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期望电梯的安全使用寿命与房屋的寿命(70年)接近;电梯故障会影响人身安全,起码造成巨大恐慌。因此,尽管大多数机械产品都有售后服务的概念,但是电梯的独特性在于——电梯售后维护保养和更新业务的规模,可以与新机销售媲美。海外四大电梯公司售后的维护保养和产品改造服务占收入的45-55%。欧美电梯公司的收入结构呈现了售前和售后的“产品+服务”特征,对于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和估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以奥的斯为例,2022年欧洲营建支出比07年下滑了接近19%,但是奥的斯欧洲的服务收入仍比07年保持正增长。根据欧洲电梯协会的估计,欧洲电梯目前70%梯龄超过10年,45%梯龄超过20年。欧洲人口密度较美国高,电梯占全球存量接近50%。存量大且梯龄老,是电梯服务市场壮大的必要条件。必须指出,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电梯由小型服务公司提供维保,电梯主机厂商及其经销商提供维保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的同行。如果只有新机制造并且只专注于国内市场,长期来看,中国机械行业大部分子行业都会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而见顶。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地延展——电梯行业具有天然的属性,显然符合这一条件。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电梯格局未来十年,将继续“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回归全球电梯行业规律,实现品牌的集中、价格的回升和品牌厂商提供维保服务的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电梯行业的现状给社会和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随着制度带来的技术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层的认识逐渐提高,电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国拥有电梯生产许可证的厂商接近500家,不过我们调研访谈的专家估计,剔除代工产生的重复统计等因素,估计实际品牌数约200家。表面上看,中国电梯新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全球差别并不显著。全球市场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75%,而中国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65%。但考虑到全世界大部分非领先企业生产的电梯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集中度差异很大。中小品牌对领先品牌的负面影响关键不在量,而在于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市场电梯新机销量和金额的市场份额差异,以及营业利润率和ROE观察到这一现象。海外电梯利润率普遍比国内高,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更为显著,我们分析的原因在于——由于维保业务属于轻资产模式,随着电梯企业维保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电梯企业的ROE也会随之提升。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从全球经验看,电梯行业集中度高,且售后服务主要由主流品牌厂商完成。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市场差异显著。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已经给消费者和厂商造成巨大的风险,未来几年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我们建议投资者看完我们的报告后,即使不认同我们的投资逻辑,起码在购房时切记关注电梯的品牌,因为涉及您和家人十年后的人身安全。在典型的成熟市场欧洲,约45%的电梯超过十年,20%超过20年。目前中国接近15%的电梯梯龄超过10年,预计2016年接近25%,并且该比例将持续上升。谁知道200多个品牌10年甚至20年后剩下多少个?如果某家厂商消失,备件和维保怎么办?太多的电梯品牌给购房者和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长期风险在于:十年或二十年后难以购买备件。电梯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因而不同品牌的备件互换性低。电梯型号每年都在更新,有些厂商十年后消失了,幸存者中的部分厂商可能无力维持十年前型号备件的生产,甚至图纸已经丢失。部分中小厂商无力建立和长期维持服务网络。如果说新机生产具有规模效应,那么存量机器售后服务的规模效应可能更明显。我们估计前十大品牌以外的厂商,平均年销量只有1000多台,而厂家要长期维系全国服务网络,必须要很大的保有量做支撑。目前中国大部分电梯由第三方电梯维护公司提供维保服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同样隐含了巨大风险:第三方服务公司技术专注程度不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第三方服务公司往往同时维护多品牌电梯,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积累和风险的防范。第三方服务公司难以维持多品牌备件体系。第三方服务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品质难以保持和监管。第三方服务公司规模小,承担赔偿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维稳需要而出面解决。如果未来中国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逐步对于品牌厂商维保和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异定价,削弱第三方服务公司目前的价格优势。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电梯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了利润率较低,继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中国空调行业07年之前四年与之后七年,年化内销增速恰好都是11%。但是07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从06年的2.7%上升到13年的7.5%。我们认为电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以及OEM(厂家提供维保),道路漫长但是方向确定。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并且风险会随着梯龄而增大,电梯集中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度比家电更甚。我们估计中国电梯行业变革的路径和催化剂包括:(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业内有传闻政府在酝酿未来只有厂家认证的服务商才能提供更新和维保。从政府角度,可以降低其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但是目前的障碍是,中国维保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品牌厂商在维保服务市场份额极低,缺乏成熟的服务团队。因此,尽管“厂家认证维保”可以增加厂商的收入,但是厂商出于风险考虑,未必会积极推动此事。政府和厂商各有考虑,而住户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行动力。(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如果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自然会对原厂维保、原厂认证维保和无认证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提高原厂维保的价格竞争力。(3)电梯老化随着多品牌电梯老化,重大事故经过媒体传播改变消费者观念,推动政府立法;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路径,但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低和拿地不规范,大量不考虑长期品牌的项目公司在市场上,也是电梯品牌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注意到,大型地产公司早已高度重视电梯问题。例如中海地产与上海三菱,万科与广日电梯的合作。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长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对于电梯这样一个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我们还是倾向于判断,未来十年可以象家电行业那样实现集中,象海外那样70%以上的电梯由厂商提供OEM维保和设备更新。从投资角度,这只是一种推测,需要观察和跟踪。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欧美四大品牌包括奥的斯、迅达、通力和蒂森克虏伯,这也是全球四大电梯企业。日系的三菱和日立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低于欧美四大品牌。然而,三菱和日立却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初步认为,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导致了两个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差异。(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我们访谈的数位电梯行业专家,均指出欧美品牌有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往往又无法摆脱对职业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但是电梯的“安全感属性”,导致短期业绩与长期成长未必目标一致。这种行为特征,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欧美品牌不仅收购中国小品牌厂,还与不同的中方成立合资公司。这种广泛收购与合资策略有利于快速形成产能,但未必有利于品质管理和品牌定位;而三菱和日立在中国,均只选择了一家合作对象,且不管是上海机电还是广日集团,均有军工制造背景和多年的电梯研发制造经验。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欧美体系具有更进取的文化,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营销和管理方面。而日系重点在于研发和制造。以上海三菱为例,生产线工人收入长期高于同行,但是营销体系收入反而低于同行。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但是需要强调,电梯是“安全感品牌”;中国电梯行业没有格力空调那样具有世界一流自主技术的企业。因此,电梯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所以客观地讲,中方的话语权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电梯这种每年产量50万台的大宗机械行业,往往中国经理人更有能力理解中国市场的成功要素。我们观察到,上海三菱很早就消化了日方转移的技术,并且通过变频技术崛起。而广州日立的董事长潘总则在退休后被日方以“电梯行业最高薪的高管”,返聘为日立电梯中国公司的总裁,这在日系企业里极为少见。即使在欧美系电梯企业中,我们也观察到中方能力较强的西子奥的斯,在奥的斯中国四家企业中表现最突出。(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没有一家跨国电梯企业会轻视中国市场,但是日系只有全力押注中国市场,才有生机和发展。由于电气技术的深厚积累,日本电梯企业的技术能力在80年代已经跻身全球一流。但是日系电梯企业错过了欧美城镇化的高峰,由于在欧美保有量太低,无法在营销和售后网络方面,在欧美与当地企业竞争。因此,中国成为日系企业唯一可以押注的大市场。其中日立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决心较大,日立研发中心转移到了广州,数十名日本工程师举家搬迁。但是对于欧美企业,客户忠诚度极高和利润率高的维保更新市场,已经足以支持他们可观的利润。投资者只要阅读四大欧美电梯厂商的年报,就会发现只有通力电梯每年会对中国市场提供专门的分析报告。而通力恰恰是过去五年在中国成长最快的欧美电梯企业。由此可见,战略上的重视和押注非常重要。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民营电梯品牌大多数从零部件起家,由于电梯行业配套齐全,所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整机制造。由于电梯行业现金流较好,且“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导致营销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出现了全球最多的电梯品牌。(1)民营企业的优势①股权结构民营股权结构不仅优于国企,而且也优于许多合资企业。国企与合资企业都容易出现职业经理人控制,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差异在于经理人更关注短期业绩,老板需要关心长期公司价值。②营销手段灵活在竞争性的行业里,有老板的企业往往能够更快地决策,并且在营销等环节更加灵活,有利于企业的顽强生长。③区域性优势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仅靠某个地域的人脉根基,就可以建立在某个区域的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的生存并伺机做大。因此,在许多制造业领域里,民营企业不仅打败了国企,而且打败了外资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