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题库卷I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群众》周刊2.《波士顿新闻信》3.《红色中华》4.媒介审判5.受众框架6.什么是“受众碎片化”?7.《国闻报》8.“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9.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10.《强学报》11.强国论坛12.《上海新报》13.版心14.通讯社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前提。15.手抄新闻16.《神州日报》17.新闻价值的综合性18.《中国军人》19.进奏院状20.政务微博21.斯诺22.大众传播有那些特点?23.轴线规律24.《中华工商时报》25.试论当前新闻传播者与收受者关系的新特征。26.试述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27.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28.《字林西报》29.亚洲太平洋新闻交换网30.评论的新闻性31.循环模式32.向导周报33.《字林西报》34.“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意义,以及你的评价35.CNN36.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37.网络采访38.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39.《敬告青年》40.解释性新闻41.刘煜生被杀案4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43.电视专题评论44.社会传播的类型有哪些?45.IPP指数46.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47.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48.新闻的主体49.报纸版面50.更正与答辩原则卷I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2日停刊。2.参考答案:《波士顿新闻信》(BostonNewsLetter)于1704年4月24日由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该报每周发行一张到数张,双面印刷。内容以摘登英国报纸新闻为主,本地新闻均先送殖民当局审阅,早期读者对象主要为公职人员。在1719年前,该报在北美殖民地处于独家垄断地位。1776年2月因反对美国独立而被毁,共出版3500期。3.参考答案:《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3日出版第240期后,随红军长征暂告停刊,史称这一时期该报为《红色中华》瑞金版。《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瑞金版发行量初期为数千份,后来超过10000份,最多时达40000份。

1936年,《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限于物质条件改为油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4.参考答案:媒介审判(trialby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又称“报刊裁判”(trialbynews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5.参考答案:受众框架是指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框架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因此,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解读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6.参考答案:(1)“碎片化”的含义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2)“受众碎片化”的概念

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3)“受众碎片化”的产生

受众碎片化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专业化、个性化的媒体对受众有很大吸引力。受众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信息的内容和接收信息的方式,而现代生活的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也伴随而来。受众碎片化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涵义,即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在重视每一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在传播领域中,理解受众的“碎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4)“受众碎片化”的特点和要求

①在“受众碎片化”时代,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罗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在受众碎片化时代,必须开始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

②受众碎片化要求,改变以往集中轰炸式的传播方式,转而建立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与组合,进入到社会活动领域,更加深刻地接入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家园;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识、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寻求受众全方位参与表达,引导受众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促进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7.参考答案:《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该报作为日报,重视国内新闻,特别是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1898年3月,名义上卖给日本人,故能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得以报道戊戌政变的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1899年2月以后,该报真正开始由日本人主办。8.参考答案:(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被称为中国最早报纸的原因

①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即进奏院状。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唯一一篇文献。从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供的情况看,他当年在襄汉地区所看到过的那几十页“杂报”,很可能就是开元年间长驻首都的山南道的邸吏们,根据当时中枢部门“条布于外”的材料,传发给山南道地方长官的“报状”或“留邸报状”,是这一类官报的残件或抄件。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②“开元杂报”的原件早已失存。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它们是由派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9.参考答案: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①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10.参考答案:《强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8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创办,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强学报》还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该报的出版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慌,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后,上海强学会也被两江总督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了3期就夭折了。11.参考答案: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新闻网站中最早开办的时政论坛,创办于1999年5月9日。当时,为表达广大网友对以北约为首的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的强烈愤慨,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开通一个多月即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6月19日更名为“强国论坛”。论坛的开通不仅在于实现网络的交互性,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发表看法的重要场所。2005年、2006年,“强国论坛”“强国社区”连续当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12.参考答案:《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1868年2月革新版式,报纸两面印刷,直栏。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1872年7月2日,为和新创刊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13.参考答案:版心是指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通常说的报纸的版面容量主要是指版心的容量。报纸版面的先期设计中,除了要选择报型,还要设计版心,即使是同样报型的报纸,周围留的空白也可以不一样多,版心的大小也会因此不同。版心对于版面编辑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版面上容纳图片与稿件的总体篇幅,版面编辑选择稿件与修改和配置稿件时都要以这个容量为基准。14.参考答案:通讯社的产生: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说是消息加工厂,是“消息的总汇”。

(1)工业革命促成了欧美各国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统一的世界经济和信息市场形成。

(2)近代报业的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消息客户。

(3)通讯技术的革命通讯社的性质:近代通讯社有别于报刊及其他新闻媒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实际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者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诸方面的服务。15.参考答案:16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威尼斯,首先出现了采访经济、政治、战争、船舶航期等信息的专门机构和从业人员,并产生了商业化报纸——手抄新闻。手抄新闻以刊登经济信息为主,这已经是脱离文件告示和内传情报痕迹的纯粹新闻了。16.参考答案:《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由于右任主持创办。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杨毓麟等接办。17.参考答案:指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包括信息价值,舆论宣传价值文化教育价值。18.参考答案:《中国军人》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于1925年2月在广州创刊,初为旬刊,后改月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周恩来组织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进步军人的群众性组织。《中国军人》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刊物的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它的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还结合实际问题组织读者讨论,引导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在军校师生中发行,还专送各军,在全军范围内都有影响,期发行量达两万多份。19.参考答案: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人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20.参考答案: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务微博关注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关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相同部门的微博,及时获取同行的信息,充分借鉴经验、做法,来改进本部门的工作;二是关注与自己所分管业务和行业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的微博。21.参考答案: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华,曾报道“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1936年,他进入陕北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1937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工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斯诺具备作为一名记者的优秀素质,他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朋友。22.参考答案: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23.参考答案:轴线规律,是指影像拍摄与编辑中保证同一时空中相邻镜头间空间统一感的一条法则。其基本含义是,拍摄将被组接在一起的同场面同主体的一组镜头的时候,拍摄的总方向应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镜头组接在一起时会“跳轴”,造成影像中对象在朝向上的变换,破坏空间统一感,造成理解混乱。24.参考答案:《中华工商时报》是1989年10月创刊的一份不同于其他报纸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全走市场化的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令人耳目一新的版式、视角独特的文章、丰富开阔的视野使其一面世就获得了极大赞誉,引起中国政经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至年底时已经盈利5万元。该报坚持“民味、商味、海味”的特色,影响力迅速提升并波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成为他们观察中国内地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物。《中华工商时报》在短短几年内培养了大批经济报道和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成为中国后来市场化经济媒体的掌舵者。25.参考答案:对于当前新闻传播者与收受者关系的新特征的考察,主要是立足当代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人类信息交往从整体上正在步入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观察、分析、透视新闻传播中传受主体的新的关系特征。这些新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传受本位的新变迁

新闻传播中的传受“本位”问题是指新闻传播从谁出发的问题,即新闻传播按照谁的利益和需要来选择确定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①传统的传受本位关系。在人们还没有明确的传受角色意识的情况下,在没有强制性中介物作为新闻传播手段的情况下,自然不存在以谁为本位的问题;或者本位是在非自觉的状态下不断地互换;换言之传播者与收受者是一种模糊的、原始的互为本位的关系。当大众传播方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后,大众传播媒介插入传受主体之间,使传受角色出现了分立对应的关系,这时谁是本位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问题。就新闻传播的历史事实来看,“传播者本位”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即传播什么、怎样传播、为什么传播,这些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是由传播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决定的。

②传受本位关系的新变化。当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依赖广大收受者的选择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以传播者为本位的观念和实际的做法就很难顺利地运行了。而当网络传播技术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传统的传播者本位观念与实践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受本位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向“收受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的变迁和转化,新闻收受者被视为传播者的“上帝”、“情人”、“朋友”、“衣食父母”,如此种种观念的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新闻传播要按照收受主体的利益需要来进行,即要按照他们的利益需要选择确定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本位”似乎要从一个端点走向另一个端点了。这种变迁在西方大众化报纸真正兴起的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了,在中国成气候、成潮流的变迁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完全、彻底的本位变迁,最多是一种观念或一些人的愿望,新闻传播实际上只能是在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因为他们既是利益的共伺体,又是利益的矛盾体,传播什么、怎样传播不可能总是以收受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为尺度,这是新闻传播的现实。因此,对于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本位关系的变迁,要以冷静、理性的眼光看待,要看事实,不能只听说法。

(2)传受互动的新追求

互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互动,互动的具体表现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的发送式向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式转变,“交互性是指传播者和收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互动最突出的结果是强化了新闻收受者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地位,使其与传播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展开交流和对话。但更为重要的是,互动使收受主体从相对被动的角色转变成为相对主动的、与传播主体相似的观察者、分析者和发言者。

①传统的传受互动关系。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式,它是一种真正实时高效的交流方式,但它却把人们“捆绑”在狭小的时空范围内。人类从神话时代开始的梦想之一,就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交往,文字发明使人类思想永存成为事实,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明则从根本上创造了超越时空的手段,但它也将人们分成了传送与收受的不同群体,从而降低、减弱了传受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②20世纪中后期,互联网的出现,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连接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它自由地交流互动,从而也把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互联网的本质、核心和灵魂是‘连接’”,由连接而造成互动,在互动中人们求得交流和理解,这就是信息时代,这就是网络时代。网络变成了血管、变成了世界的神经系统,信息变成了血液、变成了流经神经系统的种种讯号。每个人都在试图变成(有些人已经变成)这无边无际之网上的一个纽结,以便从一个看来微乎其微的点上,扯动整个世界的神经。互联网已经“是信息时代人类主体沟通并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当这样的手段成为新闻传播媒介时,它所带来的最有影响的新闻传播观念和新闻传播实践就是“互动”。这种互动观念迅速洗礼了所有的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使它们也在或快或慢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互动式的新闻传播。

如果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还难以很好地实现这种互动,那么目前的互联网已经开启和初步实现了这种互动,“互联网可以通过开设电子论坛(BBS)让收受者能够直接、即时参与新闻报道”,“还实现了收受者对收受者的传播”,“交互性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面对网络传播,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可以自选自发,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理想的构筑正在走向现实。

(3)传受平等的新理想

①新理想产生的原因。在互动的传播观念与传播方式中,灌注渗透着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平等观念。如果不是平等的主体,就很难形成实质的互动。不平等主体间的“互动”,必然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互动”,本质上是没有互动的。互动就是平等地交往,而“一个时代的交往的性质和水平,不在于交往什么,而在于怎样交往,用什么中介手段交往”。麦克卢汉那令人迷思的“媒介即信息”似乎正是这个意思。新的划时代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划时代的交往方式,也就带来了划时代的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美国一位学者不无夸张地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日本一位学者指出:“当我们听到新闻记者这个词时,我们通常会想象出某个特殊的职业。但是在因特网时代,没有信息传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分。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新闻工作……每个人都有向他人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潜在能力。”因而,人们对新闻传播中的传受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了新的理想。

②新理想产生的过程。新理想产生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它把了解世界的权利看成是所有人的普遍权利,它把每个人表达的权利变成一种可行的、现实的权利。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就是将收受主体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而不是看作被动的接纳新闻信息的“容器”。当人们认识到收受主体其实是和传播主体一样的主体时,尊重收受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双向互动式的传播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与此同时,传播主体也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有位学者说得好:“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

总之,在人们理想的新闻传播关系中,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是共同的新闻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为目的的平等主体间的关系。他们面对的共同客体是新闻事实、新闻传播内容,而不是各自的对方。他们共同驾驭和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在主体间的和谐关系中,以统一新闻主体的方式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活动,共同享有关于新闻事实的信息,以达到共同的完善和发展。当这种理想成为整个人类新闻传播的美景时,全球化的新闻传播将变成真正的现实,人类也就真正成了共同的主体,一起运用他们创造的神奇传播媒介,去交流共享所有的信息。26.参考答案:(1)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2)具体区别:

①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②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③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④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3)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动机、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27.参考答案:性质: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的言论、出版自由。

特点:①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②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③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28.参考答案:《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由《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该报出至1951年停刊。29.参考答案:亚洲太平洋新闻交换网由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组建,1982年1月1日开始工作。它拥有20多个国家成员,建立新闻交换网的目的是使亚太地区的通讯社能相互交换新闻,逐步摆脱西方跨国通讯社对该地区的新闻控制。我国新华社是该组织成员。30.参考答案:评论的新闻性是指新闻评论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或是针对一个事件、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必须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内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评论的新闻性决定了在选题和立论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注意有的放矢。31.参考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32.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33.参考答案:《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7月扩充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十分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总体上,《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扩大。该报出至1951年3月停刊。34.参考答案:(1)“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的环境已经发生全然的改变。从社会环境上看,在全球一体化、世界多极化,信息技术向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快速渗透。从公众环境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荣,公众的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新闻传播面对的公众群体,是一个拥有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感情方式的复杂群体。从技术环境看,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公共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模式,使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媒体行业的世界范围的竞争。“走转改”作为中国新闻战线一个重大实践议程的设置推出,昭示着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专业追求。

(2)“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由来

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更应当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具体活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只有在“走”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和“改”,这项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

(4)“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意义

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理论意义

a.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落实“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要求。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应该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身在基层、心入基层”,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更好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纽带作用的要求。新闻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将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讲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c.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增强新闻工作者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俯下身来,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良好形象,切实改进文风,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d.“走转改”不仅仅是对新闻战线工作者的要求,而是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各条战线。

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意义

a.审视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倡导的是新闻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局,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人民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为公众的社会行为决策提供真实、迅捷、深入、全面的环境变动的信息。

第二,面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运行日益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世界真实、完整、深刻地描述今日的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信息环境。“走转改”是对中国新闻界担当的社会责任的再度提示。它提示中国新闻工作者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纷繁复杂的情状和影响,深入思考中国新闻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

b.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报道客观事实为唯一根据。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必须坚持以提供客观事实为新闻报道的唯一根据。构成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获取这些客观变动的事实,赢得新闻专业工作的基础条件。

第二,以忠于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忠于人民利益必须以了解人民利益为前提。要想知晓人民的意愿和渴望,欢乐和忧苦,困难和需求,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体验,从而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认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知晓维护人民利益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其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政治的昌明、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

c.掌握新闻工作的专业方法。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新闻工作者有了全新的技术工具,极大地扩张了感知新闻动态、捕捉新闻进程、解读新闻意义的能力。

第一,从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准的基础环节提出要求,催促新闻工作者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各个层面,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发现充满智慧的创造,体察社会存在的困难问题,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第二,在中国新闻界中强调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再次强调着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三,基于新闻工作社会责任提出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相互关联的实践议程,是中国新闻界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发出的怀抱理想主义追求的实践宣言。35.参考答案:CNN(CableNewsNetwork)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时代华纳旗下有线新闻频道,也是第一个全天候24小时的新闻频道。特德·特纳于1980年6月创办,1996年以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时代华纳。总部设在亚特兰大。从1980年6月1日开播以来,已经发展成为15个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网络、12个网站、2个当地电视网络和2个广播网络,在全球还拥有多个地区和外语频道。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因为战争的现场报道而使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现在,全美8600万个家庭和89万个宾馆房间可以收看到CNN,是美国第二大新闻频道。在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2010年6月22日,CNN宣布停止使用美联社的服务和资料,集中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国际新闻采集业务。36.参考答案:群体暗示是指一种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即人在失去理智判断、分析能力的状况下,对周围信息一味地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群体感染是指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37.参考答案:网络采访是指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38.参考答案: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39.参考答案:《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40.参考答案: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影响,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41.参考答案:刘煜生被杀案是指江苏省南通《江声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于1933年在报上揭露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的丑闻,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以“共党”、“蓄意煽起阶级斗争”的罪名枪决。刘煜生办报主持正义,为民喉舌。这一事件激起各方强烈抗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表中英文宣言,揭露真相,上海报界200多名记者联名宣言,全国律师协会抗议国民党暴行,国民党被迫调离江苏省政府主席,并于同年相继发出《保障正当舆论》和《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经全国各地新闻界响应,每年9月1日(《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颁布之日)被定为记者节。42.参考答案:(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具体如下: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来说,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

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

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43.参考答案:电视专题评论,又称电视评论片,是指报道类纪实型的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较强,反映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纪实风格,不允许外加虚假操作。但同时讲究艺术性。电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强调报道词与画面的有机组合,是“双主体”的并重关系。44.参考答案: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5.参考答案:IPP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即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