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环境法上的责任
法律责任是对具体法律事实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赔偿或处罚的特殊义务,包括违反适用法律第一性规定造成的第二性义务。一、环境责任的归责原则按照法的一般归责理论,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在追究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可划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和无过失责任等。由于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存在着多元化和各种环境行为的多样化,决定了环境责任不应只包括一种归责原则。完整的环境责任体系构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责任体系的变迁过错曾作为19世纪资产阶级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得到立法者的青睐,能够满足人们对理性主义与私权本位主义和谐一致要求的过错责任就成为责任认定的基本原则而得以确立。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公害的出现与扩散使受害者补偿问题倍受瞩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错责任,逐渐采用严格责任,无过失责任,危险责任等多层次的责任体系。尽管这样,过错责任在环境责任的归责体系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环境法的调整范围已由污染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的保护,对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区分,对后者的一些领域仍适用过错责任,如刑事法有关环境破坏的规定。2.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严格责任是指侵害人对他人造成了某种损害而承担的责任。严格责任并不追究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其主要考虑的是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庞德在论证严格责任的合理性时认为,从维护社会一般安全义务出发,法律必须着重于社会利益而非侵害人个人利益的保护。严格责任原则对个人主义的否定虽然是严格,但非绝对。如欧盟国家的法律同时规定了免责条件,又称可允许的法定辩护,例如不可抗力,原告自己造成或同意的损害,第三者的介入。3.法定免责条件有些学者认为无过失责任就是严格责任,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无过失原则与严格责任在其“严格性”还是存在着差别的。其与严格责任的区别在于,后者存在着一定的法定免责条件,前者则仅是不问加害人是否具有过失。这种差别在立法上也得到体现,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在规定责任主体承担责任时并没有相关的免责条件。此外,我国加入的1969年《蒙特利尔协议》规定,不管承运一方是否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不可能采取措施以避免损失的发生,承运人都要对损失负责。4.风险责任所谓危险责任是指“特定企业,特定装置,特定物品本身所具有危害而生之损害,应负赔偿责任。”二、环境责任归责原则的“出法律责任的归责体系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分配。法律责任的统一性原则要求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上的协调统一性,具体的表现为:在静态层面上,各种归责原则内容完整、没有存在明显的空白或漏洞;从动态层面上,各种归责责任应当有着合理的衔接,在次序排列上也具有协调统一,其之间能够相互祢补,这样才能赋予环境责任归责原则以“生命力”。因此,环境责任的进一步完善仍需有协调统一的运行模式,这种带有很强合作和衔接特点的运行模式由于其柔性和动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了。1.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和责任能力自己责任也称个体责任,指行为人承担其行为所产生一切后果的责任形式。在环境责任刚刚出现时,自己责任是立法者选择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个人的“有限理性”和对私人投资的鼓励。当个人作为责任主体时,往往包含着主观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自己责任的特点在于,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具有主观心理的期待可能性。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的具体情况下能够期待行为人避免该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归责原则只能是过错责任。如前所述,过错责任在环境责任体系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样,当个体承担责任时,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形式均有可能被采用,但其直接目的仍然限于对行为人的惩罚和对受害人的补偿,间接地反射出环境法律责任的补偿性和预防性功能。责任能力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独立于行为的一种生理、心理基础,行为人对此无法进行自主选择与改变。法律往往对行为人的责任能力作出限定,如年龄、精神状态。由于环境责任的复杂性、多样性、潜伏性及长期性,在自己责任的情况中势必存在责任实现的不充分现象。2.无过错责任的承担这里的团体责任,是指加害行为者团体为其成员所为之加害行为承担后果的一种责任制度。与古代法律的团体责任不同,后者是基于血缘关系或社区关系而形成的连带责任,环境责任中的团体责任的范畴不同于这种连带责任。环境责任中的团体责任强调的是责任的关联性,顺应了现代侵权主体“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这种团体责任主要集中在存在污染可能性的企业公司层面上,例如从事相同生产的企业对团体内某个企业的环境污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德国环境责任法》,就是集中在企业层面,用团体责任理论来解决企业设施责任、合法企业责任等问题的代表性立法。美国佛罗里达州1972年的“霍尔案”所开创的“泛行业标准”(industry-wideliability)规定,个别企业按照泛行业安全标准生产的产品所造成的损害,应由其整个行业承担。加利福尼亚州1980年的“辛德尔案”所创立德“市场份额责任”(marketshareliability),在不能确知谁为实际加害人的情况下,责令在某一期间生产销售过致损药物DES的10家药品制造商按其市场份额对原告人承担赔偿责任。团体责任与危险责任有着很大的配套性,是一种“拟制”的集体责任。基于危险责任理论,从事危险生产的企业必须对其危险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摆脱了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的限制,同时又能作为自己责任的补充。团体责任的认定,一般只要与环境损害存在着事实上的关联性,包括了间接的原因也同样成立。但另一方面,由于团体责任的承担并非是承担者自己的行为所为,只是代替其他有“责任关联性”的企业承担。因此,不同于自己责任的完全赔偿,团体责任实行的是有限额的补偿,往往是有最高额的限定。3.我国境保护责任的定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规律的自我调节,政府的有效介入有利于“外部不经济性”的逐渐内部消失,带来环境效益和其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在环境保护应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要求在赋予政府行政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同时,完善政府的责任。与行政责任比较,两者在内容上有交叉,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政府责任强调的是一种地位责任,即基于行政主导性而形成的特殊地位,既有完成特殊目标的任务,又要对社会谋取福利。当政府不能进行环境保护决策或作出的决策失灵时,就应当独立的承担责任,而不应当转移给社会,这也是政府能够独立存在于自己责任和团体责任的原因,对其他责任进行补充。4.责任机制的“理化”化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侵权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对特定的个人或集体的损害,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损害的社会化会促成法的社会化进展,各种部门法的界限日益模糊,典型的现象就是公法和私法的交叉,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交融,这就要求法律责任也作出社会化反映。传统的责任理论强调了个人或集体违反社会规范后承担责任的独立性,忽视了国家或社会本身也是危害产生的因素之一;对国家或社会的危害性的认识,也就是对责任“社会化”和“伦理化”的认同。在环境事故的复杂化面前,各种传统责任理论如自己责任、过错责任等已经是力不从心。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单个企业已经难以承担巨大的环境损害赔偿或者有些环境损害就根本不能查明责任人,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保证受害人的利益,在肇事者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后,还应当将环境损害的风险和成本分散于社会,建立社会机制给予道义上的补偿。运用分担机制的社会责任能够使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责任累积”得到缓解,起到一种调节的作用。社会责任的分担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私法性”的保险机制,如建议对有可能造成污染与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投保,或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事实的企业进行强制投保。1985年,丹麦把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作为公众责任险的一部分。1991年,德国将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定为强制性保险,要求所有的工商企业者都要投保该险。二是具有“公法性”的责任机制,如或在污染企业开工之前建立提存金制度,或在同类污染生产企业之间建立互助基金制度,或通过以环保团体甚至国际组织层面上的捐助的名义来建立各种基金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各种归责原则还是诸多运行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各种原则和形式的区分,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责任的历史演进和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环境法律主体的多元化,从不同角度对各方利益平衡的体现。原则和形式的运用之间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形成一个统一又合作的体系,都是责任实现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环境立法速度迅速确保环境责任的实现是国家对环境法律关系进行保护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环境立法的速度大大地快于其他部门法,各项环境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完成了环境立法的系统建设;然而,“我们的环境立法远非完善,现有的环境立法的功能与作用也还没有充分发挥,环境法的制度实现不尽人意,……现实离法学家们的理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律秩序——还相差甚远”。1.环境诉讼制度的缺陷对两大法系的分析不难发现,英美法系采用了“妨害行为”的概念,并将其细分为“公益妨害”和“私益妨害”,大陆法系也类似的在“公法”和“私法”基础上将诉讼分为“公诉”和“私诉”。无论是哪种划分,都将涉及公共利益的诉讼资格赋予了政府或公务员。同样,我国的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反刑法有关环境破坏行为的规定而提起诉讼,个人和团体的诉讼资格和诉讼对象都受到严格限制。受法律二元结构论——公法和私法的影响,我国的司法实践也是严格按照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来划分的。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社会契约理论和分权思想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私权和维护国家主权利益。这种划分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不足:第一,在环境立法中,各类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多元化,都有着自身的利益,政府都有其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更何况私人主体对各种利益的追求。权利的多样化使得难以明确的划分“公权”和“私权”,其所体现的“公益”和“私益”的救济机制也就难以保障。第二,国家机关一方面垄断着公诉权利,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限理性”,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或者专业知识的有限都能导致对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践踏。第三,在现实中,除了刑事法律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外,还有许多侵犯环境利益的行为,将公诉限于刑事不能满足环境法的要求。2.社会公益性诉讼的理论依据所谓社会公益诉讼,是指任何人、社团、国家机关为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3.消费者诉讼的适用范围团体诉讼,即不受当事人人数限制,代表人以其相关环境利益受到侵害为由,而对侵害人提起的诉讼。这种诉讼形式与我国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集团诉讼有着很大的不同:集团诉讼是以“直接利害关系”作为诉讼资格的构成要件,而后者的适用更为广泛,团体诉讼中受侵害人的环境利益包括了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这是由环境侵权的广泛性和潜伏性所决定的。团体诉讼是发达国家在审理许多带有公众性利益的案件中所采用的一种新型诉讼方式。团体诉讼的条件是:第一,法律必须有明确规定;第二,适用于如下场合——防止不正当竞争,以保护自由竞争的发展;保护消费者,防止危险消费品危害公众,防止不适当哄抬物价;针对行政官署的不当措施,如环境保护的措施不当,以保护公众;第三,只限于一定的团体。公众诉讼,即不以是否受到实际侵害为前提条件,都有权就违法行为提起诉讼。传统的诉讼理论要求“侵害”、“损害”为“具体的”、“经济性的”,公众诉讼则可以认为侵害或损害是“抽象的”、“非经济性的”。公众诉讼无论是在原告还是被告的适用范围都大于团体诉讼:第一,就原告而言,可以是社会环保团体,行业协会,环保专家人员甚至是一些富有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人,这也符合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由“特定的个人”扩大到“大众”。第二,从被告方面来看,不仅仅包括了各类民事主体,同时也将政府机关纳入了受调整范围。国家机关在部门利益或地区利益的驱使下而怠于职守,不代表社会公众利益起诉甚至是纵容破坏行为已是屡见不鲜。公众诉讼有利于制约和监督政府的行为。公众、团体、国家代物诉讼。这种诉讼方式是对“生态人”,“生态法”的假设,而产生的一种必要的形式。“生态人”,“生态法”的假设使得现有立法、司法、行政以及法律意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原来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生物制药学科前沿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该设计章合同范例
- 项目 补充 合同范例
- 流转荒山合同范例
- 经济形势分析与行业预测报告
- 活动接单合同范例
- 摄像服装租赁合同范例
- 委托律师个人合同范例
- 公对公续签合同范例
- 工程劳务金合同范例
- GB/T 19963.2-2024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第2部分:海上风电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卷(含答案)
- 宣传片视频拍摄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2年风力发电运行检修技能理论题库(含答案)
- 其他专技、管理服务岗位聘期考核表
- 四年级上学期劳动技术测试卷带答案
- 关于学习考察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报告.doc
- TX-1C单片机实验板使用手册
- 焚烧炉热工计算
- 《2021国标建筑专业图集资料》96S821钢筋混凝土清水池附属构配件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