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_第1页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_第2页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_第3页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秋天引发了世界金融史上的灾难。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许多有识之士将严肃的反思和审视的目光投向信用评级机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格夫教授如是评价:“费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一、信贷危机时期信贷评估机构的不良作用(一)危机的历史由来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当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狂跌242.66点,这一天被认为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正式爆发的标志。此次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给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虽然人们将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贷款机构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房地产市场泡沫日渐破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花样翻新而风险无穷放大的房贷产品创新,等等。但是,如果对这起危机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打上“AAA”烙印的抵押债券是整个风险的始作俑者,将这些魔鬼放出潘多拉宝盒的正是本该评价并控制债券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正是那些曾经令世人深信不疑的世界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前,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放弃了职业道德和操守,不惜降低信用评级的公认标准,为原本属于劣质品和危险品的抵押债券打上“放心使用”的标签,迷惑和欺骗投资者,并把全球金融系统置于巨大风险之中。(二)被打上“3a级证券”的创造价值也许不该将金融危机的所有罪过加诸于信用评级机构,但它们确实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金融狂潮中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由于全球投资者信赖这些机构对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毫不犹疑地投入大量资金,且对投资前景无限乐观。但无人知晓,这些被打上与美国国债同等级别的“3A级证券”的金融产品,其被制造之初根本没有确定真实价值的客观依据。事实上,为了获得更高的评级费用,这些“金融市场的看门人”,不惜违背职业道德,不负责任地为高风险金融产品做出高安全度的评价,丧失了独立第三人的超然地位。二、证券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证券市场的日渐发达,种类繁多且不断创新的金融品种进入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人们对资本收益无尽向往的同时,也对越来越不熟悉的、飞速发展的金融产品及其背后的风险心存疑虑。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应运而生。证券信用评级(SecuritiesCreditRating)是指信用评级机构根据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严谨的分析方法,运用简明的文字符号,对被评级对象(证券发行人)履行经济责任能力及其资信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确定其信用等级的一种经济活动。证券信用评级最主要的是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不论我国,还是国外,企业债券评级都是其发行的必经程序。对债券信用进行评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为了方便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决策。任何投资活动都存在风险性,尽管债券安全度较高,投资者仍可能面临发行者不能偿还本息的风险。因此,对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来说,事先了解债券的信用等级十分重要。第二,普通投资者受限于时间、知识和信息,往往无法对众多债券进行分析和选择,因此,需要专业机构对准备发行的债券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客观、公正和权威的评定,以方便投资者进行决策。第三,由于投资者对投资安全的重视,资信等级较高的债券,即使投资回报率不高,也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和认可,因此,通过专业评级的方法,如果能够确定债券较高的信用等级,就可以减少发行人的筹资成本。三、证券信用评级的现有缺陷创造信用评级的初衷是识别和控制风险,如果使用不当,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往往会衍生一系列的风险。(一)评级机构之间不独立尽管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操守准则的基本原则》中一再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要充分披露评级方法,但几乎没有信用评级机构对此作出正面反应。事实上,目前证券信用评级市场的信息披露如同“雾里看花”一般。在对债券等产品进行评级时,其所使用的方法、程序,以及评级所依赖的发行企业实体信息的披露不尽不详,且缺乏投资者审慎评阅机制,缺乏应有的市场透明度。与此同时,为了取得高额的信用评级费用和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有些评估机构不惜丧失职业道德,在评级时低估风险、高估信用等级。还有的评级机构放弃了独立地位,一边主动参与到评估的结构产品发行设计活动中,一边负责信用评级工作,“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还当裁判员”,形成了潜在利益与市场公正相冲突的矛盾。加之,信用评级市场信誉积累时间长,进入门槛高,缺少竞争,缺失公正,结果误导了投资者,增加了结构产品的不确定性。(二)对信用评级的监管对于处在金融风暴问责浪尖上的信用评级机构而言,他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认为包括评级机构在内的任何风险估量和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而且评级仅是一种意见,评级机构并没有强迫投资者投资于某种证券。从技术角度看,信用评级报告中确应允许包含评价者的主观信息及预测性看法。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规定信用评级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将使评级机构失去创新的动力,会遏制金融市场的繁荣。但必须注意的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信用评级的功能与作用越发突出,绝非仅仅起到一个参考意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债券等金融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充当着由国家信用产品向企业信用产品延伸的保驾人的重要角色,“以至于它们的一份新闻稿就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种种证据都指向了信用评级机构为谋取市场份额、赚取高价评估费用,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提高此类投资产品的信用评级。即使在危机显现后,信用评级机构也未能及时降低此类投资产品的信用评级,导致消费者因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风险而遭受严重损失。难道这也需要用技术问题作借口?即使不对评级标准进行刻板的限制,难道就不能像对待金融机构一样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意识到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的重要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就要求SEC就评级机构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2006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实施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更多的运用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措施,对评级的客观性、可靠性以及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信息的透明度及其披露等内容提出规范。国际证监会组织也推出了《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操守准则的基本原则》。遗憾的是,只有当灾难发生时,人们才意识到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原来始终停滞在纸面上,我们的信用评级机构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诱发灾难。(三)风呼唤雨,点石成金的神话目前所有国家在金融准入领域都将评级结论作为一项重要资质。评级机构被赋予太多的职能,它们借助于手中可以决定企业生死的一支笔,在证券市场上演着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神话。它们的结论是对他人命运的掌控,导致其权利极大的膨胀,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而评级机构本身所具有的中立第三人的地位和评级的技术性难度,使他们本身又置身于事外,成为监管鞭长莫及的群体。有学者指出:“在私权资源处于垄断的情况下,评级机构仅靠自律,自然难以断绝以公权为私权谋利的倾向,市场的自发调节达不到均衡的目标,甚至危害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监管机构往往对其疏于防范,任其披着公权的外衣行事。”四、关于一些建设性的评论(一)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认知若使信用评级机构敬业自律,就必须将之“请下神坛”。对它们的评估结论在使用时进行合理定位。包括发行人、投资者和监管者在内的社会群体都应该认知信用评级的局限性,信用评级所起到的只是风险的一种评估和预测,而不能取代适当的风险判断和管理。“太阳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若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就必须注重市场的透明度,要求评级机构履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妥善地披露评级方法、评级标准、发行人情况、关联关系等一系列有关的内容,以便政府和公众进行监督。(二)进行业务分离立法应当规定,信用评级机构不得参与该评级机构评级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运作。同时,避免同发行人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另外,应效仿当年华尔街投行应对利益冲突时所作的努力,即在经纪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严格分离,设立“防火墙”制度。评级机构在面对提供评价服务的发行人客户时,应当与其他业务分离。鉴于评级机构对相关公司的债券和金融产品发表评论和作出投资评级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定,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效仿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和服务风险。(三)评级机构未完善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痛定思痛之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法律乃是当务之急。立法应当关注信用评级机构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管理等方面。特别应关注对其违规的处罚措施和不称职时的市场退出机制。只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处罚和退出机制,对评级机构失信行为进行惩戒,才是督促评级机构不懈努力,确保评级质量准确性的有效手段。另外,像我国这样信用体系不发达的国家,还应重视政府的行政监管和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有关的行业准则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