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_第1页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_第2页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_第3页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_第4页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八讲内力作用(34张ppt)(共34张PPT)

第八讲内力作用

新课导入: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西藏始攀鲈化石

新课导入: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主题探究: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甲图,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乙图,判断喜马拉雅山脉a段所属的山地类型。

(3)读丙图,指出造成此山峰独特形态的外力作用。

主题探究:

(1)读甲图,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分析:

(1)图甲中是褶皱山脉,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褶皱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断隆起抬升形成。

答案: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或挤压),不断隆起抬升形成。

主题探究:

(2)读乙图,判断喜马拉雅山脉a段所属的山地类型。

分析:

图乙中,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所属的山地类型是褶皱山。

答案:

褶皱山。

主题探究:

(3)读丙图,指出造成此山峰独特形态的外力作用。

分析:

(1)图甲中是褶皱山脉,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褶皱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断隆起抬升形成。

答案:

冰川侵蚀。

-8-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知识

-9-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基础知识

-10-

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⑤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②与板块③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②一侧形成海沟。

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①与③⑤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

4.性质:A、B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处比较活跃,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

基础知识

-11-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基础知识

-12-

四、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

2.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基础知识

-13-

1.板块特点与两种边界

(1)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下图所示:

难点突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4-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难点突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5-

3.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带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循环对流,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比如,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冰岛多火山活动等。

难点突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6-

4.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难点突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7-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

难点突破:地质构造的应用

典例应用:

峄山遍布花岗岩巨型石蛋群,有“天下怪石第一山”的美誉。丹丸峰峰顶一石如丹似丸,又名“飞来石”(左下图)。右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戊是沉积物,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或岩浆,①-⑤代表某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飞来石”的外观形态与下列地质

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岩浆凝固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2.右图能够反映“飞来石”岩石形成

过程的代码是

A.①B.②

C.③D.④

典例应用:

【详解】

1.“飞来石”景观是花岗岩山体,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了花岗岩后,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了现在的景观。故“飞来石”的外观形态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故选B项。

2.由图可知,丙处有三个箭头指向丙,因此丙为岩浆,丁则为岩浆岩,②地质作用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因此“飞来石”景观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反映“飞来石”形成过程的代码为②。故选B项。

答案提示:1.B2.B

典例应用: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完成下面小题。

3.从岩石成因,“薄饼岩”属于

A.甲B.乙

C.丙D.丁

4.“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影

响最小的地质作用为

A.固结成岩B.内力抬升

C.流水溶蚀D.海浪侵蚀

5.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

A.生长边界西北、东南B.消亡边界西北、东南

C.生长边界东北、西南D.消亡边界东北、西南

典例应用:

【详解】本题以新西兰地理简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可知“薄饼岩”属于沉积岩,由题干中的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可知甲岩石是由沉积物出发的箭头而形成的,可知甲岩石属于沉积岩,“薄饼岩”属于甲,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故选A。

4.“薄饼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需要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沉积岩需要经过内力抬升作用落出地表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外力作用,最终形成“薄饼岩”,可知“薄饼岩”景观的形成受内力抬升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故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受到的流水溶蚀作用比较小的,若比较大的话,那么该区域会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因此可知“薄饼岩”的形成受到的流水溶蚀作用是非常小的,故C符合题意;“薄饼岩”位于沿海地带,该区域的海浪侵蚀作用比较强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典例应用:

【详解】

5.结合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可知新西兰处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的,读新西兰的地形简图可知该国的东南沿海一带等高线的数值较大且等高线比较稠密,说明该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挤压得程度比较严重,地形起伏较大,由此可以推断板块是朝东南方向移动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故选B。

答案提示:3.A4.C5.B

典例应用:

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甲处从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来

看分别是()

A.山谷和向斜B.山谷和背斜

C.山脊和向斜D.山脊和背斜

7.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外力沉积一地壳挤压一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一地壳下沉一外力侵蚀

C.地壳下沉一外力沉积一外力侵蚀

D.岩浆侵入一岩石变质一外力风化

典例应用:

【详解】

6.读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因此从地表形态上看是山脊;图中甲处东侧有“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甲处西侧有“┣49”表示岩层与水平面线成49°夹角且向西倾斜,因此可以判断甲处岩层是向下凹,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向斜,选C。

7.由上题可知甲处为向斜山,地层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层,沉积岩为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地层形成后受地壳挤压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因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但山顶部位还是会遭受一定的外力侵蚀,选A。

答案提示:6.C7.A

-25-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拓展延伸: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6-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I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拓展延伸: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7-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拓展延伸: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8-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拓展延伸: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9-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4.要辩证地认识地质构造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背斜中并不都储有油;向斜可能成为谷地,也有可能成为山地。

拓展延伸: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典例探究:

下图为东南亚简图,C岛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共有112座火山,其中有35座是活火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

(3)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频繁的火山活动对C岛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探究: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

【详解】考查自然景观分布,首先利用经纬网定位,图示某自然景观分布地区为主要为马来半岛南部、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洲的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部分;这些地方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A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主要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景观;B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

答案提示:名称:热带雨林。成因:A地——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沿岸暖流增温增湿。B地——地处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典例探究: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

【详解】C岛为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上,地震。

答案提示:C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