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文化教育浅论_第1页
语文新课程文化教育浅论_第2页
语文新课程文化教育浅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新课程文化教育浅论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加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敬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乐观参加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沟通”。从《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训练在新课程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目标定位。但是笔者认为,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不论在教学实际中,还是在理论争论中,这一目标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论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同学学习运用语言,强调文化训练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泛化虚化等等。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言语)的学习运用,这无疑是对的,但若把这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和目标,那就有些片面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同学学习把握肯定的学问、技能,而且要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性和健康的审美态度。有关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别交往活动。”为语言(言语)而学习语言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符合学习实际的,由于语言究竟只是一种符号――思维的、文化的等等。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我国闻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就曾指出:“语言与文化关系之亲密,或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他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特别文化。”在这里,什么是文化?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语言既然是记录人类这种活动及其结果的符号,所以,学习语言实质上还是在学习和传承肯定的文化,是在引导同学进行肯定的文化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以“文”来化人育人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需看到,“语文训练本质上是人的训练,是精神训练,是一种通过语言指向人的心灵的训练”。这种训练若只是在语言感知和技能训练的层面绽开,那明显是达不到目的的。由此可见,语文训练教学中不是要不要文化训练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去合理有效地实施文化训练,亦即如何把文化训练寓于语文的听、说、读、写之中,使同学既达到对语言的感知、积累、运用,又实现对文化的认知、体验、制造。笔者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作用和关心。

第一,在语言学习中增加文化认知。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系统,很多字词在其形、义之中就承载着肯定的文化信息和意义。例如,汉字中凡是跟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如“货、贡、资、财、贮、贪、贩、贵、费、贷、贸、赃、贾、贿、赁、赊、赋、赚”等,这是由于我国古代曾把贝壳作为货币来使用,贝壳在肯定的时期乃是财宝的标志。了解这一制度文化是有助于同学对以上汉字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的。又如“间左”一词,“闾”是里巷的大门,“左”即左边,而该词表示的意义是“平民”,原来这里边也包含着古代的一种制度文化,即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同学若了解了这一制度文化后,就可以推断出“豪右”、“右族”等词的意义了。特殊值得留意的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文字,必定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展变化而产生出很多的新词新语,如“网络、黑客、克隆、白领、快餐、义工、蚁族”等等。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同学了解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又要让同学熟悉这些词语所表现的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从而更加精确     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新词新语,并领悟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

其次,在阅读鉴赏中丰富文化感受。文化不仅包括语言,而且包括文学乃至科学技术。中学教材选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既要注意对思想情感的体悟把握,又要重视对作品所涵载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的领悟,让同学在肯定的文化时空中加深对作品形象和意义的理解把握,并在心灵上受到肯定文化的熏陶和启发。比如,李白诗和杜甫诗在内容与风格上有明显差异,前者超然世外豪放飘逸,后者贴近现实沉郁顿挫,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二人所接受的文化影响文化精神不同。李白在遭受挫折和打击后便以道家文化思想为自己的精神安慰,而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却始终把儒家兼济天下、推己及人的文化思想贯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可见在对李杜诗的阅读鉴赏中,既要从文学的视角读出其情感意韵,又要从文化的视角读出其精神品性。我们知道,儒、道文化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脱离文化背景文化精神的古代文学鉴赏明显是肤浅的、狭隘的。再例如,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我们读来之所以感到意蕴丰厚,就是由于这篇文章到处都浸润在文化的汁液之中。试看“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西山、玉泉”,这任何一个名称不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气息吗?还有那“着着很厚的清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动作言语,又给我们展现出了什么呢?那可是皇城根下平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份拘束与闲适,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哺育着一方人啦!欧阳修、坡也被请来,陪伴我们在文化的时空中一起去领会“秋的深味”。还有那蟋蟀的叫声也是有文化的,蟋蟀本是鸣叫,可说这北国的蟋蟀是“嘶叫”,汉语中不同动物的叫声有不同的形容符号,如虎吼、狗吠、鸡啼、马嘶、牛哞、猪哼、羊咩。用一“嘶”字,勾起人们的文化联想,这蟋蟀的叫声之大就可以想见了。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文学鉴赏不仅有助于同学加深对作品的熟悉理解,发掘语言的深层蕴含,而且有助于同学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感知,从而引导同学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丰富其思想,养成良好的品性。

第三,在作文训练中进行文化体验。很多中同学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肤浅,语言干瘪,缘由之一就是缺乏文化底蕴。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总是呈现在我们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我们也留意到,一些优秀作文就在于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看和表现现实生活,从而给人以真实感厚重感。比如,同样写“母语”一题,有的同学只能东拼西凑,浮光掠影,空发一些谈论,而有的同学却能写出母语(汉语)既是我们沟通思想情感的工具,又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星星月亮。我们正是在外婆的童谣母亲的故事和老师的“子曰诗云”中慢慢长大成熟的。这样的作文由于浸含着肯定的文化因素,所以不论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较之前者都要深刻丰富得多。我们的确不赞成在作文中动不动就贴上一些文化标签,如一说到磨难与坚持就少不了司马迁,一说到抱负与爱国就少不了屈原,由于这样的作文并不能真正表现出充实的文化蕴含。要知道,文化与生活是盐溶于水的关系,文化名人的意义不在其“名”,而在其行为经受、操守品行。因此,要提高同学作文的文化含量,首先要加强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当代的,本国的、外国的)的认知、感受和体验。这中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厚积薄发。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文化的感受和作用便在其中矣。

第四,在活动探究中尝试文化建构。文化不只是历史遗迹和制度习俗,它更是人们在现实中的才智实践。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说:文化可以指“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指“才智、特殊是艺术活动的成果和实践”。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当是新课程语文的最大亮点。人教版新课程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了许多乐观地探究。教材中不仅特地设置了“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样的内容版块,而且在课后“练习”中也设计了很多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的题目。如高中语文必修(2)《就任北京高校校长之演说》课后“研讨与练习”四:“北京高校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高校。你了解它的历史以及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吗?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以‘我所了解的北大’为主题,办一期墙报。”此题意在通过同学的自主活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精神。这样不仅熬炼同学搜集资料、组织文字的力量,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建构,使同学在北大历史精神的感召下更好地熟悉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使命和贵,任。这样,外在的文化活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