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学的发展与未来
20世纪初,有一种想法是将书法作为绘画的形式。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主任提出,他希望艺术学校“增加书法专业”,但这是不可能的。随着书法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国家层面对书法的重视,书法学学科地位得到确立,并且在中国教育部2011年最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随着“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而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美术学”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变成一级学科,“书法学”也由原为隶属于美术学的三级学科,顺位上升为二级学科。早在书法学各门类教材粗略完成之后,许多学者已致力于提升书法学学科地位,二十余年来已举办多次论坛、征文,近年则图谋将“书法学”从“艺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将书法学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此,甚至明确将学科升级认作“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客观而言,书法学学科地位的提升,主要属于国家宏观教育体系设置层面之事,而对书法学人来说,书法学乃安身立命之所,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使书法学向更纵深发展并为之努力,则无论书法学能否升格为一级学科都须奋力而为。书法学学科有两个特点:一是书法学在西方学术框架中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对应学科,但西方艺术、学术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和取法;二是书法学背负深厚历史底蕴,当代书法学的发展应合理吸取历史文化的能量和内涵。从这两方面做理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书法学在表面跃进的同时,亦呈现多种“短板”。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踏实努力,书法学在当代才有望长足进步,书法学人方可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自我。一、来并成:提升地位的努力及一鼓作气书法理论、教育界有关将“书法学”学科从“美术学”下面独立出来并提升地位的呼声与行动并起,这一努力过程虽已历时二十多年,实际难免一鼓作气的性质。与高校书法专业的设立与发展同向而行,就书法学研究而言,1990年至1998年是第一个高潮期(一)社会文化与传统书法共赢一门专业学科的正常、健康发展,离不开丰厚的社会土壤,书法学的发展尤其有赖于社会、人心的需求与共生。书法学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一方面作为学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一方面却是社会基础极其薄弱。有关书法的理论研究,旧称“书学”,这一概念在不同时代有若干涵义。陈志平的《书学史料学》一书列举出古代有关“书学”的七种含义,其中与“书法学”概念相符者,大体是“对书家和书法作品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对书写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总概括”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以“新文化”“破四旧”等一场场割断新旧文化“脐带”的暴风骤雨般的文化改革运动为主要因素,加以在现代化发展中传统文化形态和地位的大幅度下滑,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传统书法之间已出现明显隔膜。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书法在社会文化中已处于可有可无的被虚化地位。传统书法文化既遭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文化断代,又遭逢电脑数字时代,社会各界大凡工作、生活日常场合,除极少单位、机构、大学和报刊名称尚保持名家题署外,通常所见书法多在中等以下水平。近年广被网民诟病的几所名牌大学校长办公室悬挂水平低俗的书法作品以及某大学校长赠送台湾人书法礼品时竟将书体讲错,即是显见例证。当代社会得到广泛运用的电脑字体,虽彰显数字时代的字节美学,但传统毛笔书法所独具的古典蕴涵已消失殆尽,可见社会生存空间已被挤压到极可怜地步。二是当代人对书法的欣赏、感受和判断能力发生极大退步。虽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全国性书法比赛和中国书协所举办展事的火爆,书法热持续升温,21世纪伊始继之以艺术收藏市场迅速火爆,近二十年来书法艺考规模也日渐增大,专业收藏鉴赏、专业创作研究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则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群体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判断力的普遍下滑。在传统社会,文人阶层甚至寻常能识文断字之人大都有较娴熟的毛笔书写能力,面对书法作品也能指识其师法来路,而在当代,除了直接从事书法创作、研究,以及从事相关研究者之外,即便是文科领域的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也往往不具备起码的书法欣赏、判断能力。如果说第一方面主要与时代科技文化的快速进步相关,第二方面则更多是由于当代国人传统素养水准的大面积下滑。(二)“一字不出”,在作者和其作者时也不确定了本作品的背景,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代书法创作、研究者的国学修养已趋于汉唐以来最低谷。先看书法创作状况。即便是当代获得较高学历的书法创作方向硕士、博士,有能力书写自撰诗文的比例也极低,遑论其他书家群体。当代书法创作的内容几乎全是抄录古人诗文、对联。古人诗文作品脍炙人口,极具流传价值,如遇切合当代书家精神境界而抄入作品,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对古诗文理解能力的缺乏,当代书家选择的内容往往与其本人的气质、笔墨特点难接榫卯。如当代书家书写对联作品时即常出现这类情况:一是书家缺乏古代诗联的基本常识,误以为上下联只要字数相同、大体对仗即可,便无暇顾及其他,于是作品中常会出现上下联平仄倒置的情况;二是简单以为来自古人的内容一切皆好,食古不化,选取已不适用于当代的古代联语进行创作,写出的作品不但文辞不合时宜,甚至对所书联中出现的“韩吏部”“郑司农”之类典故亦未必了解。另外,在作品款题中明显格式不合甚至习惯性写错字的情况也数见不鲜。再看书法学研究状况。目前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书法方向的博士,在高校、文博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者约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进入专业性的工作以后,仍有兴趣和动力进行书法理论研究的比例很小。按说,博士学位论文在个人学术生涯中具有不凡的意义,将其尽早出版,是许多成功者的自然选择。但在书法方向的年轻博士中,大多数人却是即便有条件出版(比如高校通常会为新入职博士出版专著提供全额资助),也往往“不舍得”及时付梓,而是预备留到由副教授申评教授时再出版以便用在“刀刃”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或是由于书法“专业”人才在学术能力方面后程乏力,或是对学术研究兴趣不足,而更热衷于作品参展和做市场。易言之,对德高望重的书法导师倾注心血培养的大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说,当其戴上学位帽之日,便是此生学术研究画上句号之时。孜孜矻矻于书法学研究者的情况,也并不能十分乐观。由于当代人普遍缺乏旧时文人最为基础的古文读写训练,书法研究者对古代书论的读解能力普遍薄弱,即以近年出版的几十种古代书论整理图书的译注质量而论,虽然作者多为书法专业的博士、硕士或正、副教授,书中却时见对原文的误断误读。在学术论文中也常见一些知名学者以其个人所误读获得的研究成果发表,竟颇为同行所乐于引用,以至谬种广布。另有一奇特现象,便是书法学者本人虽身为训练有素的书家,一旦面对古代书论竟全忘了毛笔之“执使运转”常法,解释书论动辄望字生义甚至南辕北辙,误人不浅。这些著作、论文得以如此质量面世,这反映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从学术研究到专业编辑整体队伍素质之低下。(三)当代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建设的现状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框架基本完备,但如果以严格标准考察大部分高校的生源、师资等情况,却难称差强人意。近些年书法学学科建设看似蒸蒸日上,实际却仅局限于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发力,外显为设立书法专业的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方兴未艾。但是,报考书法专业的考生很少完全是出于兴趣,而多数是因文理科成绩不佳而投入高效得令人咂舌的艺考培训,即使书法零基础的考生也仅需三五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即可拿到多家高校的书法专业合格证。对书法的理解本应是与常年的国学学习和个性养成相伴随,这样速成式的培训自然不会认真负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当艺考培训已渐成为一条教育产业链的当下,机构只会更多采用技法训练的填鸭式教学,又以硬性反复训练来养成书写的“肌肉记忆”,这种方式与真正书法家的养成背道而驰。退一步说,即使不考虑考生文化基础之薄弱,而单纯从培养数量着眼,也难令人乐观:虽然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在连年提升,与十年前相比,规模已扩大数十倍,但相比于其他新兴实用或研究型专业,在发展规模上仍不成比例,书法专业的学生规模在大学生总量中所占比例仍极低。这样在书法专业起步阶段与最后完成专业教育的链条上便形成一种以出身于艺考渠道、“投料”与“成品”的产出率极高,而从“入门级”到“成才级”近似于“竹节形”而非“金字塔形”的发展样态,则即便它在当代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仍难免后继乏力的结果,甚至学科地位越高,诱惑广大中学生选择书法专业作为升学捷径的吸引力越强,长此以往,书法学难免最终成为象牙之塔、无源之水。这样考取大学、又经本科学习之后的毕业生,无疑将成为或已经成为书法界各层级的中坚力量,并在上起高校教育、专业研究机构下至中小学教育、社会性书法培训的书法成才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从事理论研究、教学者固然大多学养欠佳,专事创作者以其作品影响社会,在对后来者起到技法、书风的示范作用中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合理价值。倘大致考察近二三十年来由高校书法专业培育出的代表性人才的作品,不必奢望经得起历史考验,常见的情形是不少书家将太多心思用在创作面貌的出新出奇上,甚至将传统标准视为“败笔”的一些技法特点援为自家的技法特点,其生徒、粉丝则尊为艺术家的独到优点而发扬光大。致使书法学教育后程乏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甚至是更重要因素则体现在师资方面。高端的师资水平是办好一门学科教育的必要条件,但当代高校书法专业的师资建设恰恰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国内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超过一百所,招收硕、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机构超过二十家,各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因本校教师所擅科目开设相应课程,书法专业的学生则因此受到极大制约。目前书法专业任课教师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二是在社会上有影响或在全国大赛获奖的中青年书法家;三是来自本校其他院系、长年练习书法的老师或领导。这三类师资所组成的教师阵容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文人相轻”的劣习在书法、美术界的表现尤甚于理科、文科,个体彼此之间难以取长补短,在教学上更多地表现为自说自话、各行其是,再加上艺术授徒的特殊性,十分易于以“师门”为单位各划藩篱。久而久之,不同教师所拥有的合理成分未必被弟子们认真吸收,反倒是最具特点的一些技法习气更易于被弟子们刻意地发扬光大,因为这是师徒传授中最易于学到、也最易受到社会和书画市场辨识的技法特点。师资组成情况,导致不同学校的书法专业的学生尽管被授予同样级别的专业文凭,所学的科目却未必相同,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学问、技法也大相径庭。大家虽共同拥有“书法学”的专业名称,实际是各自为政,乱相环生。(四)宏观哲学思考缺乏对未来实践发展的预测大凡在现代学术构架中占得一席之地的学科,在具体的专业研究层面之上,皆会受到研究者哲学素养的指导和影响。哲学研究的思路,重点不在关注、总结某一研究对象的历史或当代已发生的事实,而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艺术事实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比如研究书法美学史,便不应仅满足于对不同时代的典型书风、代表书家作品形态做汇总与分类,更应关心这个书法形态之形成背后的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代书法学人在宏观哲学思考方面能力的缺乏恰是限制书法学未来发展的一大要素。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即书法学学科研究起步阶段,陈振濂先生在《书法学学科研究》中已经提出“艺术创作的支配力量是在于观念与思想方式”,认为“这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原则”二、树立“大书法”观念,推进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基于上述四方面学科短板的分析,可见单纯依赖书法学学科地位的提升和仅在专业教学框架之内用功实难奏效。认真研究、了解业已形成的书法学科教学框架和教学成就现状,以更阔达、更富哲学思维的学术眼光去考察、深究,将学理付诸实践,书法学在未来才能走向广阔前景。在深刻检讨书法学科研究现状和发现学科短板的基础上,应树立“大书法”的观念。“大书法”概念大体包括如下涵义:书法不为传统的笔墨纸砚形态所限,而是继承和拓展书法载体材质与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综合性艺术;创作者既重内心的自然流露,又发挥传统的诗文传统,以作品体现个体的艺文修养和精神境界;重视书家个体的学术与艺术表现,在书法传统观照下,以个人的艺术创造为当代中华文化的新高度做贡献。同时,书法学的理论研究应继续古代书论精华,并借鉴当代中西方哲学思维与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实现学术研究层面的真正超越。简而言之,“大书法”即是立足传统,超越当代,实现书法学学科的真实发展。在“大书法”观念统领下,书法学学科发展应在如下四方面努力,即:契合书法文化特色,以书法观照社会、人心,以此敦实“大书法”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书法学学科研究应既重独立性,更重互通性,以此加强“大书法”观念建构;超越教学框架,专业教育向高处发展,以此升华“大书法”观念映照下的学科建设高度;提倡综合性、包容性,以此保证“大书法”本体的健康长足发展。(一)书法学的社会功能书法学科建设并非为学科而学科,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书法人才,彰显书法的社会地位,发挥书法的历史文化价值,因而一个学科的设立与发展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是着眼于合乎艺术规律的发展,重视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书法的文化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书法作为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思想、人心塑造皆深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发挥“成教化、助人伦”功用的同时,也刻上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正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当历史进展到当代,作为传统艺术的主要代表,书法与时代发展、文化进步的关系,比之往昔更应血肉相连。在现代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建立和发展中,书法学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应当是为社会和时代贡献更多专业人才和高水平成就,进而使自身进入到优越的文化境界,这一点正与书法在传统社会中一惯拥有的社会功能相符合。书法历来被社会精英认为是上关于治道、下切于风教的一门实用性艺术。明代解缙说:“书之为艺,非他艺比也,历世圣贤重之。盖宣人文,施治化,述六经,应万事,经天纬地不能外此。至百千万年日用而不可阙者,岂他技艺之可比哉?”不论从政府决策的目的还是从学科长久发展来看,书法学建设的目的并无歧异,均应是培养书法人才,彰显书法的社会地位,发挥书法的社会作用。书法人才应走进社会文化,而非孤芳自赏、自拉自唱;学者须努力从广袤的书法原野获得营养,而非看重在社会文化机构和学科框架中占取重要的行政、学术地位。因此,一定要重视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书法的文化功能,重视书法对人心的造就,充分发挥书法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书法学科教育框架在现阶段已大体完成。国家近年来对书法的重视不可谓不够,但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只能视为短期力量,书法学科的真正发展须追求长久之计。书法学科建设应从根本上排除为学科而学科的简单、狭隘思维,不以学科地位提升或从业者个人获得收益为满足,而应思考如何在书法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上,能够以更大力度作用于社会。这正是历史赋予当代书法人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志存高远,立心弘毅,方可不负时代。如就书法学的广泛意义而言,则应将目光超越于教学体系研究,而将书法学视为一个不完全依赖于高校教学体系仍会存在、并具有长久生活力的学术领域,书法学建设的目的是在广义上培养书法人才,彰显书法的社会地位,发挥书法的社会作用。(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当代学科的细化设置所同步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是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发生或深或浅的联系,书法学科建设亦要打通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书法学既为当代学术框架所单设的学科,固然必须有强调独立性的一面,但是独立性不过是事物为保持其个体特性而存在,要取得长足发展,在保持独立性质的同时,便应时刻防止陷于孤立。换言之,书法学在强调独立的同时,更要打通与文学、画学等学科的关系。《左传》中载:(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移用于书法,亦可谓:“书之无文,行而不远。”唐代张怀瓘《书议》说:“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陈振濂曾谈及书家与学术的关系及当代弊端:“谈到书法家的学问,过去都是出入科举的士大夫,所以学问与生俱来,今天书法是一门专业,它的弊端可能表现为只是玩技巧没有学问。”不仅是文字学、文学,其他相邻学科也无不可以为书法学提供有益的营养。因此,当代弘扬“大书法”,在向其他学科借鉴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书法学学科与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关系,比如与音乐、戏曲、舞蹈、美术、建筑,这是最切近的关系;二是书法学学科与艺术学之外的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与历史、哲学、文字,这是主要侧重于内容、内涵的借鉴。当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皆强调字外的学问修养,沙孟海先生说:“作为一名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学问修养。”(三)书法学学科仍面临后继充人的严峻挑战当代围绕书法学的诸多探讨,主要局限在书法学科教育框架之设立。如果不去比照现代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只着眼于学科教育框架层面,以近二十年来特别以陈振濂为主所撰著、出版的几套教科书和学术著作而言,则书法学学科建设不日即可宣告完成。如比照现代其他学科的情况,则结论大为不同。西方哲学、艺术研究,有赖于两千多年涌现的多种学派、思潮的学者与著作精品,方得以继续发展,而中国近代以来哲学、艺术的研究成果绝难与西方相比。如果将这种视角移到书法学,虽然西方文化没有可对位的书法学,即便以近年书法理论成果,与相应时段的中国哲学、艺术各学科的成果相比,亦明显处于劣势。而在学位授予方面,由于在西方学术意识的现代学科架构中无法寻得一个对应的存在,书法学只好挂靠在艺术学中的“美术学”下面。相比于香港地区各大学培养的博士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称哲学博士,意味着无论理科、文科的最高学位研究成果都归于哲学思维的产物,大陆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中除部分授予艺术学学位者外,大多授予文学学位,偶有授予哲学学位者也只是因为碰巧招收书法方向博士生的导师本人隶属于哲学院系。这样的学位归属现实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培养与研究的主要致力方向,致使师生在治学方法上均天然地远离哲学思维模式。由此,不难对书法学在当代的实际研究水准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书法学学科的建立,最实质的意义当是在于以学术科目为领地,在更高层面上做理性探索,而非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做重复研究。近年发表的论文,对书法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关注过多,学者们对书法教学中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面普遍用力不足。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书法学人对书法学的整体性认识,着眼点基本局限于高等书法专业教育领域,或者说,是将书法学仅作为当代教育框架中的学科之一种,而未能从历史、文化的宏大层面着眼。其实,“书法学”与“高校书法教学”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高校书法教学只能作为“书法学”学术范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远非全部。近二十年来,在书法学统摄下的各门分支学科中,诸如书史、书论、教育、批评、文献诸领域涌现出一批成果丰富的学者,其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可用于业绩考核者可谓多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实际寥寥。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书法理论学术水平的仍是二三十年前成名的陈振濂、丛文俊、曹宝麟、黄惇、华人德等被尊为“老一代”的学者。当代接续其学术岗位的多是由艺考出身、参加全国大展获奖的青年一代,其成长历程多是由创作入手,创作是他们在书法界的立身之本,但研究书法所需要的学问根基却大多先天不足。这也造成书法学即便完成学科升级,仍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将书法具体地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以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开展学科实践探索并在1994年成立第一个书法博士点为标志。书法学正式成为学科,虽然为时尚短,但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它却是历经两三千年沧桑。要继承如此广阔深远的文化遗产,显然非具有通学能力难以做到,具体到个人,这样的能力与识见则需在“大书法”观念之下方可得到实现。书法理论研究迄今仍像是书法家的专利,不同学科之间貌似壁垒森严。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上,从事历史、文学研究的专家一旦想要兼事书法研究,其实易于反掌,以沈曾植研究为例,从事文史研究的许全胜先生的博士论文《沈曾植年谱长编》达到了当代文史研究的较高水平,虽然沈曾植书法研究近十余年来已渐成热点,但目前高校从事书法专业研究的博士、教授中,学术能力可与许氏抗衡者其实寥寥无几。非书法学领域的文史学者,一旦跨界从事书法研究,则其成果必然骄人。由此可见,这些相邻专业学者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实际成就,是当代书法学者所切实匮乏的,这也正值得书法学人引为借鉴。书法学的进一步发展,需有较多具有通学的人才来充实研究队伍,如仅就书法教育而言,这既是对书法教育师资的要求,也是书法教育培养的目标。为长远之计,应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倡导通才的培养,超越既有教学框架,以较宏大气魄进行学科建设。在书法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这实际应是一个重要而长久的课题。“书法哲学”迄未见有学者正式开展研究活动。坊间虽偶见以“书法哲学”为书名的出版物书法学要达到理想的研究境界,首须除去实用主义、急于事功的做法。当下常见学者申请课题,则首先申明此举如何符合国家层面的民族文化发展精神云云。这样做法,在实现课题获批通过方面或为必需,但从学科发展的方向上看却站不住脚。试想国家政策层面的有利因素固然可以借用,但不应使之变异为本学科发展的目标(近期目标也不可以),其中的道理简单易明:一旦政府改变扶持对象,那么,书法学学科是否应当考虑减弱甚至取消?书法学学科是否升级与书法学的实际发展并非必然相关,姑举一例。民国时期,固尚未有“书法学科”之成立,但学者开启现代书法研究之门即发生于彼一时期。如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虞愚(1909—1989)所著《书法心理》。作者自陈撰写此书的目的:“在糅中西之理论,以明书法心理之体系。”在“大书法”观念观照下,书法学人将不局限于一选题一作品之成败,而以“为己之学”的心态,成就时代的书法学研究新高度。(四)“大书法”观念传承着“纸上书写”传统古罗马时期的哲人昆提利安说过一句很通俗的话:“学者理解艺术之道理,不学之人只凭喜好。”书法学的研究,与书法创作实际如鸟之双翼,相互鼓荡,方可振翮高翔,二者相互借力,互相成就。“大书法”观念下的书法创作,实际会促进同一观念下的书法学研究,若孤立来看,一是一,二是二,若综合观之,则创作与研究皆为书法学的概念所融括。“大书法”观念也应体现在书法学在挖掘、发现并遵从自身的规律的建设、发展过程之中。在书法学旗号的引领下,书法审美自然属于书法哲学范畴。这是与起源于西方文化土壤的美学存在较大不同的东方美学或曰华夏美学。当代书法人在习练技法的基础上,更应倡导综合性、包容性,用心研究书法美学,以此增进当代书法学研究的哲学成分。这既是发展书法学之所需,亦与“大书法”理念相契合。美国哲学家莫提默·J·艾德勒《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一书在“如何思考艺术”一节中,说“艺术”的含义在古今曾发生极大变化,在“当代用法与古代传统用法之间”有“一连串的深刻矛盾”,他的主张偏向于“艺术的古代含义和传统含义”,这是因为:“古代的和传统的含义更为宽泛,包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而我们也可以对艺术有更丰富的理解。”书法学科建设在“大书法”观念的共识基础上,提倡艺术的综合性和包容性,这其实是由中国书法的本质决定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大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间接表达。书法的表面形态,是执柔毫而写字,以积年的书写功力来日常书写或创作作品;但其内里,是以笔写心,涵泳中国传统之文、史、哲诸要素。书法自其最初存世古迹,原始形成的书法审美已经具有多维度呈现,如甲骨文的契刻布局已融入书刻者最初的审美追求。而在其后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除为了书写便利和为了适应书刻材料形质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书法美学思维,书法历来重视的书写“味道”其本质便是书家的审美意识的体现,否则极具实用价值的“馆阁体”便不会那样受到艺术家的低估,傅山的“四宁四毋”主张也不会迄今仍在书法创作中引领审美趋向。书法之始,与绘画同源,其呈现样态,仅就存世古迹可见,远至商周时期,近至当下,书法载体历朝历代皆呈现多种材质运用、多种展示方式和多种表现方法。如呈现上既有二维的平面书写,又有三维的立体凿刻;材质使用上既有纸、绢、帛、丝,又有金、石、玉、骨;展陈上既有室内的手卷、中堂、条幅、屏风,又有室外的碑刻、摩崖。这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综合性、包容性。书法如此用材丰富、以多种形质来承载,则书家个体、社会群体的审美意识已然灌注其间了。但是,随着时代走进现代,纸质墨书几乎成为书法的唯一形态,当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文化的一大支柱之时,书法更是退缩到仅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种。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当下的书法多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纸质和室内展览,其实已经疏远了原来的大书法传统,书法的创作维度、欣赏维度越来越窄、越来越小、越来越单一。这其实是书法审美习惯被极大窄化之后的结果。从近年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几处书法摩崖刻石来看,所书刻内容、书体选择与镌刻方法,尤其是书写水平,均无愧于古代遗迹,同时也凸显出当代书法家比古代书家更为有利的空间意识以及综合性美学意识。这类成功,正是书法家秉持“大书法”理念而突破“纸上书写”之后的成功探索,无疑也将成为当代书法家留传后世的一类杰作。由此可见,虽然当代书法家与古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短板,但也同样可以创作出属于这一时代的作品。这类摩崖书法既是学习古典的结果,同时也是向古典致敬的当代“大书法”成就。为了书法的发展,当代书法家应不忘初心,恢复原本的“大书法”传统,使书法艺术多维度呈现、多种材质运用、多种空间展陈、多种方法表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这一切大有可为。书法学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如果移用于“体—用”关系,此即为书法之体,而书法学科之建立,等等一切,皆为书法之用,而这也正是提倡“大书法”观念的理路之一。当代的书法研究,过分突出对紧扣时代脉搏和对现实文化生活服务的重视。作为国策,这样做无可厚非,一旦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就会发现,由古至今一切学科门类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要遵循该门类学术本身的规律和特性。有关书法学门类之内的规律细挖,目前研究状况已差强人意,学者们提出书法学的各种分支学科,如书法艺术学、书法文化学、书法文字学、书法考古学、书法文献学等,堪称合理,均有待认真探讨。但是,如果满足于编撰若干种不同方向的教材甚至通过全国招标方式来完成任务,则仍只属于“面上”的工作,属于“用”而非“体”。一门学科可以为某一时代、社会所“用”,但作为这门学科的严肃学者则不能以“用”代“体”,而是恰恰相反,应更着力凸显学科之“体”的研究。三、“教法学现状及学科短板”的对策如上有关书法学建树“大书法”观念的论述内容,正是对前述“书法学现状及学科短板”中所列陈四大短板做出的对策。而在诸项有针对性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属于历史形而上的原因,那便是“书法传统”的断链。(一)书法教育传统的缺失首先要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文人寻常能达到的学养境界,当代书法家可能需要花费极大精力、甚至一生学力才有可能达到。这一方面是时代发展所必然导致,一方面也将书法习练推到了精英教育的层面上。前者是由于当代知识分子所面对和要接受的学识范围已远超过“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后者则启发我们不应将书法学习和锤炼当成大众普及运动(即便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热”也并不是全民普及运动,只是书法爱好者众多所形成的态势)。古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在学养、境界方面多为卓越之士。他们其实大多并非刻意而为,之所以达到如此超远境界,概缘于中国历代的书法传统。在古代,文人大都受过基本的书法技法训练,即使在实用性的学字过程中,个人学养也自然融入其中。在当代,拜师学艺或从高校书法专业毕业,所谓专业训练,主要是受过技法训练而已,传统诗文的教养几近于无。传统诗文修养相比于技法呈现,又是十分抽象的,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个人用心、用功,很难因学校教育而成。当代书法教育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放眼当代有全国性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能将文章写得文通字顺者并不多,遑论书写自作诗文。应当看到,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正在于此,一位书家有无可能在娴熟书写技巧之后更进一步,达到更高艺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诗文及文史学养的局限。即便不拿当代专业书家的情况与传统社会的一流“通人书家”(如沈曾植)作简单对比,而只将“通人书家”与其大致同时代的“非通人”著名名家(如王世镗、卓君庸、郑诵先)相比,也可看出学养的差距决定着各自书法实践的高度。当代学者对古代书法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即对古代书法教育的误解误判,有学者从“古今书法教育”之异同入手进行研究。其实,古代的“书法教育”,基本是在学童启蒙阶段,描红、临帖种种初步习字方法,是在童蒙阶段由塾师指点进行。而经此阶段之后,到成人阶段便无所谓“书法教育”,历代书法大家之成才过程,全在于个体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素养之融汇。这是古代书法与当代书法教育形态的一大不同。如果一定要拿古代的“书法教育”来对应当下,也只能对应到小学教育阶段,远不能及于高校书法教育阶段。简而言之,古代实际无所谓“书法教育传统”,书法家的成就主要在于“个体养成”。所以,当代学者所主张的“延续古代书法教育传统”,其实并不成立。在古代,面向成年人的专门书法教育只存在于短暂的几个时期,如汉代有鸿都门学,隋唐后有书学博士、弘文馆等。当代学者动辄研究所谓“书法教育传统”,因无真正的历史凭依,极易蹈于虚空。但是,古代社会又确实存在“书法传统”。这一书法传统,即是文、史、哲融合的文人治学传统,这也正是书法之源远流长、向来枝繁叶茂的根本所在,而书法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在进入1949年之后渐趋式微,主因即是这一书法传统的断链。(二)书法传统的继承与补充中国古代学术虽因朝代而发生衍变,但在较长历史时期之内最具影响力也能代表中国学术分科的,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后代学术大家虽有增益,如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将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清末民初由四部之学转变为现代学术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题库与答案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2023年有机废水沼气系统投资申请报告
- 第七章 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课件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体育运动教练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4年
- 2024年城市道路施工合作协议
- 产品代理权2024年度专享协议
- 2024专业纪实摄影师服务协议
- 2023年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书记项目总结
- 丁醚(正丁醚;氧化二丁烷;二丁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智能锁产品培训材料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完整版课件
- 屋面防水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范本模板】
- 寿险的意义与功用(最新版)课件
- 风口技术要求
- 民航导航系统-4.3测距仪(DME)
- 分包结算审批单
- 创建文明城市主题班会PPT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一起行动PPT课件(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