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_第1页
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_第2页
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_第3页
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_第4页
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让探究和反思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支点“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数学解题教学的反思是数学教师不断改良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经。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解题根底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关注数学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开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教学经历的分析与反思。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解题过程的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热情和兴趣,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开展水平等方面。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数学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解题是使学生结实掌握数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根本形式。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独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开展。波利亚认为,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对于数学,能力比起仅仅具有一些知识来重要得多.因此,“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开展学生本身的内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波利亚发现,在日常解题和攻克难题而获得数学上重大发现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但在求解任何问题的过程中,也都会有点滴的发现.〞要想有重大的发现,就必须重视平时的解题.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已严格地提出来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波利亚指出,通过研究解题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第二个侧面,也就是看到“处于发现过程中的数学〞。因此,波利亚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种思想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赞同.1976年数学管理者委员会把解题能力列为10项根本技能的首位,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理事会把解题提到了“80年代学校数学的核心〞这一高度.波利亚强调解题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智力活动,提高数学才能.在他看来,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学科中,能力指的是什么?波利亚说:“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波利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的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能到达师生双赢—促进教师数学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共同提高,从而使“教〞与“学〞到达和谐进步。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就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而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忆与反思。实践说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X显〞是十分有益的。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日前,笔者在课堂上例行讲解一道关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的复习题,本以为这是十分平常的事,稳固一下知识,按部就班讲完就算了。想不到却引出了一连串的话题及其对该题的一系列的探究。题目:如图1,在□ABCD中,AB=2BC,E为AB的中点,DF⊥BC,垂足为F.请你说明:∠AED=∠EFB.图1解答:如图2,分别延长DE、CB交于点G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D=BC∴∠A=∠EBGEBACDFEBACDFG图2∠A=∠EBGAE=BE∠AED=∠BEG∴△ADE≌△BGE∴DE=GEAD=BG又∵DF⊥BC∴EF=DG=EG∴∠EFB=∠G图3又∵AB=2BCAE=BE=AB图3∴BE=EG∴∠BEG=∠G又∵∠BEG=∠AED∴∠AED=∠EFB分析、讲解完后,等了一会,根据本人的习惯,问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掌握?是否有疑问?有无可以改良的地方?有无其它的做法?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图4本以为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哪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图4生1:添加如图3的辅助线同样可以做.〔这点我早就想到了〕生2:如图4,过E作EG∥BC交DF于点G.∵E是AB的中点∴G是DF的中点又∵DF⊥BC∴EG⊥DF∴EG是DF的中垂线∴DE=FE∴∠EDF=∠DFE∴∠EFB=∠ADE∵AD=AB=AE∴∠ADE=∠AED∴∠AED=∠EFB评注:这个方法好,运用转化思想巧妙地把证∠AED=∠EFB的问题转化成证∠EDF=∠DFE,思路清晰,值得表扬。图5生3:题中有多余条件〔我有点吃惊〕!把□ABCD这个条件改为“在梯形ABCD中,AD∥BC〞,因为AB∥CD这个条件用不到.因此此题可以把图形弱化成图5,题目改为:如图5,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D=90°,AB=2BC,E为AB的中点,DF⊥BC,垂足为F.请你说明:∠AED=∠ECB.这样更具有一般性。图5评注:思考到这个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真是了不起,把问题的本质给抓住了,可喜可贺啊!我为他感到骄傲.图6生4:我在稿纸上画图,得到的是图6,这时结论∠AED=∠EFB显然不成立,我发现它们的关系是∠AED+∠EFB=180°.也就是说,如果把原题中的如图去掉,那么∠AED与∠EFB的关系就应该是“相等或互补〞。教师,对吗?图6评注:说实话,这时的我太兴奋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这位学生的思考是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随着图形的变化,所证的结论在改变,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迁移和开展,数学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不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吗?何为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发现,值得我们反思!到此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同学们纷纷参与,各抒己见,又提出了不少细节方面的问题,如解题格式的书写等等。精彩的演绎,完美的课堂。课后,难以平静,反复回味,满足之余总觉得好似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翌日,生4又自豪地告诉我,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得到了更一般的结论:当60°<∠A<180°时,∠AED=∠EFB.当0°<∠A<60°时,∠AED+∠EFB=180°.是啊!就缺这么多。几天后的一课间,一向文静内向,善于思考的小雯同学告诉我她的发现:交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还可以得到新的真命题。命题1:如图1,在□ABCD中,E为AB的中点,DF⊥BC,垂足为F,∠AED=∠EFB.请你说明:AB=2BC.命题2:如图1,在□ABCD中,E为AB的中点,AB=2BC,垂足为F,∠AED=∠EFB.请你说明:DF⊥BC.当然,在图6中同样能得到类似的命题。评注:小雯同学的思考已经不是一般层面上的东西了,充分反映她对此题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说明她对该题的掌握程度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既说明了她对该题透彻的理解,更反映了一位优秀同学的数学学习素养。让我切身感受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快乐。同时也给我带来无尽的思索:我们终究需要开展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数学学习所急需的?我想通过对此题教学过程的不断的反思和考量,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让反思成为习惯,让探究成为数学解题教学的主题。解数学题决不能解一题丢一题,这样做无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善于进展总结PBDNCPBDNCEAKFMG2.善于进展引伸解完一道题之后,要善于把它“改头换面〞。变成为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这样可以扩大视野,深化知识,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边长为4的正方形CDEF,截去一角成五边形ABCDE,其中AF=2,BF=1,P是AB上一点,AP:PB=2〔如图示〕,求矩形PNDM的面积.解:延长NP交EF于K,延长MP交CF于G,得PG=AF=,PK=BF=∴矩形PNDM的面积=MP×NP=〔4-〕〔4-〕=。解完这道题后可以作如下引伸:去掉条件“AP:PB=2”。于是矩形PNDM的面积因P点在AB上的不同位置而变化,可引伸为如下的题目:边长为4的正方形CDEF,截去一角成五边形ABCDE,其中AF=2,BF=1,假设P是AB上的一个动点,并将矩形PNDM的面积记为S,求S的变化范围。假设条件不变又可引伸为:①S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多少?②P点在怎样的位置时S的值为10?这样从不同角度引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3.善于进展推广当一道数学题解完之后,如果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推得更为普遍的结论,这就是数学命题的推广。善于进展推广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组题、一类题的解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例如:〔2007XXXX〕意大利著名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研究兔子繁殖问题时,发现有这样一组数:1,1,2,3,5,8,13,…,其中从第三个数起,每一个数都等于它前面两上数的和。现以这组数中的各个数作为正方形的长度构造如下正方形:序号①②③④周长6101626再分别依次从左到右取2个、3个、4个、5个,正方形拼成如下矩形并记为①、②、③、④.相应矩形的周长如下表所示:假设按此规律继续作矩形,那么序号为⑩的矩形周长是.〔答案466〕评注:1,1,2,3,5,8,13,21,34,55,89,144,….这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数列,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紧接着它的前面两项的和,这个数列可以无穷尽地向大数开展.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兔子问题〞的创始人,就把这个数列称为“斐波那契数列〞.该数列有很多奇妙的属性.比方: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0.6180339887…….,还有一个性质,从第二项开场,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1,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1。连续4项中,中间两项的积与外面两项积的差是1或1.解完这道题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知识作如下推广:〔1〕〔2001年第十六届XX省初中数学竞赛B卷12题〕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现有长为144cm的铁丝,要截成n小段(n>2),每段的长度不小于1cm,如果其中任意三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那么n的最大值为。答案:要使n最大,应使裁出的小段尽可能的短,又每小段的长度最小为1,且任意三段不能拼成三角形,故应让截取的小段长度取1,1,2,3,5,8,13,21,34,55〔从第3数开场,每一数都是紧接着它的前两数的和〕。上述这些数之和为143,与144相差1,故可取各段长度为1,1,2,3,5,8,13,21,34,56.这时n的值最大,n的最大值为10.〔2〕〔XX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试卷初三年级17题〕现有长为150cm的铁丝,要截成n(n>2)小段,每段的长为不小于1(cm)的整数.如果其中任意3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求n的最大值,此时有几种方法将该铁丝截成满足条件的n段.答案:因为n段之和为定值150(cm),故欲n尽可能的大,必须每段的长度尽可能的小.又由于每段的长度不小于1(cm),且任意3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因此这些小段的长度只可能分别是1,1,2,3,5,8,13,21,34,55,89,…但1+1+2+……+34+55=143<150,1+1+2+……+34+55+89=232>150,故n的最大值为10.将长为150(cm)的铁丝分为满足条件的10段共有以下7种方式:1,1,2,3,5,8,13,2l,34,621,1,2,3,5,8,13,21,35,6l1,1,2,3,5,8,13,21,36,601,1,2,3,5,8,13,21,37,591,l;2,3,5,8,13,22,35,601,1,2,3,5,8,13,22,36,591,l,2,3,5,8,14,22,36,58这种推广对活泼思路,开阔视野,培养解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开展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数学观,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演练,感知,体会解题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