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131031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131031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131031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131031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131031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研究

与文化诗学广西师大文艺学沙龙·吴丽梅·.10第1页第1页导言“文化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最有活力学术思潮之一,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最富于改变、最难于定位知识领域。也正因其跨学科特性,国内文艺理论在九十年代进行文化转向后,日益脱离了文学文本,将文学边界无限拓宽,而趋向泛文化研究,成为文化社会学。在此背景下,以童庆炳为代表一批文艺理论学者提出了“文化诗学”设想,以确立文艺理论变革方向,增进文学诗性回归。第2页第2页一、西方文化研究二、文化研究在中国三、文化诗学提出第3页第3页一、西方文化研究哪里有对抗,哪里就有文化研究!第4页第4页(一)西方文化研究源流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概念上“文化研究”,它在诞生之初就含有鲜明政治批判色彩。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诞生标志,它上承利维斯精英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往下则蓬勃发展,穿过当代性与后当代性一路纷争,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热点。权力、霸权、意识形态等是其显著关键词,阶级、种族、性别、大众文化则是其最为标志性研究题域。第5页第5页(二)西方文化研究特点

跨学科: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普通认为有四大学科: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传媒学。但事实上,它所涉猎领域要广泛得多:心理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历史、音乐、哲学、地理、教育等。

政治色彩:以西方资本主义当代性(权力和不平等)作为自己批评反思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和政治立场十分明显,以社会文化批判为己任。第6页第6页(三)西方文化研究题域

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文化地形学(都市和乡村、民族身份、旅行文化)文化、时间与历史(当代性、历史、未来)政治与文化(政治权利文化、身份表演)文化塑造身体(身体技术、规划和限制、表征、表示和僭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对抗)视觉文化第7页第7页(四)西方文化研究知识谱系吸纳了各种当代及后当代学术理论:利维斯精英主义(阿诺德、利维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文化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结构主义(巴特、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拉康、巴特、利奥塔)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詹姆逊、哈贝马斯、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波伏娃、克里斯蒂娃、巴特勒、麦克罗比)后殖民主义(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大众文化与后当代传媒(费斯克、鲍德里亚、麦克卢汉、德勒兹、布尔迪厄)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索亚、卡斯特)第8页第8页二、文化研究在中国不同语境,不同文化研究!第9页第9页(一)文化研究引进中国现代社会——不同于西方现实语境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普及,中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其次,也带来了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失衡问题、贪腐日益严重问题、地缘发展不平衡问题、大众文化问题等。精神生活失范,道德滑坡,信奉迷失,商业主义带来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拜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第10页第10页(一)文化研究引进文学理论学科性危机对象性危机: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崛起,文学失去了昔日辉煌,或向影视靠拢,或走向媚俗,以适应消费市场。办法性危机:八十年代以来,语言论转向,局限于文学语言文本内部研究,脱离现实文艺情况。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文艺活动存在方式、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对原先许多文艺理论观念提出了挑战。第11页第11页(一)文化研究引进文学批评文化转向中国文学批评在经历了政治-社会批评、审美批评后,在九十年代发生了第三次转型,即转向文化批评。并从面向文学典型阐释模式转换为直面现实阐释模式,走向日常生活文化,进而介入了大众文化研究中。中国文化研究有本身现实语境,同时又以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办法为支撑。第12页第12页(二)中国文化研究现实状况日常生活审美化(陶东风)审美活动和审美原因已经超出了所谓纯艺术/文学范围、渗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并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等),从而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界线。认为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已不是老式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剧、环境设计、都市规划、居室装修等。第13页第13页(二)中国文化研究现实状况形成原因——两个因素:一方面,随着现代都市商业消费文化形成,商品本身非实用性越来越突出,人们消费已不仅仅是商品,并且尚有视觉形象和符号。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产业迅猛发展和普及,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图像与符号泛滥,同时也导致文化与审美民主化趋势。第14页第14页(二)中国文化研究现实状况

理论主张: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当突破审美活动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老式对象,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新生长点;同时,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新不平等现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合谋。第15页第15页(二)中国文化研究现实状况《文化研究》辑刊:陶东风、周宪主编《我与明星龚琳娜忐与忑》《协商:韩寒与另类文化明星生产》《女观众眼中女明星——凡星研究意义及其实例》《转弯处爱情——国产言情剧价值观》《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在后殖民语境中重读好莱坞电影中李小龙传奇》第16页第16页(二)中国文化研究现实状况《文化研究》辑刊:陶东风、周宪主编《“销售欢乐”与意识形态——解构迪斯尼化性别》《历史语境中南京长江大桥——一个能指漂浮》第17页第17页(三)中国文化研究困境作为研究对象文本无限扩张,脱离了文学文本,而以社会文本为关键,形成了泛文化研究,沦为文化社会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发生在中国都市,尤其是大都市一个消费文化现象。即使在大都市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只是属于少数白领阶层,远离了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真相。失去了批判精神,反而为商业主义、消费主义推波助澜。第18页第18页(三)中国文化研究困境什么地方日常生活审美化了?谁日常生活审美化了?我们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审美化了?今天中国进入一个后当代社会了吗?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研究应当关注主流方向?我们终归应当如何来做“文化研究”?第19页第19页三、文化诗学提出拨乱反正,回归文学研究!第20页第20页(一)文化诗学提出

提出背景:九十年代末,针对文化研究泛化,以及文学理论危机、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童庆炳初次提出“文化诗学”——文学理论新设想。

基本诉求:通过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追求,批判社会文化中一切肤浅、庸俗、丑恶、不顾廉耻和反文化东西。第21页第21页(二)文化诗学理念

基本理念:把对文学文本阐释与文化意义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穿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文化精神,最后追求当代人性完善和人全面发展。

文学与文化双向互动:文学是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文学本身包括了神话、宗教、历史、科学、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文化含蕴。诗情画意与文化含蕴是融为一体,不能分离。第22页第22页(二)文化诗学理念

三个维度,三种品格,一个追求:三个维度:语言之维、审美之维、文化之维三种品格:现实品格、跨学科品格、诗意品格一个追求:人性完善和复归第23页第23页(三)研究对象文学文本及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中西文学典型、当代文学作品先锋文学、主流文学、通俗文学

文学新形态:针对当代传媒技术发展,提出以“文学性”(语言艺术、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为原则重划文学疆界。包括网络文学、博客、歌词、手机短信、广告词、影视文学、小品、相声等。第24页第24页(四)研究办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呼吁:

一个中心:“审美”检查原则。选择含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抵制无意义或只有负面意义商业文化作品。

两个基本点:一是分析文学作品要进入历史语境;二是要有过细文本分析。抓住文本“症候”,放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第25页第25页(四)研究办法

一个呼吁:走向平衡。文化诗学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结合、结构与历史结合、文本批评与介入现实结合,以这些结合所暗含走向平衡精神。语境化研究办法:将对概念、范围、观点考察放置在详细语境中,在复杂关联中梳理、阐述研究对象生成过程,揭示其复杂性。而非简朴勾勒出某一时代政治情况、文化情况。第26页第26页(四)研究办法

比如:老式文学典型双重语境研究立场1、把作品放到原有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阐释,拟定其在历史语境中意义和价值。2、同时立足于现实语境,依据当下需求对文学典型意义世界进行重构,考察其当下意义和价值,选择其中一些能够进入当下精神生活部分予以必定性评价并弘扬之。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27页第27页(五)若干问题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相区别:其旨趣在于对文化政治权力颠覆,认为历史存在于文本中,侧重同类文化互文性、共时性研究。与五六十年代文艺社会学相区别:抹煞了文艺特性,文艺为政治、阶级服务。对中国老式文化诗学继承和发扬:对人文、现实关怀。拓展:文化间性诗学。跨文化文学研究,认可多元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