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与鉴赏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答案】1.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1分,两个都答对才得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用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3.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解析】1.本题考查论点的概括能力。提炼中心论点,要根据具体的文章,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有时候论点就是题目,也有可能出现在开头一段,还有可能是出现在结尾,要通读全文,仔细分析。本文的论点在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再结合前方,就可以概括出论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阐释就是后文的分论点。第三段中“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就是第三、四段的分论点。第五段中最后一句“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是第二个分论点。第七段中最后一句“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这是第六七八段的第三个分论点。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辩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论证论点。“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是举例论证,证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是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举例论证的作用关键词是具体,道理论证的作用关键词是有力。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作答时先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把书读完整,然后再全面理解。就像链接二里说的,先熟读,读完之后再精思,还要像链接一中说的,要有耐心,熟读精思,层层深入。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有删改)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5.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6.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7.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8.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答案】4.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5.“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样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为它的事例确凿,充分,有一定代表性。6.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给予佐证,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雪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7.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学习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理,付诸文字。这样读书既可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8.B【解析】4.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文章第1段“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作为答案。5.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可分析第2段“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第3段“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等句,说明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等身”的事例,自然属于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这一中心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6.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文章第5段先引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一名言讲道理,再用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为例证,然后拿今天的我们和彭雪枫作对比论证,论证了我们缺乏读书的决心这一观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7.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理论,来给读者提建议。告知读者读书的方法。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建议合理即可。如可分析第6段“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等句。通过整理,即可给读者提出有关读书方法的恰当建议。8.B项,“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文章的意思是“工作忙没时间”只是不读书的借口而已。从“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一句即可分析出,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是他们不抓紧时间读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9.解释下列词语。(1)怡情_______________(2)矫__________________(3)诘难________________(4)不求甚解____________10.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11.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12.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13.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答案】9.(1)使心情愉快(2)做作(3)诘问,为难(4)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10.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1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12.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13.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看平时的积累。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甲】文的论题是“读书”,整个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论述的。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1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仔细回顾课文内容,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不求甚解”,找到与“不求甚解”有关的语句,理解概括作者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即可。1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字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起指代作用的词,通常到前文去找指代的内容。1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乙】文中诸葛亮读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甲】文中划线句②。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一起做“读书种子”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14.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6.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7.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答案】14.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15.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6.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17.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中概括为: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2)本题考查理解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规范格式可参考: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列举彭德怀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题目的提示,选择其中任何一句话来举例即可。注意要选择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言之有理即可。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父亲是一盏灯崔立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原本,他们不该迷路。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闪着一双绿光的狼、碗口粗的蟒蛇、吸血的蝙蝠,各种千奇百怪的野兽,还有……儿子想哭。儿子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种: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钱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呢?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8.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19.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20.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2.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答案】18.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19.(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20.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21.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解析】18.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事件的概括。概括时主要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十四岁的儿子过于贪玩,父子两人在森林中迷路,后来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了森林;二是若干年后,儿子无力偿还贷款,父亲毅然卖房帮他走出了困境。19.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第一句是父子当时所处环境的描写,目的是表现森林的黑暗,来突出儿子内心的恐惧。第二句则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的轻松。20.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中的“儿子其实比父亲也就差半个头的高度”“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也就淡化了”,还有父亲走进那家陌生人家后“长舒了一口气”的表现,都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看见灯光,他之所以说谎,是想给儿子安慰和鼓励。21.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先要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和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父子二人在森林迷路后,儿子非常恐慌,但父亲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从迷路后,父亲用看见灯光的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2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题目的含义。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文题目“父亲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目的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引领作用,同时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赞美。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遐迩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2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4.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25.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6.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23.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24.①粗俗的标语不文明,不科学。②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25.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不文明的标语对防疫宣传不起作用,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26.防控疫情全民参与,抗击肺炎人人有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解析】23.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采用位置判断法来寻找论点或概括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本文可以参考文题。作者认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结合文中的论述,①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段“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③段“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⑤段“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从这些语句中可知,作者的观点是,粗俗的标语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据此概括本文的论点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24.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①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中提炼“不文明,不科学”;②段“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从中概括为“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段“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中概括为“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2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救世良药”比喻的修辞方法,据此判断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结合句意分析作用,“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意思是,不文明的标语、粗俗的标语对于防控疫情没有作用,形象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目的、场合、对象明确,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引起大众情感共鸣,形式上要整齐、简练、押韵,内容文明。示例一: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示例二:儿女如何算孝顺?看住爸妈不出门。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信息载体、图书形式以及阅读方式发生怎样变化,阅读的价值与阅读的本质不会变,人类的阅读需求不会变,以阅读充实生命、改变命运的梦想也不会变。阅读也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还需探索更多路径、找到更好方法。有教育学家曾说过,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让所有学生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生活的沟壑,正是推动阅读的社会意义所在。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用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他们将因此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也必将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有改动)【材料二】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读书的意愿明显高于成年国民,且在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9%,较2018年的80.4%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和知识吸纳时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比较旺盛。受家庭和学校管理限制,他们还没有对电子阅读形成依赖。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读书意愿的提升也与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倡导读书密不可分。广泛阅读,让应试教育真正地转型为素质教育。”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分析。徐升国认为,当前多数成年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情况不满意,恰好说明成年国民对读书存在需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为成年人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疫情期间,可向居民发放读书消费券,鼓励读书。长远来看,应继续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情恳谈会发言稿件
- 2024-2025年中国聚酯膜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连续式热处理炉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臭氧治疗仪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十章概率10.3频率与概率课时作业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杭州国景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工程第二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学案苏教版选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中国造纸制浆设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EIM Book 1 Unit 7 Learning languages单元知识要点
- 呼吸系统疾病与麻醉(薛张刚)
- 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
- 年处理量48万吨重整装置芳烃精馏的工艺设计-二甲苯塔
- CRPS电源设计向导 CRPS Design Guide r-2017
- 16防冲工题库题库(238道)
- SH/T 1627.1-1996工业用乙腈
- GB/T 5534-2008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 GB/T 3452.2-2007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2部分:外观质量检验规范
- GB/T 30797-2014食品用洗涤剂试验方法总砷的测定
- GB/T 20057-2012滚动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平挡圈和套圈无挡边端倒角尺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