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_第1页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_第2页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_第3页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_第4页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与思考

一、我国现行的立法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惩罚和赔偿制度是有机结合惩罚、预防、教育、生活和社会功能的产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日本等)监狱罪犯出狱的形式均以假释为主,假释人数约占50%—90%不等。造成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减刑、假释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着逻辑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减刑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体现了法律面前的不公平;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试行已在全国推开,而影响我国适当扩大非监禁刑的重要原因是刑事立法上的不完善。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八)》)虽然对减刑、假释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但是并没有解决相关条款的悖论问题。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二、假释适用的执行障碍根据现行《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禁场所服刑期不得低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在服完最低限度的刑期后,均有资格获得一定期限的减刑或假释而提前出狱。但目前的问题在于,从减刑、假释两种奖励措施的标准来看,假释的标准高(严)于减刑,但从罪犯的角度而言,减刑出狱的好处自然大于假释,因为假释出狱后仍需以罪犯的身份在社区服刑,自由受限制,行动受约束,在假释期间如果违反监管规定还有收监的可能,如果重新犯罪还需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而罪犯减刑出狱后则成为完全自由人,不受任何强制性的制约。因此,这样的规定构成了逻辑上的悖论。下面对其加以具体说明:(一)当前刑法中的论点1.从减刑、假释的角度界定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标准是:“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1项的解释:“确有悔改表现”系指犯罪分子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形: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在执法实践中减刑分为两类:符合四方面条件的称之为“常规减刑”,另一种是“立功减刑”。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定,假释标准是:“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刑(八)》将其改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假释的标准在“常规减刑”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的解释:“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一贯表现好,确已具备了有悔改表现的四个方面的情形:不致违法、重新犯罪,或者是年老、身体有残疾(不含自伤致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可见,假释标准高于减刑标准。以此推论,某些罪犯不能获得有条件释放的假释,却可以获得无条件释放的减刑。由于罪犯出狱后是否有“再犯罪的危险”往往是多种因素所致,并不具有完全可预测性,难以确保某个罪犯假释后是否“不再犯罪”,如果再次危害社会,就会引发严格的“倒查制度,”2.不适用假释的范围和标准更广、适用范围较大假释适用对象严于减刑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从犯罪类别来看,假释并非适用于每个罪犯。我国《刑法》直接将一部分罪犯剔除在假释的适用范围之外。1997年《刑法》增加了第81条第2款作为限制假释适用对象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罪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限制假释的解释是:假释的条件是“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对‘确有悔改’没有明确的界限,较难掌握,随意性比较大,而且没有严格的程序,容易出现流弊,存在问题较多。同时还应当维护人民法院判决执行的严肃性,不能轻易减刑、假释,特别是对以暴力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及累犯,不宜适用假释。二是从适用刑种来看,减刑明显广于假释。减刑可以适用于刑法规定的所有主刑,即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假释则仅适用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少数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犯罪者不得假释)。3.按《刑法》第76条第77条规定,罪犯减刑、假释将作为罪犯的一种选择,其减刑的效果决定,在刑法中长鉴于现行刑法中假释标准高于减刑,假释适用对象严于减刑,使得假释标准与减刑标准存在着错位关系,即达到假释标准的罪犯,必须首先达到减刑(常规减刑)的标准,但达到减刑(常规减刑)标准的罪犯,未必能达到假释的标准。如果从罪犯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与其假释出狱还不如减刑出狱,因为《刑法》对假释和减刑都规定了同样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的底线(《刑法》第78条和第81条)。鉴于减刑和假释在狱中的服刑底线相同,但减刑后获得的自由度明显大于假释,一个稍有点“头脑”的罪犯自然会在两者中选择减刑。这样可通过较小的努力而获取更多的自由。标准的错位导致管理的错位,具体表现为:对“不致再危害社会”(不致再犯罪)的假释人员要进行社区监管和社区矫正,而对于不一定达到“不致再危害社会”(不致再犯罪)标准的减刑人员则不需进行社区监管和矫正。4..减刑是维护制度执行罪犯体系中部分人兼有减刑、假释制度的发达国家,往往会将减刑和假释结合适用,即罪犯虽然获得了法定幅度内的减刑,但一般是以假释或有条件释放的形式出狱。因为研究表明,罪犯从大墙之内步入社会的初期,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重犯可能性较大。出狱后的头两年是犯罪的高发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矫治和帮扶。假释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措施。而我国由于刑事立法上的缺陷,目前80%左右的罪犯是通过减刑出狱,不能将减刑和假释的方法结合适用于多数罪犯,无形中减少了一道预防犯罪的屏障。这种出狱模式的不良后果是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服刑长的)服刑人员缺乏从监狱到社区的过渡平台,导致刑释人员中重犯率增高。司法部对全国刑满释放3年内又重新犯罪的7132人进行调查发现,刑满释放后第一年内重新犯罪的占48%,第二年内重新犯罪的占32.2%,第三年内重新犯罪的占19.8%。(二)《刑法修正案》未能明确扩大假释的对象,且对第97条第2款的条文作修改《刑(八)》涉及了对减刑、假释条款的修改,但重点是解决提高重刑犯减刑、假释底线问题;对假释的标准略有修改但并没有降低。因此,减刑、假释的逻辑悖论并未得到解决。下面将《刑(八)(草案)》和《刑(八)》中涉及减刑、假释的条款作一比较:《刑八(草案)》将《刑法》第81条第1款修改为,死缓犯在减刑到20年不得再减的情况下,如果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实际执行18年以上可以获得假释。同时废除了《刑法》第81条第2款对累犯以及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禁止适用假释的规定。可见,《刑八(草案)》试图改变对这类罪犯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的悖论。令人遗憾的是,在《修正案》正式通过时却又将这些扩大假释的内容取消。正式修订稿具有如下特点:三、监狱的假释目前美国大多数州和联邦都有减刑(善行折抵)制度。然而,尽管美国大多数罪犯可以通过奖分而获得减刑,但是他们往往并不能以减刑的形式直接出狱,而是获得假释或类似的提前释放。多数罪犯在刚入狱时即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假释计划,有权向假释委员会提出假释申请,大部分申请者可获得批准。对于未被批准者,他们一是可以向假释委员会提出上诉,由假释委员会安排复议;二是经过限定的时间,可继续向假释委员会申请。类似假释的替代措施是指罪犯在刑满之前的半年左右,将其送往社区的中途住所。犯人白天可到社区劳动或学习,晚上到中途住所居住,接受监管并参加中途住所组织的矫治项目。除了假释和早期释放外,监狱本身也在发展与社会沟通的平台。20世纪初,在教育刑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开始对监狱的建筑设计进行调整。监狱逐步形成高度、中度和低度安全警戒级别,在低度警戒的监狱,有的没有狱墙和铁栅,罪犯白天可到社区劳动或学习,晚上回到监狱,目的是为罪犯创造重新适应和融入社会的条件。在加拿大没有减刑只有假释,具有假释比例高、起点低的特点。监狱押犯在服完刑期的1/6之后,就有获得日假释(白天可到社区劳动和学习,晚上回监狱)的资格;在服完刑期的1/3之后,就有获得全日假释(完全离开监狱)的资格;在服完刑期的2/3后,如果没有明显的社会危险性,一律假释(法定假释)。日本的假释率在1971年达到62.14%,1983年达到53.7%,在世界上来说也属于假释率较高的国家。新加坡大多数罪犯在监禁期满前的6个月至1年间被送到社区的居住中心和中途住所服刑,白天到社区劳动或学习,晚上回到社区的居住中心和中途住所。四、减刑、假释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全国部分法院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减刑、假释的激励功能,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发挥减刑、假释的调节功能,确保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发挥减刑、假释的回归功能;发挥减刑、假释的缓和功能,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增进社会和谐;发挥减刑、假释降低行刑成本的功能,为监狱管理机关提高改造质量拓展空间。(一)假释标准应符合“犯罪危险性较小”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原来刑法中的“不致再危害社会”,还是《刑(八)》中的“没有再犯罪危险”,都对假释标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果罪犯“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那么为什么还要对其进行假释?假释制度建立和设计的初衷就是因为罪犯从监狱进入社区后有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才有必要在出狱以后的一段时间对其进行监督考察。如果没有再犯可能性,政府没有必要浪费这笔监管矫治的刑罚资源。鉴于假释制度本身是希望通过国家执法人员对假释人员的监督考察来降低重新犯罪的风险,因此建议将“没有再犯罪危险”的表述改为“犯罪危险性较小”。在拟将罪犯假释之时,我们并不能完全准确作出没有再犯罪危险的定论。因为罪犯出狱后是否再犯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假释前的风险评估可对某犯作出不致再犯罪的评价。但是出狱后可能引发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影响出狱人的行为。例如就业问题、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家庭矛盾、突发事件等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有可能导致重犯;也有的罪犯在出狱时被认为有再犯的风险,但出狱后由于社区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社会对其给予了较多的关爱,使其原有的犯罪动机受到抑制而未再犯罪。因此,如果将罪犯仅仅看成是孤立的个人,犯罪完全出于个人意志,那么事实上就是否认了外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否认了社区执法人员工作的必要性,否认了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假释标准改为“犯罪危险性较小”的另一层含义是我国需要扩大假释,但在目前情况下尚不宜实行服刑一定期限一律假释的法定假释制度。如加拿大法律规定罪犯在服满刑期的2/3之后除特别情况外一律假释。这种做法虽然有积极意义,但必须有健全的配套措施。加拿大在长期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防范措施,建立了专门的社区刑罚执行机构并配备了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有严格规范的“社区监管流程”、高科技的监管技术设施和个性化、因人而异的监管矫治方案。而我国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虽然成绩彰显,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从上至下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好的社区刑罚的监管平台,缺乏经验的积累和制度的完善,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因此,将目前的年假释率的2%迅速扩大到绝大多数罪犯假释出狱,难免操之过急,不利于社区的稳定和罪犯的回归。笔者认为,将假释标准改为“犯罪危险性较小”是在我国扩大假释的重要突破口。但如果将假释标准进一步细化,仍然可以考虑根据罪犯服刑的期限来设立不同的标准。例如德国刑法在对假释(余刑缓刑)标准的设定上,对于服刑1/3、1/3和2/3的罪犯是有所区别的,(二)制定适当的减贫标准1.实行减刑标准《刑法》第78条规定的减刑标准分为常规减刑(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和立功减刑。但是这种减刑标准的缺陷是没有与出狱后再犯罪的可能性挂钩。笔者认为应对这一标准作如下修改:首先,将罪犯的可减刑期一分为二,例如某罪犯的可减刑期为4年,那么前半期是2年,后半期是2年。罪犯前半期的减刑标准与原来的相同,主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罪犯在服刑期间的改造积极性,同时罪犯离出狱还有一定的时间。但在后半期减刑的标准需增加一条补充规定,即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再犯罪危险性很小”的条件。作这种修改的理由是:(1)减刑标准与重犯因素挂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由于减刑出狱是无条件的释放,缺乏从监狱到社区过渡的制约条件,根据现行法律的减刑标准,减刑出狱人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大于假释人员。依此推理,既然假释标准与重新犯罪挂钩,那么减刑标准更需要与重新犯罪挂钩;(2)减刑的再犯标准应高于假释。如果在立法上将减刑的再犯危险性设定为“很小”,假释为“较小”。这样可从根本上改变假释标准严于减刑的悖论,重构我国以假释出狱为主、减刑出狱为辅的新格局。2.控制减刑、假释的标准鉴于在同等的期限内,事实上减刑的奖励高于假释,因此,刑法中减刑和假释的最低服刑期同样不低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明显不合理。建议将我国减刑的服刑底线提高,即将《刑法》第78条“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修改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三分之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五年”。而假释的幅度仍保留在二分之一。这样可体现出减刑的难度大于假释。根据这样的设计,如果某犯被判刑9年,在狱中服刑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和很小的再犯危险性那么他可以争取到不超过原判刑期三分之一的减刑期。然后在服完不低于原判刑期二分之一时获得假释,假释期为1.5年。通过严格减刑的条件和提高减刑的底线,有利于控制减刑出狱和扩大假释出狱的比例。至于“再犯罪危险很小”和“较小”的标准如何把握,笔者认为可用以下方法操作:首先,因为“很小”和“较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可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或本地实际重犯率的调研确定每年适用的比例。例如我国前几年的平均年假释率在2%-3%左右,各省市略有不同,为适当扩大假释的需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年确定了假释率不低于10%的标准。如果将假释的标准适当降低和放宽,那么各地假释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与确定比例相配套的措施是进行减刑、假释前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罪犯的历史状况、家庭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