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素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素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素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素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素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任务群学习资料《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历史背景】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进入低潮时期。当时,马克思流亡英国,并长期居住在伦敦。1856年4月14日,是厄·琼斯创办《人民报》四周年纪念日,该报编辑部邀请马克思参加纪念会。马克思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被邀请出席了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宪章派是宪章运动的参加者。宪章运动是十九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的政治运动,其口号是争取实行包括要求普选权和一系列为工人保证此项权利的许多条件的人民宪章。《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创办,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在这次宴会上,马克思作了这篇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他参加这次宴会这件事明显地表明了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同英国宪章派保持着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想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卒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复兴起来。【赏析】在这篇演讲中,马克思首先对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接着,他列举了一系列的社会奇怪现象,指出这一切的根源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也指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国家机器和上层建筑,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这亦是马克思演讲的主题——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结束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通过这篇演讲宣扬了革命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处在革命低潮期的工人阶级队伍,为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这次演讲所谈及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成为《资本论》重要的思想来源。演讲语言丰富,条理清晰,思想深刻,再加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及鼓动性。《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鉴赏马克思发表这篇演说时,离1848年那场轰轰烈烈、震撼全欧的大革命已有8年了,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离1871年大革命还有10余年),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作为亲身参加过1848年革命的马克思,在演讲中对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马克思的即席演讲(事先没有稿子。《人民报》发表的是演讲记录)语句优美,思想犀利,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他以1848年革命作为引子,阐释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革命的原因。他熟练而巧妙地运用演讲的比喻方法和矛盾方法,列举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并强调所有这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使机器、技术、科学这些“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致产生饥饿、贫困和奴隶呢?答案是只有由“新生的人”即无产阶级来掌握它们。无产阶级同机器一样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无产阶级虽然运用机器生产着社会财富,但他们却一无所有,他们不是为自己而生产,而是为他人、为一小部分剥削者资本家阶级生产。无产阶级形式上是与机器结合的,但实质上他们却不拥有机器,他们是与生产资料脱离的,同时他们也不拥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权,他们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奴隶。无产阶级只有行动起来,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剥夺剥削者,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现存的国家机器和上层建筑,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结束社会的不公平,从而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觉醒和奋起之日便是资本主义丧钟敲响之时。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而无产阶级则是资本主义死亡的执刑者。马克思通过语言丰富、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的演讲,宣传了革命的理论,为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从思想上理论上作了准备,极大地鼓舞了处于两次革命高潮之间、正积蓄力量准备向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发动新的伟大革命的广大工人阶级。马克思的这些关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思想,以后在《资本论》中进一步作了详尽而系统的阐述。马克思的这篇演讲堪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虽然演讲的理论色彩很浓,思想非常深刻,但表达的形式却新鲜生动、脍炙人口。整篇演讲不过千余字,但多处巧妙而贴切地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这就容易使听众自始至终兴趣盎然、聆听不疲。马克思历史评价尺度重点的转换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即马克思生活的中年时期,也是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两个方面的结合评价历史进步的。首先,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严重背离。他在1856年4月14日发表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他认为:一方面,从历史尺度来看,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从价值尺度来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了人的异化、价值贬损和道德沦丧,阻碍了人的解放和发展。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退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背离,只有通过先进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其次,马克思从全人类的发展与人类个体的发展的关系说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李嘉图把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作为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的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因为“为生产而生产无非就是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思想不仅在科学上是诚实的,而且从他的立场来说也是科学上的必要。对李嘉图来说,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究竟是毁灭土地所有权还是毁灭工人,或者是造成工业资产阶级的资本贬值,这是无关紧要的。“如果说李嘉图的观点整个说来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只是因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生产的利益,或者说,符合人类劳动生产率发展的利益,并且以此为限。”西斯蒙第带着伤感主义的情绪责难李嘉图,并且认为,“为了保证个人的福利全人类的发展应该受到阻碍,因而,举例来说,就不能进行任何战争,因为战争无论如何会造成个人的死亡”。马克思认为,西斯蒙第不理解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整个人类的发展,要靠牺牲一部分个体,甚至牺牲整个阶级和民族为代价。只有人类的一部分、而且是优秀的部分首先发展起来,才符合整个人类发展的利益,才能带动整个人类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西斯蒙第的“这种议论,就是不理解: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因为在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是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这种种族的利益同时就是这些具有特权的特殊个体的力量之所在”。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剩余价值理论(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尽管《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再现,但是狭义地理解《资本论》,它首先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剩余价值,第四卷始终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是《资本论》的精髓”。另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但是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而是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思想。尽管如此,马克思首创价值范畴,并且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弥补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缺陷,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因为他把剩余价值的研究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在此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的种种错误认识都得以澄清,因此,“这一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也以此为中心而发展起来了”。(二)“剩余价值”首次提出是一次经济学研究中的术语革命。企业家获取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属于现象层面的剩余价值,但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剩余价值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属于本质层面的东西。对比,马克思指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有现象层面引入到本质层面,把剩余价值当作一个纯粹的东西,也就是剩余价值的一般,而不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带来剩余价值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之所以如此,马克思指出:“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地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因为资本家只关注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实际上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不言而喻,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作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作是永恒的最终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说:“实际上,我开始写《资本论》的顺序同读者将要看到的顺序恰恰是相反的”。正是在充分研究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说:“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我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1961—1864年经济学手稿》完成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的写作,是真正创作《资本论》的开始,由此这部经济学巨著命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是一个副标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集中在《资本论》前三卷,主要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马克思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揭示资本的本质,从而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区分工人劳动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阐明反映反映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第三,马克思分析生产价值的基本方法,揭示资本家家中剥削工人的手段,从而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及其本质,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奠定基础。第五,马克思揭示剩余价值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关系,提出年剩余价值率,建立剩余价值与流通的关系。第六,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和分配形式,阐述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地租、利息等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为辨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他们经济学说中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他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矛盾和罪恶,还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批判、继承并改造了空想社会学说为基础,批判、继承并改造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要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的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的建设者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1844年8月,马克思在巴黎会见恩格斯,他们合写了《神圣家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资本主义必被共产主义代替的道理。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初,他们应邀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成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他与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随着《宣言》的发表,科学共产主义随着诞生。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拟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1850年,马克思经济陷入困难,恩格斯重新回到经商之路,用赚来的钱支持马克思的生活与研究。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再此与马克思并肩作战。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停下自己的研究,为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整理第2卷与第3卷,用了12年的时间方才完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革命事业的基础上的,是最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墓前静悄悄时统宇与伦敦泰晤士河畔若干著名景点游人的摩肩接踵相比,马克思墓的所在地海格特公墓显得出奇地安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清。前段时间我到伦敦,在马克思墓前停留的约半个小时里,与我们一起留连忘返的只有一位土耳其姑娘。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很奇怪的念头:怎么就不见以扫货和广场舞威震世界各地的中国大妈呢?是什么情况妨碍了她们本应前来的脚步?是拜谒马克思墓不再是英国之行的标配,还是4英镑的门票?我本科时上的是哲学系,号称马克思的弟子。从大三开始,《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就成了艰深难啃的专业课。于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成了我的最爱,一是因为这篇悼文短小精悍,二是字里行间不见悲情只有热情和激情。也因此,在马克思墓前流下两行清泪,对我来说不仅是情结,更是心病。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光怀旧,更有发现。重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个40年前自己忽略的重要细节被“新闻专业主义”发现——“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为什么恩格斯没有列举诸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煌煌巨著,却在惜墨如金的讲话中如数家珍地列举了马克思所参与创办的报纸?还是恩格斯给出了答案:“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在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大思想家、大学者中,能有如此密集而丰富的新闻活动,马克思堪称举世无双。静悄悄的马克思墓前,我和朋友饶有兴味地说起这样一件事:1971年,“9·13”事件后,毛主席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大唱两首歌——《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广播里反复播送列宁一篇鲜为人知的悼文《欧仁·鲍狄埃》。或许是童年的记忆总是难忘,我至今还能背出列宁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语言:“1887年11月8日,巴黎的工人把欧仁·鲍狄埃的骨灰送到拉雪兹神甫公墓,在那里埋葬着被枪杀了的公社社员。警察夺取红旗,组织殴打。无数的人群参加了这次没有宗教仪式的葬礼。四面八方都在高呼:‘鲍狄埃万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浩繁卷帙中,有三篇悼文极具特色且颇有魅力。除了我们提到的以上两篇,还有人们更加熟悉的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年轻的朋友不妨闲来做个实验:多少年后,当自己有把年纪的时候来次重读,一定会既有新知,更有新悟。两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一个节目录制,5期节目的选题中有一期十分抢眼——《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培养工程。制片人怕我不适应,一再解释这是命题作文,没办法。我对她说:“我爱说这个,我就爱说这个,强项啊!”我是怎么说的呢?中心论点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尾有一句名言:“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你可以质疑马克思的观点,但你没有理由怀疑马克思的人格。马克思的学说的真理光辉和他的人格的人性光芒交相辉映,冲破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不仅有对社会的科学透视,更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思想的传播力和人格的感召力高度统一完美,马克思做到了。马克思是不朽的!一笔千秋,后人心间。科学思想的伟力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去年秋天在伦敦拜谒马克思墓的情景。海格特公墓是伦敦最大的公墓之一,占地约15万平方米。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园,沿小径前行不远,是一座高约3米的花岗岩纪念碑。英国皇家雕刻学会前主席劳伦斯·布莱德肖雕刻的马克思铜质头像安放在碑顶。头像造型逼真,头发蓬起,目光如炬,美髯浓密,栩栩如生。墓碑两侧各有一个雕花青铜环。纪念碑正面刻有几行镏金大字,上面写着《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座墓是1956年由英国共产党集资、在海格特公墓的醒目位置为马克思重建的。据说墓碑是从原来位于海格特公墓深处的墓地迁移而来,现移至公墓东园,离入口较近,也较宽敞,便于各国拜谒者瞻仰。恭敬地伫立在马克思墓前,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国际歌》的声音:“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凝视着铜制的马克思头像,浮想联翩:正因为1818年5月5日在德国特里尔诞生了马克思,才有了世界上第一份红色宣言《共产党宣言》,才有了与各种宗教信仰迥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才有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才有了苏联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才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伫立在马克思墓前,我不禁想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千古传诵的悼文。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在3天后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深情、精辟的讲话。他这样评价马克思: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列宁则充满激情地盛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正是这种真挚纯洁和高尚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及其理论和实践。进入公墓大门时,守墓人递给我们一本介绍马克思的小册子——《卡尔·马克思,从特里尔到海格特》。小册子上,有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为马克思夫妇和女佣海伦写的墓志铭。读着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了马克思幸福和睦的一家人,全力支持马克思以毕生的精力、超凡的智慧、睿智的眼光、刚强的毅力,挥动犀利的“手术刀”,从解剖社会常见的“商品”和“剩余价值”入手,写作不朽的《资本论》的情景。守墓人告诉我们,前来拜谒马克思墓的游人络绎不绝,尤以中国人、俄罗斯人和德国人最多。伫立墓前,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不朽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0世纪80年代末,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便喊出了“马克思没有死,他还活着”的口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喊这个口号的人更多了。“马克思热”正在全球兴起:《资本论》热销,“重读马克思”掀起热潮。这无疑是对马克思最好的告慰。在我心中,这座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墓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依然闪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正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以自己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青年有梦想有责任,国家有希望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北大,习近平参加了师生座谈会,认真听取青年学生发言,与他们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给青年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习总书记的句句良言,在广大师生中和网上网下,立即引发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无论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理想抱负和价值取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青年逐梦奋斗的加油呐喊尤为响亮。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拨云见雾,给青年群体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方法;润物无声,也说到了万千学子的心坎上。一句句嘱托,既高屋建瓴也平实明畅,更像是一个长辈的谆谆教诲,娓娓道来,饱含期望。今天这个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异彩纷呈、人生选择丰富多元……与过去相比,今天的青年人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选择去施展才智。当然,也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诱惑与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才更要重申理想信念的重要,胸怀家国踏实奋斗的宝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每一个青年,都应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此,青年心中才有阳光,眼里才有远方,脚下才更有力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党和国家也时时在为每一个青年的奋斗保驾护航。近几年来,一系列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方便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落地生根。揆诸现实,青年大学生虽然面临着某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烦恼,但与过去相比,他们在求学、深造、实习、晋升、落户、迁移和流动等方面,也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和实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更要志当存高远,“同人民一起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新平台、新机会,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担当。不惧艰难,不畏风霜,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年的奋斗更显分量。青年一代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才能把好人生的“方向盘”,在逐梦的路途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2018年5月4日,人民网)恩格斯1820年Il月28日,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巴门城里有许多纺纱厂和纺织厂,恩格斯的父亲是一家棉纺厂的老板。他虽然到过欧洲不少国家,见识过各种事物,但思想很保守,笃信上帝。他希望恩格斯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对儿子管教很严。见到恩格斯看“闲书”,他就毫不留情地打骂。14岁那年,恩格斯在巴门小学毕业j父亲随即送他到与巴门邻近的爱北裴特去上中学。这是一所理科学校,父亲指望恩格斯能在那里学好数学,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才,将来跟自己一样当老板。恩格斯学习很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父亲非常高兴。两年后,父亲收到了中学校长的一封来信。信中一方面赞扬恩格斯学习勤奋,一方面说他不信奉上帝,甚至公开发表对上帝大不敬的言沦。父亲很生气,最后作出决定:让恩格斯弃学经商。这是1837年发生的事,当时恩格斯不过17岁。恩格斯停学回家只有一个星期,就被父亲安排进他的营业所当办事员。一年后,又转到一个朋友的公司里供职。他渴望学习哲学、文学和历史,对做生意毫无兴趣,因此他一面刻苦自学,一面考察工人生活状况。1841年,恩格斯21岁了。按照征兵法的规定,他必须服义务兵役。恩格斯选择了去柏林当兵,并被分配在炮兵队服役。他趁此机会研究军事,很快成为一名炮手;同时又时常抽空到柏林大学听课。柏林大学有位哲学教授,名叫谢林。他在讲课中一再鼓吹上帝创造一切,并且认为这就是科学。恩格斯针对他的谬论,写了几篇文章,对他反动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后来为了听课和学习的方便,恩格斯向营里申请搬出兵营,在外面租了一个房间。当然,各种训练他还得参加。服兵役的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842年秋,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英国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一家工厂去任职。途经科伦时,他前去拜访正在主编《莱茵报》的马克思。在这以前,两人曾经多次通信,这次一见如故,从而使他们日后创立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曼彻斯特住了近两年,恩格斯决定回到祖国去。他渴望和马克思再次会面,决定舍近求远,经法国绕回德国。因为这时马克思已不在科伦而迁到巴黎了。这两年来,他们没有中断过书信来往,但要谈的事和问题还是那么多。见面后不久,两人就合作写成了《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后来,恩格斯又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文献,一起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重建了它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并且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统治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50年秋,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做生意是他最讨厌的,但这次却是他主动前去的,而且时间长达20年。此中原因,主要是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处于贫穷状态中的马克思,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这20年间,恩格斯几乎每月给马克思寄钱,并且几乎天天同他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同时他还参加革命实践活动,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著名的《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就是在他重返曼彻斯特后不久完成的。1870年9月,恩格斯终于结束了曼彻斯特的商业活动,移居伦敦。他就住在离马克思家不远的一个寓所。从此,两位战友常在一起研究各种问题,指导各国的革命斗争。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他又写成了著名的《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成为后来列宁所说的“每个觉悟的人必读的书籍”。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朋友们看到他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都劝他出门旅行、散散心。可是恩格斯决定,什么地方都不去。他要留在伦敦,整理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的后几卷,并且认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老战友最好的纪念。恩格斯知道,要整理这部遗稿,显然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他并不考虑这些。他放下自己正在写作的《自然辩证法》,全力投入了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1885年7月,这部著作正式出版,,由于工作难度大,加上恩格斯同时要担负其他许多工作,第三卷一直到1894年才正式出版。为了整理出版马克思的宝贵遗著,恩格斯前后花了12年时间。这是他晚年给予国际工人运动最巨大的理论援助。《资本论》第三卷出版的那年,恩格斯已经74岁了。他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计划做很多工作。其中的一项,就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可是1895年春天,他患了致命的食道癌,再也无力完成这项工作了。同年8月5日,这位为创立马克思主义而战斗了一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与世长辞了。恩格斯在服兵役期间1841年9月底,二十一岁的恩格斯离开故乡德国莱茵省巴门市,到柏林去服为期一年的兵役,被编在库普费尔格拉本广场的第十二炮兵连当炮手。服役开始时,紧张的部队生活,单调的军事训练,曾使恩格斯精神上感到深受压抑而不愉快。但他这种情绪很快就得到了扭转,因为他希望学到一些军事知识,以便有朝一日为人民进行斗争时能用得上。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所以在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了普鲁士的军事“奥妙”,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炮手。同时,他还认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仔细地研究了军事技术,从而对军事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把军事科学作为他以后深入研究的对象,这就为他后来创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指导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49年德国革命时,他还亲自参加和指挥过一次战斗实践,并出色地带领一队人马袭击了敌人的军械库,把缴获的武器分发给起义者。1850年他迁居英国曼彻斯特后,更长期地系统地研究了军事科学,写了许多有名的军事著作,如:《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一八五二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反杜林论》以及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美国新百科全书》写的许多军事论文等等。马克思对恩格斯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成就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最著名的无产阶级军事专家,并说今后在制定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时,曼彻世界斯特的“总参谋部”将在一切军事问题上作为精通业务的顾问。列宁更把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视为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不止一次地号召无产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党向恩格斯学习军事。为了努力增进自己的知识,为了参加未来的战斗,恩格斯还在军事训练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当时的柏青林大学是“知识分子的大本营”,是“思想斗争的战场”,各种思想学派别在这所大学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恩格斯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论文战。他在听完谢林讲授的《启示哲学》后,一连写了《谢林论黑格选尔》《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的哲学家》等三篇批判谢林的哲学论文。揭露谢林是在为基督教辩护,是在放肆地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妄图把哲学再度降为“神学的奴婢”。这三篇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论文,轰动一时,许多人都猜测这些作品一定是某某“博士”或“名人”写的,可他们连做梦也未想到,这些文章却是出自一个年青的志愿兵之手。在服役后期,恩格斯还写作诗歌和文学评论。一八四二年四月,他为了回击普鲁士封建反动势力的围攻和反扑,写了一篇题为《横遭180迫害又奇迹般获得解救的圣经》的叙事诗。接着,他又写了文学评论《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这些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反映出恩格斯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写作这些作品只是为了参加战斗,他无意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学大师。对恩格斯来说,这短暂的一年,不仅是他学习军事、学习哲学和初次参加论战的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