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1.下列文言文翻译和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B.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义,适宜。
C.载舟覆舟:语出《荀子》,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皇帝。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杀尽,至少也要用刑罚。2.下列对教材相关文言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说服秦国撤军,解决了郑国的困境。
B.《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都属于史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C.《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善取譬设喻,因势利导。
D.《促织》中魂化促织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情节,属于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写法。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4.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叙事的模式石昌渝①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叙事者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小说世界的种种作出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价值判断,总是要采用某一种叙述的方式。叙事者或者以第三人称,或者以第一人称。他可以是纯客观的叙述,叙事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透过情节结构和风格技巧表达出来。也可以是主观的叙述,叙事者。他可以选择全知的视角进行叙达,叙事者不但知道任何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干什么,而且知道任何人物的内心隐秘;也可以选择限知的视角进行叙述,叙事者只能讲述作品中人物能够被闻见的言语举动。叙事模式按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三类:[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主观叙述,客观叙述;[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②第一人称叙事模式指叙事者参与故事情节,甚至是故事的主角,“我”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和事件进程中自身的认知过程。第一人称由于标榜为“我”的经历,常常获得一种令人信以为真的效果。但是,第一人称只能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不能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
③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不参与情节,也就是说不在故事中充当任何一种角色,他只是故事的局外人、旁观者,他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叙事者可以在叙述中插进自己对人物情节的解释和褒贬,也可以把褒贬隐含在情节结构和各种隐喻象征之中,让读者去做判断。
④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者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和无处不在,时空可以自由翱翔,可以描述任何隐秘的角落,然而这种叙事的灵活程度也必须付出代价,倘若不小心翼翼地把握真实性原则,就很容易被指为偏离真实的主观任意编造。小说创造的世界固然是虚构的,是一种幻象,但作为小说就必须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是真的,让读者暂时离开现实红尘踏入小说世界。
⑤在作者、故事和读者的关系中,作者可以不隐蔽自己,在叙述中出头露面进行解释和评论,使读者在接受故事的同时始终感到有一个讲述者的存在。这是主观叙述。另外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将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发生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接受故事的时候忘记了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这是客观叙述。
⑥叙述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作者叙述的方式,并非说客观叙述就意味着作者对他描叙的人物和情节抱着一种超然于是非之外的客观态度。任何一部小说都是有倾向性的,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叙述中渗透着自己的美学评价,客观叙述只不过将自己的评价隐藏在情节结构和隐喻象征中,让读者通过情节自己去领悟而已。
⑦主观叙述是古代白话小说常见的叙事方式,叙事者在讲述前后往往都有开场白和收场语,在主要故事的叙述中常常中断情节插入叙事者的诠释或评论,作者在这个时候直接与读者对话。
⑧客观叙述的叙事者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都决不中断情节站出来说话,故事就像实际生活那样一幕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感觉有一个叙事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之间。
⑨小说叙述故事还有视角的问题。人物内心活动看不到,只能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和某个隐喻象征的画面来表现;抽象的东西,如人的品质、思想,某个事物的意义等等,只能通过具象的画面来表现。作品某个人物的性格品德和内心活动,是作品中其他人物不能看到和知晓的,作者却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很随便地就揭示了出来,这就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可以把真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知道的东西讲述出来,作者的确方便和自由,然而却带来是否可信的问题。
⑩限知视角更接近电影镜头,它的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叙事者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叙事者不断变换由小说人物承担的观察主体,来达到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叙。叙事者不能自由进入处在被观察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披露无遗。3.第①段画线句是对“客观的叙述”特点的揭示,根据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主观的叙述”的特点。4.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便于作家全方位描述人物,无论怎样都能永葆真实。
B.客观叙述,即作者对所写人物抱着完全超然物外的客观态度,可保公正。
C.全知视角的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便于作者自由表述,但可信性存疑。
D.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品质很难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或具象的画面来表现。5.根据本文提供的叙事知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对指定情节进行评述。
【案例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林黛玉窗外听见怡红院内宝因史湘云说“经济”一事与史湘云险些“翻脸”,观察主体是林黛玉。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恐致劳怯之症。”我为的能;为我知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点评1】这段文字以林黛为观察主体可以理解为以林黛玉的口吻进行①______人称叙述,这种叙事,可以自由表白心迹,但不可以②______。
【案例2】《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自苏州来到京城,运河上岸,一路都是林黛玉眼中所见,宁国府、荣国府的豪门气象,进门以后,如何下轿,众人如何服侍,正房大院如何,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叙的。接着写亲戚见面,观察主体仍是林黛玉。记叙中含有黛玉的品评。行文往下,观察主体又转移到众人身上,“众人览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点评2】以上属③______视角叙述。这种视角也可以不断变换观察主体,好处是④______。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离别邬峭峰①我有个弱项,害怕离别。明知那种难过总会淡去,却依然害怕。四五岁时,和邻居家的客人,一个远道而来的小女孩告别后,居然会抑郁多日。1967年,随母亲在农村的干校过暑假,她要出差,只得放我独自过一周。这让七岁的我乐疯了,就为无人管束的自由七日。那是记忆中,唯一暖色调的离别。
②1985年,我将一人上路,出发去天山南麓工作。出发前一晚,我从住处特地去父母家道别,还和家人喝了酒。父亲做了几点嘱咐。我与父亲商定,不需要任何人送行,包括他。第二天,火车是清早六点多发车。我背负行囊,在“上海火车站”几个红色大字下,排队由室外走入室内时,瞥见父亲在几十米开外一个幽暗处,抽烟看着我。他吸口烟,脸部就被烟头带红一下。父亲的出现,让人不知所措。我没去回应,不太情愿风萧萧兮的壮士感,一下被离别的愁肠缠绕。此外,我若向父亲跑去,他应该既巴不得,又很尴尬。我刚打算向他挥手致意,又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走了几步,我还是回头去看了,他已被人流淹没。
③列车呼啸向北,我在往事回溯。父亲性烈,说话永远动用最重的分量,每个无趣结局,都在意料之中。我从小不太愿和他交流,就为躲过难以抗击的语言压迫。待我的智力及骨骼逐渐成人化,唇间茸毛一如黑色战旗飘荡,父子开始形成各自的气场。毕竟有基因组纽带相缠,父子间的识破,相对不难。台面之上,子为尊卑有序而收敛,父因血亲之爱而宽宥。然而,父子这种男性关系里的对手感。注定要在血缘以外,搭建某种存在形式。至此,我们双方的出招,隐约像两个帮派的大佬,比以前要考究,以免被对方轻蔑。
④规避和父亲这类性格的男人对话,他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他刚烈于外,我执拗在内:硬碰硬的下场,是大家都留有撞痕。自我有记忆,父亲就强势。少年后,我向父亲的挑衅,始于一些试探,伸缩灵活,步步为营。父亲年事渐高,暴烈的曲线是下滑的。
⑤仰躺在列车中铺,眼前有一个画面。那是大学毕业后,我从家里搬出去住,要带走一只老旧的三人沙发。那只沙发死沉,我一上手似有不祥之感。我和父亲各抬一头,在托举上一辆皮卡的当口,在二十分之一秒之内,父亲和我的臂力都绷不住了。先松脱手的那个人,手脚会下意识联动,一跳而避过被砸。而后松手者,是力有不逮而不自觉滑脱,腿脚常来不及反应。当我们涨红脸都想顶住的那个刹那,沙发的一端,从我的手里脱离,接着便是父亲“啊”了一声,他托不住的沙发那端,砸中他的小腿。疼得他几乎就要破口大骂,但还是选择扑在沙发背上,以扛过最疼的那几秒,他硬是不出声,冷汗直冒。那年父亲五十多岁,还算壮实。相信,在那个二十分之一秒的顽强抬举而就快失手时,保护儿子的本能,让他比我多坚持了那么一瞬。我极为惭愧,恨不得砸到的是我,哪怕砸断我的筋骨。事后看,我应该手头颈肩并用,以殊死之心顶住。我的松懈,就因下意识中,对彼此的怜惜不如父亲坚决。这种事情,在父子之间,不会重复了。这个画面,再次串联起刚刚离别的场景,合着列车行进的节律,放大了伤感。
⑥火车站的这个离别,在此后二十余年中,父子都没有再提起。
⑦还有比时间的列车更快的吗?在它喧嚣的行进中,新生及凋谢高速轮替。若问,此生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就是把带我来人间的父母,亲手送还生之彼岸。仿如他们翻开了一册书,由我轻轻合上。这对大千世界无足轻重,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有简白而完整之美。
⑧父亲是患肺梗阻去世的,上午还极清醒,下午就走了,护士示意我上前。我托住父亲的下颏,让他的脸在告别尘世之际,定型周正。这有隐喻意味,像是父亲交由儿子来完成雕塑自己的最后一笔。我捂紧父亲的下颏,久久没有松手,感觉到一块肉体由温热变向冰凉。
⑨童年,我睡在父亲身边,他喜欢用一条腿横跨我的身体压住我。我不明白他其中的乐趣,是他想借这个动作,获得男人拥有儿子的一种真切质感?还是他下意识里,想锁住父子必然的失离?此刻,是我和父亲身体的最后触碰。不再像幼时,以为父亲就是一匹马,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
⑩送别父亲,充满歉疚。那些因失度、自我、僵直、小器、不妥协,造成对父亲的伤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害,已无法弥补。忽然明白,不要以为他是你父亲,他就那么容易消化你的不敬。恰恰相反,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在乎的,很可能就是自己儿子的评判,包括那些散见于日常的、以态度为语言的评判。成年男人在受到批评时,常会反过来贬低对方,以寻获平衡。但是,他们唯独不舍得,将这一手段用在自己儿子头上。6.分析第②段“我”“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的心理活动。7.分析第⑤段“放大了伤感”的原因。8.以第③段或第⑧段为例,赏析本文情感表达上“节制、含蓄”的特点。9.文章以“离别”为题写父子关系,如果将标题改为“我和父亲”是否更合适,为什么?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岳飞论良马》)[注]①介:披甲。②褫:解脱。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义,设为①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②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③养千钟④,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注]①设为:宣称。②毕:完毕,终了;这里指已经做过某事的情况。③訾(zī):资。④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力裕而不求逞______
②高宗称善______11.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足以共衣食______
A.共同
B.通“供”,供给
C.通“恭”,恭敬
D.合计
②吾既亡以教化子孙______
A.死亡
B.流亡
C.通“无”
D.通“忘”12.将《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13.对《岳飞论良马》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B.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C.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D.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14.比较三篇文字,填写下面表格。原文材料说理方式《岳飞论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①______《请以赐金买田宅对》②______直接论证《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③______15.第一、第三两篇文章皆含讽喻之义,试分析之。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青青水中蒲三首〔唐〕韩愈其一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其二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其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16.对上面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首诗以“蒲”自比,以“鱼”比“君”,抒发夫妇离别之情。
B.第二首诗说蒲草常居水中,而浮萍漂泊无定,比喻夫妇不能相守。
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
D首诗巧用比兴,语言浅近而意韵深远,有汉魏六朝乐府之古风。17.三首诗都是韩愈寄赠妻子的作品,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拟写妻子思念自己,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8.按要求填空。(1)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______,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使天下之人,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杜牧《______》)(3)苏洵《六国论》总结六国破灭的教训时指出,“为国者”要避免“为积威之所劫”,当“并力西向”,且须“______,______”。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19.写作。
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
有人说,处处忍让,会导致失去朋友。
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文体;(3)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D.“杀人如不能杀尽,至少也要用刑罚”错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应是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2.【答案】B【解析】B.“都属于史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错误,《鸿门宴》选自《史记》,《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分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正确选择。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
3~5.【答案】略、C、第一,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限知,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披露无遗【解析】(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客观的叙述”和“主观的叙述”的特点相反。
划线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透过情节结构和风格技巧表达出来”揭示了“客观叙事”的特点,因此从相反的意思可写出“主观叙事”的特点,“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相反的意思是“把自己显现出来,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透过情节结构和风格技巧表达出来”相反的意思是“让自己的倾向带着某种情绪因素直接表达出来”。
(2)A.“无论怎样都能永葆真实”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然而这种叙事的灵活程度也必须付出代价,倘若不小心翼翼地把握真实性原则,就很容易被指为偏离真实的主观任意编造”可知,第三人称叙事不小心则会失真。
B.“即作者对所写人物抱着完全超然物外的客观态度”错误。原文第⑤段说的是“并非说客观叙述就意味着作者对他描叙的人物和情节抱着一种超然于是非之外的客观态度”。
D.“很难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或具象的画面来表现”错误。根据原文第⑨段“抽象的东西,如人的品质、思想,某个事物的意义等等,只能通过具象的画面来表现”可知,文中没有说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或具象的画面来表现很难,选项内容无中生有。
故选:C。
(3)根据材料“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等人称可以看出,本段文字以林黛为观察主体可以理解为以林黛玉的口吻进行第一人称叙述。
根据原文第②段“第一人称只能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不能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可知,第一人称叙事的弊端是不能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
根据材料“一路都是林黛玉眼中所见”“观察主体又转移到众人身上”可知,本段文字属于限知视角叙述。
根据材料“叙事者不能自由进入处在被观察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披露无遗”可知,限知视角的好处是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披露无遗。
答案:
(1)把自己显现出来,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带着某种情绪因素直接表达出来。
(2)C
(3)①第一;②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③限知;④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披露无遗。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有关内容,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1)从“我与父亲商定,不需要任何人送行,包括他”“父亲的出现,让人不知所措。我没去回应,……一下被离别的愁肠缠绕”可知,我本来想与父亲打招呼,因为我对离别是有些伤感的,但又怕违背自己不要别人送别的承诺;
从“我若向父亲跑去,他应该既巴不得,又很尴尬”“不太情愿风萧萧兮的壮士感”“我刚打算向他挥手致意,又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可知,我也怕父亲尴尬。所以,狠了狠心,最后决定径直朝里走。
(2)对于第⑤段“放大了伤感”的原因,从文中“我的松懈,就因下意识中,对彼此的怜惜不如父亲坚决。这种事情,在父子之间,不会重复了。这个画面,再次串联起刚刚离别的场景,合着列车行进的节律,放大了伤感”可知,通过搬沙发这件事,我知道父亲在内心中对我的深厚的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空的转换,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再次发生了。而在我上火车前,曾看到父亲去火车站为我送行,我却没有与父亲打招呼,错过了一个父子间相互表达情感的机会,想到这些,我感到有些后悔,这加重了我内心的伤感。
(3)对于本文本文情感表达上“节制、含蓄”的特点,可以从语言风格和情感抒发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语言风格上,从“我没去回应,不太情愿风萧萧兮的壮士感,一下被离别的愁肠缠绕。此外,我若向父亲跑去,他应该既巴不得,又很尴尬。我刚打算向他挥手致意,又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我和父亲各抬一头,在托举上一辆皮卡的当口,在二十分之一秒之内,父亲和我的臂力都绷不住了。先松脱手的那个人,手脚会下意识联动,一跳而避过被砸。而后松手者,是力有不逮而不自觉滑脱,腿脚常来不及反应……相信,在那个二十分之一秒的顽强抬举而就快失手时,保护儿子的本能,让他比我多坚持了那么一瞬。我极为惭愧,恨不得砸到的是我,哪怕砸断我的筋骨”等表述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自然淡雅、含蓄细腻,没有用带有强烈情感的词语,但读者能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出父子间的深情。同时,作者在叙述时不吝笔墨,工笔写意蕴。
在情感抒发方面,作者并没有将感情全部抒发出来,而是含蓄而有节制,在节制中蕴含着更深的情感诉求。如写到为父亲整理遗容的情节。“我托住父亲的下颏,让他的脸在告别尘世之际,定型周正。这有隐喻意味,像是父亲交由儿子来完成雕塑自己的最后一笔。我捂紧父亲的下颏,久久没有松手,感觉到一块肉体由温热变向冰凉”,没有撕肝裂肺的表达,但作者的哀痛蕴含在看似平淡的表述之中,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4)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重点写了与父亲的两次离别。一次是去外地参加工作,虽然说好全家都不去送行,但父亲还是去了火车站。作者虽然没有与父亲打招呼,没有完成形式上的送行。但在精神上,作者非常看重父亲的这一行为,他知道父亲对自己的爱有多深。“这个画面,再次串联起刚刚离别的场景,合着列车行进的节律,放大了伤感”。
第二次是父亲去世,作者送别父亲,替父亲整理遗容,“我托住父亲的下颏,让他的脸在告别尘世之际,定型周正。这有隐喻意味,像是父亲交由儿子来完成雕塑自己的最后一笔。我捂紧父亲的下颏,久久没有松手,感觉到一块肉体由温热变向冰凉”,通过克制的笔调,表现出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眷恋。所以,用“离别”作为本文的标题,既体现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而“我和父亲”则是表明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是任何有意义、我印象比较深的事,这一标题过于泛泛,既没有突出文章内容重点,也没有突出文章的主题。
所以,文章还是以“离别”为标题更好。
答案:
(1)想与父亲打招呼,因为我对离别是有些伤感的,但又怕违背自己不要别人送别的承诺,也怕父亲尴尬。所以,狠了狠心,最后决定径直朝里走。
(2)想起父亲对我的爱,而这种父子之间的爱不可能再重复,再加上刚才我没有和父亲打招呼,错过了父子间最后的告别,所以我的伤感更加强烈了。
(3)语言风格上,自然淡雅、含蓄细腻,用工笔写意蕴,情感抒发含蓄有节制。
(4)将标题“离别”改为“我和父亲”不合适。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是以“离别”为故事的主线,“离别”也是文章的主题。主要写我与父亲的两次离别,一次是去外地工作,一次是父亲去世。而“我和父亲”的标题过于泛泛,既没有突出文章内容重点,也没有突出文章的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找出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抓准题干中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相应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在对比中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0~15.【答案】施展,显示,好、B,C、略、C、比喻论证,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类比论证、略【解析】(1)①逞:施展,显示。句意:精力充沛却不施展一时之勇。
②善:好。句意:高宗说“好”。
(2)①共:通“供”,供给。句意:就足够供给他们饮食穿戴。
故选B。
②亡:通“无”,没有。句意:我既然无法教化子孙。
故选C。
(3)“所以”,用来……的;“乐”,愿意;“飨”,共享;“尽”,度过。译文: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
(4)句意: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像就要死去那样。
“未”为否定词,修饰“安”,二者一起做“揽辔”的谓语,“未安”内部不能断开,排除A;“疾”修饰“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力竭汗喘”是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5)①处,《岳飞论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运用了比喻论证。
②处,《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采用直接论证,直接亮明观点,强调赐金买田宅的坏处。
③处,《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意思是,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这是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运用了类比论证。
(6)《岳飞论良马》,那“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逞强”的骏马,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抱负远大,能担当重任的贤才。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实际上就是急躁冒进,轻举妄动,目光短浅的庸才。岳飞表面上在论马,实际上是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讽劝宋高宗要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田骈声称“设为不宦,而愿为役”,可实际上他却“訾养千锺,徒百人”,“而宦过毕矣”。邻女的形象戳穿了田骈,田骈的形象戳穿了更多的伪君子。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讽刺了阳奉阴违、自命清高、虚伪透顶的人。
答案:
(1)①施展,显示
②好
(2)①B
②C
(3)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
(4)C
(5)①比喻论证
②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③类比论证
(6)《岳飞论良马》,岳飞表面上在论马,实际上是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讽劝宋高宗要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讽刺了自命清高、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参考译文:
宋高宗从容地问岳飞:“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数斗洁净的小豆,要喝一斛清澈的泉水。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施展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像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说“好”。(《岳飞论良马》)
我难道年迈昏庸,不顾子孙吗!我想到,我家原本就有土地房屋,让子孙们在上面勤劳耕作,就足够供给他们饮食穿戴,过与普通人同样的生活。
如今再要增加产业,使有盈余,只会使子孙们懒惰懈怠。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无法教化子孙,就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产生怨恨。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钟,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表格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本讽喻意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6~17.【答案】C、【解析】(1)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错,第三首仍是写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故选:C。
(2)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第二首仍言离情,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答案:
(1)C
(2)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
①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②第二首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③第三首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
④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译文:
其一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游嬉着一双鲤鱼。
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我在这里和谁一起共居?
其二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反不如。
其三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很短小不得伸出水。
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远行的人离我有千万里。
赏析: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8.【答案】【小题1】其言不让【小题2】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小题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解析】故答案为:
(1)其言不让(重点字:让)
(2)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重点字:赋)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重点字:赂)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9.【答案】忍让与友谊的平衡之道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忍让的时刻。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处处忍让可能会导致失去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回想起我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固执己见的孩子。无论是与同学们还是与家人相处,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并不懂得退让和包容。因此,我往往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一些宝贵的友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明白了忍让在维系友谊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我结识了一位非常好的朋友小李(化名)。小李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人。每当我们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调料市场投资协议
- 文化节庆合作协议
- 室内装饰色彩选择协议
- 绢纺和丝织的绿色组织与管理考核试卷
- 聚苯并噻吩共聚物纤维单体制备考核试卷
-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考核试卷
- 稀有金属加工质量改进项目评估与验收标准制定考核试卷
- 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 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护患沟通技巧课件
- 2025-2030中国干燥剂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环保安全知识课件
- 比例尺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氩弧焊基本知识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修订解读
- 中职语文教学大赛教学实施报告范文与解析
- 山东临沂市罗庄区兴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数学 含答案
- 食品工厂5S管理
- 大数据在展览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食品企业危机应对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