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如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2.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3.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4.“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5.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6.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欧阳询7.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8.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9.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10.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A.西夏 B.辽 C.金 D.元11.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其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还建立了岳庙,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1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13.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14.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上述史实反映()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15.在元朝,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是()A.诗 B.词 C.杂剧 D.小说16.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都得益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17.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A.开创科举制度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军机处18.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19.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20.清代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说:“《石头记》说梦,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贾宝玉一梦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情痴愈痼。”其评论的作品是()A.《水浒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21.古代中国制度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1)材料一中,“新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材料二“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例隋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去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摘编自杨永亮《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2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闽、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23.中国古代社会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经济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花生和烟草两种经济作物。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长条件要求低、产量高,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三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24.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1)根据材料一,写出“盛世”和“鼎盛”局面的名称。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材料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3)材料三中,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哪种制度和哪一机构?

材料四如图为该机构外景,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

(4)材料四中这一“机构”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江都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交通运输便利;根据所学可知,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故选:C。

本题考查江都的重要地位。江都是隋朝大运河上重要的城市。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2.【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907年唐朝灭亡,故③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相关知识。

5.【答案】A【解析】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仅仅是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钟繇、胡昭是曹魏时期人,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分别创建了颜体和柳体。王羲之是东晋人,怀素是唐朝人,赵孟頫是宋朝人,欧阳询是唐朝人。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

掌握唐朝的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7.【答案】A【解析】据题干“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可知,唐朝与他国之间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中外交往繁盛,A项正确;B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民族关系和睦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的相关史实。

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A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B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噶尔丹叛乱,发生在清朝时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9.【答案】B【解析】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选项B符合题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A排除;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C排除;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契丹政权的建立,知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两宋时期主要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建立者。

11.【答案】A【解析】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被后世传颂,A项正确;组织抗元,宁死不屈的是文天祥,排除B项;收复台湾,维护主权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的是康熙,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岳飞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12.【答案】C【解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都市生活的繁华不一定是货币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造纸技术的成熟和冶铸技术的进步不能是货币由重到轻便的原因,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重点掌握货币发展变化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所以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选项A的政治成熟与稳定;选项B文化碰撞与交流;选项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都从题干中无法体现,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也就是杂剧,C项正确。诗和词属于文学形式,不是戏曲艺术,排除AB项。小说是明清时候的艺术成就,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的相关史实。“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杂剧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都要在大海上航行,离不开指南针的应用。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指南针的发明相关知识。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

考查了指南针的发明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施“推恩令”;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出现在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选项B是元朝在中央实行的措施;选项D是清朝在中央实行的措施。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对地方加强统治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对地方加强统治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统治者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从而巩固封建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了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西汉封建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明清时期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秦、西汉、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根本目的理解。

1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石头记》……贾宝玉一梦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情痴愈痼。”可知是其评论的作品是《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是曹雪芹用毕生精力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排印面世。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还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红楼梦》。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红楼梦》的作者、内容与地位。

21.【答案】【小题1】科举制(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杨广)。【小题2】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小题3】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举出任两项,也可答具体内容)【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以及变法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以及变法的措施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