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教师:高二语文组审题教师:高二语文组考试时间:2023年6月28日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镶嵌于原作的文本之中。对于阅读而言,它的强制性是一望而知的:读者不可能在阅读作者正文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增殖出来的文字完全无动于衷。一般而言,批评者的文字往往通过回目前的前批、题诗,回目后的总评,以及镶嵌于所谓正文中的眉批、旁批、夹批等手段编制进正式文本,从而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②追溯这一形式的来源,学术界见仁见智,已经有了不少重要的研究。然而我觉得它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有着相当深的关联。比如说对《春秋》经的阐释而形成的三传,使得《左传》《谷梁》和《公羊》与经文一并传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并非仅仅是“经”的附庸,它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的过程之中,也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我们今天在阅读《春秋左氏传》的时候,出现了完全颠倒了的关系:即经文(原作)往往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③中国古典小说评点者不仅像现代批评家那样对原作修辞、手法和结构作出某种评论性的意见,也会对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许多奥秘和未发之覆加以揭示,从而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甚至,他们会在批评的过程之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感慨与兴叹,对世道人心发表评论性意见。兴之所至,有的评点者竟自己会讲述一个与正文毫无关系的故事。所有这些内容,对读者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由于采取了交织镶嵌的方式,次生文本本身也构成了读者的阅读对象。另一方面,评点者的文字不断地指涉原著的修辞或寓意,不论这样一种指涉是否妥当,都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④甚至有一种批评者,他们与原作者是至亲好友,熟知创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那么,批评者的评点不仅对文本意义洞幽烛微,而且会关涉作者的写作意图。⑤此外,一般读者或文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信手涂鸦,在书中的眉页之间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如果此人拥有的本子恰好是一个孤本或善本,那么这位无名读者随手写下的意见也会随着本子的传抄、影印与记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而且读者在传抄过程中,也有随手篡改文字的“恶习”,这就使得衍文和错讹不断,有时甚至难以通过考辨加以还原。⑥由于“评点”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本存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西方叙事学意义上严格的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三者界限并不那么明确,同时它与现代版权法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概念也迥然不同。⑦对阅读的强调而形成的“读者理论”,在西方大致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命题,而在中国小说的阅读经验中,这种开放性的阅读从来都是一种习惯和常识。(摘自格非《评点者的角色》)材料二:《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这正如金圣叹以夹批形式评《水浒传》第二十回所说的,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史书之“事”是一种已然存在,而合乎“事实”: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评点家常常强调作小说难于作《史记》,作成的经典小说又胜过《史记》,从而推出大量赞美小说文本效果的“文章之妙”等评语。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对只看重故事性的阅读方法表示过不满:“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在他看来,读小说如果只像读史那样“只记得若干事迹”,而“不理会文字”,便会舍本逐末。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总之,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词语“附加信息”在文中指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作用或增殖的批评者的批注文字。B.第②段以“春秋三传”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这一观点。C.“了解原作者的创作细节,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可作为隐含的前提条件支持第④段观点的论证。D.第⑤段划线的词语“恶习”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一些读者或文人在传抄书本过程中随手篡改文字的批注行为的厌恶。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很多有见识的评点家看来,小说创作贵在“捏造”“造谎”,“凭空造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小说越虚假越好。B.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者开放式的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常识,在阅读中构建了全新的对话方式。C.由于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时常常将《史记》拿来比附,《史记》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D.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凸显“文章之妙”的观念,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与西方观念截然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毛宗岗父子《读三国志法》指出,“杜少陵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此处的《三国志》《三国》都指《三国演义》)B.冯镇峦在其《读聊斋杂说》中,面对有人质疑蒲松龄何以有许多功夫“捏造许多闲话”,他回答道:“以文不以事也。”C.梁启超:“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比,必须具一副热肠,一副净眼,然后其言有裨于用。”D.解弢在《小说话》中说:“金毛二子批小说,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且昔人窥小说之眼光,与今人亦大有不同处。”4.两则材料都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二者的内容角度有何不同?5.评点下列文字,体现“文妙观念”。来旺媳妇献茶漱口毕,凤姐方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节选自《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答案】1.D2.B3.C4.①材料一内容的角度是小说评论在小说阅读中的作用。②材料二内容的角度是古代小说评论的价值取向。5.①对王熙凤的描写体现了小说的文学性。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的实际,对人物的刻画活灵活现。②对王熙凤的描写体现了小说的审美性。王熙凤这一人物有雷厉风行和狠辣的一面,而选文部分正好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一些读者或文人在传抄书本过程中随手篡改文字的批注行为的厌恶”理解错误。应是表达了“作者对一些读者或文人在传抄书本过程中随手篡改原著原文行为的厌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小说越虚假越好”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其中只说到“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也就是小说情节的精彩是“捏造”的结果,并没有说小说越虚假越好。C.选项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一段中表述为“《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D.“这与西方观念截然不同”说法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可知,中西方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古代评论家都强调小说的“文性”,既它的文学性与审美性。A.选项是强调小说的文学性,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选项中蒲松龄的话是强调小说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选项是强调小说的思想性,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选项是强调小说的文学性,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中国古典小说评点者不仅像现代批评家那样对原作修辞、手法和结构作出某种评论性的意见,也会对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许多奥秘和未发之覆加以揭示,从而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甚至,他们会在批评的过程之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感慨与兴叹,对世道人心发表评论性意见”“评点者的文字不断地指涉原著的修辞或寓意,不论这样一种指涉是否妥当,都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等内容可知,材料一内容的角度是小说评论在小说阅读中的作用。而材料二中,从“《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等内容可知,材料二内容的角度是古代小说评论的价值取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可知,所谓“文章之妙”就是指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故本题应该从文学性与审美性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对王熙凤的描写体现了小说的文学性。从材料二第二段“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可知,王熙凤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都是虚构的,但这些情节却符合生活的实际,从而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体现了小说的文学性。其次,在小说的审美性方面,王熙凤这一人物有雷厉风行和狠辣的一面,而选文部分中她管理宁国府的家人,正好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性。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体现出作者的审美倾向。(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萨赫勒荒原朱山坡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是被萨哈又一个急刹车惊醒的。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劫匪了。在尼亚美的时候已经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萨哈倒很镇定,伸出头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尼可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衬衣和一条白色的中裤,赤着的脚脏得黑乎乎的,是一张温顺老实的脸。萨哈说:“祖母还好吗?”尼可说:“情况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萨哈说:“你告诉她,还早呢,不要急着上天堂。”“祖母还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驱魔。”萨哈说:“没……没必要。”尼可说:“祖母说了,她必须救郭医生。”“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是真的。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停了下来,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职业的直觉和惯性让我赶紧跳下车,向尼可直奔过去。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上海产的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至少它能迅速补充能量。但萨哈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尼可羞怯地问我。他怕我拒绝,赶紧补充说:“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为了把刚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他把车开到了最快。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掉头!”“为什么?”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车子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瞪他时,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抵达津德尔驻地时,已经是繁星满天,月牙挂在头顶上。(有删改)[注]小说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尼可的突然出现来设置悬念,同时借助于我对尼可身份的猜测,巧妙地交代了尼日尔的社会环境。B.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既表现萨哈的无奈,又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C.“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D.结尾对繁星与月牙的描写,有浓烈的抒情意味,既烘托了穿越萨赫勒荒原的艰难,又传递出到达驻地后内心的轻松与喜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萨哈护送接替老郭的“我”穿越萨赫勒荒原去津德尔驻地,暗线是老郭和尼可祖母的故事。B.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并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萨哈、尼可等鲜活的人物,语言沉郁而略带伤感。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郭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严格要求。D.“萨哈轻轻推开我”,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萨哈凭借经验已经意识到尼可可能得了疟疾,与下文“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前后呼应。8.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萨哈”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表达效果。9.本文作者朱山坡曾说过“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萨哈意识到尼可得疟疾后仍把他抛下并拒绝“我”要救治尼可的请求,显得萨哈十分冷漠、无情无义;到最后“我”才意识到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把“我”赶快拉到驻地,救治更多的病人。②有力地突出了萨哈心怀大义、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9.①“短”主要指短篇小说篇幅短,格局“高”与“开阔”指小说的主题立意深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深广的主题。②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老郭和“我”放弃国内优渥的环境参加援非医疗活动,参与救助当地百姓,老郭甚至为此牺牲。③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文中对当地生活的描述和萨哈面对苦难生活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艰难和人类面对艰难的勇气与坚韧。④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又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缺乏依据,原文为“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萨哈看了我一眼,希望我出语相助。我挤出笑容对尼可说:‘是真的。郭医生休息几天就回来。’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萨哈善意的欺骗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伤心,并不能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C.“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理解有误,此处写出了荒原上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更表现出了对像老郭一样的善良者的赞美。“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D.“又传递出到达驻地后内心的轻松与喜悦”说法错误,作者感情是复杂的,有点“轻松”,但谈不上“喜悦”,结尾环境描写包含着深沉与悲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理解有误,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为第一人称叙事,结合“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等可知并不是“冷静的旁观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塑造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情节来看,萨哈对自己的儿子尼克非常冷漠,如看到尼克倒下,“我”探察他的情况时,“‘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当“我”要送给尼克面包和炼乳时,他“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甚至当“我”意识到尼克是生了疟疾,不救治便可能会死,要求他掉头回去救尼克时,他竟“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让人感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极其冷酷、无情无义,这是“抑”。但最后才知道,萨哈之所以不肯掉头,是因为“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他不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耽误救更多的人,两相对比,突出他大公无私的形象,这是“扬”。先抑后扬,突出了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让读者在强烈的情绪共鸣中为他作出牺牲的崇高精神而受到感染,更为动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短”指文章篇幅短,“格局”指小说的眼界要宽广,立意要深远。从人物形象来看,郭医生为救助非洲百姓而生病牺牲,“我”接替老郭的使命继续援助非洲,面对生病的孩子“我”“不能见死不救”,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从环境来看,“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等描写,展现出非洲艰难的生活环境;而萨哈在面对救儿子一命和救基地许多人的命的选择中,“平静”地决定放弃对孩子的救助,选择送医生按时到达驻地去救更多人,非洲人民在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人生时,勇敢而坚韧地面对并接受这一切,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的是中国医疗队援非的故事,文中的老郭、“我”都是中国医生的代表,而萨哈则是非洲人民的典型代表。郭医生为非洲人民治病,付出了无数心血,乃至牺牲了生命;而文中尼克的“老祖母”作为病人的代表,也展现出对郭医生的深情厚谊,“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以短短的几段对话,便展现出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浞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节选自《新唐书·李贺传》文段二: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①;孔子不偏讳二名②;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③。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节选自韩愈《讳辩》)【注】①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②孔子曾说过“守不足徵”“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晒、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辞尚A奇诡B所得C皆惊迈D绝去E翰墨F畦迳G当时无能效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丙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指完成,在句子“援笔辄就如素构”与“然卒亦不就举”中词义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C.考,指考察,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意义不同。D.讥,指讥刺、指责,与齐威王的昭告“谤讥于市朝”中的“讥”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二第一段有关内容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2)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14.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结论及理由。【答案】10.BDG11.A12.A13.(1)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2)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14.①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
②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的)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语言,当时无人能够效仿。“辞尚奇诡”构成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选B;“所得皆惊迈”与“绝去翰墨畦迳”构成语意相同的两句,同为修饰李贺诗歌,其间断开,选D;“当时无能效者”是前面阐述内容的结果,“当时”时间状语修饰“无能效者”,应在其前断开,选G。
故选BD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然卒亦不就举”的“就”意为“应考”。“就”词义不相同。句意:写作流畅自然,像是无需费力地搭建一座简洁美观的建筑/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
B.正确。句意:勉励李贺去考进士/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C.正确。“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为“敲击”。句意:当今,无论是考察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D.正确。句意:可以免遭非议了/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说法错误,第一段中只出现因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需要避讳一事众人的态度,认为需要避讳,第一段中韩愈没有明显态度表明反对避讳,他只是建议李贺去参加考试。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这件事,否则有可能获罪。D.“对获罪的清醒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韩愈认同的是皇甫湜认为如果不辩明这件事他和李贺都将获罪这件事,认为应该要辩明,并不是对获罪有清醒认识。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早世”,过早地死去或夭死;“故”,所以;“世传”,被世人传颂;“鲜”,少。(2)“立言行事”,言论行动;“宜何所法守也”,代词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为“所守宜何法也”。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材料中对李贺的记述内容,《高轩过》是一首应酬诗,是韩愈、皇甫湜二人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要他就眼前情景即景赋诗。这首诗李贺身手不凡,尽显才情,素来受人称道。《新唐书•李贺传》主要记述了他诗歌奇异、文采斐然,但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最后病重英年早逝的经历。结合这些作品和本文,可以自立角度作答。未中进士的原因是外界原因,依据本文“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从李贺本身来讲,其才华在本文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中可以看出来,在《高轩过》和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外界因素;未中进士的原因是自身原因,新唐书中记述李贺“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说明他是自己放弃,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自身因素。
参考译文:文段一: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墨流畅自然,像是无需费力地搭建一座简洁美观的建筑,他将诗命名为《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他的)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语言,当时无人能够效仿。并写下了数十首乐府歌行,乐师此配乐与管弦相合。长吉只做了协律郎,死于27岁。一起交游的人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每次李贺写完作品都被他们抄好带走。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文段二: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当今,无论是考察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春晚书山家(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15.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生活美。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16.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桅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王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转而正面描写农事,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没人欣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贯诗“春雨晴”后的“山家”炊烟缕缕而“柴门寂寂”,想象农夫在田中忙碌的情景,暗示农夫不违农时而去田里抢时春耕。“庭花蒙蒙水泠泠”,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蒙蒙”叠字,让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晴后的景色。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于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借徐徐吹拂的微风来表现回家路上的愉悦,“______________”借渐渐暗淡的夕阳来表现流连山野的陶醉。(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季节变化来代表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风飘飘而吹衣②.景翳翳以将入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此心吾与白鸥盟⑤.日月忽其不淹兮⑥.春与秋其代序(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送了春归又送秋,人间随处寄悠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翳翳”“鸥”“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1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20.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气词含义作用的能力。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用在句末,表疑问。B.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C.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用在句中,表停顿。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着眼点在“地方”,强调这个地方没有容留秋虫的条件,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着眼点在“秋虫”,“不屑留”说明秋虫都不喜欢这里,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秋虫”,喻体为“乐师”,比喻词是“是”。句子以神妙的乐师喻秋虫,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就好比是音乐大师。“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运用反问修辞,表达相反的意思,即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此处用反问的语气可以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去十年,图像和视频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最初十几秒到十分钟的短视频,再到更长的直播,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些年,各类平台上的数百亿条视频,共同构建起当代生活的数字化图景。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理解这个已经逐渐形成的全景社会?没有一种媒介形式,①,可以勾连大众和小众,展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类人群的面貌,进而把全球景观纳入其中。丰富、及时、新颖的视频攫取了过多的注意力,尽管一些直播平台在2021年发出上亿次适度使用的提醒,②。当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③,甚至一些真相不明的声音或谣言也趁机滋生,()。基于此,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开始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1.下列语句最适合填入原文括号内的一句是()A.在潜移默化中,海量的影像正不断重建我们的情感乃至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B.海量的影像在潜移默化中正不断重建我们的情感乃至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C.海量的影像在潜移默化中正不断重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乃至我们的情感。D.任潜移默化中,海量的影像正不断重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乃至我们的情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②还是有些人过度沉浸③造成人们的认识片面【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前文陈述条件——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甚至一些真相不明的声音或谣言也趁机滋生。这些影响了人们,因此应先说“任潜移默化中”,据此排除BC;“情感”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程度更重,应放在句末。据此排除A。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第一段点明陈述对象是图像、直播、短视频,空缺处强调没有哪一种媒介形式,能与直播短视频相比,因此填写“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一类的句子。第二空,前文关联词是“尽管”,后文关联词应是“还是”;前文强调虽然直播平台发出适度使用的提醒,但是人们依然沉浸其中,因此填写“还是有些人过度沉浸”一类的句子。第三空,前文强调“当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仓储承包经营合同赔偿与供应链管理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德国高校博士教师招聘及雇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租赁代理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个人发起离婚合同书标准模板版B版
- 2024年飞跃:专业电竞团队赞助协议3篇
- 个性化汽车抵押贷款协议样本(2024版)
- 2024年跨平台整合传播服务协议3篇
- 2024版体育赛事代理执行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新型环保建材生产与建筑废弃物回收合同3篇
-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半导体芯片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SY-T 5333-2023 钻井工程设计规范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TB 10010-2008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 黑色素的合成与美白产品的研究进展
- 建筑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金蓉颗粒-临床用药解读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2023-2024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必刷500题)
- 藏历新年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
- 果酒酿造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