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_第1页
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_第2页
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_第3页
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_第4页
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远古时期,伏羲氏有网罟之歌,反映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作乐用来调和阴阳,

生育万物;葛天氏之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炎帝作乐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

功德。据此可知,远古之乐()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D.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2.(2分)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渐增多,异姓公卿逐渐减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

异姓公卿逐渐增多。西周各时期政权建构的变化说明()

A.血缘纽带日益强化B.集权趋势有所加强C.统治力量逐渐下降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

3.(2分)《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

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4.(2分)初唐,长安城只有在元宵节才有"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扬州市则"夜市千

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这表明唐朝()

A.打破了商业时空的限制B.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松弛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5.(2分)据明代中后期的许多笔记、小品记载:追求享乐、求新求奇的风尚在民间兴起,许多士子对“时

尚"、"时玩〃的追逐、对"奇技淫巧"的喜爱等现象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发展对传统秩序的冲击B.市民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C.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强化D.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

6.(2分)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

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7.(2分)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

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

A.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全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服务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8.(2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且

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

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

A.忽视无产阶级领导作用B.积极筹建农民政党组织

C.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D.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2分)抗战时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战

时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

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

A.敬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B.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C.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依据D.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

10.(2分)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除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

“非正式的外交来往"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

系。这表明当时()

A.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

B.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

C.按照平等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D.外交方针带有明显革命思维

11.(2分)当代学者顾准认为:(古希腊)殖民子邦对母邦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以何种方

式出离母邦殖民,他们的政治大多都不再以血族为基础,新制度的原则要以契约为基础。这揭示出古希

腊()

A.经济活动必须以殖民为基础

B.母邦政治对殖民子邦起决定作用

C.小国寡民城邦体制的狭隘性

D.海外殖民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12.(2分)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

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

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

A.宗教改革的成效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C.天主教会的腐朽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

13.(2分)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

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

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14.(2分)1930年代,美国漫威和DC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超级能力

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界民众喜

爱。这一现象()

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C.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

15.(2分)1948年,法国工程师沙弗尔进行了一次录音实验,将收集的铃声、钟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

叫声、人们的窃窃私语声等,用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加入回声混响效果,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

放,从而开创了一种新音乐形式一一具体音乐,并很快在欧美流行。这一创作形式()

A.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B.突出了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C.融汇了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D.说明了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

16.(2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

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二、非选择题: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

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

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

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一一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

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

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

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

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

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

吏。

一一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

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

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被动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当时清政府出口的商品,由国际

市场行情决定,但以生产资料产品出口为主..•洋货从19世纪70年代后如湖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在1877年

之前,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从1877-1949年,中国出现了连续长达72年的贸易逆差。

材料二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97.5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随着我国技术进步

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90%,改变了用大量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的不利

贸易局面。特别是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在

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提高至IJ2008年的29.1%,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一以上材料皆摘自曹令军《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原因。

19.(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

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

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

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

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

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

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一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

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

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

具有至上的权威。

一一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

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20.(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历史线索,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中形成的一种考察历史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串于阐述

历史的首尾,有似绳索贯串钱物,如唯物史观等等皆是。

一一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二卷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论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B

【考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中伏羲氏、朱襄氏、葛天氏和炎帝作乐都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劳作状态,与当

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捕鸟捕鱼、求雨抗早、五谷繁盛、教人种植等,这表明远古之乐反映了当

时的生产生活,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远古之乐的主要内容,但不能据此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故排除A项;

远古时代确实宗教巫术观念盛行,但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体现远古之乐的宗教色彩,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和史料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远古之

乐属于二手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研究当时历史具有重要影响。

2.【答案】C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数量逐渐增多,西周中至末期,异姓公卿

数量逐渐增多,这说明西周中后期宗法血缘关系淡化,统治力量逐渐下降,周王室衰微,出现了很多异

姓诸侯和公卿,C项正确;

血缘纽带日益强化的结果同姓公卿数量应增加而不是减少,A项错误;

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当时西周统治力量的逐渐下降,周王室衰微,不能体现集权趋势的加强,B项错

误;

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当时西周统治力量的逐渐下降,周王室衰微,不能体现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D项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后期,

周王室衰微,统治力量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走向瓦解。

3.【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有: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

渐扩散至民间。题干显示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等扩散到民间,明显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加

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故D正确,排除B。

A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

散至民间。题干显示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等扩散到民间,分析即可。

4.【答案】C

【考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初唐民众只有在元宵佳节这样盛大的节日里,才有"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的特例,

政府对城市生活的管控仍很严格;中唐以后,随着市井生活对商业管制的越界,城市生活便从"城"向"市"

偏移,这反映了唐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的管理出现了放松的趋势,故选c项;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一直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只体现了扬州城的繁华,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末夜市

的出现,体现了对商业管理逐渐放松,到宋朝,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答案】A

【考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明中后期民间追求享乐风尚和士人对时尚、奇技淫巧的追逐,这些新风尚从根本上说是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传统伦理价值格格不入,说明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

在中国古代市民价值取向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B项错误;

社会风尚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控制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D项表述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小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

经济不断发展,等工商业者力量不断强大,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材料中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点。

6.【答案】D

【考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王艮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认为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体现了民众的

利益,顺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工商市民利益要求,故选D;

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明朝儒学仍然占正统地位,排除A;

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与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排除B;

家国一体把家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可知,这一思想淡化了

"家国一体"观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

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者力量不断增强,个体意识逐渐觉醒。

7.【答案】A

【考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解析】【分析】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

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

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A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

时务策试题围绕的主题局限在海战海防,无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

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七省海郡、江浙源流、

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应该关注农民,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

展,体现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探索,故选D;

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说明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不是纠正马克思主义失误,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材料中李大钊考虑中国国情,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势。

9.【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

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抗战即将结束,史学家在探索中国民族复兴的道路,故答案选C;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排除A;

B不是史学家的主要目的,排除;

D不符合材料主旨,没有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己完全过时,而且危

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答案】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解析】【分析】由材料"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

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带有片面的绝对性,这说明外交方针带有明显的革命思维,习惯性地将所

有资本主义国家列为潜在的敌人,故选D。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提出于1949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中说对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而对新民主国家并未明确说其社会制

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

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的做法虽然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

物,但这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显然与平等原则并不匹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答题关健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

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

系”,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11.【答案】D

【考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大多都不再以血族为基础…•…要以契约为基础"可以得出,古希腊的海外殖

民进一步打破了血缘关系,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

A、B两项说法太绝对,AB不符合题意;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多都不再以血族为基础……要以契约为

基础"。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

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B

【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

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

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故选B。

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只能体现为对教权的限制,没有提及天主教会腐朽的相关史实,排除C;

如果14和15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解体,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启蒙运动,排除Do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欧洲宗教改革的背

景,尤其是教权大于王权等信息。

13.【答案】D

【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从材料“选民无财产限制"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

参与管理的程序,可知,巴黎公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D项正确:

巴黎公社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C项表述中的“工农联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而不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

信息是“选民无财产限制""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

序”,反映了民主原则。

14.【答案】B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和世界大战使世界动荡不安,漫画公司

创设的角色恰恰符合人们摆脱混乱和苦难的愿望,故选B。

现代主义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从超级英雄的特

点看,其不属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畴,排除A;

二战后美国才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材料说的是漫画,而不是电影,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

着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

界民众喜爱结合大危机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

15.【答案】A

【考点】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具体音乐实际上是通过电子技术将各种混合在一起的声音进行处理,电子

技术的应用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故选A;

具体音乐属于现代艺术形式,没有突出对情感的表达,因此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B;

具体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不是对传统音乐的融汇,排除C;

D项中的宗旨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收集

的铃声、钟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叫声、人们的窃窃私语声等,用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加入回声混响

效果,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对艺术的影响。

16.【答案】D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

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排除A。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排除C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人们可

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

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

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

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

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

集权不断强化。

【考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

以削弱藩镇之力量。"、"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

构成潜在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是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集权。

对策:依据材料“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

量。"、"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等内容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削弱

节度使的权力,建立禁军制度,强干弱枝,并派文臣做知州,同时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由转运使管理地

方财政。

依据材料"朱元璋……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

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结合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明朝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等。

效果:结合宋明时期社会政治情况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藩

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但是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和督抚制度,防止了地方割

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原因:依据材料"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

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

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特点:结合以上问题的作答可知宋、明两朝前期和后期改变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是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

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联系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特点可知其总的趋势是地方权

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和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1)不同: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出口产品为主,后者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

多;前者以贸易逆差为主,后者以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前者带有被动性,后者带有主动性。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清政府出口的商品,由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但以生产资料产品

出口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带有被动性,以生产资料出口产品为主;根据

"1877年之前,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从1877-1949年,中国出现了连续长达72年的贸易

逆差"可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以贸易逆差为主;根据材料二中“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90%......

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带有主动性,以工业制成品

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多;根据材料二中"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1

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以贸

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可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根据

“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根据"2001年以来,对

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原因

还包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故答案为:

(1)不同: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出口产品为主,后者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多;前者

以贸易逆差为主,后者以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前者带有被动性,后者带有主动性。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点评】本题以中外贸易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9.【答案】(1)材料一"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性重调解贺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

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得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迫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的需要。

(3)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分析: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

国奠基。

(4)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列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

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

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职能:据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

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可知罗马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随着近代资本

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罗马法的内容及包含的自然法等近代来分析。

(2)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以从社会性质以及资产阶级试

图以法律为武器,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等角度来分析。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二"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

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和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

‘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

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

权威。”可以概括两则材料的的共同观点。即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

上的权威。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回答即可。

(4)根据本题引言可知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根据所学可知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

程中,我们在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的同时,还应注意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故答案为:

(1)原因:罗马法中有性重调解贺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得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迫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的需要。

(3)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分析: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

国奠基。

(4)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列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

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

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维新思想、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对"法治”的认识,答题关键在

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0.【答案】观点:唯物史观是贯穿客观历史的重要观念。

论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支配人们行动的意

识、动机、目的和意志受到社会存在的支配和决定。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进程。在马

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就贯穿了这一线索。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贫富差距增大,社会不

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英国、法国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但都以失败

告终。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社会不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们批判性地继

承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阶级运动的经验,创立

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可见,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状

况深刻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其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后,其理论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从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到俄国

的卜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成功体现了社会意识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纷繁复杂的文化现

象中找到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也能让我们认识到掌握先进社会意识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是

贯穿客观历史的重要观念,也是人类深刻认识纷繁历史的有力武器。只有掌握了这一门科学,才能对历

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认为,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的过程中,总会带着观察历史的观念,称之为史观,这

种史观贯穿于散落的历史事件,让似乎没有联系的凌乱的历史变得有逻辑关系,如唯物史观。在解题过

程中,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关键。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人类认识自身社会的历史演进确立了科学的理

论基石;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

级阶段发展;第五,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近代史作为背景,考查唯物史观,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

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试卷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7分

客观题(占比)32(41.6%)

分值分布

主观题(占比)45(58.4%)

客观题(占比)16(80.0%)

题量分布

主观题(占比)4(2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题目量(占比)分值(占比)

选择题:16(80.0%)32(41.6%)

非选择题:4(20.0%)45(58.4%)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难易度占比

1容易5%

2普通30%

3困难65%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