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未来与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设计标准改变之途_第1页
生活的未来与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设计标准改变之途_第2页
生活的未来与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设计标准改变之途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的未来与绿色出行可持续交通设计标准改变之途

让社区更简单。如今,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向往宜居而可持续的未来。尽管大家都是如此期待,但真能实现这一愿景的城镇却是寥寥。这往往要归咎于愿景、流程、组织、政策与实际执行各方面的协调不足。问题还是那样棘手——我们如何才能将愿景真正化为现实,不再纸上谈兵?对人性的理解才是关键。一种办法是考察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案如何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要去理解,物质环境如何能让我们自发地为可持续的城市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可以设计出引人驻足的公共空间、便利的人行道、专有自行车道和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这样可以解决部分问题。然而问题还在于尺度、微气候、安全、建筑如何与街道连结,不同的城市功能之间如何配合,也即城市物质环境的方方面面。可惜的是,在不少地方我们还在用大而无当、功能单一的分区割裂城市,再用基础设施将这些分区衔接起来,形成不可持续、互相依赖的集群,而非可持续而独立的城市或街区。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平常生活中最便捷、简单、可达的方式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我们想要创造的城市里,最便捷、简单、可达的生活方式应当恰好也最可持续并且最宜居的——就是这么简单,我们需要那种将为善变成举手之劳的城市。我们借实验项目引入新的设计标准,基于现实中市民的空间使用情况,实地观察,以期推动可持续、高品质生活的实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早在1968年就启动了实验项目,将斯楚格街(Strøget)列为禁止车辆出入的徒步区。扬·盖尔评估了这条街的实际效果,并提供参考数据,帮助决策者向实现“人性都市”——哥本哈根市政府2009年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一一迈进。如今,哥本哈根凭借其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实验项目也是由此起步),已是全球公认的最宜居城市,树立了举世闻名的绿色出行的城市形象。直至今日,实验项目仍是城市取得优势地位的一大因素。北桥区(Nørrebrogade)是通往市中心的交通要道,原本是机动车主导的区域,但今天调查空间使用人群的构成,会发现主要使用者已不再是车辆,而是绿色出行的群体——他们或步行,或骑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试点项目不仅优先考虑步行、骑车和乘坐公共交通者,还根据街边各类功能、气候条件和沿街主要目的地重新设计街道,形成不对称、基于具体环境的交通解决方案,巧妙提升了绿色出行的体验。实验项目执行之初曾遭到一些质疑,然而调查表明机动车交通量由此减少了60%,从每天15000辆下降至6000量,而在自行车道上骑车人数增加了20%,达每天36000人(撰写本文时这个数字又增至45000人)。此外,使用连接自行车道与内城桥梁的行人也多出60%,而交通事故则减少了45%。纽约2007年,纽约市交通局发布了调研本地的街道实际使用情况的《世界一流街道》(WorldClassStreets),促成了百老汇及时代广场一系列临时实验项目的实施。这表明对空间使用的反思可以直接作用于市民的行为方式。将行人、骑车人士及新公共空间放在首位而重新设计街道,结果行人数量增加了11%,事故减少了63%,甚至缩短了机动车的车行时间。接受访问的纽约人中,74%都认为实验项目带来了巨大变化。这又进一步改进了街道设计标准,促成了一项广场计划,将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大纽约地区,目前已有50个项目得到实施。根据街道调研,骑车人数增加了177%,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商铺空无一人的几率降低了49%。更有趣的是,由于行人、骑车人士及新公共空间优先,机动车行车时间也缩短了1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这是因为实验项目新的标准下,街道布置更加有序高效了。对试验评估新的城市设计标准而言,实验项目就是简便易行的手段。重庆在中国,盖尔与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合作多年,在中国开展了多个城市试点项目,着重探究城市发展、公共空间及公共交通与环境、经济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关系。鉴于中国惊人的城市化速度,我们确实面临许多困难,但站在城市的角度,有一个问题尤其突出:新建城镇中曾经有质地的街道网络如今几乎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在中国,街道自古以来就是城市的核心、日常活动的中心,如今却被宽阔的道路代替。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心,也是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支柱。街道是社会支柱,因为社会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都聚集在这里;街道是经济支柱,因为本地的经济活动就在此发生;街道也是环境支柱,因为市民在街道上行走、骑车,或前往搭乘公共交通。把街道变为宽阔的大路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这个国家90%的人口并没有买车,但新城镇却是完全围绕私家车来设计的。重庆的实验项目为当前做法提出了替代方案,阐明现有结构的特性。主要目标是拓展改进现有的街道相互联系形成的微网络,将其纳入最新实施的重庆地铁的大网络,以恢复街道活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让市民自由选择出行方式,这也是可持续出行的题中之义。该项目也旨在说明,大型公共投入(如地铁)的成功仍系于其周围网络中,对于人性设计的相对小型的投入。我们首先调研了目前的城市结构,接着做出一个指导框架,描述城市各项特性并说明如何实施。基于这些原则,我们的当地合作方开发出一个能够表达我们愿景的设计方案。最终成果颇受当地人欢迎,前往新建成的地铁站的人数增加了12%。项目虽然规模不大,却因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性与人居环境的发展,获得了中国住建部的认可。重庆首批实验项目完成后,盖尔又获邀为内城中心做了一个“公共空间规划”。这是中国城市第一次根据公共空间的质量而非车流量来规划街道。在解放碑区域,许多“公共空间规划”相关的实验项目都已实现,但新近完成的项目应对的是所有中国城市共有的问题——如何在不断大拆大建的城市中保持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的建议是将施工工地的围墙改为临时店铺,保留内城的街道特性,保护街道生活,并保住赖以街道营生者的饭碗。2016年,该建议首次实施,证明城市中的工地未必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之途城市仍在不断变化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