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形态图的玉龙地震响应正演模拟研究_第1页
基于三维形态图的玉龙地震响应正演模拟研究_第2页
基于三维形态图的玉龙地震响应正演模拟研究_第3页
基于三维形态图的玉龙地震响应正演模拟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三维形态图的玉龙地震响应正演模拟研究

1发酵条件对含量测定的初步研究意义永乐洞位于南海礁砂岩永乐环。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深度海蓝洞,地质结构复杂。其起源与南海岛屿的发育历史密切相关。这项研究对古海洋学、古代气候学和南海地质构造的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我国对龙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龙洞的深度、形成机制以及三维形态进行了研究,但在地震成像、地质构造等方面依然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首先详细介绍龙洞内部的形态特征,并在前人的实际研究资料基础上,提炼出龙洞周围地层结构模型的参数。对绘制的龙洞三维形态数据进行切片处理,并将45°方向的切片数据作为二维龙洞截面的投影数据绘制在理论地质模型中,模拟立体观测系统下拖缆和垂直缆两种记录方式获得的波场信息,了解龙洞区域地震波场的传播特征,为优化地震观测系统提供依据并辅助地震资料解释,有助于实际的龙洞区域勘探。2体表面形态特征研究区域永乐龙洞位于南海西沙群岛之永乐环礁最大的晋卿岛至石屿之间的礁盘上。永乐环礁距海南岛东南约300km,距永兴岛西南约80km,由中建岛、金银岛、珊瑚岛、甘泉岛、琛航岛、晋卿岛、盘石峪、广金岛等八个分隔的礁体组成,围成约200km龙洞的洞口直径约为130m,形态上在16m水深以上存在斜坡,在16m水深以下洞体基本垂直,20m水深时直径约为68m,龙洞最大直径出现在深度约112m处,直径达到最大的110m。在120m处出现转折阶地,转折阶地向南西-北西两个方向延伸,阶地开始部位是约40m的平台,然后在112~190m处出现斜坡,洞径呈阶梯式收缩到70m左右,高差约78m,朝南西-北东方向延伸约50m,坡度约为57.3°,然后洞体直径也随之呈阶梯式收窄为约60m左右。190m以下则是垂直向下、略有坡度的洞体。洞体在200~210m在垂向上已完全偏离上部洞体,从上部下放的仪器已无法垂直抵达下部洞体。19m以下的洞体直径呈阶梯式收窄,直到洞底收窄为约40m。龙洞底部呈不规则的圆形,最终的洞底中心朝北东方向45°,偏移主洞洞体中心约50m,洞底主要由微细的珊瑚礁碎屑等沉降物覆盖3永乐龙眼区域三维观测正转模拟3.1模型介绍永乐龙洞及周边区域的地质模型是在其附近的西琛1井钻孔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相对可靠的分层数据,以此作为研究区地层结构划分的参考资料,模型详细参数见表1。龙洞形态则是通过结合实测ROV(RemoteOperatedVehicle)得到的永乐龙洞资料作为龙洞形态蓝本进行切片,并将45°方向的切片数据作为二维龙洞截面的投影数据,绘制在理论模型中,用于模型波场正演模拟,模型示意图见图2。选取模型的横向与纵向长度分别为800m和500m,采用立体观测中的水平拖缆观测与垂直缆观测方式。3.2洞穴边界特征为了讨论龙洞的存在对波场分布的影响,突出龙洞形态造成的地震记录特征,设计了存在龙洞的水平层状模型,如图2所示。与不存在龙洞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两种模型采用同样的观测系统参数,参数设为:排列长度800m,采用全排列接收,道间距3.125m,炮点位于龙洞中心处,激发频率300Hz,激发子波为Ricker子波,采样率0.25ms,记录长度0.5s。考虑龙洞区域附近实际水深最大不超过2m,激发和接收排列的沉放深度均为1m。得到的单炮记录、偏移剖面如图4、图5所示。图4分别是不存在龙洞的区域和存在龙洞的区域的正演模拟单炮记录,在两张记录的对照下可以凸显出龙洞区域错综复杂的波场特征。由于龙洞外围礁盘底质坚硬并且水深较浅,造成地震记录中能量屏蔽和交混回响现象严重,加之龙洞内壁形态变化复杂,在地震记录中发育大量层间多次波、斜坡多次波以及绕射波等强干扰信号,但在水平层状模型记录的对照下,龙洞特殊部位的反射特征比较明显。由于龙洞附近区域实际水深不超过2m,直达波和海底反射波在剖面上难以区分,两个剖面中H1至H4反射波同相轴基本对应,但在图4(b)剖面中H5同相轴淹没在多次波等强干扰信号中,这会对龙洞以下地层的解释造成干扰,而且四条反射波同相轴在中间部位发生错断,通过这一特征可以基本确定龙洞洞壁的边界。在图4(b)中,A区域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中左右各存在一个速度突变点,由于地震信号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信号到达检波点的时间存在差异,在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在靠近洞口边缘的位置弯曲,因此此处对应龙洞洞口的缓坡边界。B区域反射信号能量较强,地震信号经海水传播到龙洞内转折阶地,能量吸收衰减较在地层中弱,在阶地处易形成强反射,反射形状能够大致反映阶地的位置和大小。C区域同样反射信号能量较强,对照波场快照可初步判定该区域为龙洞洞底形成的强反射信息。纵观整个龙洞区域的波场信息,浅层同相轴清晰可辨,龙洞特殊部位波场特征明显,深层信息受龙洞内壁产生的多次波以及绕射波等噪音干扰,信噪比低。对比图5两个模型的偏移剖面,主要反射界面基本一致,都有5条能量极强的反射波同相轴,相位稳定,且图5(b)中龙洞两侧的反射界面存在微弱的横向变化。特别指出剖面中H5反射界面并不是连续的,这是由信号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同时由于水深过浅,导致多次波发育,对龙洞正下方地层的反射特征识别存在巨大的干扰,这对实际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关于深度地层反射特征可能存在不实的“假象”,需要进一步处理。为进一步了解不同观测系统下龙洞的地震响应特征,将龙洞模型中的炮点位置从龙洞中心处移到龙洞一侧,得到的地震记录如图6(a)所示。通过与炮点位于龙洞中心的地震波场图6(b)对比来看,在炮点附近四条反射波同相轴能量较强,清晰可见,而远道数据受噪音干扰,有效信息较少。龙洞洞口边界以及洞内转折阶地等特殊部位对应的A、B区域反射特征依旧明显,可以作为地面接收到龙洞边界信息的特征。此外,在D区域中洞壁反射信息强烈,这是由龙洞转折阶地相对的另一侧龙洞内侧转折界面造成的反射,利用这一特征可以验证对转折阶地位置的识别。但是由于单炮能量向下穿透能力有限,洞底及下方地层反射信号能量较弱且受噪音干扰不易识别,致使获得的有效信息较少。因此,应集中在龙洞洞口小道距多道测量,同时加密洞口炮点排列,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反映洞体形态的波场信息。3.3垂直缆模拟正演模拟垂直缆勘探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它是将检波器在水中沿垂直方向布设,通过不同深度的水听器来记录地震波场信息。垂直缆的观测方式与陆地VSP(VerticalSeismicProfiling)相似对于龙洞区域来说,地形结构复杂多变,垂直缆则能够很好地适应该环境,将垂直缆投放至龙洞内部,可以对目标体覆盖得更好,并且可以实现多方位采集,实现真正的三维成像。因此针对实际情况,开展龙洞区域的垂直缆观测正演模拟,模型如图8所示。观测系统参数设为:垂直缆位于龙洞中心处,沉放深度10m,道间距1m,共121道,炮点位于龙洞中心处,沉放深度1m,采样率0.25ms,记录长度0.5s,单炮记录如图9所示。从模拟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出其波场特征与常规水平缆记录的波场特征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照波场快照,利用地震波波阵面传播轨迹与垂直缆水听器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到达时间来判断图9中各地震波的类型。其中A是直达波,B、C以及G是一次反射波,上行的一次反射波C是由龙洞的转折阶地界面造成的,G是由龙洞洞底界面造成的,都符合垂直缆波场分类规律,而由于龙洞特殊的形态,龙洞上部垂直洞壁造成下行的一次反射波B,这对后续的波场分离以及资料处理具有指示意义,要注意对下行波场中有效信息的提取。D和F是鬼波,是由一次反射波以及多次波经过海面反射造成的下行波。E是自由表面多次波,是由一次反射波经海面反射再通过龙洞转折阶地反射造成的上行波。整体来看,地震记录中多次波发育,采集的地震波种类相对丰富,而且与水平缆对应的同一部位的地震信息匹配性较好,波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受地形的影响,同相轴发生交叉合并以及错断的现象,对后期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4水平缆观测方式下的波场特征根据对永乐龙洞的形态研究以及洞体地质模型的立体观测波场模拟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的认识:1)采用立体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龙洞区域的全覆盖调查,反射角覆盖宽广,采集的波场信息丰富,有利于实现龙洞的全波场立体成像,而且在立体观测系统的不同观测方式下采集到的波场信息可以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提高立体观测的信噪比与分辨率。2)在立体观测系统的水平缆观测方式下得到的波场特征,能够反映出龙洞洞口、洞内转折阶地以及洞底等特殊部位的信息。洞口处左右两侧各存在一个速度突变点,阶地以及洞底生成的反射能量较强,但是受龙洞形态限制难以生成连续的反射波同相轴。同时由于多次波绕射波等强干扰的存在,对龙洞下方地层反射波造成干扰,破坏其连续性,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