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各种遗传现象中,不属于性状分离的是()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C.粉红色牵牛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牵牛花

D.黑色长毛兔与白色短毛兔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色长毛兔2.选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已经完成传粉的豌豆,就无须再给花套袋

B.自然状态下豌豆既能自花传粉又能异花传粉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

C.在杂交实验中进行正反交实验,需对父本和母本去雄后再杂交

D.孟德尔选用山柳菊进行杂交实验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生殖3.西红柿果肉的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色为显性。用杂合的红果肉西红柿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型为红果肉西红柿自交得到F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F2中无性状分离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

C.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子占25 D.纯合紫果肉西红柿个体最早在F24.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5.已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易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子代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子代中无香味抗病的植株占38

C.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2

D.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6.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7.图甲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图,图乙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得到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图,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和图乙都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

B.图甲中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图乙中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所在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一定不同

D.图乙中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图中是两条含有染色单体的非同源染色体8.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组合为XBXb×Xby

B.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则其亲本基因型组合为XBXB×XbY

C.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组合为XBXb×XBY

D.若后代性别比例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组合为XBXb×XB9.图甲、乙表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丙、丁表示另一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四个细胞中可发生基因重组的只有图丙

B.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

C.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D.由丙细胞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其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10.丝状真菌的雌性株和雄性株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可形成特殊的性细胞(雄器官和雌器官),两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再形成新的菌株,其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可导致孢子1和孢子2的遗传信息不同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子囊孢子中的染色体数为n

C.一个合子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形成8种子囊孢子

D.丝状真菌的有性生殖可导致子代呈现多样性11.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用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制成提取液,再分别加入不同的酶,再将其加入到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组别12345酶无蛋白酶RNA酶酯酶DNA酶得到的菌落R型、S型R型、S型R型、S型R型、S型R型A.该实验应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 B.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无空白对照组

C.第3组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D.第5组实验证明了DNA不是遗传物质12.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蛋白质是使TMV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TMV的遗传物质的结构中嘧啶数和嘌呤数相同13.如图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基本骨架

B.若一条链的下端是游离的磷酸基团,则其互补链的上端也是游离的磷酸基团

C.取两位同学制作的单链即可连接成DNA双链

D.丙到丁过程体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的特点14.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胸腺嘧啶占30%,则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A.12%和34% B.21%和24% C.34%和12% D.58%和30%15.1958年,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DNA复制的实验,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

(1)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使其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中的甲;

(2)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

(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图中的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

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A.从甲结果到丁结果需要60分钟

B.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

C.转入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34

D.由丙、丁结果证明DNA16.大多数真核生物的DNA在复制时会出现多个复制泡,每个复制泡的两端有2个复制叉,复制叉的延伸方向如图所示。已知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DNA的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B.子链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推进方向相同

C.复制泡3的DNA复制早于复制泡 D.多起点复制加快了DNA的复制速度17.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水母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该种水母、DNA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光。这个资料不能()A.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片段

B.该基因是DNA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

C.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D.DNA的任意片段都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控制性状18.RNA合成发生在DNA双链部分解开的区域内(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RNA与DNA只有一种核苷酸有差异 B.与RNA序列一致的链是模板链

C.RNA聚合酶是结构复杂的RNA大分子 D.转录时RNA的延伸方向总是5'→3'19.如图为某染色体上的基因内部和周围DNA片段,长度为8千碱基对(单位:kb)。人为划分a-g七个区间,转录生成的RNA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d、g中发生的碱基对改变不一定影响蛋白质产物

B.转录一次需要消耗6300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C.核糖体会从B移动到C,读取c、d、e区间的密码子

D.该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发生在细胞质20.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逆转录过程涉及氢键的形成

B.DNA聚合酶和解旋酶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

C.在解旋酶协助下,R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转录合成多种RNA

D.中心法则各个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21.蜂群中能持续获得蜂王浆的雌性幼虫会发育成蜂王。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microRNA,这些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蜂王浆中的microRNA可以不经分解而被蜜蜂幼虫吸收

B.microRNA通过干扰Dnmt3基因的翻译抑制其表达

C.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

D.抑制幼虫的dynactinp62基因表达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22.关于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

B.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C.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D.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23.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种类、数目不同

B.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自由组合

C.图乙染色体上存在基因d的原因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D.与有丝分裂比,甲→乙的过程中能产生的特有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重组

24.某精原细胞中m、n为一对同源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A~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发生的特殊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染色体桥在减数分裂I时随机断裂,后续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

B.图示“染色体桥”中不存在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C.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12

D.25.某研究小组开展了“用秋水仙素诱导培育四倍体草莓”的实验。选取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芽,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

B.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

C.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芽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8

D.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天,诱导成功率较高26.科研小组对某地区白化病和红绿色盲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发病率为a,男性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化病的发病率=白化病的患病人数/白化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B.该地区白化病致病基因和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和b2

C.红绿色盲家族正常女性中携带者的概率大于该地区正常女性中携带者的概率

D.27.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取出后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会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种细胞连接蛋白PANX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

B.“卵子死亡”这种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C.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28.下列与适应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适应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不会遗传给后代

C.具有适应性特征的个体,不会被天敌发现

D.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的29.物种中的每一个基因都有一段来自其祖先的传承历史,我们能够基于基因的DNA序列比对数据来推断相应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同源基因是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序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基因,如图所示。图中祖先物种的基因α发生基因重复后,产生了两个基因,分别是基因α和β,随后这两个基因在序列上会有不同的演变。由共同祖先基因分化而来的基因为直系同源基因;而起源于祖先基因重复事件的那些基因为旁系同源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α1和α2为直系同源基因,α1和β1为旁系同源基因

B.基因重复是一种突变,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不定向的

C.一般情况下,物种之间基因的DNA序列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亲缘关系就越近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研究生物的进化则是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30.“贝格曼定律“提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恒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在解释恒温动物体型的地理变异时,贝格曼定律有另一种表述形式:在同种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个体体型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按照“贝格曼定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动物体型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同种动物生长发育成熟后必将保持相同体重

C.在不同区域,同种动物体型的差异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东北地区大型动物由于其相对表面积较小,比小型动物更易维持其体温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31.某二倍体植株的绿叶和紫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绿叶对紫叶为显性。某研究小组在种植该种植株的绿叶品系时,偶然发现了两株紫叶植株,并将其分别自交,发现后代均为紫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认为,这两株紫叶植株的出现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判断理由是______。

(2)若已确定紫叶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且每株紫叶植株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其他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研究小组将两株紫叶植株杂交,得到足够数量的F1。欲通过分析F1的表现型来确定两株紫叶植株是否为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F1______,则这两植株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②若F1______,则这两植株分别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

(3)若已确定两植株分别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请利用(2)中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这两对突变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的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

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则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则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8.0分)32.如图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和结果,请据图回答:

(1)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用放射性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______.

(2)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原因是______.

(3)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离心后放射性较高的是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4)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33.研究发现,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图示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图中的①②③④表示过程,a、b、c、d表示合成的多肽链。利用该图作用的机理分析饥饿疗法治疗癌症的方法和原理(饥饿疗法是指通过微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死亡),回答相关问题:

(1)癌细胞被称为不死细胞,能够进行无限增殖,在增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合成需要的蛋白质,DNA控制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______(填数字编号),参与此过程的RNA有______。

(2)完成①过程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______。

(3)根据图中多肽合成的过程,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______(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最终形成的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序列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结合饥饿疗法治疗癌症的方法,利用如图展示的调控过程,说明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______。34.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其中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是一种科学、简便、效果较好的方法。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科研人员都是选在边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采集,将样本存放在基因库里。请回答有关问题:

(l)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时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的原因是______。

(2)采样地点选在边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______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变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

(3)基因库是指______;基因库将为少数民族的基因多样性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4)现发现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符合如图家系图,假设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研究发现,十年后,该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请问在这十年中这个种群有没有发生进化。(不考虑其它基因)______。为什么?______。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

C、粉红的牵牛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牵牛花,说明红色对白色是不完全显性,粉红色是杂合子,粉红的牵牛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牵牛花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D、白色长毛兔在亲代和子代中都有,黑色色长毛兔与白色短毛兔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色长毛兔,不是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对于性状分离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答案】D

【解析】解:A、已经完成传粉的豌豆,仍须再给花套,A错误。

B、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B错误;

C、杂交实验时,父本提供的是花粉,所以只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C错误;

D、孟德尔选用山柳菊进行杂交实验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而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D。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选择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为豌豆为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便于统计实验结果。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尤其是人工异花授粉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C

【解析】解:A、杂合的红果肉西红柿自交后代出现紫色,可见F2中发生了性状分离,A错误;

B、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西红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其中13AA自交后代均为AA,23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AA、12Aa、14aa,因此F2中性状分离比是(13+23×34):(23×14)=5:1,B错误;

C、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西红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其中13AA自交后代均为AA,23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AA、12Aa、14aa,F2红果肉个体占13+23×34=56,杂合子占23×12=13,因此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的占13÷56=25,C正确;

D、由于用杂合的红果肉西红柿自交获得F1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在F1中就出现了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西红柿,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解:A、全抗植株(A1A1、A1A2、A1a)与抗性植株(A2A2、A2a)杂交,其中①A1A1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抗性植株后代全部是全抗植株;②A1A2与A2A2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③A1A2与A2a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④A1a与A2A2杂交,后代全抗:抗性=1:1;⑤A1a与A2a杂交,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

B、抗性植株(A2A2、A2a)与易感植株(aa)杂交,其中A2a与aa杂交,子代抗性:易感=1:1,B正确;

C、全抗植株(A1A1、A1A2、A1a)与易感植株(aa)杂交,其中A1A2与aa杂交,子代全抗:抗性=1:1,C正确;

D、全抗植株(A1A1、A1A2、A1a)与抗性植株(A2A2、A2a)杂交,其中A1a与A2a杂交,子代全抗:抗性:易感=2:1:1,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意: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A1、A2、a,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其中,A1控制全抗性状,A2控制抗性性状,a控制易感性状,则全抗植株基因型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基因型为A2A2、A2a;易感植株基因型为aa。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5.【答案】C

【解析】解:A、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和不抗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A正确;

B、子代中无香味抗病(A_Bb)的植株占34×12=38,B正确;

C、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其后代不可能出现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C错误;

D、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分别去自交得到aa的概率为38,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12Bb和12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18,所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8×18=3646.【答案】D

【解析】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A基因纯合致死,B基因纯合致死,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由于存在显性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因此其基因型一定是AaBb,C正确;

D、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存在显性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2:1,因此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题意分析: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说明亲代宽叶矮茎植株基因型一定是Aa不变,且子代AA致死;由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说明亲代窄叶高茎植株基因型一定是aaBb,且子代BB致死。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概率;识记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能根据题中信息推出相关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7.【答案】A

【解析】解:A、据图甲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据图乙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图甲中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图乙中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位置相同,说明这四个基因是可能相同基因(遗传信息相同),也可能是等位基因(遗传信息不同),因此,方框内的四个光点所在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可能相同,C错误;

D、由图乙可知,图示为两条染色体,二者形态大小相似、基因位点相同,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每条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有两个基因(荧光点),据此可推测染色体中有染色单体,因此图乙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1、图甲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图,从图中可知,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图乙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根据其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8.【答案】D

【解析】解:A、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A错误;

B、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的雄性植株全是宽叶,雌性亲本只产生一种XB的配子,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B错误;

C、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说明亲本雄性个体只能产生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雌雄亲本能产生两种配子,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C错误;

D、若后代性比为1:1,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宽叶与窄叶之比是3:1,说明雌性亲本含有窄叶基因,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文: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即自然界中不存在XbXb的个体。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解题的规律: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出亲本产生的配子,根据亲代的配子写出亲本基因型。

9.【答案】C

【解析】解:A、甲细胞每一极含有颜色、形态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有丝分裂的母细胞和子细胞中含有相同的染色体,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均会出现在子细胞中,B正确;

C、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样染色体的联会,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

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由此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其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甲是进行有丝分裂后期,乙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的理解。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以及同源染色体是否发生联会、分离可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10.【答案】C

【解析】解:A、孢子1和孢子2最初是由合子减数分裂产生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从而导致配子的遗传物质不同,A正确;

B、合子的染色体数目为2n,减数分裂产生子囊孢子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子囊孢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B正确;

C、一个合子经过连续的两次细胞分裂形成4个2种子囊孢子,C错误;

D、丝状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子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题图分析:1个丝状真菌的(2n)合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囊孢子,然后再通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再形成新的菌株。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课标分析推断层次。

11.【答案】A

【解析】A、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应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逐个观察不同物质的转化作用,A正确;

B、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第1组为空白对照,B错误;

C、第3组实验中RNA被RNA酶分解后仍出现S型细菌,说明RNA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第5组实验中DNA被DNA酶水解后只出现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作用,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可知TMV放在水和苯酚中震荡后,分别得到了RNA和蛋白质,可见水和苯酚具有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作用,A正确;

B、该实验可证明RNA是TMV的遗传物质,B错误;

C、从图中不能看出侵入烟草细胞的RNA是否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

D、该实验可证明RNA是TMV的遗传物质,RNA为单链结构,其嘧啶数不一定和嘌呤数相同,D错误。

故选:A。

分析图示可知,首先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接种到正常烟草上,再分别观察两种物质对正常烟草的影响,以判断RNA和蛋白质哪种物质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解:A、图甲中②磷酸和③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基本骨架,A正确;

B、由于两条链反向平行,若一条链的下端是磷酸基团,则另一条链的上端也是磷酸基团,B正确;

C、DNA的两条链是互补配对的,因此取两位同学制作的单链不一定可连接成DNA双链,C错误;

D、丙到丁过程体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甲是组成脱氧核苷酸的三种物质,其中①是含氮碱基、②是磷酸、③是脱氧核糖;乙是脱氧核苷酸;丙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丁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答案】C

【解析】解:因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由于A=T,则A=T=21%,G=C=29%。

设这条D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2a,则第一条链上胞嘧啶数量设为C1,第二条链上胞嘧啶的数量为C2,则(C1+C2)÷2a=29%,又由已知C1=24%a,则C2÷a=34%,也就是另外一条链上胞嘧啶的含量是34%;设第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的数量是T1,即T1=30%a,第二条链上胸腺嘧啶的数目是T2,则(T1+T2)÷2a=21%,T2÷a=12%。

故选: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C和T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15.【答案】D

【解析】解: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二代后所得DNA分子中,有一半DNA分子只含14N,另一半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分布在中带和轻带上,即丁图所示结果。因此从甲结果到丁结果需要复制两次,而细菌每20分钟复制一次,则需要40分钟,A错误;

B、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所得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都分布在中带上,即丙图所示结果,B错误;

C、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100%,C错误;

D、由丙、丁结果证明DNA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D。

1、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重点考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要求考生明确DNA16.【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DNA的复制为双向复制,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复制时子链延伸方向为5′→3′端,而图中复制叉的推进方向是双向的,因此子链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推进方向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复制泡3大于复制泡2和复制泡1,因此复制泡3的DNA复制早于复制泡1和2,C正确;

D、由图可知,DNA的复制为多起点复制,这加快了DNA的复制速度,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中DNA复制是多起点双向复制,且复制泡3大于复制泡2和复制泡1,说明复制泡3的DNA复制早于复制泡1和2。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17.【答案】D

【解析】解:A、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的核苷酸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因此该基因是DNA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B正确;

C、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上的任意片段不一定是基因,不一定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控制性状,D错误。

故选:D。

1、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D

【解析】解: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4中核苷酸都有差异,A错误;

B、模板链和RNA链互补,与RNA序列一致的链是非模板链,B错误;

C、RNA聚合酶的本质是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C错误;

D、转录时沿着引物(3')端延伸至子链,因此RNA的延伸方向总是5'→3',D正确。

故选:D。

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C

【解析】A、因为最终参与蛋白质表达的模板只有区间c+e,所以在a、d、g中发生的碱基对改变不一定影响蛋白质产物,A正确;

B、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来进行,由图示可知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为(7.5-1.2)=6.3kb,所以需要消耗6300个核糖核苷酸,B正确;

C、此图表示的是基因的排列顺序,核糖体的移动应该在mRNA上,故不能对该序列进行认读,C错误;

D、对于真核生物,其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题中出现了染色体说明此为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来进行,由题图可知,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为(7.5-1.2)=6.3kb,但形成成熟的mRNA时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所以最终形成的成熟mRNA长度为(7.5-1.2)-(5.2-2.0)=3.1kb,最终参与翻译过程的是区间c+e。

本题主要是对于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对转录翻译的场所,模板,原料等加强记忆。

20.【答案】C

【解析】解:A、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A正确;

B、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它们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RNA聚合酶具有解螺旋的功能,因此R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转录合成多种RNA时不需要解旋酶协助,C错误;

D、中心法则各个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C。

中心法则的图解: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答案】D

【解析】解:A、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说明蜂王浆中的microRNA可以不经分解而被蜜蜂幼虫吸收,若分解则无法发挥作用,A正确;

B、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由于mRNA是翻译的模板,因此microRNA通过干扰Dnmt3基因的翻译抑制其表达,B正确;

C、抑制Dnmt3基因表达后可以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说明其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C正确;

D、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利于该基因表达,从而发育成蜂王,因此抑制幼虫的dynactinp62基因表达不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文: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说明其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这样使dynactinp62基因表达,从而使幼虫发育成蜂王。

本题以蜜蜂为题材,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属于信息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利用题干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2.【答案】C

【解析】解:A、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A正确;

B、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

C、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C错误;

D、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增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

故选:C。

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

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形成的原因,特征等内容,考生要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答题。

23.【答案】D

【解析】解:A、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

C、图乙染色体上的d基因可能来自交叉互换,也可能来自基因突变,C错误;

D、与有丝分裂比,甲→乙的过程中能产生的特有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则根据基因组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过交叉互换。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答案】A

【解析】解:A、与m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利对比可知,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A正确;

B、由图可知,图示“染色体桥”中存在染色体A片段的同源区段,B错误;

C、由于右图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变异后,相连的片段随机断裂,因此该精原细胞产生含有正常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4,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C错误;

D、图示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桥,D错误。

故选:A。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分析题图: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25.【答案】C

【解析】解:A、该实验有两种自变量,即秋水仙素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A正确;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B正确;

C、由于秋水仙素的作用,有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已加倍,有的还没有加倍,因此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芽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有的为28,有的仍为14,C错误;

D、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天,诱导成功率较高,D正确。

故选:C。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机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本题考查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秋水仙素可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实验结果分析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解:A、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A正确;

B、该地区白化病致病基因和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和b,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家族正常女性中携带者的概率大于该地区正常女性中携带者的概率,C正确;

D、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在白化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在孕前对夫妇双方进行基因检测,D正确。

故选:B。

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27.【答案】D

【解析】解:A、根据题意,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含致病基因的卵子受精后会退化凋亡而死亡,因此其母亲只能提供不含有致病基因的卵细胞,故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父方,A正确;

B、“卵子死亡”这种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B正确;

C、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正确;

D、“卵子死亡”是卵子在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者受精后一段时间死亡的,在男性中不会发病,D错误。

故选:D。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和危害、基因突变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D

【解析】解:A、适应是生物特有的现象,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错误;

B、生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B错误;

C、具有保护色的个体,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从而生存下来繁殖后代的机会大,同时,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个体可能更容易被天敌发现,C错误;

D、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普遍性

(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原因:自然选择。

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题考查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9.【答案】D

【解析】解:A、由共同祖先基因分化而来的基因为直系同源基因,α1和α2为直系同源基因;起源于祖先基因重复事件的那些基因为旁系同源基因,α1和β1为旁系同源基因,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重复后基因的序列发生改变,是一种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B正确;

C、基于基因的DNA序列比对数据来推断相应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一般情况下,物种之间基因的DNA序列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亲缘关系就越近,C正确;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进行合理解释,D错误。

故选:D。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题图信息完成试题的解答。

30.【答案】B

【解析】解:A、细胞的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则物质运输效率较低,由此类比,生活在寒冷环境中体型较大的动物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温,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动物身高和体重受遗传、营养条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同种动物生长发育成熟后的体重不一定相同,B错误;

C、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同种动物体型的差异是生物与环境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大型动物由于其相对表面积较小,单位体重的散热量减少,比小型动物更易维持其体温,D正确。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1.【答案】两株紫叶植株自交后代均为紫叶,紫叶性状可以遗传

全为紫叶植株

全为绿叶植株

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9:7

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1:1

【解析】解:(1)两株紫叶植株,并将其分别自交,发现后代均为紫叶,说明这两株紫叶植株的出现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判断理由是两株紫叶植株自交后代均为紫叶,紫叶性状可以遗传。

(2)①由题干信息可知:已确定紫叶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且每株紫叶植株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其他基因均为显性纯合,可知这两植株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的,则设其中一株紫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1a1,另一株紫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2a2,F1的基因型为a1a2,子代全为紫叶植株,所以若F1全为紫叶植株,则这两植株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②若这两植株分别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隐性突变导致的,则设其中一株紫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另一株紫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绿叶植株,所以若F1全为绿叶植株,则这两植株分别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

(3)①若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和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9:7

(9:3:3:1的变形),所以若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9:7,则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和b连锁、a和B连锁,二者遵循分离定律,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1:1,若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1:1,则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两株紫叶植株自交后代均为紫叶,紫叶性状可以遗传

(2)①全为紫叶植株

②全为绿叶植株

(3)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9:7

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1:1

已确定紫叶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且每株紫叶植株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其他基因均为显性纯合,可知这两植株是由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的,若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和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9:7

(9:3:3:1的变形),若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和b连锁、a和B连锁,二者遵循分离定律,将F1植株自交得到F2,F2中绿叶植株:紫叶植株=1:1。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32.【答案】DNA和蛋白质;DNA;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