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_第1页
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_第2页
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_第3页
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_第4页
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现代音乐对交响诗创作的贡献人类崇尚自然的文学化音乐表达写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公演一百周年

1890年,23岁的克莱因施特劳斯获得了当时最著名的交响诗艺术家的声誉。他继承了李斯特交响诗强调诗意和哲理性的音乐表现,与新的思想必须寻求新的结构形式的创作理念。拓展了对传统文学、哲学、诗文和音乐化表达,形成突出自命文学题目和使用自己独特性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作品内在情感的创作风格,并将自己的同类交响音乐作品确立了新的体裁名称———管弦乐音诗(tonepoem)。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音诗创作,将乐器的演奏技术与管弦乐队配器法创新性音乐的开发,均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也极大地促进了乐器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同时,他的音诗创作中所形成的精湛的线条对位等复调化多声部织体写作的新技法,成为现代乐派对位化音乐写作风格的标志。因此,理查·施特劳斯被誉为是将交响诗这一交响音乐体裁带入20世纪,并将其文学化的音乐表现力提升至巅峰境界的伟大作曲家。一、测定民艺中的多元音乐创作1915年初,51岁的理查·施特劳斯完成了《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总谱写作,并于同年10月28日亲自指挥德累斯顿宫廷乐团超出150人的庞大的管弦乐队,在柏林举行了这部长达48分钟的音诗作品的首演,当即引起了震撼般的影响。在过去的一百年,这部音诗作品创造了交响乐作品演出的辉煌业绩,成为世界一流乐团轮回演出的保留曲目之一。尽管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查·施特劳斯因曾在1933年11月受希特勒任命,出任过德国国家音乐局局长的高级官职,而被特级法庭认定为“纳粹分子”,他的作品也遭到禁演。当然,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西方社会,作为强烈地反对宗教的不可知论者,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也一直是备受争议和受到基督教徒们“情感”上的抵触。但在1948年反纳粹审判委员会宣判理查·施特劳斯无罪,恢复了他自由并解除了其作品的禁演令。从此,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而反映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创作中,其结构上鲜明地体现出继贝多芬之后对奏鸣曲式的创新性发展;拓展管弦乐队中木管、铜管组的编制(引进新乐器扩展音域、追求新的音色),形成创新型的超大乐队规模,其卓越的管弦乐队的驾驭能力,成为继柏辽兹之后的又一位管弦乐法大师;寄情于景式音乐描绘创造出的多主题立体化、以对位化和声为基础的复调织体,更是对18世纪巴赫所创立的“赋格艺术”的升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作为20世纪初具有重要影响的交响曲乐作品之一,代表着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多元化音乐创作的一种风格,也是后浪漫派交响音乐创作的经典之作。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创作构思、灵感来源和内涵的音乐分析来看,更多的是集中于作曲家本人对登山运动的钟情;从其住所(加米什别墅)窗口对阿尔卑斯山一天中景致变化的观察;以及作品中所寄托的对作曲家马勒的缅怀和对艺术家卡尔·斯陶弗·伯恩的悼念;或者是从作品中文本标题所确定的音乐故事叙事与描绘中,去感受大自然巍峨壮观的景致与变化莫测的神韵,而从中去领悟大自然中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然而,就是理查·施特劳斯以人物刻画为重心的音诗创作理念而论,《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所传递的是对尼采“超人”般的唯意论、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强烈反对基督教的个人英雄主意精神,以及人与自然永远处在一种循环是发展的历史观和崇尚自然等哲学思想的崇拜。从自种意义上说,《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音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扬尼采哲学思想的延续。二、兼顾“浪子”与“真正”的材料与意识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创作中,从文化学音乐表达的叙事性、描绘性与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出发,遵循音乐陈述类型与音乐作品的一般规律,宏观上采用奏鸣曲式为作品的基本架构,精心地设计了22个文本标题,并赋予了其不同的音乐陈述方式与结构功能。使其形成文学语义与音乐意境互为补充与完美的结合,整体的构思上彰显出理查·施特劳斯在音乐作品结构上的创新性思维。这种文本标题设计与音乐结构功能相得益彰的布局,更是极大地提升了本音诗的艺术表现力。《阿尔卑斯山交响曲》音乐结构分析如下:在这个由五个部分构成的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框架内,呈示部呈现出多主题的叙事性和描绘性的特质,完整地表达了“浪子”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沿途迷人的景色,攀登上阿尔卑斯山的形成。而从主题材料与调性的设计上,形成了以“浪子”主题贯穿的变奏与回旋原则并存的结构,使这部分具有了回旋奏鸣曲式呈示部的特征,而其中又不乏对“浪子”主题展开性发展的功能。具有展开部与插部共同特征的中心部分,以“寻觅”主题的赋格段开始,突出了“展开性思维”对位化写作技术,“森林”“浪子”“寻觅”三个主题材料的并置、叠置的不同处理方式,表达出“森林中迷路”的文学语义。而在频繁变换调性的和声背景下,加之渲染性配器方法所形成的暴风雨般的乐队音响,表现出“惊的瞬间”。以“歌唱”主题为引导,“太阳”“自然”“浪子”三个主题材料形成纵向和声对位化的乐队全奏,突显“浪子”的“感恩”之情。以辉煌般的乐队音响所形成的多主题纵向混合对位,突出了插部“在山顶”“幻觉”所处作品的中心地位(时值比例关系与文本标题两个层面上)和高潮部分,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再现部与插部同样是一种“夹叙夹议”式的表达方式。以插部性的八小节音乐片段形成“云雾弥漫”的确定性情节,降b小调预示着再现部和开始。而仅为十八小节的“太阳”主题以连接功能出现,形成“日无光辉”的文学化音乐表达。文本标题“悲歌”中出现了“挽歌”主题的新材料,并以其呈示型陈述和三部性结构的特质,而成为典型的插部。“暴风雨前的宁静”出现“感恩”“夜”主题材料回归主调的再现,并为再现的核心部分到来形成“属准备”。文本标题“在雷雨中下山”体现出音乐结构上的减缩倒置再现特征。将“浪子上山”所经历的场景描绘的音乐材料,形成“镜面式”的逆行、回归主调的检索型再现,表现出浪子在雷雨中沿峭壁、瀑布、牧场、艰难地走出森林,按照上山路线原路返回,其中的浪子主题的倒影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承担附属功能的引子部分,为作品的叙事和描绘性提供了时空上充分的铺垫。首先,在“夜晚”的文本标题之下,呈现出“夜”“大山”“自然”三个动机式的主题材料,并在“日出”中呈示了“太阳”“牧歌”和“浪子”主题动机等音乐材料。而尾声部分与引子形成完全倒置的再现关系,而尾声部分的“尾声”文本标题下,更是带有典型的“总结”意义。再次将“浪子”“太阳”“牧歌”的重要主题材料回顾至主调加以再现,以再次表达出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另外,本部音诗从宏观的结构轮廓上,也呈现出以“在山顶”文本标题为核心的对称性的结构原则。三、文本文本“浪子”主题的贯穿发展《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的“登山”文本标题下,首次呈示的人物主题———“浪子”,以降E大调低音弦乐器开始,接以铜管组圆号的覆盖与补充的形式出现。以降E大调主和弦六度上行跳进的抑扬格动机与属七和弦的七度跳进的分析和弦式的旋律风格,展开型乐段结构所呈示的这一主题,非常鲜明地彰显出理查·施特劳斯“超人”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意”的主题特色。即:英雄的调性———降E大调;英雄的音色———大提琴和圆号;英雄的品质———抑扬格动机,上行跳进的分析和弦的旋律。这与理查·施特劳斯在自传体音诗《英雄的生涯》中的主题设计理念如出一辙,是他音诗创作中的浪漫主意文学背景下的音乐化的“英雄”标志,其渊源可上溯至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浪子”主题所占据的主部主题地位,使其更加显示出“超人”般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勇于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探险者的核心人物主题的意义。并使其成为本部音诗中主要的叙述者,即以文本标题所赋予音诗中的“具象化”人物主题———“浪子”这种核心人物与叙事主体的意义,体现在该主题贯穿于整部音诗作品的全过程。即表现在主题自身的展开性发展与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于该主题与其他文本标题下音乐材料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所传递出的文本标题的音乐化表达。在整部音诗的叙事性的描绘中,“浪子”主题以寄情于景的音乐表达方式,将理查·施特劳斯的崇尚自然及“超人”般的个人英雄主意的哲学理念,以非确定性音乐语言自身的特殊性,上升至更高境界形成“抽象化”的方式加以诠释。“浪子”主题原子于引子部分“日出”标题下的最后一个动机,形成于呈示部“登山”文本标题下的主部主题,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最后一个旋律化片段。在全部作品22个文本标题中的15个标题下,分别表现出稳定性的呈示陈述、中间性的展开型陈述与其他主题材料形成立体化多声部音乐织体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浪子”主题的贯穿发展形成了《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叙事性描绘的主线,用生动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文本标题所确定的文学化寓意。“浪子”主题在具体的文本标题下所呈现出的功能,对于作品叙事性发展的推进、音响塑造性的描绘与“气氛”的渲染中,以其自身的潜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浪子”主题与“森林”主题的纵向连接和纵向的对位化处理,形成了“进入森林”文本标题下的音乐表达;而“在雷雨中下山”文本标题中,以“英雄的音色”和“英雄的调性”再现“浪子”主题,并使其同“寻觅”“森林”两个主题形成纵向交替与纵向叠置关系,在描绘性的暴风雨背景的衬托下,生动地表现了“浪子”历经艰辛走出森林的音乐意境。在具有插部性功能的“在山顶”文本标题下,“感恩”主题之后出现的“自然”“大山”动机为引导、“歌唱”与“浪子”主题的结合,出现在本部音诗的中心部分(600~633小节),突出了核心主题———“浪子”对大自然崇敬之情的表达。在紧随其后的音乐中,“太阳”动机、“自然”动机、“浪子”动机与“寻觅”横向相连的旋律,四种音乐材料所形成的三个旋律线条,在纵向和声的框架上形成对位化的多声部音乐织体,并以乐队的全奏形成了作品的高潮。从C大调到a小调单纯的功能化、自然音阶式的和声语言方式,传递了理查·施特劳斯回归自然的情节与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同样在具有插部意义的“悲歌”文本标题下,放宽节奏的“浪子”主题与“挽歌”主题的对位化处理,寄托了理查·施特劳斯对卡尔·斯陶弗·伯恩(一位因与自己保护人的妻子之间的情事,而殉情自杀的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悲惨命运的哀思。在结束部的“尾声”文本标题下,出现的“自然”“寻觅”动机与“浪子”主题之间,所形成的三个旋律材料的对位化和声式的多声部织体,形成了“寻觅与追溯”的文学化音乐表达的哲理性寓意,寄予着人类对大自然所充满着的无尽的希冀与强烈的渴望。以弦乐器、木管乐器的“太阳”主题与大提琴加圆号奏出的“浪子”主题,所形成的对位化和声织体;而作为结束终止中引导部分,出现的“太阳”主题(小号与高音弦乐器)与自身的倒影(四双圆号的和声性旋律)所形成的反向进行;二者所共同构成的结束终止(1095~1105小节,总谱标号141)部分,在乐队音响上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以此来表达出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本部音诗补充终止中的最后五小节,在低音弦乐和铜管、木管乐器低音区,由降b小调七个音级纵向叠置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小提琴齐奏的“浪子”主题动机,最后一次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割舍的共存关系。而本部音诗最终长达15小节的降B与C的持续低音,与其音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结束具有相同的哲学寓意: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永远无法解决的悬念。《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一部在创意上具有高品质的管弦乐音诗作品,尤其是作品中所潜在的哲学理念的深层次表达,被普遍地给予了过低的评价。理查·施特劳斯使用了最为奢华的管弦乐队,以精湛的配器法创作出生动而精彩的管弦乐语言,以最恰当的处理方式降明确的音乐和图画般的描绘融为一体,创作了这部有着大自然油画般的、规模宏大的管弦乐音诗。作曲家以文学“自命题”的创作方式所设计的文本标题,在文学层面上表现为人对自然景致所发出的赞叹,而更深刻的精神层面却蕴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将文学的叙事性、描绘性与哲理性的表达,与音乐的陈述类型、结构原则、情绪表达方式和音响的渲染手段的有机结合。用简单质朴的自然音阶语汇,去表达泛神般崇拜的激情。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管弦乐配器处理上,虽然缺乏理查·施特劳斯早期作品中的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