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志补遗_第1页
甘谷县志补遗_第2页
甘谷县志补遗_第3页
甘谷县志补遗_第4页
甘谷县志补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谷县志补遗

根据史记秦的记载,“秦武公十年,冀荣、冀荣、初县相继成立。”。”一对甘固地区古代编年史的分析及《天水市志》的错误(一)甘固地区的古代编年史1.嘉靖《伏羌志》(南朝)甘肃临洮人张维于民国23年(1934年)编成,同年由北平大北印书局承印的《陇右方志录》中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引有《伏羌志》的记载,张维将此志列为甘谷县诸志第一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赵廷瑞修、马理纂《陕西通志》40卷完成,嘉靖《陕西通志》所引《伏羌志》,或许修于明正德年间,或早于此。此志已佚。《天水市志·地方志》未收录。2.伏羌县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人巩建丰纂修的《伏羌县志》(以下简称“巩志”)中有一旧序,乃明天启七年(1627年)伏羌知县赵守成为其总裁的《伏羌县志》所撰写。序中说:“旧志作于万历之初,在兹五十年矣。”3.北直隶南乐士族事事事务员,为天监南乐事赵守成总裁,叶应甲编纂,手抄稿本。赵守成,北直隶南乐贡生。明天启三年至七年(1623~1627年)任伏羌知县,重视文教,有政绩。天启七年他命县儒学教喻叶应甲将旧志“重而修之”4.《明史经籍志》(明《唐显山园刻本)汪文煜纂修,抄本。汪文煜,满洲镶黄旗监生,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686~1692年)任伏羌县令。任职次年修成本志。纵观全志1册17页,志目26个,纲目不分,应是官辑应征,县令自纂而提供的必要数据。距上次修志61年,撰述沿革仅用130多字。名宦、乡贤、艺文等目均注“失考”、“无考”,志目叙述简短,对明嘉靖、万历、天启诸志未笔只字。因是应征之书,重当代而保存了一些清初数据。甘谷人知此志晚至1964年,手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以胶卷复制本存档,县志办于1986年用省图书馆胶卷洗印保存。此志简略过甚,轻率从笔,不考前而失载历史,无考证而不足为后人征引。但汪文煜在任内秉公执法,革弊定赋,置仓以广积储,重筑沙堤,颇有政绩,民众在堤旁立碑“汪泽万年”。5.志目资料及志序邑人巩建丰纂修,乾隆十四年刻本。巩建丰(1673~1748年),字文在,号渭川,别号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联捷进士,累官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纂修官、翰林院侍讲、值起居注官,在乡、会试中数任同考官。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各12卷。逝世后,邑人奉祀于乡贤祠,国人列名于志典,《大清一统志》、1980年上海书店再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皆有巩建丰专条。此志纲目如下:天文志卷1有星野、气候、图考;地理志卷2有沿革、疆域、山川、古迹;建置志卷3有城池、公署、仓储、学宫、典籍、祠祀、寺观、坊表、里镇、桥梁、河渠、墩铺、堡砦、邱墓;赋役志卷4有田赋、户口、杂项、杂税、经费、俸薪、站支各银两、物产;典礼志卷5有庆贺、祀典、兴贤、特恩、讲约、风俗;秩官志卷6有县令、儒学、典史;选举志卷7有荐辟、进士、乡举、贡士、例监、吏员;名宦志卷8,附大尹(全志末);乡贤志卷9有人物、儒林、孝行、善士、隐逸、廉义、耆德、义举;列女志卷10有义妇、节妇、烈妇;艺文志卷11有赞、记、传、诗、赋、序、铭、颂;祥异志卷12,僭国传附。每纲始有小序,终有“论曰”,计205页8万余字。志前除赵守成给明天启《伏羌县志》写的“旧序”,尚有两序。其一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伏羌县令续相文所撰,序云此志“考之传闻,采之故老,削其荒诞,登其诚信。博而不繁,简而能核,其殆与晋乘鲁史并重不朽欤!”此志距上部志书修成63年,前序后跋,凡例12则,体例完备,分类明晰。建置志较天启《伏羌县志》详实,地理志记载了汉、新朝甘谷疆域变迁:“汉武帝改名成纪,属天水。王莽更曰冀治,又曰平襄”6.乾隆五年(乾隆五年,乾隆五年,周铣)周铣裁定,叶芝纂辑,刻本。周铣,字绪庐,四川涪州举人,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年)任伏羌知县。叶芝,字秀三,甘肃庄浪县举人,于乾隆三十五年纂成此志。周铣以时任知县裁定并作序文。周序说自巩建丰《伏羌县志》修成后20年来,县志未增修,经年余,“采访既久,按据颇多”《天水市志·地方志》第2067页记述周铣修、叶芝纂《伏羌县志》时,在说明全志14卷的情况下,编次未列入第8卷选举志,误将第9卷名宦志列为第8卷,依次错位到第13卷,从而漏记第8卷选举志。7.李某,其为人生其事,其又作《伏羌县志》及《资料志》侯新严裁纂,方承宣参辑,原干臣参讨校阅、刻本。侯新严,字泽生,贵州镇远人。同治八年(1869年)任伏羌知县,同治十年(1871年)重任。方承宣,字晴苔,浙江拔贡。曾任河南新野知县。原干臣,名筮贞,伏羌人。同治庚午(1870年)补行丁卯(1867年)科举人,朱圉书院主讲。侯新严重任伏羌知县时,距叶芝《伏羌县志》出刊已101年,虑其间之文物典仪湮替繁佚,其在为本志撰写的序文中说:“遂与友方君晴苔,原君干臣,暨诸君子互相参讨,征文考献,补遗略,芟繁冗,证得失,参见闻,自秋徂冬,阅六月,志乃成。”《天水市志·教育志》第1792页误记朱国书院山长之一原筮贞为“原筮员”。《天水市志·地方志》第2067页记述该志由“方承宣,原干臣纂”,“原干臣事迹不详”。据刻本“裁纂”侯新严的序文说“与友方君晴苔,原君干臣,暨诸君子互相参讨。”又据《续修县志姓氏》8.《清抗刑部编置司推动司员任文卿墓志》邑人任廷飏纂修,佚。任廷飏(1849~1931年),字赓六,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据有文字可考的任文卿所撰的《清四品衔法部编置司员外郎任君赓六墓志铭》说“著有……《甘谷县志》。”任文卿是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的纂修者,他在《州志续编》自序中说:“有可续者续之,无可续者仍存其第几之标目,务使分之为两,合之为一,前编续编无或牴牾也。”9.贾鸿吾实行清静放行志书邑人安履祥撰稿,贾鸿逵编纂,1964年稿本,下限1949年。安履祥(1881~1952年),字书芝,号啸云。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秀才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毕业后,任庆阳中学教员、河州(今临夏州)中学校长、伏羌模范高小校长、甘谷中学教员。后设私塾于家,送子弟来读者超百十人,兼收女生,前后教授达千人。教学之余,他还潜心地方文史研究,身临观察。著有《冀城文献拾遗》、《冀城金石拾遗》、《朱圉山志略》、《陇上文献拾遗》、《啸云山房诗文钞》、《南楼丛话》、《南楼小草三秋》。贾鸿逵(1897~1979年),字仪卿,兰州政法专科学校肄业。先后在甘谷、兰州、中卫等地政法、文教、邮电、党务部门工作。曾任甘谷县教育科科长、县督学。1963年秋,安履祥次子安升霄以《朱圉山志略》、《冀城文献拾遗》两稿托贾鸿逵请序题签。时在省城的邑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魏鸿发(字绍武)此志距清同治十一年《续伏羌县志》修成92年,距民国《甘谷县志》亦数十年。安书芝先生性甘淡泊,不为名利,以个人之力钩沉辑要史籍,群采博访传闻,将1872至1949年77年间的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伏羌、甘谷县的地方乡土故实史料,以采择精审之笔收集记载下来,实属弥足珍贵。贾鸿逵先生敦厚质朴,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中,毅然担当起整理编纂一方史志的责任,使前人遗稿得以一方志书行世,确实难能可贵。由于他们的劳苦,才使得甘谷本邑的历史自明有记载始,每个朝代均有记载,给封建半封建时代的一方历史,没有断档地划上了句号。他们堪称修志者的楷模。《天水市志·地方志》第2067页记述民国《甘谷县志稿》:“安升霄携两稿到省城兰州……时安履祥的学生、甘肃省政协委员天水甄载明……”第2068页:“安履祥《冀城金石录》……全志共10卷”,此4处与事实有出入。实情如下:安升霄是经贾鸿逵面请,向魏绍武、水梓请序题签(二)《水天记》的错误因为珍爱方志,笔者在此建言编纂。1.小小而不为之心史志是传诸后人读用的,既为方志,须重事实。一方历史中的事实,不管是记人、事、物,或兼而记之,均无大小之分,不可掉以轻心,须有勿以善小而不为之精神,知行善不可不传于后人之古训,在每件小事上重事实并考证清楚,时空上落点准确。2.原员,又是同一人之名,产生不整之感统稿要照顾到时间的前后、空间的左右及关联,凡过目者心中有数。否则,坏大事者为小事,述故事侵越同仁,时间上削近为远,空间上事实既定的一人之名,一名之物而再生名,产生歧义,就给人以不符事实,支离疏松的不整之感。像同治《续伏羌县志》参讨校阅原干臣,既以朱圉书院山长原筮贞记入《教育志》,却误记为“原筮员”;记述《续伏羌县志》时,又不知筮贞是其名,干臣是其字,以事迹不详了事,若在统稿时心中有数,通而治志,密详其事,当在《天水市志·地方志》中不述其为志书“纂”者。3.水质、止肃肃其中所记人事、所述故事,便令人信服。或可达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的境界。如此,像民国《甘谷县志稿》编纂过程中的安升霄、甄载明等诸先生的传奇,才是色重彩足,先生们亦心安理得。4.姚协赞传未为人立传确定立传的人物,应当据其政绩或贡献,实事求是地为之立传,避免惠而不费,为人刻印不能授,与人之功无所记。如既述姚协赞传见人物编,却未为其立传。“清光绪间,甘人著述之富,无过心如者。”二多部县志修志从以上分析中简识甘谷县诸旧志,县志自明嘉靖年间创修到民国《甘谷县志稿》于1964年问世,共9部。若从嘉靖初年算起,历时约440年,平均约50年一修志。甘谷作为中国历史上建县时间最长的古县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修志的历史仅400多年,二者不相匹配,令后人遗憾。9部县志,明代3部佚2部,民国2部佚1部,唯清代4部皆存,计留存6部。现以天水地区为范围,作一比较研究,认识或具代表性。(一)志、民之县,3人,1部。志今天水市辖2区5县,原天水县(古邽县,今秦州、麦积区)有民国年间编纂的《天水县志》、《天水乡土教材稿》、《天水小志》、《天水三字经》、《天水指南》,计5部;秦安县有正德《秦安志》1部佚,嘉靖《秦安志》,道光县志、民国县志稿各1部,计4部留存3部;清水县(今清水、张家川县)有万历《清水县志》1部佚,康熙、乾隆、民国《清水县志》各1部,计4部留存3部;武山县(原宁远县)有成化《宁远县志》1部佚、万历《宁远县志》1部、康熙初《宁远县志》稿1部佚、康熙《宁远县志》1部、乾隆《宁远县志续略》、道光《宁远县志补阙》、民国《武山县志》各1部,计7部留存5部。天水市自明代起有嘉靖《秦州志》1部佚,顺治、康熙《秦州志》各1部,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各1部,计6部留存5部。就局部范围比较而言,甘谷修旧县志9部留存6部,纂修、留存数量均居天水地区第一,或符中国历史上第一县之名实,籍补后人遗憾。(二)《伏羌县志》修志盛甘谷县诸旧志平均约50年一修,明朝3部,清代4部,均居今天水市辖区市县第一。比之秦安自嘉靖十四年(1535年)《秦安志》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秦安县志》超300年修一志,可谓修志较盛。嘉靖《伏羌志》不知修于何时,万历《伏羌县志》修于盖泉达任县令时,自赵守成总裁天启《伏羌县志》,历汪文煜、续相文、万绍焕、周铣,到侯新严裁纂、张绍春校阅的《续伏羌县志》刊行,其间的7位知县均重视文教、修志。或总裁、或纂修、或捐俸刻版印刷、或裁纂、或校阅,竭尽其力于志成。其中的赵、汪、侯、张4位知县颇有政绩,张在任内修建了南塔,并初建北塔地基;周勤于修志。可见,知县勤政务实,重视文教修志,是甘谷修志较盛的重要因素。(三)深入挖掘甘谷县志,仍居水之先天水地区有文人自纂私修的县志6部。肇自宁远进士王璠的成化《宁远县志》,已佚;其后有宁远贡生李上士的《宁远县志》,计武山县2部。其后是巩建丰乾隆《伏羌县志》,天水秀才李天煦的民国16年(1927年)《天水乡土教材稿》,任廷飏民国《甘谷县志》已佚,安履祥民国《甘谷县志稿》,计甘谷县3部,天水县1部。甘谷自纂私修县志3部,留存2部,亦居天水第一。尤其巩建丰乾隆《伏羌县志》,已领清代名志之先。民国时,今天水各县修以县志命名的志书1部,有州志续编1部,唯独甘谷私修2部。(四)甘谷说:“甘谷”天水有清一代名志,大多由甘谷籍名人学者主笔。究其原因:一是甘谷厚重的文风使然。甘谷自石作蜀从孔门学成后,在陇上传播先进文化,使文教大兴,人文蔚起(五)弘扬光武学,彰显精神,是这一些历史的使命,也是《黄粱梦》甘谷修志盛,除知县重视修志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本邑文人仕宦爱国爱乡,以身为羲皇、石作蜀、姜维故里,华夏古冀第一县人,对本土深厚的人文历史感到光荣自豪!有一种挟伏羲开启文明、石作蜀蔚兴文教、姜维忠勇谋国之风继往开来,传承历史,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即以笔弘扬光荣历史,资政留史育后人的豪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不让时光白白流逝,历史无记,官修志主动参与,官不修,自纂私修,形成传统。总之,既不愧对悠久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