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_第1页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_第2页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_第3页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_第4页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述略

禁止标志是政府(包括法院)和地方农村组织(包括宗族、保甲组织、寺庙、道观、非政府组织等)制定并公布的,表明人们知道并禁止人们从事某些事务。据作者多年野外调查抄录和查阅地方志及宗谱等文献,发现皖西各地分布有78通示禁碑刻,其中明代2通、清代62通、民国14通。本文所述皖西一般是指今安徽六安市所属原六安县的金安、裕安区和霍邱(包括叶集区)、金寨、霍山、舒城县及已划辖淮南市的寿县,还包括安庆市的岳西县。皖西地方的示禁碑刻内容丰富,涉及皖西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一、官府重视保护书院设施,河河共有设施是指涉及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一些设施,如道路、桥梁、宗教活动场所、共有的水利设施、公共田地等。地方官府及民众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预防和禁止出现侵害行为的发生,维护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寺院是为民间提供信仰支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秩序起着稳定作用。因此地方官府会应僧侣道徒的请求而发布示禁文告并刻石立碑,保护寺院的设施及产权。六安南乡孙岗昭庆寺是中国四大昭庆寺之一,相传为唐太宗敕建的皇家寺庙。清道光七年(1827)正月二十九日六安直隶州知州孙灵府给示的《奉宪勒石》碑文称:因“为孽僧背败等事案”,兹据汤荣晋等汤氏族人呈称,“该等先祖三次捐置昭庆寺后续殿宇、捐产什物,因僧恒德败荡,公禀在案。蒙讯给恒德衣草钱四千串驻庙,另招妥僧住持,复等已选请妥僧泗海,将殿宇后楼社公庙交海栖住,赶修准急。身等始虽四门公捐,亲族众丁繁,诚恐不肖之族或改籍捐扰庙,叩宪勒石永垂等情到州,据此饬恒德具领往庙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汤姓户族人等并德、泗海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各宜遵照,毋得藉滋往扰,该主持务须谨守清规,供奉香火。倘有汤姓族人藉此滋扰,许尔等指名赴州具禀,以凭提究,各宜凛遵,毋违指示。”书院是继州县学之外主要的儒学教育机构,所以地方官府十分重视保护书院的设施及产业。六安城内赓飏书院有清道光贰拾肆年(1834)玖月十六日六安知州给示的《奉示勒石》碑,称方家冲保监生宋纯一等父子的祖先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价买某庄地一处,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腊月十三日将“原买陆地捐入书院,以资膏火,时值岁暮勒石未果”,“伊等恐湮没不彰,抄呈捐契,叩赏勒石等情到此,除分别批示外,合行给示勒石,为此示仰该监生宋纯一等,立即在院隙地,遵照勒石,以垂久远,毋违特示。”皖西地处江淮丘岗和大别山区,旱灾是制约本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古代皖西人为抗御旱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修建陂塘堰坝水利设施,以蓄水灌溉。为确保这些水利设施不遭受破坏,地方士民大都呈请官府勒石立碑,禁止侵占塘堰种粮和毁坏堤坝等行为。寿县安丰塘孙公祠内的明《州邑侯黄公重修芍陂界石记》碑文称,明万历十年(1582)寿州知州黄克瓒针对当地豪强侵占安丰塘为田屡禁不止的现象,“发愤于越界之人欲尽得而甘心”,又“以若辈皆居处衣食其中,视为世业”,于是“逐新沟以北迤东而田者,常从善、常田等二十余家得七十五顷;迤西而田者,赵如等十余家得二十余顷,复为水区。沟南旧有小埂岁久湮没,乃益增而高之,以障内田,使小水不得入,且令越界者无所逞”。因此,“书此于石树之界,上界以新沟为准,东起常子方家后贯塘腹,西至娄仁家后”淠河是六安、霍山人的母亲河,沿河民众及财产常因淠河洪水泛滥而遭受严重损失。淠河两岸民众常修筑河堤以确保安全。霍山县项家桥保绅民在清嘉道年间沿淠河修筑鳌山坝、永安坝河堤,保护村庄及农田不受洪水泛滥危害。为保护堤坝安全,民国四年(1915)十二月,该保董事项在钟、项文蔚,民人陈开阳、刘全谟、陈世德、刘贤举、刘义万、汪绍堂、刘步云,邻保刘清方等禀称:“为公鸿恩赏示勒石事”,呈请“军法科科长衔霍山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陆”批准勒石示禁立《奉宪勒石》碑。其碑文称:“日远年湮,业户烟民,时有物换星移之慨。该坝均系沙底,又非土石,年远日久,水沂浪浸,日渐崩塌,同人等再耐努力,义务勉励从事,大坝前功尽弃。而该坝内人民物产,一遇山洪暴涨,均同莫能保,上负国□,下添生灵。同人等不揣冒昧,枯陈条堤(题),公叩作主,恩赏勒石,以垂永远等诣前来,除批堤坝为田水利攸关,自应切实讲究,该董等公同集议,志在思患预防,以裨公益,洵堪嘉许,所议各条亦尚妥协。应准出示勒石保护,以垂久远,抄粘附文,合函给示勒石,俾垂永久,而便遵行,特示。”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地区风水意识盛行,地方官府常划定一片公共场所作为保护地方风水之禁地,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龙脉之所在。如霍邱县知县分别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同治八年(1869)应地方士绅所请,晓谕勒石示禁,严厉禁止在该县龙脉过气的南乡顾家畈、张家店、李铁店等地方,开设窑座烧窑,以免损坏县之龙脉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宗族出于祭祀祖先需要,一般都捐资设立祭产作为祭祀活动的资金来源。为更好地管理这些祭产,一些宗族常竖立示禁碑,警示试图侵渔者,使祭产得以长期保存。六安州苏家埠八里滩的罗氏宗族为保护该族祭产而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立《法戒禁碑》,竖于宗祠的东厢楼下。碑文称:该族“旧有随坟祭产,四门轮流收租标祭,绝无侵渔私肥,诚盛事也。后有愚昧子孙,罔遵先法,竟将此坟祭产视为私物,互相押当,以致执业者私收另佃。祭祀时,五裂四分,殊可深痛”。今复捐置祭产,“第恐久而湮没,仍蹈前辙,因勒碑刻铭,用昭炯戒。嗣后凡掌管此坟祭祀者,除清明标祭外,余钱若干概行公存,以十月初一祠内交清登簿,以备祠内春秋祭费。”皖西地方为方便行旅而于河道设立义渡,为保证渡夫的收入及维修渡船,地方绅民捐置田地,以此收入维持义渡正常运行。但有一些贪利之渡夫私自出当渡田谋利。如清光绪四年(1878),寿州瓦埠义渡有渡夫盗当方姓人的捐田,知州陆显勋给示勒石示禁。其曰:“为严禁盗当以垂久远事,照得瓦埠渡口向有方姓义捐田十二石、渡船二只,交陶姓渡夫管领,讵渡夫陶姓擅行盗当,经监生方南洲等控准提究,兹有举人俞泉等调处,以田赎回,恳请销案,并赏示禁当,前来除批示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董保、渡夫一体知悉,此后前项捐田十二石永禁盗当。若该渡夫再有盗当,并需索渡钱情事,许该坊董保及捐户方姓,随时指名禀究。即将此示勒石以垂久远,勿违特示。光绪四年五月二十日。”皖西地方为使孤贫之人死后有埋葬之所,地方有力绅民捐资购置一片土地作为公共墓地。为防止其遭受破坏,常立碑示禁。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霍山县歇马台保《奉宪勒石碑》,对此有“公买义地一所,遇有鳏寡孤独并乞丐病故者,公给棺木掩埋,以免尸骸暴露。如有纵放猪、牛践踏义地墓,一经查出,公同地邻议罚”清咸丰五年(1855)二月,舒城县知县杨为埋葬与太平军战死的贵州官军,买骆、曹二姓之坟山,立《永照不朽》碑,称:“除该里总甲照管外,合行示悉:自示之后,凡骆、曹二姓界址乃归二姓执业,界内浮苗二姓务须照管,勿许外人添葬。附近居民亦不得仍意践踏,决不姑宽,各宜禀遵,毋违特示。”二、《永佃权碑》对佃户承佃权的限制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地方官府、民间共同追求的目标,共同的秩序追求决定了地方官府与民间在地方治理过程中会主动采取措施,消除地方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示禁碑刻无疑就是地方官府与地方社会各阶层的此种行为之体现,在客观上维护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得到了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皖西地区是以农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极为发达,所以地方官府常应绅民申请立约示禁。寿州城西门外尉升湖(今已围垦为寿西湖农场)周六十里,淮水涨则成巨浸,为寿州城患。明崇祯十三年大旱,有居民开种,遂征湖租,清朝蠲除,空其地为兵、民樵牧之所。清嘉庆十一年(1806),兵民互争牧地,屡行禀控,至嘉庆十七年(1812)经两江总督委员查勘,划沟为界,永远遵守。《凤台城西湖勘定界址碑记》称“寿州城西湖,即《水经注》之尉升湖也。湖属寿州,惟北涯属凤台,地颇漥下,遇潦辄成巨浸。明末曾经开种加租,国初蠲除,空其地为兵民樵牧之所。相传以为兵四民六,而界址无考。凤台傍涯民田,逼近湖边,营马之牧于湖者,往往逸入以践食,以致频年结讼。今奉宪示,合行照议刊碑,将详定四至里数、弓口,禁约开载明白,以凭遵守者。”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霍山县西乡第十区(今属金寨县)公建的《永佃权碑》,则是霍山县知事保护佃户承佃权的示禁。碑文曰:“佃种东田,有批金夹课,名曰转庄”,“前清咸、同年间,‘捻匪’之乱,迭奉宪饬,提勇堵御,出战十数次,阵亡数百人,士绅悯甚,请免批金夹课,以慰劳之;复建祠设主,以安侑之,使生者安耕鉴之天,死者获馨香之荐。业经省县备案,乡里垂碑,□恐日久,业主欲图改革,佃户不守成规,因特增订规约,呈请鉴核,给示勒石,俾东佃得永久相安于无事”。民国改元后,东家(地主)以“私顶侵占主权诸积弊”为由,要求更换赁约,允许转庄,引起争讼。经“刘绅仁辅等函称:该区佃户由前清咸、同年间褒奖忠义案内,取得永佃权,与他区情形不同。业同该绅等商定,所有该区内赁兴公田各佃不取批金夹课及寄银等项。惟此次更换赁约,仍应一律遵行,不载限期,并限制私项,在佃户可免租外认租之累,而公家亦不失管理之权,于变通之中,仍不备议决之案等情前来。查所定办法,尚属持平。除令该公民刘仁辅等转告各佃遵照外,合将增订规约公布。为此,仰该区各东佃一体遵照毋违。切切此布。”并列出以下示禁规条约束东家、佃户的行为:“区内各保批礼夹课,仍旧一概豁免,永不转庄。但佃户不得违背左列各条之规定”;“区内佃户如耕种不便,出顶时须得田东认可,不得有背东私顶、私押、贩种情事,违者由东鸣公收回”;“各佃户私收缴纳课稻,必干洁净,送仓交纳□□□……。倘有天灾,请东看课”;“原有庄房,佃户不得任意倒塌,如损坏,责令修理还原。公众河岸塘堰,大修在东,小修在佃”;“耕种不便出顶时,东不得贪认东礼,佃不得贪顶价转顶远方不明来历之人,致碍地方安宁”皖西地区以稻作农业为主,对水的需求量大,每在干旱缺水年份里,常因缺水而引起用水纷争。地方官府为合理分配有限水量,确保用水秩序,勒石示禁。清雍正十二年(1734)任六安知州的卢见曾所撰的《戚家畈下官塘记》碑文对戚家畈(今裕安区苏家埠镇境内)下官塘的用水秩序规定曰:“下官塘来水自上官塘,大沟一道相通,使水二十八户,三涵、二沟。满塘之水,高埠先车四日;半塘之水,止车三日。先放高沟,次放低沟,俱照旧例,不得争论。如有私车私放,众姓禀公严究。”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是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基础。因此,传统社会的地方官府通过刻石立碑,公布官府法令,树立其权威,对维护地方社会经济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寿州正阳关镇各行铺户因惨遭差役需索,经士商呈请官府立碑示禁。十年后,正阳关八行铺户士商再行公呈前情到州,给示勒石永禁。“据此查得本州涖任以来,一应上宪过往差徭,本州轸恤,尔等穷黎俱以自备,一草一木从不开预行铺。至于本州衙署日用等项,原属现价采买,此又尔等素所周知,非本州沽名钓誉也”,为此,“示仰正阳镇各行铺人等知悉,嗣后免一应过往上司差徭以及本州衙署日需各项,俱从市价置买,并不差徭滋扰,尔等各宜深体本州爱恤之心,永遵共同恪守。倘有泯不畏法差役,或乘本州公出,擅敢指称,妄取行铺物件者,许尔等受害之家指名具禀,定究玩法差役,互毙杖下,决不姑贷,慎之,慎之,须至告示者。右仰知悉”康熙年间,“舒邑岁征正供,历用银匠印记,其银色轻重皆断自匠口,民不得强争焉。以故输挽各项之费,亦半出之银匠,则匠之借官罔利,朘民以肥家,固有怒不敢言者矣。至正供之外,另征凤折,官以分解为词,民以分征滋累,以及暑雨祁寒,乡城奔命,呼门索逋,老稚仓皇,虽分毫之欠不免也。”故舒城县令沈以栻针对这两种弊端,立示《禁革银匠并征凤折碑》,“首禁银匠倾销印纳之弊,令民皆自封投柜。则民于地丁正税,其费已省什之一矣。又念凤折分催,烦民实甚,使附入地丁正赋之内,并征之。在官有分解之费,在民无分征之苦,民甚便焉。”六霍淠河两岸的冲积滩地是大麻的主要种植区域,霍山县“旧于乾隆十七年,前张宪移请沂麻归霍采买,续发麻户承办。尔时河狭地宽,土饶民沃,麻多价兼(歉),小民尚无受累。近缘河淤地塌,陆地成滩,十损其七。沂麻给发,不惟麻户承卖,并且散给山户其不能完成者,帮贴赔累,各保保地因以藉公自肥。及届期交麻,或以秤数之不敷,或以办麻之不善,疲于奔命。误农失业,弊累日深。”舒城县为庐州府城与省城安庆间交通要冲,“舒邑二十二里里民派送三沟、梅心两驿马草,颇形苦累,检查旧卷,承平时系每年按春秋两季,官发红封价银,饬该总甲领回买办。在两号既不致远购为叹,而总甲亦未闻弊朦取咎。”但同治十三年四月,“奉府宪批据,文生彭克明等呈控,北七里总甲武发林藐示害民等情一案,批饬查明详复等因。查武发林舞弊,饬禀先经本县查明提案严惩,奉府批立出示条,饬由该号自买马草各在案。”县令周岩针对驿站苛派马草增加民众负担之弊,“合亟出示,永禁派送,为此示仰阖邑花户人等知悉,本县各驿需用马草,自今以后,悉由该号按照时价自行采买,不准总甲在于各里派定草斤。倘敢通同丁书棚头人等朦混舞弊,准该花户指名禀控,以凭严行惩办,决不姑宽。仰将此示勒石,并申府宪备案,永为定章,其各遵照。毋违特示。右仰知悉。”晚清来六安苏家埠从事大麻买卖的江苏八大商号,于西街建白麻公所,呈请六安州方知州给示勒石,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八日在白麻公所立《奉宪勒石》碑皖西地方每遇灾荒之年总有一些唯利是图的无良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破坏市场交易秩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十六日,霍山县西乡歇马台保绅民立《奉宪勒石碑》对此有“稍囤有示例禁,如有保内专行稍贩,及窝留远方稍棍囤贩,藉事生端,飞诬诈骗,该乡保查实禀官,毋得徇隐”“积贮麦豆稻粮,原以防荒岁,如遇天灾水旱,该余粟之家须按时价发卖,以救民生。倘有格外昂价运往他方,不顾本保食用,公同禀官议罚”“白糖原为食物,如遇荒年,又值稻米价高,该糖户暂停煎熬,以免糟踏米粮。如不遵守示,公同议禀官”皖西地区有一些不法之徒私下制造私钱,扰乱市场秩序,百姓深受其害。应地方士民所请,地方官府都给以严厉打击。岳西县连云乡腾云村腾云小街云溪桥头的《示禁》碑就是潜山县彭知县于道光十年(1830)应地方士绅、商户及保甲组织的具禀,出示严禁例条六则清代朝廷向地方征收漕粮,以供京师。为了方便百姓交纳漕粮并保证其质量,地方官府对此也有特别示禁。清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十二日,寿州知州范从彻《详请便民红白兼收记》云:“查漕粮米色案于雍正六年定制,红白兼收秈粳并纳,俱已即时通饬在案,但须揀干圆洁净好米收兑,不得滥收潮碎不堪之米,有误兑运,其弁丁亦不得藉故刁难。即凤阳府转行州卫遵照,徵兑毋违等因遵照在案,今据呈请合行勒石,以垂永久。”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封禁以禁保护生态环境是古代人们的自觉意识,皖西地区也不例外,许多示禁碑刻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涉及林木、动物、水源及土壤资源的保护。林木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皖西地区多山,自古林木业繁盛,所以历代十分重视对林木资源的保护。明万历四十年(1612)冬月舒城县宋氏宗族为保护一世祖坟山林木植被,合族公立《永禁不伐》碑,对毁坏树木规定有三条处罚措施。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十八日,潜山县(今岳西县茅山小河南村)李知县所立的《示禁碑》,对保护林木有“在山竹木,各拚各山,毋许超界侵伐,犯者重究”,“窃取他人松杉杂木、笋竹、山粮、田禾、菜果、茶麻、茯苓、塘鱼等物,并纵火烧山者,定行按究;如被窃之人并不禀官绳究,混行邀众搜查议罚滋事者,查出重处”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生态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霍邱县西南乡(今金寨县)徐冲石门口曾立有“只准网捞钩钓,不准鹰逮药闹”碑刻禁令,保护当地名贵特产“长江河鱼”。清寿州安丰塘孙公祠“六禁碑”有“禁罾网捕鱼”的禁令,保护安丰塘内的各种鱼类资源。金寨县双河道观的《公立双河庙条规》,是该地余氏宗族、地方绅衿、道观、佛寺及约保等公同制订的约束道徒、僧人、余氏族人、佃户等人行为的示禁碑刻,有“防鹰逐犬、鱼铳鸟诸事,在俗端人且不屑为。况道家斋戒为本,而乃以此为乐,势必藉此为由诸弊尽生。令后严行禁止,违者重惩”耕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畜力,清嘉庆年间六安直隶州知州宋思楷,应监生王廷珍、刘光前、贡生王正位等“以私宰耕牛要害公请示禁”,立《禁拉车私宰示》碑,称“查私宰耕牛殊于严例,本州莅任以来,恺切示禁,不啻三令五申。今该生等又请给示,显系该地保匿示不贴,狥情庇隐,大属玩法。本应立拿究革,姑念已往不加深求(究),候即再行出示,广为谕禁。该地方如再奉行不力,或得规包庇者,定即锁拿究革,断不再贷也。除批示外,合亟出示严禁,嗣后遇有各保倒毙残老之牛,许该保乡地验明报税,庶不致盗杀私宰之弊。如各保再有宰户以及开设汤锅之人,或被告发,或经本州查出,定行照例究办,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对山区的过度垦殖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灾难。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皖西各地民众及官府十分注重对土壤资源保护,示禁碑就是一种重要形式。岳西县茅山小河南村《示禁碑》就是潜山李知县应当地居民所请,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十八日给示立碑。碑云:据“监生蒋明辨,生员陈国泰,监生王捷、蒋如楚、蒋如蕃,子民何大有、余绍周、叶耀彩、何宇谟、蒋匡朝、崔万林等禀称:生等居西隅小河南,乃西大河源流所也。山势崎岖,每遭挖根者深掘,山地崩泄,沙泥淤塞河路,致损田庐,受害非浅。禀请给示详载禁条等情。据此,查前据该生蒋明辨等具禀,节经出示条禁在案。兹据前情,合再示禁。为此,仰该地保居民人等知悉:嗣后务遵后开禁约,各安本分,倘敢违犯,许被害之人指实禀究。但不得挟嫌诬控,及借称犯禁,邀众议罚,致滋事端,违者查出重处。各宜凛遵毋违。特示。”并有“毋许挖掘蕨根葛根,违者重究”前述对水利设施保护的禁示,其实质就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四、官犯及讨论(“浮吾日,入监”)明代以来,皖西地方社会出现过一些陋习、恶习,给地方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此为官府和地方社会所极力禁止的。赌博、偷窃作为一种社会病态恶习由来已久,毒化社会风气,为历代人所深恶痛绝。皖西地区历史上因赌博而引起的倾家荡产和偷盗、抢劫等危及社会安定的行为时有发生。岳西县茅山小河南村的《示禁碑》对赌博、偷窃有如下之禁条:“赌博打架,定例森严,务各安份守法,勉为良善,犯者重究”“窃取他人松杉杂木、笋竹、山粮、田禾、菜果、茶麻、茯苓、塘鱼等物,并纵火烧山者,定行按究;如被窃之人并不禀官绳究,混行邀众搜查议罚滋事者,查出重处”寿州城内长期存在着以下恶习:“房主不准外来之生产,遇有疾病深恐死于宅内。人之云:亡不准由大门出,旁凿小洞视如罪囚;更不准其嫁女,至于产妇难得一枝之借。席门藁宿受症而殒命者多矣。若夫沉疴不起既弥留,而更为转徙劳动,何堪致速其死”。“宗族亲戚之间,皆为成见所拘,不肯行乎方便,此种恶习,相沿已久,人心公愤,天理难容。”该州士绅“伏乞恳示严禁,并求赏批存案,勒石以垂久远,而正人心等情到州”。光绪十年(1884),知州周辛炳“入境曾经改装易服,访知一切恶习,实为人心风俗之害。兹拟示禁,间即据该董逐一禀请,足见居心公正可嘉之至,除批准存案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阖州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如有房屋赁人居住,务宜恤邻睦族,凡遇婚嫁、生育、疾病、死亡之事,均需听人自便,不得仍前阻挠、任意扰累,房主犯者重予惩责,房客亦不得藉以挟制。倘敢故违禁令,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案严究。本州为痛除恶习起见,绝不稍有宽贷。各宜懔遵,毋违。切切特示。”该州西乡正阳关“城一带浮厝甚多,年久朽烂,遂致抛露。甚有芦席包裹,任令犬豕残食。更有一种恶习,凡婴儿病重尚未瞑目,即行弃置白骨塔内,忍心害理,莫此为甚,殊属可恨已极”。因此“钦加二品顶戴办理淮北督销兼正阳盐务总局记名江苏遇缺侭先题奏道杨”于光绪二十九年捐廉银购地,“建白骨塔一座,并盖草房一间,派人看守”,并勒石示禁,“嗣后凡无主枯髅,均令捡置其间,免伤暴露。至送来婴孩务须查验明确,倘一息尚存,病有转机,即令该家属抱回医治。至于塔旁隙地毋得稍侵佔,以全善举,而妥幽魂。除分移地方文武官衙门立案并谕禁外,合行勒石晓谕,为此示仰,四境军民诸色人等,一体知悉,毋违特示。”五、官渡夫役之害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地方社会还出现了地痞无赖等黑恶势力群体,横行于较为繁华的市镇及人口稠密的乡村,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应绅民的请求,皖西地方官府一般都给予立碑示禁。清嘉庆间,六安直隶州正堂宋思楷根据“监生王廷珍、刘光前、贡生王正位等呈称,州属骡、驴、马匹,向因差役兵丁,勾令脚行,强拉乡车,勒索带头钱三十六文,寔为民害,公叩示禁等情到州”,“据此查州境地处偏隅,并非冲衢差繁之区,间遇军遣人犯过境,需车推送,均系火房觅雇长车,本州照时给予工价,从无经胥,丝毫抑勒情弊。乃该车行竟敢差强拉乡间,所卖稻、卖柴、推粪,应用干鱼、茶麻、黄豆等物车辆,任意索诈带头钱文,大属不法。”“除密访拿究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车行、火房人等知悉:嗣后遇有军遣人犯过境,以及大小差使,如有需用车辆,总有印票为凭,该火房应办长车推送,按点给价,永不许指称办差名色,强拉乡车,亦不许勒索带头钱文。倘敢不遵,许受害乡民扭带具禀,以凭从重究办。”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寿州知州饶元英、凤台林知县针对地方夫役霸抬讹索之事,合立石《示禁夫役霸抬讹索碑》,碑文云:“州正堂饶、县正堂林为谕定条议勒石永禁事,照得孝子以葬亲为大,亡人以落土为安,常见殷实之家信乎堪舆,惑于风水,久停暴露,窀穸弗安,甚非所以展仁孝之心也。巡查寿台积习不在丧户之延搁,而在夫役之刁难。凡民间殡葬雇夫抬埋,每被霸持,多方讹索,贫户因忧其力不足,富家难遂其欲无厌,再逢婚嫁喜事,夫役霸抬讹诈亦然。其或外籍客商尤甚。此风断不可长,绅耆士民王贤辅、方正鼎等,迭次公禀并上控臬宪,批示在案。兹经本州县称,家之有无酌价多寡,分别远近,毋准减增,取具夫役切结附卷,嗣后民间丧吊事宜遵照定额,即或异籍客商,均无异说,今将条议勒石永远凛遵,开刻于后。”皖西地区河流众多,行人往来多靠船渡。但有些地痞无赖之徒把持渡口,讹索行人。地方官应绅民禀请,勒石示禁。清道光八年(1828)季春,寿州知州朱士达《正阳关北炉桥义渡规约碑记》称:“寿属之正阳关东门外竹丝门渡口与北炉桥渡口,俱为颍阜六安过往大道。每岁春夏之交,山水涨发,正阳为七十二河所灌注,炉桥为州东众水归淮之上游,往往漫淹成湖,向无官渡义船,行旅往来以及走递文报,惟藉渔舟济渡,其间棍徒居奇讹索,且以小船多装人数,冒风走险,覆溺堪虞。客子视为畏途,文报因而稽滞。为行旅病者由来已久。余于丙戌孟冬莅任寿春,因公过访,备悉其害,心窃悯之。思惟捐设船支,随时济渡,方可以禁需索,而利行人”。因此朱知州倡捐廉银,设立官渡,利济行人,俾免冒险勒索之害,并定立条规,勒石河干,以垂永久。其中对渡夫设渡有“渡船各给印烙瓦一片,悬挂船内,责成巡司随时查验。该渡夫倘敢扰累商旅,许被累之人将瓦击碎,以凭验究。如有刁顽渡夫取巧隐藏,并不将瓦悬挂,一经访闻,或被指控,定干倍究”;“每船设渡夫两名,船内器具失少,惟渡夫是问”;“凡遇过客缺乏渡钱,或不给足数,概应一体济渡,渡夫不得留难强索,如违重责”霍邱县城西十里有沣河渡,“迩来渡夫任意苛索,过客病之”。同治八年(1869),陆知县出示定价,并立《沣河渡示碑》示,“照得县境沣河桥渡口,向系附近民人赁备船只,往来摆渡,以济行旅。查渡夫蔡周屡次误差,并任意需索渡钱,漫无限制。除饬七班另举渡夫前往更换外,所有济渡船价,合行酌定,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船户、行旅济渡人等知悉:嗣后空身来往过渡每人给钱十四文,成担货物连人给钱二十八文,货车每辆连人给钱五十文,空车减半,驴骡马驼每驼给钱六十文,空驼减半。自示之后,该渡夫务谨慎伺应差使,往来行旅过渡即遵照定价,毋许格外多索,致干查究,各宜凛遵,切切特示。”皖西地方时常出现一些因不明原因的倒毙死尸,有些地痞无赖借此讹索钱财。前引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霍山县歇马台保《奉宪勒石碑》对此有“保内遇有乞丐倒尸,无人认领,凭地保看明无伤无故,给棺木掩埋,不得有违逆情弊,倘有外保递送及保内人等厝尸讹诈,许受害之家报鸣乡保禀官”皖西地区位处鄂、豫、皖三省边地,人员交往流动频繁,其中不乏违法之徒,危害地方社会治安。地方上的士民及官府也都竭力制止,禁止居民结交此类人员。清嘉庆十二年九月初十日,霍山县歇马台保绅民奉霍山县知县批准示禁,立“遵示勒石”碑,其中有“禁居民窝留无籍棍徒、呼盧猜钱”每遇灾荒之年或农闲时节,皖西地方上曾出现成群结队从外地流入的乞讨之人,给地方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地方对此也立有禁约。前引岳西县《禁碑》有“乞丐成群结队强讨滋扰者,即行禀究”的规定,霍山县歇马台保《奉宪勒石碑》则有“如遇年荒,有远方来乞,百十成群,该禁首约在公所给米,毋令沿门索扰,倘有强讨恶要者,公同禀究”规约,金寨县长岭乡西界岭有“行埃乞食入境,无论男女老幼,系米按人散给,即令出保,不致扰害地方”的规条,禁止强讨恶要,危害当地社会的安定。对进入地方的不法之徒也有示禁规条。前引霍山县西界岭保(金寨县长岭乡界岭村)的“遵示勒石”碑,对此有“凡有不法棍徒带刀械成群诘究,在保滋生事端,须及时鸣保,并帮保押送呈官究治”禁条,以防止其图谋不轨。咸同年间太平军、捻军势力兴盛,皖西地区是其活动区域。当其兴起之时,皖西地方官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