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以文为诗、以文为赋、以赋为文
“活动的法则”理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建议。文章指出,在北宋天圣二年(1022年)即位学者后,西昆体诗人胡朔(996-1067),南北宋(1084-1105)的交界处。以文为诗,杜以诗为诗曹丕《典论·论文》言:“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又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沈括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下谈诗。存中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而终不近古”。北宋黄庭坚《书王元之〈竹楼记〉后》亦言: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但是,苏轼却不一样。曾季狸云:东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与其他文人之文,诗人之诗不同。文非欧曾之文,诗非山谷之诗,四六非荆公之四六,然皆自极其妙。显然,苏轼是文艺“通才”。他超迈前贤时彦之处至少有二:其一,苏轼于文、诗、词、赋、书、画无不精通深造,自成一家。苏轼的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曲子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苏轼的绘画,与文与可并称“文、苏”。其二,苏轼于各类各体之间,还能打通互补,把一些“新体”或“旧体”,通过“以文为诗”、“以诗为文”、“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使“新体”更加成熟,“旧体”则“别开生面”,“其自辟境地,横说竖说,以精悍之笔,逞生花之管,真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知道,“诗”和“文”相比,“文”是总名,“诗”是“文”之“变体”,是“文之精者”、“严者”、“有节”者。一、是将人“活”起来唐诗在题材上往往有所顾忌,宋祁《九日食糕》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但诗歌发展到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杨万里云:“东坡《煎茶诗》……有无穷之妙。”不过,二人之评尚有憾失。1.他们未能对首句作评。其实,首句“活水还须活火烹”那两个“活”字,才是《汲江煎茶》的最大特点。带两个“活”字的“活水”和“活火”,是此诗之“纲”和“帽”,有笼罩全诗之用。此虽是“迎头便喝”,却非“俗笔”可见,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将日常事物加以诗化、雅化、美化,既是对宋诗题材的进一步丰富,又是对“宋调”诗性特征的加强。二、以诗理,化俗为雅元刘埙(1240-1319)《隐居通义》卷10引刘后村叙竹溪林公希逸诗云:入宋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辩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而非诗也。自二三巨儒,十数大作家,俱未免此病。但此仅仅为一家之言,而非公允之论。以议论为诗表现于苏轼,则不仅如徐渭所言“无意不可发”延君寿《老生常谈》云:天地生一传人,从小即心地活泼,理解神透。如东坡《入峡》诗:“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八阵碛》云:“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至人心已误,后世徒妄说”。《双凫观》云:“双凫偶为戏,聊以惊世顽。不然神仙迹,罗网安能攀”!以年谱按之,公作此诗,不过二十岁。若钝根人有老死悟心不生者,难以语此。延君寿所举第一首《入峡》,写三峡一带所产的黄精草,是一首咏物诗。不过,这首“咏物诗”成了否定“黄精草”之用——“饵之可长生”的“议论诗”。第二首《八阵碛》,从题目看,当是一首咏史诗。但通首却没有一句实写史事,而只作议论。第三首《双凫观》,写自己路过“双凫观”时,对王乔“双凫”事件的特有解释和议论。延君寿谓“公作此诗,不过二十岁”,实际是24岁。《苏轼文集》卷10《南行前集序》云:“己亥之岁,侍行至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三诗即作于己亥之年与弟辙同侍父洵至楚经河南上京师之途。己亥为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生于公元1036年的苏轼此年正24岁。可见,青年苏轼就颇善于以诗说理了。以理入诗,可化俗为雅。苏轼三诗“谈理而不腐”,具体体现在:1.篇篇皆是“理由我运”,“操纵如意”,而非“以我听理”,为“理”牵着鼻子走。且所谈之理,新颖独到,至今尚有警世醒人之用。2.皆如“用白话体来做”的“白话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更是“做诗如说话”,更加平淡自然,富于理趣,亦高于前人同类题材之作。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有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云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又欧阳修《钟莛说》云:甲问于乙曰:“铸铜为钟,削木为莛,以莛叩钟,则铿然而鸣。然则声在木乎?在铜乎?”乙曰:“以莛叩垣则不鸣,叩钟则鸣,是声在铜。”甲曰:“以莛叩钱积则不鸣,声果在铜乎?”乙曰:“钱积实,钟虚中,是声在虚器之中。”甲曰:“以木若泥为钟则无声,声果在虚器之中乎?”三作相较,当是后来者居上。然欧、苏之疑,佛书可解。《大般涅槃经》卷14“圣行品”第七之四举燧火、酪酥等喻“众缘和合”而云:譬如因鼓、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有人说:“苏轼从禅宗偈颂、公案的机锋中领悟到句不停机、八面翻滚、口舌伶俐等极具流动性和随机性的说理方式”。苏轼不仅以议论入诗,在写散文时,也把“记”这种文体当作“论”来写。如《醉白堂记》,本是为北宋名臣韩琦生前修的“醉白堂”写的一篇追“记”。但是,王安石读了这篇记文后却说:文辞虽极工,然不是《醉白堂记》,乃是《韩、白(乐天)优劣论》耳。苏轼借“记”作“论”或以“论”作“记”的意义还不只此。它们是苏轼个性特征的真实再现。在这些“记”中,苏轼往往表现出自己的“性命自得之际”。苏轼一生坚持的两大原则,一是“独立不倚”,二是“知无不言”(《杭州召还乞郡状》)。这些在“记”中皆有借题发挥。本来,应人之邀作营造之“记”,应多为颂扬之词。而苏轼则不然。往往根据营造者的不同而借题发挥其“性命自得”之见。故有些营造题材之“记”,不是“颂美”而是“劝诫”。如写于嘉祐八年(1063)的《凌虚台记》,是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时受托于顶头上司凤翔太守陈希亮而作的。作为下属,或当借此以颂此台之可天长地久等等。可苏轼却在《记》中大发议论,以主要篇幅“一写再写”事物“兴成废坏”之理,认为既然“昔者荒草野田”可以变为“凌虚台”,那么,“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也是事理之必然。因此,他不管太守高不高兴,本着“知无不言”的原则,以自己之“性命自得”之秘告诫太守,“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这无疑是给正在兴头上的太守泼了一瓢冷水,并从根本上把“凌虚台”化为乌有,当然也是对“记”文“正体”写法的否定。其他如为孙觉而作的《墨妙亭记》、为王诜而作的《宝绘堂记》、为张希元而作的《墨宝堂记》等都有规劝“亭主”和“堂主”的主旨。孙觉的“墨妙亭”、王诜的“宝绘堂”、张希元的“墨宝堂”,都是珍藏书画碑刻之地,如果按“记”之“正体”写作,不是大同小异,就是千篇一律。但读者于此三文却无雷同之感,即得力于“以论作记”的写法。三、以诗为文:“比兴”前人论宋人作诗多用“赋”法而少用“比兴”,并以为这也是“以文为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不然。先秦时代,人们甚重“譬喻”和“比兴”,《易·系辞上》云:“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但自《礼记·经解》和《诗大序》提出诗歌当“温柔敦厚”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的“诗教”以后,历代文人才多把“譬喻”、“比兴”作为诗歌创作独有的艺术原则。其实,二者是同一意思。他们都认为诗歌的艺术特征应是委婉含蓄,语言不必太切、太直、太露、太尽。不仅“美”须这样,即使是“刺”,亦当如此。这样才能达到“教化”“移人”的目的。在手法上,则必须多用“譬喻”——比兴,而少用“斥言”——“赋体”。到了苏轼那里,他首先将“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其《诗论》在举证《诗传》“比兴”混言后云:且彼不知夫《诗》之体固有比矣,而皆合之以为兴。夫兴之为言,犹曰“其意云耳”。意有所触乎当时,时已去而不可知,故其类可以类推,而不可以言解也。(《苏轼文集》卷2)苏轼认为,比、兴是不同的两种手法,“欲观《诗》,其必先知比兴”,并“先知夫兴之不可与比同”。其次,更为宝贵的是:苏轼不仅观《诗》如此,就是在解经和讲性命之学时,也多重“曲譬”之法。而重“譬喻”和“比兴”就能做到“辞约而意广”,乃至“文已尽而意无穷”。苏轼认为,“立象以尽意”之作,“足以移人”甚至“亦足以感鬼神”。苏轼深知曲譬比兴之大用如此,故在解经、为文时无不用之。故使诗歌专用的“比兴”手法通用于各种文体中,与先秦以“譬喻”“比兴”言道者略似。所以,我们说,苏轼成功实现了“以诗为文”。苏轼在表现自己“性命自得之际”的重要著作之一的《东坡易传》中,在阐释什么是“性命”时云:世之论性命者多矣,因是请言其粗。又云:昔者孟子以善为性,以为至矣。读《易》而后知其非也。不仅讲“性命自得之际”的哲学著作如《易传》、《书传》大用“譬喻”“比兴”,就是表现自己“器”、“识”的各类散文和“言志”“抒情”的诗词歌赋,苏轼也无不用之。在苏轼手里,“譬喻”、“比兴”不再是诗歌的专用手法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力求诗、文、赋三者在句式和风格上的“打通”和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待考之处,各以“他山”为“余石”的对比衬像在古体诗中,苏轼大量运用散文笔法,如《游金山寺》。该诗结构等方面与韩愈《山石》等一脉相承,先叙写游寺所见,最后抒发感慨,点明主题。此诗结构一线直下,环环相扣,简直就是一篇山水游记。不过,苏轼之创,尚不在长篇大作,而在于用五绝叙事咏物明理。如《卢山五咏》之一的《圣灯岩》: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吐光芒,夜半惊童稚?据元于钦《齐乘》载:“卢山,密州东南四十五里。东坡诗注:卢敖,秦博士,避难此山,遂得道。有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寺、障日峰、三泉。”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此诗亦如白话,而其最大的特点是多用散文常用的对比映衬手法以寄深意。首先,一二句以他山和儋耳山对比:二者虽同是山,但儋耳山是“突兀隘空虚”,它拔地而起,高踞要隘,充满天地,不留余处,活似那个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达官显贵;“他山”,在儋耳山的映衬下,则不如其高,不如其险,不如其雄峻,不如其突兀,颇像朝中那伙惟命是从的芸芸官僚;其次,以“道旁石”与“儋耳山石”、“他山之石”对比映衬:虽都是“石”,但后者“隘空虚”,前者则是“补天之余”而被遗弃于道旁;作者自己则既不是“儋耳山石”,也不是“他山之石”,而只是像一个被遗弃道旁的“补天”之“余石”罢了。对比鲜明,映衬巧妙,寓意深切,诗人处境的低微、地位的卑下及心境的索寞、情绪的激愤不平等等,无不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显露。张邦基《墨庄漫录》卷1云:“东坡作《儋耳山》诗云……叔党云:‘石’当作‘者’,传写之误。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二、《雪堂记》赋重文以信苏轼的力作《雪堂记》(《苏轼文集》卷12),可视为“古者赋家者流”之作,也就是“以文为赋”,理由如下:首先,《雪堂记》用假设主客问对之形式以推进内容的表达,而这,恰好是各类赋作的主要体征。苏轼此《记》以主客问答之方式,吐露“乌台诗案”后作者内心的矛盾,即有如屈子的《离骚》,名为主客,而主客实皆为自己的化身。其次,《雪堂记》句式排比而又间以散行,亦为赋体之特征。《雪堂记》有客问之语“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风不可抟,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等,皆为排句,我们统计了《雪堂记》中的排句使用情况,如第二段,从“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至“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排句约占全段句数的二分之一。而第三段从“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至“子其殆矣”,排句约占全段文句的三分之二以上。第三,《雪堂记》征事用典,出入先秦诸子者亦多,此亦赋之特征。《雪堂记》仅用《庄子》者,就有十多处。如开首,就用了《庄子·齐物论》的首尾二段之事。但又有些变化出入:庄周是梦成而自觉;子瞻则是“方兴”“未觉”而“为物触而寤”。故庄周是“自喻适志(自快适其志)”;子瞻是“其适未厌(满足)”,“若有失焉”。如此变化,方能引起下文。若开篇即如庄周那样,志适意满,则无作此文之必要矣!其他如:“散人”、“轧”、“饮冰”用《人间世》;“庖丁”、“全牛”用《养生主》;“藩”用《大宗师》;“厉风”用《齐物论》;“适然”用《秋水》;黄帝遗玄珠事、抱瓮忘机事用《天地》;“知五十九之非而今日之是”用《则阳》、《寓言》等。另也有杂用《诗经》、《老子》、《周礼》者,兹不赘举。第四,《雪堂记》除了“歌词”部分外,还有入韵者,此亦赋体之特征。如“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亻爱,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即是其文之入韵者。第五,以诗歌入记。按此犹刘向《九叹》各篇之结以“叹曰”,班固《两都赋》于赋末结以《明堂诗》,赵壹《刺世疾邪赋》末结以《秦客诗》等略同。所不同处:苏轼作歌之后,还有数句散行文字。“歌”是夹在文中的。另外,所作诗歌还是散文诗和楚歌的复合交叉。此歌从形式看,前段句中用“兮”,是典型的楚歌;后段文字参差不齐,每句之字数少者3字,多者则有14字,用韵也不规范,是典型的散文诗。歌词开头,也使我们联想到大赋常用的铺陈手法。从以上五事可见,此《记》即名为《雪堂赋》,也无不可。苏轼其他以对话为主体的诸篇《记》文,如《众妙堂记》等,亦当作如是观。和“以文为赋”的写法相反,苏轼有时还“以赋为文”。如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等,就是“以赋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肘关节骨化肌炎病因介绍
- 老年大便失禁病因介绍
- 《不动产投资概论》课件
- 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监测技术课件
- 《职场压力管理》课件
- 六年级上册英语期中测试卷(3)小学英语教学教材课件
- 《大熊猫类景区旅游环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 2019-2020学年度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人教版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 疟疾肾病病因介绍
- 《ABS系统构成》课件
- 《绩效管理串讲》课件
- DZT0203-2020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稀有金属类
- 宪法的课件教学课件
- 2.1.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复检申请书模版
- 文艺复兴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DB11T 1194-2015 高处悬吊作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建筑施工冬季施工方案
- 学校微课制作校本培训方案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21练习二十一(附答案)》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