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_第1页
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_第2页
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_第3页
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_第4页
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圆明园遗址看如何保护和利用圆圆园

自1707年康熙花园建成以来,前颐和园经历了301年的名望和苦难。1860年,英法联军以炮火打开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大门,自此圆明园开始衰落,在经历了“火劫、木劫、石劫、土劫”等破坏之后,已面目全非。然而皇家园林尊贵的身份和不容置疑的骄傲,使得圆明园还维系着御苑的声名和地位,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2008年7月29日,在距北京奥运会开幕10天之际,圆明园九州景区首次对外开放。作为皇帝处理朝政和园居的九州景区,其实才是圆明园真正的核心地带,然相较于闻名于世的西洋楼遗址,却鲜为人知。在历史上,九州景区是集圆明园园林、建筑、艺术、收藏之大成的精品核心地区。此次开放的区域占地面积约40万m1景观恢复工程2003年以来,为了落实《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圆明园西部遗址区环境整治的批复》的精神,按照文物保护法历的相关要求,圆明园逐步对西部景区进行环境整治。整治主要以清运垃圾渣土、加固修整破损驳岸、整修恢复山形水系、景区植被、园路交通和水环境治理等内容为主,不含建筑复建。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遗址桥保护方案的要求,除了新建多座园林交通桥外,复建了3座古桥——如意桥、南大桥和棕亭桥。本次环境整治恢复工程完全依据已经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相关条款,规划中第六条:“关于山形水系的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的基本骨架,也是保留相对完整的重要部分,有条件整体恢复。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公园功能的需要,所以,山形水系的恢复应先期实施,使圆明园三园遗址的骨架尽早形成,使参观凭吊者饱赏圆明园这一我国皇家园林杰出的环境风貌。”“关于园林植被景观的恢复:三园内现状绿化用地为总用地的51%,植物品种与历史不符。规划将结合山形水系的恢复,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依据考证按各景点原有植物配置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意境。”山形水系及植物是圆明园的基本骨架,圆明园造园之初就是从挖湖、堆山、种树开始的。九州景区虽然经过了长年的自然坍塌及人为破坏,原有植物已荡然无存,但山形水系的整体轮廓依然清晰,使修复工作具备了基本条件。我们工作之初进行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记录,同时深入研究历史,尊重各种原始的资料和文献记载,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2)。2水系的修复—水系的修复——钎探、挖掘,找到了湖岸的准确位置及驳岸做法由于多年的堆积及平山填湖,扩大稻田、荷塘等活动,许多河汊及湖面被填平,但河湖的形状可以大体辨认出来;我们依据1933年及2002年的实测图,结合现场的轮廓线,进行了驳岸的清理和挖掘,再根据驳岸石的倒塌和缺失情况制定不同的归安及修复计划。经过现场的钎探和挖掘,我们得到了原始的驳岸做法;依据探明的驳岸石及柏木桩的位置,得到了水系准确的位置。在清理驳岸的现场,也发现了一些沿湖岸的甬路及桥基,参照这些路面及桥基,可以推断出驳岸的高程及水位(得知水深1.5~2.0m),后湖湖底为比较均匀的砂石、卵石层。当地下水位比较高,水量充沛时,这种湖底结构有利于周边环境的水源补充和涵养;但当地下水位降低,没有补充水源时,这也是一个渗漏严重的湖。在当今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条件下,湖底应作必要的防渗处理。目前九州景区的水源全部来自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为了防止污染地下水,已作了土工膜防渗处理3山体高度的确定现状的山体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及近五六十年来的不断刨挖、建房和扩大农田,仅圆明园西部就有40余座山丘被整体挖平,几乎所有山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整体的山水环抱的格局大体存在,依稀可见。山形的修复是以1933年、1963年及2002年的实测图并结合现状为设计依据。首先结合清理出的驳岸位置及沿河甬路的高程可以确定山体的外围与轮廓及底盘高程,以1963年的实测图的高程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一些山体上遗存的景石、蹬道、建筑遗址及现状大树等,可以最终确定山体的高度。1933年的实测图中虽然等高线没有高程,但可以看出山形的空间围合和呼应关系,而1963年的实测图中有比例及高程,但山的形状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缺少了堆山的造园艺术的体现,因此我们将这两图结合后,再根据现状情况做出了山形修复的设计图3.1恢复原有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的恢复应在充分挖掘并深入研究现存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依据历史原有的风貌、意境;坚持以体现历史的原真性为前提,逐步恢复各景点的原有植物景观,保留和利用好现有的长势良好的植物,将其合理地融入整个环境之中。我们以经批准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依据,参考《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中的内容及各类国际宪章中的相关条例,逐步进行植物景观的恢复,同时制定一个长远的更替计划,逐渐替换现状长势良好但不属于圆明园的树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现各景点原有意境的植物群落。3.2图咏、御制诗、植物品种的选择描写盛时植物景象的文献资料,目前可查的有4方面:1)清五帝的御制诗文:在被毁前的150年间给我们留下的描写圆明三园的诗文有近5000余篇,其中述及园林植物的有近千篇;这其中又有约200余篇是专咏园内各景点的特色树木花卉,包括松、竹、梅、柳、荷及红叶观稻等,是考证各景点植物配置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诗文的描述,可看出盛时的植物景观是非常丰富的;既各具特性,又相映成趣,繁而不乱。2)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仅存的对盛时景象写实性描绘的图形资料;每个景点只描绘一个季节且树木都进行了精心的搭配,虽然其中有一些植物是为了画中构图的需要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加工,但从中仍能看出主要的植物群体;特别是画中对代表每个景区的特色树种的详尽描绘,可与御制诗相互核实对照,确定出主要的植物种类。3)在嘉庆朝的《圆明园内工则例》(以下简称《则例》)中,列有《树木花木价值则列》一章,记录了有近80种树木、花灌木及花卉等,皆为北方园林中常见的植物种类;虽然没有注明所种位置和数量,但它们无疑是存在于当时的园中。《则例》中所列出的远非当时整个园子中全部的植物种类,因此可参考同时期的其他皇家园林中的树木种类进行选择。4)根据当年曾亲眼目睹过圆明园盛景的几位西方传教士来往信函中对植物景观的描述,虽然没有直接论及树木的种类,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园中景物的组成和种植类型:“所有山冈上都栽满了树木和花草,尤其是各种开花的花草更为普遍,好似一个人间天堂”“在每条河的岸旁同样种植着各种花木”“每座宫殿里,也充满了花草的芳香,使人在尽情地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美”,就连英法入侵者也这样写道:“两旁环以绿草丛生的高坡,顶上密密种植着树木,凡在中国所能找到的,应有尽有。3.3多次侵占,形成树种圆明园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大的破坏,原有树木已全部被焚烧或掠夺殆尽,无一幸免。经过现场调查后,可以得出现状植物无论是树种的选择,还是种植的方式、种植的位置,都与画中或诗文中所描绘的相距甚远。事实上现状的这些树木都是当年为了阻止一些单位或个人滥占土地,而被迫有组织地进行了多次抢占式栽种;种植的树种、种植方式及种植的位置都是没有进行考证和规划的,从1956年至圆明园管理处成立,由北京市园林局及管理处多次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活动,共栽植了侧柏、油松、加杨、柳树、洋槐等乔木数十万株,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成排成行的密植,覆盖了众多景点,遮挡了阳光,使许多树木长势很差,且病虫害相当严重。大量的高大乔木被直接栽到了建筑遗址上和河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根对遗址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园中还有一些像加杨、洋槐等不属于圆明园历史植物的外来树种。当前可保留长势良好的树木,同时制定一个长远的树种更替计划,最终还以原貌。另外多年前管理处利用收回的农民耕地,建立了一些大型苗圃,也应将其纳入整体规划加以改造3.4选用“活”的方法,保证园林自然更新的质量圆明园是文物遗址,同时又符合《佛罗伦萨宪章》(以下简称《宪章》)中关于历史园林的定义,与其他文物不同,历史园林主要是由植物组成的人工结构,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即指有死有生,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生死。《宪章》首先强调了日常维护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活的古迹,保存的园林既要求根据需要予以及时更换,也要求有一个长远的定期更换计划(或彻底地砍伐并重播成熟的树种),定期更换的植物必须根据各个地区确认的实践经验加以选择,目的在于确认那些初具规模的树种并将它们保存下来。《宪章》中在历史园林的植物配置与更替这一问题上,除了强调生态特性和地方园林技术外,更强调了应严格保持和尊重历史和园林原有的意境。3.5植物的配置依据本次恢复植物景观的树种规划是由以下5类资料为依据制定的:1)清五帝圆明园的御制诗文中有关植物的描述;2)乾隆九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实地描绘;3)被保留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种的现状大树;4)嘉庆时期的《圆明园内工则例》中列出的《树木花木价值则例》有80余种树木(皆为北京地区的乡土树种)5)参考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中植物恢复规划等章节内容。同时,我们又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园林科研所、北京植物园等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植物专题的论证研讨会,得到了一致认同。各景点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植物景观恢复从论证到确定的过程,并最终制定出了各景点树种名录(表1)。4案例:悦凯云和兴化春关的环境恢复工程4.1牡丹花与金洋槐的修复诗文记载:“园中有牡丹数百本,环以名卉。”纪恩堂前种植几株白玉兰,同时也是陈列兰花的地方。殿后有古松、翠竹。从《四十景图咏》中可以看到——牡丹植于自然山石围成的花池中。池中也点缀了少量低矮灌木。河边种植立柳,纪恩堂前种植2株白玉兰,墙外1株紫玉兰,山坡上有柏树、桃花、杏花。种植牡丹处没有大树遮挡阳光。修复方案:1)牡丹台遗址做成花台,将遗址覆土保护,花台上种植牡丹200丛。2)花池中,种植大株牡丹,配以小株牡丹,使牡丹数量达到800~1000株。3)油松、玉兰、桃花、杏花均可以按图中种植。沿河种植立柳、垂柳及碧桃。4)现状2株大洋槐暂时保留。衰老后伐除,不再种植。体会:镂月开云景区是以植物为主的景区,若能将牡丹台重建,景区基本完整。标牌介绍可以绘制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赏花的历史性场景,形象而生动,具有吸引力(图9、10)。4.2环境修复工程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部,是九州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中园,占地22000m2003年市文物局在环境修复工程开始的同时,也进行了文物勘察和挖掘,清理出了春雨轩、磵壑余清等建筑遗址,并完成了对遗址的保护工程,使整个环境空间中的建筑布局与内湖、山体及植物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图11、12)。4.2.1主山的基础位置此处山峦起伏,岗阜相连,四周完全被山体所环抱,只在东侧和南侧山谷间留有小径,前有屏山,旁有侧山,背倚主山,中有内湖,环境非常独立、封闭。主山作为九州景区的最高峰,喻比昆仑;通过1933年、1963年及2002年三版测绘图的比较(图5~7),可以看到,1963年图中在东南侧靠近河道的一座山峰,在2002年的图中已消失,被整体挖断后,就近填入后湖,成为鱼塘。因此修复时可依1963年图中的山顶高程,从后湖取回原土重新堆山,恢复原状中北侧的2座山峰。从四十景图中现可以看到景石和城关,在现状的勘查中分别发现了倒塌的山石和城关遗址,可依此确定山顶高度为12m。4.2.2花外花材,多依山面水杏花春馆的植物景观主题非常明确,是赏杏花的最佳场所。在四十景图及诗文记载中除了杏花外,还有油松、侧柏、柳树、玉兰、山桃等。依据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在山体的南坡、东坡种植了上百株杏花,同时点缀常绿树侧柏,北坡则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元宝枫。山顶种植高大的姿态油松,春雨轩北侧种植10余株玉兰,使整个景区完全体现出当年的田园景色。4.2.3景区的空间建构只有将环境景观修复与文物遗址展示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景区的完整性,再现其杰出的造园艺术。1)山石的归安修缮:杏花春馆是整个九州景区中山石级别最高、用量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景点。其东侧全部是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石洞窈而深”,南侧大型青石山洞依然保存良好,而山中的登山道及护坡石虽有倒塌,但基本存在。全部归安后,将能形成浓厚的山庄意境。2)适当复建点景的景观建筑:杏花春馆亭、得树亭以及山顶的城关都是非常具有意境的小型点景建筑,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复建后可增强景区的空间特色。3)文物遗址的展示:景点范围内的文物遗址已发掘、勘察完毕,并进行了修缮保护工程,建筑的台基轮廓高出地面,形成围合,特别是四十景图中的井口石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山顶的城关遗址及登山道已整修完成,使人们既可体会到建筑群体组合的空间魅力,又可近观远望,感受周围九州景区景物的丰富和变化。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