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探究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材料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94%秦汉117(全国)15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提示:趋势:粮食亩产水平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2.农耕技术的发展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思维交互: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影响:提高了农业产量,发展了农业经济;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3.水利工程的兴修材料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国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的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提示: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4.小农经济的发展材料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五千年以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吕思勉著《中国通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示:基本特征: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拓展延伸】1.精耕细作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好坏。探究点二租佃契约——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1.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表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贡献:制度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井田制打击生产积极性;各国实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2.租佃关系发展材料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代法律规定,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者徒刑的处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成为制度。——摘编自《宋代的租佃制和典卖制》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归纳宋代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提示:特点:注重以法制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改善。影响:稳定了经济秩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剧了土地兼并。【名家评史】宋初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宋初把全部的政治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消除内部对皇权的威胁问题上,经济上采取大度宽容的办法,将臣下的注意力转移到“财力”方面。唐朝时期,随着均田制瓦解、两税法颁布,表明封建政府对土地私有化的变相承认,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的进程随之加速。因此,土地兼并实乃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太祖实行“藏富于民”的思想,不管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财富最终会归国家所有。——王兵《试论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解读:宋朝通过“不抑兼并”增加社会财富,从而达到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拓展延伸】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式。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探究点区域开发——大运河与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及,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工具的改进;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2.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至于元嘉……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思维交互: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提示:表现: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纺织技术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术链接】六朝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稻作农业的发展;第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如荔枝、香蕉等;第三,手工业生产进步,如造船、纺织等;第四,海外贸易崛起,如广州的海外贸易繁荣;第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摘编自赵庆伟《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3.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材料589年,隋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提示: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铲(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统计表只是列举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排除D。2.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错误。3.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北方陕西河南山西唐321132北宋12725金、南宋4214南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18442029北宋43861845南宋731853663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选C。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因为政府不重视,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错误。【拔高训练】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北方经济优于南方,故A错误;B表述过于绝对,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正确。4.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史料A《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国语·周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史料B《墨子》:“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解析】选C。史料A中“公田”“田在草间”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生产情况;史料B中“农夫蚤(早)出暮入”“分地则速”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下小农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A到史料B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故B错误;井田制是集体耕作,故D错误。5.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解析】选C。“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征发无度,税无定准”,体现了法治精神的匮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信息,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6.(10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固体胶原蛋白饮料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拔罐自动控制系统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手持式EMS塑形按摩枪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在线经济管理书籍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内衬黄纸铝箔胶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PE缠绕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遗传规律演示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PTC卷发器加热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涂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炉灶自动节能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速铁路乘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800字】
- 北师大版英语课文同步字帖三年级下册课文对话原文及翻译衡水体英语字帖三年级起点
- GB/T 2550-2016气体焊接设备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橡胶软管
- 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
-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FEVE氟树脂涂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 焊口外观检查记录
-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课件
- Y2系列电机样本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探究(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