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纾缓护理的现状与发展个案:

叶婆婆,八十多岁,患有末期胃癌。入院时,已出现持续的胃部疼痛及恶病质症状。婆婆一直与儿子叶先生相依为命。入院后,叶先生问护士:“我妈妈还能活多久?”。你会如何回答呢?个案:叶婆婆,八十多岁,患有末期胃癌。入院时,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国外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

纾缓护理的理念外国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Palliativecare)台湾——

安宁疗护香港——

纾缓护理/善终服务我国内地——

姑息护理/临终关怀/缓和护理纾缓护理(Palliativecare)台湾——安宁疗纾缓护理的定义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WHO(2008)纾缓护理的定义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纾缓护理的涵义(I)是一个照顾模式,由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组成临床心理学家紓緩科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社工宗教工作者志愿者医生病人家属哀伤辅导员病人纾缓护理的涵义(I)是一个照顾模式,由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组成纾缓护理的涵义(II)以满足那些患有晚期不治之症的病人的需要不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目的宗旨:满足晚期患者生理、情绪、社交、心灵各方面的需要,协助晚期患者舒适地渡过人生最后的日子焦点:维持病人的生活质量纾缓护理的涵义(II)以满足那些患有晚期不治之症的病人的需要纾缓护理的核心服务纾缓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提供身、心、社、灵的全人照顾协助患者消除内心冲突,实现特殊心愿,安排未尽事情,道别亲朋好友以爱心关怀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协助病人及家属面对患者的死亡和渡过哀伤纾缓护理的核心服务纾缓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纾缓护理的目标适度治疗、减轻痛苦,为晚期病人提供纾缓性的医疗护理和照顾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护理,而不是以疾病为焦点肯定生命,不刻意延长或缩短寿命接受死亡,但也提升生命的品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病人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让病人——得到尊重,活得有尊严;能完成心愿,安然离世协助家属勇敢地面对和渡过哀伤,重新展开自己的生活纾缓护理的目标适度治疗、减轻痛苦,为晚期病人提供纾缓性的医疗纾缓护理的对象各类需要面对死亡的晚期患者,目前主要是癌症患者患者家属纾缓护理的对象各类需要面对死亡的晚期患者,目前主要是癌症患者纾缓护理的由来(I)1967年,英国一位护士出身的医生——西西里·桑德丝博士,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对癌症晚期患者有特殊服务方案的圣克里斯福宁养中心,运用现代医学,以团队合作方式照顾癌症晚期患者,陪他们走完生命最后的日子,并辅导家属度过哀恸时期。DameCicelySaunders(1918-2005)西西里·桑德丝女士

St.ChristopherHospice(英国圣克里斯福宁养中心)纾缓护理的由来(I)1967年,英国一位护士出身的医生——西纾缓护理的由来(II)DameCicelySaunders(西西里·桑德丝女士)护士社工医生英国圣克里斯福宁养中心的创立者纾缓医学的先驱者纾缓护理的由来(II)DameCicelySaunder纾缓护理在随后的四十年间,纾缓护理以“全人关顾晚期病人”的理念及模式,得到欧美多国的广泛认同,推广至全世界。至今各地的纾缓护理已发展蓬勃。纾缓护理在随后的四十年间,纾缓护理以“全人关顾晚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外国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重视生命的价值

Treasurethevalueoflife接纳死亡的观念

Acceptdeathisanatureprocess维护病人尊严和权益

Respectpatient'sdignityandrights

维持生活质量并协助病人安详离世

Maintainthequalityoflifeandhelppatientdieinpeace&dignity纾缓护理的理念重视生命的价值纾缓护理的三个要素期望真诚坦率社会心理支持团队工作和多学科合作关系症状缓解纾缓护理的三个要素期望社会心理支持团队工作和多学科合作关系症纾缓护理应在何时开始(I)

治愈性治疗纾缓性治疗以往认为纾缓护理是在疾病的终点才需要,但会使早期有需要的病人得不到合适的护理。诊断死亡纾缓护理应在何时开始(I)以往认为纾缓护理是在疾病的终点才需纾缓护理应在何时开始(II)治愈性治疗纾缓性治疗哀伤辅导最新的理念认为从确诊开始就应加入纾缓治疗和护理。随病情的发展,纾缓护理在末段便渐成为主要的照顾模式。诊断死亡纾缓护理应在何时开始(II)治愈性治疗纾缓性治疗哀伤辅导最新纾缓专科护士的角色减轻痛苦,控制症状分辨确认生理上、心理上及灵性上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家庭评估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协助病人和家属应对现实情况处理病人及家属的情感问题帮助病人平静面对死亡支持丧亲的家庭成员处理家属的心理、社交及灵性上的不安处理危急事故及作适当的安排纾缓专科护士的角色减轻痛苦,控制症状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国外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国外纾缓护理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以色列、南非等国家相继开展纾缓护理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登载有关纾缓护理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等期刊杂志有300余种目前,全世界234个国家中有115个开设了纾缓善终照护服务机构2006年,欧洲已有1500多所纾缓善终照护机构国外纾缓护理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英国纾缓护理概况1967年:桑德丝女士在英国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现代化、专业化的纾缓服务机构——圣克里斯福宁养中心2001年:各种类型的纾缓服务机构达430多家,其中独立的纾缓宁养院100家,占23.26%英国纾缓护理概况1967年:桑德丝女士在英国创办了全世界第一美国纾缓护理概况1971年:首家纾缓宁养医院——新港宁养院建立1982年:国会颁布法令将临终关怀列入医疗保险的项目中1989年:提供纾缓服务的机构达2000多所1996年:提供纾缓服务的机构达3000多所,服务于450,000名患者及其家庭,其中独立的纾缓宁养院占41%美国纾缓护理概况1971年:首家纾缓宁养医院——新港宁养院建加拿大纾缓护理概况1975年:创办第一家纾缓宁养医院1983年:有116所不同类型的纾缓服务机构加拿大纾缓护理概况1975年:创办第一家纾缓宁养医院日本纾缓护理概况1981年:现代概念的纾缓护理传入日本1983年:第一所纾缓服务机构建立1987年:提供纾缓服务的机构达10多所2001年:有86个政府授权的纾缓服务机构,共1586张床位;以及一些非官方授权或家庭式的纾缓服务机构日本纾缓护理概况1981年:现代概念的纾缓护理传入日本欧美国家纾缓护理的工作模式独立善终医院

(Independenthospice)以医院为基础的纾缓住院病区(Hospitalbasedhospice)社区家居探访服务(Homecare)日间宁养服务(Daycare)门诊服务(clinicalcare)顾问医疗队伍(Consultativeteam)哀伤辅导服务(Bereavementcare)欧美国家纾缓护理的工作模式独立善终医院(Independe欧美国家纾缓护理的服务内容24小时呼叫值班服务纾缓疼痛和症状医疗指导技术性护理个人保健与护理社会工作服务心灵及宗教上的支持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对面临死亡的病人及其家属的感情支持与帮助

丧失亲人时的支持与帮助欧美国家纾缓护理的服务内容24小时呼叫值班服务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国外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香港纾缓护理概况(I)

1982年:开始推行纾缓护理。1992:第一所独立的宁养病院——白普理宁养中心成立1994:在不同医院内分别成立宁养病房1997:组建纾缓顾问医疗队伍2003:医管局发展联网纾缓服务,顾问医疗服务模式成立2004:12间公立医疗机构开设纾缓治疗护理服务,居亚洲各地纾缓服务医院数第二位2004:医管局内拥有253张纾缓治疗的病床香港纾缓护理概况(I)1982年:开始推行纾缓护理。香港纾缓护理概况(II)政府成立的支持机构

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癌症基金会香港防癌会癌协综合服务中心香港儿童癌病基金会善宁会安家社璶明会各医院的癌症患者资源中心民间慈善组织和宗教团体设立的互助团体

创域会(所有癌症患者)妍康会(乳癌患者)新声会(喉癌患者)脑同盟(脑肿瘤患者)髓康会(骨髓移植患者)心血会(血液和淋巴肿瘤患者)香港纾缓护理概况(II)政府成立的支持机构民间慈善组织和宗教台湾纾缓护理概况(I)

1990年:马偕纪念医院成立安宁病房1990年:成立“安宁照顾基金会”,开展安宁疗护宣传指导、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1995年:成立“中华安宁照顾协会”1996年:安宁缓和居家护理纳入全民健康保险1999年:成立“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2000年:立法院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2001年:安宁疗护整合性照护纳入全民健康保险台湾纾缓护理概况(I)1990年:马偕纪念医院成立安宁病房台湾纾缓护理概况(II)

目前:提供居家安宁疗护的医院有26家,独立安宁疗护医院16家,而民间以安宁疗护为招牌的私立医院超过40家台湾纾缓护理概况(II)目前:提供居家安宁疗护的医院有26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

1988年:中国内地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由天津医科大学崔以泰教授主持建立。崔以泰被誉为“中国临终关怀之父”。1988年:上海南汇护理院成为我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院1990年:北京成立我国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随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东方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昆明市第三医院等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1988年:中国内地首家临终关怀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I)

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说: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1993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成立,崔以泰任主任委员。1996年:创办《临终关怀杂志》。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I)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II)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宁养院,开始了国内宁养医疗服务。2001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大连、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武汉、南昌、福州等15个省市设立了20所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宁养医院,每年为1万名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家居宁养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II)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V)2004年:国内有的地区医院评审标准中新增了临终关怀的内容,从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我国内地纾缓护理概况(IV)2004年:国内有的地区医院评审我国内地纾缓护理现状(I)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主要分布于大城市,正向部分中等城市延伸。过去20年,我国在纾缓护理发展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直未摆脱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面小、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范围窄、管理不规范、政策不支持的困境,大多数癌症患者不能从中真正受益。我国内地纾缓护理现状(I)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我国内地纾缓护理现状(II)虽不断有探讨我国纾缓护理模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未有成熟的本土化模式。我国内地目前较为公认的临终关怀模式——北京李义庭的“PDS模式”

上海施榕发的“施式模式”我国内地纾缓护理现状(II)虽不断有探讨我国纾缓护理模式的研我国内地的临终关怀模式(I)李义庭的“PDS模式”一个中心:以解除病人的病痛为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相结合施榕发的“施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我国内地的临终关怀模式(I)李义庭的“PDS模式”施榕发的“我国内地的临终关怀模式(II)李义庭“PDS模式”的局限:对姑息照护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重视不够没有理顺不同服务机构之间的职责和主要任务等关系过分强调创建临终关怀院而不是结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在费用筹集上忽视了医疗保险的作用和个人的支付能力我国内地的临终关怀模式(II)李义庭“PDS模式”的局限:我国纾缓护理的发展障碍资金来源匮乏国人对死亡的观念陈旧,不能正面地接受死亡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的差异综合性发展和多边合作尚受限制社会舆论导向不足相关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标准化的专科程序、标准与指引纾缓服务团队培训不足我国纾缓护理的发展障碍资金来源匮乏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国外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需求(I)世界总的死亡人数是5600万/年,约60%(3300多万)的患者需要纾缓护理服务2007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达1200万人2007年全球760万人死于癌症纾缓护理的需求(I)世界总的死亡人数是5600万/年,约60纾缓护理的需求(II)我国现有癌症患者700多万人,每年新增240万人我国死于癌症的患者已超过160万人/年,占全球癌症死亡患者总数的26.67%我国2000年资料指出城市人口癌症死亡居首位,农村居第二位资料显示:80%以上的癌症患者确诊时属中晚期,且95%晚期癌症临终患者没有得到疼痛的缓解和痛苦症状的控制以及生理、心理与心灵的关怀。纾缓护理的需求(II)我国现有癌症患者700多万人,每年新增我国纾缓护理发展趋势根据国情和社情,建立和形成具中国特色、地区特点的本土化服务模式拓展纾缓服务领域,扩大和延伸纾缓服务项目增加和扩大纾缓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数量强化纾缓服务团队作用建立成熟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普及纾缓护理专业教育开展社会性的死亡教育深化专业学术研究,循证开展护理,提升纾缓服务质量我国纾缓护理发展趋势根据国情和社情,建立和形成具中国特色、地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

1.开展多样化、本土化形式的纾缓护理服务大力推广医院内设置“纾缓病区”、“纾缓病房”推广社区的纾缓护理居家探访服务,开展社区家庭型纾缓护理服务争取相关法律和医保政策的支持,完善纾缓服务制度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多途径筹集资金,建立独立或半独立(与医院合作)的纾缓服务机构针对终末期癌症患者,开展淡化“治疗”观念、强化“照护”观念的纾缓护理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1.开展多样化、本土化形式的纾缓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

2.制定标准化的纾缓护理程序、护理标准与指引患者整体状况疼痛与其它生理症状营养状况皮肤状况排泄功能睡眠形态自我照顾能力药物使用医从性家居与社区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心理方面社交方面精神/灵性方面家属应对能力及心理状况哀伤辅导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2.制定标准化的纾缓护理程序、护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

3.制定各种纾缓护理评估表评估范围涉及患者、患者家属(或主要照顾者)、纾缓护理团队成员三方面;内容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精神变化情况,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与心理状况,纾缓服务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支持情况,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等。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3.制定各种纾缓护理评估表评估范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

4.加强培训纾缓护理专业人员

在医学院校增设“纾缓护理学”、“生死教育”等课程从护理研究生以上层面,加强对纾缓护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相关科研课题,提供循证护理基础将纾缓护理列入发展专科护士的规划中,培养纾缓护理专科护士,并进行相关认证与管理,建立一支有纾缓护理经验的优秀专业团队培训内容应包括6个方面:纾缓护理概述、症状护理、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观念、终末护理。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4.加强培训纾缓护理专业人员在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

5.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数目少,并缺乏专业培训与管理,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纾缓护理服务在社区发展的步伐。招募与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是我国发展纾缓护理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国纾缓护理发展的思考5.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目前本土化理想的纾缓护理服务机构模式有纾缓病区(房)有社会志愿队伍有标准化专科护理程序有健全的管制体系、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得到卫生行政的支持、法律政策的管理和医疗部门的支持有能力有计划对从事纾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开展纾缓医学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本土化理想的纾缓护理服务机构模式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纾缓护理的理念国外纾缓护理的现状中国纾缓护理的现状国内纾缓护理的发展展望和思考主要内容:纾缓护理的涵义与由来个案:

叶婆婆,八十多岁,患有末期胃癌。入院时,已出现持续的胃部疼痛及恶病质症状。婆婆一直与儿子叶先生相依为命。入院后,叶先生问护士:“我妈妈还能活多久?”。你会如何回答呢?个案:叶婆婆,八十多岁,患有末期胃癌。入院时,A依我的经验,我想婆婆都只能熬得住这一两周,你最好有心理准备。B我看婆婆的情况,粗略估计她的寿命以周或日计算,但不一定估计准确。现在珍惜伺候和陪伴婆婆的时间可能更重要。C肿瘤科的病人很反覆的,很难说得清楚。D为什么你想知道还有多久呢?√A依我的经验,我想婆婆都只能熬得住这一两周,你最好有心理准护士不应告知病人或家属,病人的寿命具体有多长时间,因为说得太绝对,会引起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恐惧。病人还能活多久是难以预测的!珍惜善用病人每一刻的生命更为重要。如果使用探索式的问题,能让护士了解更多,例如病人是否有未了的心愿,家属的想法等等。护士不应告知病人或家属,病人的寿命具体有多长时间,因为说得太撒拉纳克湖畔铭言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撒拉纳克湖畔铭言TOCURESOMETIMES“Youmatterbecauseyouareyou.Youmattertothelastmomentofyourlife,andwewilldoallwecantohelpyoudiepeacefully,butalsotoliveuntilyou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