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课件_第1页
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课件_第2页
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课件_第3页
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课件_第4页
中西翻译简史第5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翻译与宗教(下):《圣经》的中译第五章翻译与宗教(下):1第一节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第一节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2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1.多马传入说古罗马的阿诺比尤思于公元300年写的《驳斥异教论》中提到“传教工作可以说是遍及印度、赛里斯、波斯和米低斯。”其中赛里斯即“丝国”,也就是中国。2.巴多罗买传入说台湾学者王治心在《中国基督教史纲》中说:一同来东方传教的有多马和巴多罗买二人,多马去了印度,巴多罗买来了中国。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1.多马传入说3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3.基督教避难传入说据法国樊国燕《燕京开教略》记载,公元65年,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有的在东汉时到东方,侨居中国。那时可能将《旧约》带来中国。4.叙利亚传教士传入说东汉时,叙利亚传教士二人,借学习养蚕制丝之名来中国传教。5.三国孙吴传入说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发现一个巨大的铁十字架,上铸赤乌年号(238--250)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3.基督教避难传入说4二、有据可考的基督教传入说于1625(1623)年在陕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记载。记载的内容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教徒(唐代称波斯僧)于贞观九年(635年)来到长安,随身携带的有古叙利亚版《圣经》,从此开始了《圣经》的汉译,这也标志着基督教东传中国的开始,时称“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于781年,碑文还讲述了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在世的事迹及介绍景教入华、盛衰经过,也有景教经典《尊经》译成中文的记载。证实唐朝已有翻译《圣经》之举。二、有据可考的基督教传入说于1625(1623)年在陕西出土5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1.中国香港学者庄柔玉分期1)《圣经》汉译草创期(自唐代至1807年)2)《圣经》汉译的拓展期(1807年—1854年)3)《圣经》汉译的普及化期(1854年---1919年)4)《圣经》汉译的本色化期(1919年至今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1.中国香港学者庄柔玉分期6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2.中国内地学者任东升从翻译主体、翻译性质和译本名称分期:1)景教士译述期(635年—845年)2)耶稣会士摘译期(17—19世纪)3)新教士全译期(1819年—1919年)4)《圣经》汉译多元化期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2.中国内地学者任东升从翻译主体7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3.语言转换角度1)节译本;2)编译本;3)全译本4.语体色彩角度1)文言译本;2)半文半白译本;3)口语体译本5.文字角度1)汉字译本;2)少数民族文字译本;3)国语注音自译本4)罗马字母译本;5)王照注音字母本;6)中外文对照译本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3.语言转换角度8四、不同时期《圣经》汉译活动和汉译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四、不同时期《圣经》汉译活动和汉译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9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唐代的译经活动及“景教本”强盛的唐朝实行文化包容政策促使波斯流传的基督教聂丝托利派传入中国,称为景教。该派的传教士如阿罗本等人陆续来华从事翻译《圣经》活动。阿罗本向唐太宗献上《圣经》,被允许翻译《圣经》;阿罗本之后景教又有传教士来华从事《圣经》翻译活动;翻译出来的《圣经》书卷达30卷,这一时期流传的《圣经》手抄本称为”景教“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唐代的译经活动及“10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景教本”《圣经》汉译的特点当时《圣经》的汉译是编译甚至是译撰。原因在于对中文不熟悉。《圣经》中的一些概念多用中文类似的概念比附,如“经”。用佛、道中的已有概念应对基督教概念,采用“归化”翻译法。God→天尊god→诸佛JesusChrist→世尊baptism→受戒译经时用过音译方法Elohim→阿罗诃(今译“耶和华”)Jesus→移鼠Moses→牟世由于损坏殆尽,迄今尚未发现有景教传教士翻译的正式《圣经》译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景教本”《圣经》汉译11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宋朝无基督教传入记录3)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元世祖致信罗马教廷要求派学者来中国;约1294年,孟高.维诺(1246-1328)来到元大都,在中国传教30年;孟高将《新约》及《一百五十章祈祷文》译成蒙语。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宋朝无基督教传入12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1)明朝末年,欧洲的天主教因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而失去了大量的信徒和财源。为夺回信徒和财源,天主教会组织各种修会到各地传教包括海外传教。这就导致在这个时期,天主教教士来中国传教。2)这些传教士开始都是秘密传教,收效不佳。通过包括译介《圣经》在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教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1)明朝末年,欧洲的13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3)耶稣会对《圣经》的翻译(1)耶稣会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立,组织严密,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圣经》中,该组织影响最大。(2)耶稣会传教士在翻译《圣经》时,以“经”字来对应基督教的典籍,而且在“经”前加上“圣”,以表示所译典籍的重要性。1635年艾儒略根据新约福音书耶稣生平的故事,编译刊刻了《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出象经解》)。概述标题附有注释“即万日略圣经”。这是“圣经”一词首现于中文出版物。1636年葡萄牙传教士迪亚兹将《圣经》中的《福音书》和其他内容译成中文,以《圣经直解》为名出版。这大概第一本是以《圣经》为书名的中文书籍。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3)耶稣会对《圣经》14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4)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活动处于起步阶段。象利玛窦、罗明坚、汤若望及南怀仁等虽无译经记载,但他们的著述里却涉及到基督教及圣经及圣经的翻译。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4)16世纪末到1715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5)18世纪《圣经》中译掀起了小高潮(1)173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那不勒斯创办“中国学院”。该院内有部分《圣经》中译本。(2)法国传教士李明曾在《中国》一书中提到天主教传教士将《圣经》完整译成中文。(3)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巴设把拉丁文《新约》片段译成中文。内容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第一章;(4)1705年至1803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贺清泰以《通俗拉丁文圣经》为底本,用官话翻译《圣经》大部分内容;(5)据传18世纪中国人曾帮助传教士汉译《圣经》。说明中国人自己尝试汉译《圣经》。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5)18世纪《圣经》16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远超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基督教传教和翻译《圣经》活动都是零星的活动,而且好多都是地下活动。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大开,基督教传教和《圣经》翻译进入异常活跃期,出现了不同的《圣经》汉译本及中国少数民族语《圣经》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7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圣经》汉译本(1)马士曼译本约书亚.马士曼(1768-1838)生于英国威尔特夏郡。1794年加入浸礼会。1799年赴印度传教。同年10月12日,马士曼抵达加尔各答,随即转往塞兰坡,在那里传教兴办教育事业。马士曼通晓希伯来文、叙利亚文和希腊文。在传教过程中,开始向拉沙学习中文。马士曼和拉沙合译《圣经》:依靠严谨的态度和300多本中文参考书和几部汉语词典合译中文版《圣经》。1810年中文版《马太福音》在塞兰坡出版;1811年《马可福音》译完付印;同年《新约》全部译完陆续交付出版;1815年马士曼和拉沙把整本《新约》合在一起出版;1821年《旧约》译完;1822年《新约》、《旧约》合在一起以《圣经》为名出版,史称“马士曼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圣经》汉译本18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马礼逊译本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伦敦会的牧师。因为他是第一位赴中国传教的新教牧师,第一个在中国本土把《圣经》译成中文,第一个编纂英汉双语词典,所以他在新教传教史上享有盛誉。在前往中国前,马礼逊得到的教会指示是传教、学习中文、编纂词典及把《圣经》译成汉语。马礼逊和伦敦会的另一位牧师米怜及几个中国助手合作翻译《圣经》:1810年重新翻译的《使徒行传》付梓;1811年《路加福音》(中文名为<圣路加氏传福音书>)付梓;1813年全部《新约》译完,出版时书名为《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1819年,《旧约》翻译完成;其中,米怜翻译了13篇,剩余全为马礼逊翻译;1823年米怜与马礼逊翻译的完整版汉语《圣经》在马六甲出版。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马礼逊译本19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马礼逊译本的重要性此版《圣经》是在中国本土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完整地中文版《圣经》;该版本是后来《圣经》中文译本的基础;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马礼逊译本的重要性20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3)郭实腊译本郭实腊本是对马礼逊本的修订;马礼逊本版《圣经》出版后,在传教士之间引发了讨论。马礼逊本人对译本也不尽满意。但是碍于年老体衰,他把修订的任务移交给儿子马儒翰;1836年马儒翰、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组成修订小组;1837年完成《新约》修订,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书名为《新遗诏书》;《旧约》重译几乎由郭实腊一人完成,1838年修订完成的《旧约》以《旧遗诏书》为名出版;1838年重版郭实腊修订过的《新约》;1855年郭实腊将《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和《救世主旧遗诏书》合并出版郭实腊本产生过很大影响;其《新约》部分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流传甚广。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3)郭实腊译本21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4)委办本或代表译本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中国解禁,传教士纷纷登陆中国。为了能有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圣经》汉译本,1843年8月末至9月初,伦敦传教会教士召集新教各派传教士在香港开会,商讨《圣经》的修订问题。会议决定,所有来华传教的新教教士组成修订总委员会,每个传教站组成地方修订委员会。各地方委员会分头进行修订,然后每个传教站派代表组成“代表委员会”对修订作最后的裁决。委员会的修订工作一开始就因“译名”发生争执。争执虽存,修订工作却一直在进行。1850年,《新约》完成修订。1852年出版。但是美英圣经会对God汉译各不相同。美用“神”,英用“上帝”。《新约》修订完成后,《旧约》开始修订。原修订委员会的译名分歧没有解决。修订委员会分成伦敦会领导下的“旧约中译委员会”和伦敦会教士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原委员会。1854年“旧约中译委员会”完成《旧约》修订,采用“上帝”译名。1858年《旧约》和《新约》合版出版,史称“委办本”或“代表本”。原委员会修订的《旧约全书》1863年在上海出版,史称“裨治文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4)委办本或代表译本22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5)高德译本1848年,美国浸信会邀请曼谷传教的高德修订“马士曼译本”。高德修订的《新约》于1853年在宁波出版,后再经罗尔梯修订,1863年在上海出版。1868年,在罗尔梯帮助下,高德又翻译了《旧约》,与《新约》合订为《圣经新旧遗全书》,史称“高德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5)高德译本23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6)北京官话本开始《圣经》汉译使用的语体是文言。而当时懂文言文的的读书人对基督教并不热心,而入教的却是不懂文言的贫苦大众。因此,有必要来以接近口语体的形式汉译《圣经》。1854年麦都思和施敦力约翰用北京官话完成《新约》汉译;1866年包尔滕(同文馆首席英文教习)、艾约瑟、施约瑟、白汉理和丁韪良(同文馆总教习)用北京官话翻译的《新约》在北京印行。1872年他们对原译本进行修订出了三种版本:“上帝”版、“天主”版、“神”版。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6)北京官话本24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7)施约瑟译本1875年美国传教士施约瑟用官话从希伯来文译《圣经》出版。1878年该译本与北京官话版《新约》合并出版。后施约瑟身患中风,但是他坚持不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推出浅文理版《圣经》中译本(又称二指版),是1919年前最受中国基督教徒喜欢的《圣经》中译本。翻译时注重《圣经》的文学色彩,用浅近文言,既尊重《圣经》解经传统,又尽量照顾汉语的表达形式,有的地方还音译。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7)施约瑟译本25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8)杨格非译本1885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1831--1912)用“浅文理”翻译了《新约》,1889年改为官话出版。翻译《旧约》没有完成。杨格非主张翻译原文的“意义“,认为用灵活的表达方式比处处死扣原文的字句更加重要。他的翻译《圣经》的7条规则如下:a.以将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为目标;b.只使用那些可以清楚表达原文所有意思的词汇;c.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那些与原文最一致的词汇;d.如果一段文字逐字译会导致晦涩难懂,那么就要避免字面翻译,根据意思翻译出来;e.在存疑的章节,根据意思翻译的译本比字面的翻译优先;f.在缺乏特定的中文词汇处,只要能把意思说清楚,就宁可采用迂回的说法;g.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顾及译本所用语言的特质,并且尽可能在忠于真理和解释准确的情况下,让其独特的性质起支配作用。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8)杨格非译本26第二节译名之争第二节译名之争27一.、译名之争在19世纪40年代末达到高潮。原因: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在一些观念上互不相容,因此在一些概念或词语的翻译上产生了争执。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恰当的中文词汇表达基督教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如Theos,Deus,God,Spirit,baptizo等。一.、译名之争在19世纪40年代末达到高潮。28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1、唐景教时期:意译和音译结合1)意译:直接借用已存的佛道概念来附会基督教的相应概念。上帝→佛/天尊;耶稣基督→世尊;受洗→受戒;2)音译耶和华→阿罗诃;撒旦→殚十字架(Tsuripa,古叙利亚语)→慈利波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1、唐景教时期:意译和音译结29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2、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也是意译和音译1)意译利玛窦:天主、天、上帝、神→Deus/Theos2)音译龙华民:太初/陡斯→Deus3)意译与音译产生争执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2、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也30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3、19世纪初马礼逊:神、真神、神天、神主、主神、天地、天皇→God马士曼:神→God米怜:神、上帝→God4、19世纪30年代郭实腊等人修订马礼逊本时改“神”为“上帝”。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3、19世纪初31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5、1845年到1851年英美传教士的译名之争美国传教士:中国人没有独一真神观念,译者只能在中国人用来称呼主神的词和称呼所有神的类名之间进行选择,而各基督民族在类似情境中常常用表达神性的类名作为唯一主宰的译名,“神”在中国文化中恰好是这样一个类名,也是中国人表达对最高级存在的崇拜的词,但如果用“上帝”的话,就容易与中国的“天”、“上帝”相混淆。英国传教士:用中国人崇拜的主神作为God的译名符合基督教的历史传统,因为希腊词Theos或拉丁词Deus实际上来源于人们称呼主神的词Zeus和Dios.中国人用“帝”或“上帝”表示最高主宰、意志,是所有事物的创造者和安排者,也是最高祭祀和崇拜的对象,“神”则是附属于“上帝”的某种东西,而且可以是复数概念,因此不能表达“唯一的主宰”之意。而且在中国文化中“神”可以指一切精灵,在中国人心中,“神”有好有坏,不一定受崇拜。总之,美国圣经公会用“神”来对译“God”;英国圣经公会坚持用“上帝”来译“God”。二、不同时期对译名的不同翻译方法5、1845年到1851年英32第三节官话和合译本第三节官话和合译本33一、1890年在华新教传教士第二次传教大会1、会议决定翻译出版和合本《圣经》和合:一方面至能为新教各派所接受,同时又能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也就是要统一《圣经》中关键术语的译法,统一专名的音译,以求“《圣经》唯一,译本则三”。2、大会决定成立三个翻译委员会,分别负责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三种和合本的翻译出版工作。3、大会决定采用1885年出版的英文《钦定本圣经》的修订版作为原本。一、1890年在华新教传教士第二次传教大会1、会议决定翻译出34二、翻译的结果1.1900年浅文理和合本《新约》出版。2.1906年深文理和合本《新约》出版。3.1907年传教士大会决定取消两个文理译本本出版的计划。4.1919年3月,文理《圣经》全译本出版,即“官话和合译本”。二、翻译的结果1.1900年浅文理和合本《新约》出版。35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1891年启动翻译官话和合《圣经》;2)1919年4月在上海出版,书名为《新旧约全书》,分“神”和“上帝”两个版本;3)1939年更名为“国语和合译本”;4)1962年书名直接更名为《圣经》;5)1988年推出该译本的“现代汉语标点版本”;6)1990年出版了繁体字版汉英对照本;7)1995年和2000年还分别出版了简体字版英汉对照版;8)狄考文(1836--1908)和富善(1835--1925)是官话和合译本的两人负责人。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1891年启动翻译官话和合《圣经36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9)狄考文翻译官话和合本的主张及贡献译文中国化,文句结构要符合口语习惯,文笔风格应清楚简单;改进旧式中文标点系统,引进中文没有的引号和括号,用大圆圈表示段落,用实心圆点代表译文的冒号和分毫,用圆点(虚线)标明译文中没有的字句。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9)狄考文翻译官话和合本的主张及贡献37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0)富善翻译官话和合本的主张及贡献强调在《圣经》原文和中文间调和;提出翻译官话和合本《圣经》五原则:(1)译文要用白话,真正做到口语化;(2)译语要用全国通用语言,不可用方言土语;(3)文体要浅近明白,但必须要高雅简洁;(4)译文字句必须忠实于原文;(5)尽可能直译原文的比喻,不能只译大意。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0)富善翻译官话和合本的主张及贡献38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1)官话和合译本影响与意义(1)该译本在译语的优美程度、可读性及忠实性都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中文译本,并且逐渐取代了其他中文版《圣经》;(2)是传教士在华集体翻译的最后一个中文版《圣经》,是公认的《圣经》中译的杰作;(3)推动白话文和新文学运动三、《圣经》官话和合译本11)官话和合译本影响与意义39第四节《圣经》的现代译本第四节《圣经》的现代译本40一、中国人对《圣经》汉译的参与1.王韬人“委办本”审校。2.翻译“官话和合译本”的外国传教士,每人都有至少一名中国助手;狄考文的中国助手之一王元德后来独立翻译过《新约》。3.严复受邀翻译过《马可福音》,是第一位独立翻译《圣经》片段的中国人;4.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华人教师朱宝惠和神学院传教士教授赛兆祥(赛珍珠之父)合作翻译《新约》,1929年出版;1936年朱宝惠修订的1929年版的《新约》在赛珍珠的资助下出版;一、中国人对《圣经》汉译的参与1.王韬人“委办本”审校。41一、中国人对《圣经》汉译的参与5.1939年郑寿麟和陆亨利翻译的《国语新旧库译本:新约全书》在北京出版;6.1967年萧铁笛的《新译新约全书》在香港出版;7.1946年吕振中的《吕译新约初稿》在北京出版;1952年他的《新约新译修稿》在香港出版;8.解放后到20世纪末,又出现五个重要《圣经》中译本一、中国人对《圣经》汉译的参与5.1939年郑寿麟和陆亨利42二、解放后到20世纪末的五个重要《圣经》中译本1)思高本1931年意大利传教士雷永明(1907--1976)来到中国立志要把圣经译成中文。1944年他将阿拉姆语和希伯来文《圣经》都译成中文。后在躲避日军过程中,翻译手稿大多遗失。1945年雷永明成立“思高圣经学会”组织。1954年再次完成《旧约》中译;1961年完成《新约》中译;1968年《新约》、《旧约》合并的《圣经》出版,史称“思高本”。它是中国天主教徒使用的唯一权威本。二、解放后到20世纪末的五个重要《圣经》中译本1)思高本43二、解放后到20世纪末的五个重要《圣经》中译本2)吕振中译本吕振中作为原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希腊文老师认为“官话和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