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重点知识《中医学基础》重点——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一.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各自独立的器官,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即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每个系统以脏为首领,构成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五脏之中又以心为主宰,以气血津液精为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五行解释系统间的关系。(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②人和社会关系密切: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分为辩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辩证的目的和结果。·病、证、症病:①是完整的病理过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全程。②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应有比较明确的发病原因、病理演变规律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症状或体征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属性的概括,包括病因、病症、病性和邪正关系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的起源:日光的向背阴阳:是对自然界(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的特性及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特性:相关性、普遍性(即广泛性)、相对性(可分性、前提性、转化性)、规定性属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属阴: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阴阳的互根互用:所谓“互根”,即阴阳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根,阴根于阳,阳根于阴,以对方打得存在为自己的前提。所谓“互用”,即相互为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失基本运动规律。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絶。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总治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1.阴阳偏盛: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热者寒之(实热证)阴阳之邪
实者泻之阴偏胜→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寒者热之(实寒证)2.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寒证)虚者补之阴偏衰→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热证)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总治则:阴阳并补3.阴阳互损:阳偏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阴阳并补→阴中求阳阴偏衰→阴损及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在补阳的同时,兼以补阴,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阳中求阴——在补阴的同时,兼以补阳,使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特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①木曰曲直
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②火曰炎上
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③水曰润下
本义:水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义:滋润、宁静、潜降、寒凉、封藏④土爰稼穑
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化生万物、承载、受纳⑤金曰从革
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二.五行的生克关系(一)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1.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也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制约、抑制的关系。(次序:隔一相克)五行相克也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又称生克制化(二)母子相及、相乘、相侮1.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相互累及所产生的异常变化·母病及子①母行虚弱②母行过亢·子病及母①子病犯母②子盗母气(子行虚弱、子行亢盛)2.异常相克·相乘:五行中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方向与相克方向一致成因:①某一行过强,使其对所克一行克制太过②某一行过弱,使克其一行原本正常的制约相对过强③上述两种情况并存。举例:木乘土(肝气乘脾、肝气犯胃)·相侮:五行中的一行对所不胜一行的的过度克制,方向与相克方向相反成因:①某一行过强,对克其一方进行反向克制②某一行过弱,不仅不能制约所克一行,反而被其反向克制③上述两种情况并存举例:木侮金(肝火犯肺)发生相乘时,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肺脾气虚证)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肾阳虚致脾阳不振之证)此“火”多变通而转指肾阳(命门之火)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之阴(肺肾阴虚证)·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通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以治疗木旺乘土证(肝旺脾虚、肝气犯胃等证)佐金平木法: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肝火犯肺)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的病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心火旺、肾水亏的心肾不交病症)培土制水法: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的病症(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的水湿胀满之证)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第一节
气一.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极其细微的,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生成:先天先天精气(肾:肾藏精,为先天之后天水谷精气(脾胃: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自然界清气(肺:肺主气,司呼吸)二.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基本形式:升↑降↓出→入←脏腑之气的运动的侧重点:脾主升发——脾↑胃——胃主降浊↓胃气上逆和胃降逆(萝卜)肝气升发——肝↑肺——肺气肃降↓·气机调畅: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气机失调:①气滞——气在某一局部发生阻滞气的升降出入失调:②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③气陷——气上升不及④气闭——气闭阻于内,不能外达⑤气脱——气散脱于外,不能内守·气化:指气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说是指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是指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质变”。化与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三.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气的活力很强,对人体的功能活动具有推动、激发作用生理效应: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推动体内液态物质(血、津液)的流动病理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或生殖功能低下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低下;血、津液运行迟缓、停滞(二)温煦作用:气具有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生理效应:维持体温恒定,增强抗寒能力温煦液态物质,维持正常运行病理表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寒象;液态物质运行迟缓(三)固摄作用:气具有固护统摄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以防止其异常流失的作用生理效应:①统摄血液、津液等液体物质,防止异常流失·统摄血,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尿、唾、涎、带、精液等分泌物、排泄物,防止其过多流失②升举固定内脏,维持脏器位置恒定病理表现: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内脏下垂(四)防御作用:气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卫机体、防御外邪入侵和驱逐消除邪气的作用。生理效应:保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祛邪外出,促进健康病理表现:易受外邪侵袭;患病后难以痊愈(五)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实际上是体内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也就是体内物质的代谢过程四.气的分类(一)元气:又称为真气、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1.组成:来源于先天之精的化生,又需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养育2.分布: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输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达肌肤腠理3.功能:①藏于肾中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②流布于周身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二)宗气:又称大气,是指积于胸中之气1.组成: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结合而成2.分布:通过心肺的作用而贯注于周身3.功能:①上出于肺,走息道以行呼吸;②贯注于心脉助心以行气血;③下资元气(三)营气:又称荣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营阴)1.组成: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清柔而富含营养的部分所化生2.分布:分布于血脉之中,并循行于脉道3.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周生(四)宗气:运行于脉外,具有保护机体作用的气(宗阳)1.生成: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活力较强的部分,具有“慓疾滑利”的特点2.分布:卫气活动能力极强,流动迅速,其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3.功能:①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②温养肌肉、皮毛、脏腑;③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第二节
血一.血的概念及生成血——是运行于脉中,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生成:成分:营气+津液来源:水谷精气、肾精相关脏腑:脾胃,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二.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三个必备条件:①脉道通利②血液充盈③相关脏腑功能正常相关脏腑:推动运行或促进血液运行:约束血液,防止出血:心——主血脉脾——脾统血肺——朝百脉肝——肝藏血肝——主疏泄三.血的功能:①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②濡养脏腑组织(滋润和营养作用);③载气第三节
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主要有赖于脾、胃、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及营养。胃主受纳,饮食水谷首先入胃,经初步消化后下传小肠。在脾气的推动之下,小肠泌别清浊,吸收水分及精微,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在传大肠,大肠亦吸收一部分水液,但此时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已所剩无几,即所谓“大肠主津”。津液的输布:脾对津液的转运输布,称为“脾气散精”。脾的散精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一方面将津液布散于全身。肺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被称为“肺主行水”或“主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后,一方面经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至人体肌表,并将多余水液代谢化成汗液而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肾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称为“肾主水”。肾主宰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肾气、肾阳推动、激发一切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功能;二是肾的气化功能决定尿液的分泌量和排泄量,而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对整个水液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行则津行,促进津液运行。津液的排泄:津液代谢产物的排泄主要通过出汗、呼气、排尿、排便等途径完成。出汗、呼气的正常,主要有赖于肺的功能。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至体表皮毛,受阳气蒸腾而成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亦散发一部分津液。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涉及众多脏腑功能,但尤以肺、肾为最。肺主肃降,下输津液,才使尿源不竭。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关键作用。此外,粪便的排出也会带走一部分津液。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①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②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能行血:①直接推动血行;②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以推动血行气能摄血:使其运行于脉中而防止逸出脉外2.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大出血时,气随之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二.津液和血的关系1.生理上同源①来源一致,均由水谷精微化生;②津液、血液可相互转化(津血同源)2.病理上互损“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述一.概念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腑:是人体一切内脏的总称二.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性(一)脏腑的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不同于一般的腑,除胆外无表里配合,无五行配属)(二)脏腑的形态及生理功能形态功能五脏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以静为主→阴)六腑空腔性脏器受盛和传化水谷(以动为主→动)奇恒之腑形态似腑(中空)功能似脏(贮藏精气)(三)脏腑的生理特性“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藏而不泻→病症多虚→以补为主满而不实
精气充满六腑:泻而不藏→病症多实→以泻为主实而不满“泻”意“通”第二节
五脏一.心·概述:1.别称:“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流注全身和脉的搏动都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心主一身之血: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循行以及化生血的功能心主一身之脉:心脏具有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3个必备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象是:面色、脉象、舌色、心胸部感觉2.心主神明(心藏神)——(广义)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功能,包括生理和心理活动(狭义)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睡眠活动心主的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象:精神状态、思维能力、睡眠状况、意识状况·心的形态志液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二.肺·概述别称:“相傅之官”、“华盖”、“水之上源”·运动方式:含义: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具体表现:呼吸运动津液代谢血液运行其它宣发呼出浊气将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形成汗液排出将血液由肺输布全身宣发卫气肃降吸入清气将津液向内向下布散,形成尿液排出将血液全身汇聚到肺清肃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洁净·肺的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司呼吸: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病理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2)主气:①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②肺主一身之气:肺有主持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表现:气的生成(尤其宗气的生成);气机调畅病理表现:少气懒言,声低气怯,肢倦乏力以及气机失调2.主通调水道——通,即通畅;调,即调节。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具有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3.肺朝百脉:含义.①即百脉朝向肺——全身血脉汇聚于肺②通潮,肺经吸清呼浊作用,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百脉4.主治节——是对肺各种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含义:指肺对全身具有治理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①保证呼吸运动的节律;②随着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③助心行血;④通过肺的宣降作用,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肺的形窍志液: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三.脾·概述别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包括: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精微物质的作用消化——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在脾气推动下,胃肠对精微物质进行吸收精微输布——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化生气血②运化水液: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吸收水液;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停留2.脾主升清含义:①升清——指脾具有吧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布散至头面部,乃至全身的作用吸收精微;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将气血津液输布头面②升举——恒定内脏位置,防止内脏下垂的功能升提内脏,防止内脏下垂;防止气机下陷3.脾主统血——指脾具有控制,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作用△是气能摄血的具体体现·脾的形窍志液: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四.肝·概述别称:“将军之官”、“刚脏”、“罢极之本”·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指肝能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具体体现:疏通气机;调节血和津液的运行;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纳运功能;疏利胆汁;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2.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具体体现
贮藏血液:肝中藏有一定量的血量,对于维持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有重要意义生理意义:①制约肝阳,勿使过亢。肝体阴而用阳,故其必须贮存足够的阴血,才能制约肝的阳气,使其充和条达而不致升动太过②营养肝体,以保持肝气正常的疏泄功能。肝血不足,肝体失养,也可导致肝失疏泄的病理状态③防止出血。若因某种原因引起肝不藏血,临床可出现多种出血调节血量:肝对人体各部血量分配,特别是外周血量分配具有调节作用·肝的形窍志液: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五.肾·概述别称:“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肾有摄纳、贮藏精气的作用,为精气在体内发挥正常生理效应创造条件1)肾中精气的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水谷之精2)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主管生长或发育生殖调节全身阴阳人的生长发育表示(肾功能的水平)与肾中精气盛衰呈正相关(及衰老情况)3)天癸:随着人体生长发育,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持性机能的作用4)肾中精气充盈与否的外在表现:齿、骨、发、生殖功能5)肾精、肾气、肾阳、肾阴的概念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为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是指肾脏精气所产生的生理功能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起推动温煦气化作用(元阳、真阳、真火)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起滋润濡养宁静作用(元阴、真阴、真水)☆肾阳肾阴是肾中精气中两种不同的动能成分☆五脏六腑阴虚阳虚,日久必损及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不足,必致五脏六腑阴阳不足2.肾主水——肾中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依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主水功能正常对整个水液代谢过程起推动作用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使呼吸保持深沉、平稳的重要作用·呼吸运动由肺肾共同调节·肾主纳气是肾气封藏作用的体现病理表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形窍志液: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第三节
六腑七冲门:消化系中七个重要的关口。饮食物自进入体内至排出体外,经过六腑中的胃、小肠、大肠,以及入口的唇齿和出口的肛门等,这些部位都是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口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们、魄们一.胆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排泄受肝疏泄功能控制胆汁排泄不畅:消化不良、外溢、上逆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作用二.胃(水谷之海)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容纳水谷,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使成为食糜(容纳于胃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并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2.主通降: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统指肠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病理表现:胃失通降——胃脘胀满或痛,不思食,便秘,口臭胃气上逆——恶心,呕吐3.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三.小肠生理功能:1.受盛和化物:受盛——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化物——食糜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使之化为精微的功能2.泌别清浊:清浊分开;吸清降浊;吸收水分泌别,即分开的意思清:水谷精微和津液浊:糟粕(食物残渣和废水)主要体现: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成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②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③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所以“小肠主液”,因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四.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胃气通降;肺气肃降;脾气运化;肾气固摄由于大肠吸收津液中较清晰的津,参与了津液的生成,故有“大肠主津”五.膀胱生理功能:贮津排尿:该作用依赖肾气的蒸腾气化(肾的气化和固摄功能)六.三焦生理功能:通行诸气: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运行水液:人体的水液代谢虽由多个脏腑共同协调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进行代谢活动部位之三焦生理特点:上焦:膈以上的胸部,以及头面部“上焦如雾”宣布发散卫气,津液,水谷精微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中焦如沤”腐熟水谷,化生清微下焦:脐以下的部位“下焦如渎”排泄糟粕,尿液第四节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平常之义。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其形态中空,内藏精气,除胆外无表里配合,无五行配属,不同于一般的腑脑: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2.主司精神活动(“头者,精明之府”);3.主持感觉运动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影响因素:①天癸对其作用;②冲任二脉对其作用;③心肝脾对其作用第六章
病因第一节
概述一.含义: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二.分类:外感病因:六淫、疫气(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淤血、结石其他病因:外伤、药邪、医过、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三.中医探求病因的思维方法1.直接询问法2.辩证求因(审证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结合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四.中医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饮食不洁饮食六淫六气某一情过度七情第二节
外感病因一.六淫·六气、六淫的概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从现在来看,六淫并未完全局限于气象因素,它还包含了生物学因素(细菌,病毒等)·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多从口鼻、肌表而入相兼性: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致病季节性:多与时令气候变化有关(暑)转化性:致病后病证的性质可发生转化地域性:多与居处环境有关(一)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其性开泻——使腠理张开而致汗出易袭阳位——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部)、肌表·风善行而数变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痹证)数变——变幻多端,迅速无常(风疹病)·风性主动:引起动摇、震颤、抽搐、痉挛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破伤风、脐风)·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致病最多,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风邪常兼其他外邪侵袭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二)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引起寒证若直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若伤及心肾阳气:形寒肢冷,蜷卧喜温,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状·寒性凝滞凝滞气血——气血阻滞不通产生(寒性)疼痛(冻疮、痛痹、痛经)·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筋脉挛缩——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脉象绷紧——脉紧(三)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易阻遏气机湿邪困遏阳气——阳气不通(郁遏脾胃阳气:腹胀、纳少、水肿、腹泻)·湿性重浊困重——(身体)沉重感(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秽浊——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白带多、眼眵多)·湿性粘滞主要表现:症状的粘滞性(不爽)——口粘、苔腻病程的缠绵性(难愈)——病程长、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及人体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四)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燥——燥邪损伤津液,滋润不足(口干、咽干、鼻干、大便干、皮肤干)涩滞不利——分泌物少,排出困难(大便排出不畅、小便短少)·燥易伤肺:肺喜润恶燥,通于天气,肺主气与自然界之气想通,故燥邪袭人首先犯肺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无痰、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五)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邪——阳胜则热,一派热象(发热、恶热、汗出)炎上——侵袭人体的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齿痛)·火(热)易耗气伤津伤津——迫津外泄、煎熬津液(口渴、便干、小便短赤、咽干唇燥)耗气——汗出气随液泄、高热壮火食气(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热极生风,出现肢体动摇的症状(引动肝风: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动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火(热)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火(热)易致肿疡:火热壅结——阳症疮疡(疮疡红肿热痛)(六)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明气分实热证——一派热象: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上扰头目:伤暑:头晕目眩·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上升——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发散——多汗(气随津脱)腠理开泄耗气伤津:口渴喜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暑多挟湿:兼有湿滞的症状,四肢困重,大便溏泻,身热不扬易挟湿邪:多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二.疫气(疠气或戾气)——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特异性强),症状相似·影响疫气产生因素:气候的反常变化、环境卫生不良、预防措施不当、社会因素(战乱饥荒)第三节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1.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绪变化七情内伤:指七种情绪变化作为致病因素引发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2.七情致病的条件情绪刺激的质和量:突然的,强烈的情绪变化;不良情绪持续过久个体反应差异3.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
:→心为先导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七情产生于心)→损伤相应的脏→致病以心肝脾为多见,其中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2)扰乱脏腑气机:①过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头胀或血随气逆,呕血昏厥等症②过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③过悲(忧)伤肺,悲则气消,肺气损伤,而见气短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④过恐伤肾,恐则气下,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而有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⑤过惊伤心,惊则气乱,损伤心气,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表现心悸,惊恐不安等⑥过思伤脾,思则气结,脾气郁结,出现纳呆脘胀,腹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3)多发为情志病;(4)情志波动,加重病情二.饮食失宜·饮食不节过饥:气血生化不足过饱:脾胃受损,痰湿内生·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过食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异物偏嗜嗜酒:助生湿热五味偏嗜:过食辛辣,助生内热;过食甘味,助生痰湿三.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神疲消瘦劳神过度:暗耗心血,耗伤脾气房劳过度:房劳伤肾·过逸:指因病或生活过于安闲,很少从事各种劳动和运动锻炼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呆滞;形成虚胖,变生他疾第四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一.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的区别:湿聚为水,水散为湿,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一般地说。稠浊者为痰,清晰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湿为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痰:津液凝聚成块状,稠浊者为痰有形之痰(狭义):有形质可见。(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无形之痰(广义):无形质可见,可通过特定的症状,体征鉴别“百病多由痰作祟”·饮:清晰者为饮;可分为悬饮、支饮、痰饮、溢饮·痰饮致病特点:①致病广泛,病症多端;②阻滞气机,阻碍气血;③易扰神明;④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⑤多见滑腻舌苔,弦滑脉·痰饮形成原因病因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外感病因(六淫、疫气)肺失宣降(肃)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失宜-内伤脏腑-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病理产物形成病因(淤血、结石)肾气化失司水液停滞其他病因(药邪、医过)肝失疏泄三焦气化不利膀胱气化不利二.淤血——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淤血的形成原因④气虚——血行无力
⑤气滞——血行受阻
⑥血寒——寒凝血滞
⑦血热——煎熬粘滞①外伤——络伤血溢
②气虚——气不摄血
③血热——迫血妄行外邪外伤情志痰饮→损伤机体→+→淤血饮食结石劳逸·淤血的致病特点①疼痛:刺痛、部位固定、疼痛拒按、入夜痛甚②肿块“质地坚硬、固定不移、体表肿块呈青紫色③出血:血色紫黑、夹有血块、淋漓不止④青紫颜色:唇,舌,指甲色紫、面色紫黯、或有瘀斑,瘀点⑤脉涩或结代第五节
发病一.发病的概念——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二.发病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邪气是发病的外在重要条件(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部位、病症、病程和轻重)3.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能胜邪(正气足)则不发病·邪胜正负(邪气盛)则发病4.邪气亦可成为主导因素正气——人体正常机能的高度概括,包括防御、抵抗、康复能力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正虚与疾病的病程及轻重有一定关系:病程长短,病势轻重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是发病的外在重要条件第七章
病机一.概述1.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2.层次①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②系统病机:脏腑经络、“内生五邪”③外感疾病病机: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④症状病机:刺痛——淤血二.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1.虚实病机:①实证:邪气亢盛,正气未衰②虚证:正气不足,邪气不盛“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实证——指邪气亢盛,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特点: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以亢奋、有余为特点的病理反应形成: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或中期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而引起病症·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阻滞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疾病本质为虚,出现实像“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疾病本质为实,出现虚像“大实有羸状”·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多见于大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邪正相持→疾病迁延
(二)阴阳失调:阴阳、人体之阴阳、阴平阳秘、阴阳失调类型·阳偏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热亢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感受温热之邪或感受阳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表现:热、深、稠、干、动趋势:阳胜则阴病·阴偏虚——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偏盛,机能障碍,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的实寒证形成:感受阴邪;过食生冷趋势:阴胜则阳病·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滋润、宁静、成形等功能减退,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液不足,滋润,宁静,内守功能减退,以及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形成: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伤阴表现: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趋势: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南平市九三英华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数学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度国际劳务输出质量监控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品质保障大平方楼房买卖合同2篇
- 2024年种羊长期租赁合同3篇
- 2024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服务合同模板3篇
- 2024高校产学研合作合同
- 2024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合同
- 2024版业主与施工方协议
- 2024软件居间服务与市场拓展执行合同3篇
- 2023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完整版
- 大学《工程力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详细答案
- cn.7a一种酱香型大曲酒固态发酵的生态控制方法
- TLFSA 003-2020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调味面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 LY/T 2244.3-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第3部分:景观保护
- GB/T 8491-2009高硅耐蚀铸铁件
- 供水安全与抢修
- DB31 595-2021 冷库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
- 第三章果蔬采后生理课件
- 【英语手写体】26英文字母手写体描红书写字帖
- 实习护生压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预防态度的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