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以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为主的中脑受损表现,同时还有意识障碍,枕叶,颞叶,丘脑,小脑梗死的表现。头MRI检查显示脑内多发部位的梗死灶,头颈CTA检查可发现病变血管。2例溶栓成功,2例死亡。余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头MRI可确诊,早期溶栓效果好。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由Caplan于1980年首次报道[1]。近年来,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本病的报道。由于本病起病急,累及病灶广泛,临床表现多样,致残率及致死率均高,故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将本院2022~2022年收治的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41~75岁,平均57.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2例,有心房纤颤3例,吸烟,饮酒史9例。

1.2临床表现全部急性起病,安静状态下起病11例,活动中起病4例。起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7例,意识障碍7例,嗜睡4例,发病即昏迷3例,行为异常2例,眼球运动障碍10例,瞳孔异常8例,偏盲3例,偏瘫4例,记忆障碍1例,感觉障碍3例。

1.3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均经头CT或头MRI检查,显示脑内多部位梗死灶。其中脑干梗死者中多为中脑梗死,占11例,桥脑2例,中脑和桥脑均有梗死灶2例,丘脑单侧或双侧梗死8例,枕叶梗死7例,颞叶梗死5例,一侧或双侧小脑梗死7例,其中,6例患者行头颈CTA检查,结果显示,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

2结果

患者入院后均按缺血性脑血管治疗原则,符合溶栓条件的予以溶栓,辅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脑保护及对症治疗,其中2例患者溶栓成功,预后良好,2例死亡,余好转出院。

3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累及以双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1条基底动脉顶端。由于基底动脉尖部的解剖特点导致幕上,幕下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7.3岁,为脑血管病的好发年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栓子来源于心脏或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2,3]。其余为脑血栓形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而糖尿病和心脏病次之[4]。本组中,高血压史占60%,糖尿病史占33%,心脏病史占20%。

头MRI和头颈CTA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头MRI检查可以发现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幕上和幕下多发的新梗死灶,分布在双侧枕叶,颞叶,丘脑,小脑,及桥脑等部位。若同时发现两个以上部位的病灶,对诊断有意义。中脑和丘脑的发生率最高,这是因为中脑和丘脑的血管为细小的深穿动脉,侧枝循环建立困难[5]。头颈CTA有助于临床发现病变血管及其部位,以决定进一步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眩晕,眼震,呕吐,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等。其中,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为最常见症状。本组中有10例,占67%,它主要原因为中脑被盖内侧的动眼神经核或神经根缺血,导致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内侧纵束受损。亦可出现不同的眼征,瞳孔异常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表现。本组中8例,占比53%,是因中脑EW核或中脑被盖内侧缺血,瞳孔对光反射传入径路受损,故出现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及瞳孔异位等表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另一特征是意识障碍,本组7例,占47%,意识障碍可突然发生,主因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功能受损所致。本组有偏盲3例,记忆障碍1例,是由于大脑后动脉缺血致枕叶及颞叶内侧受损所致。有3例出现感觉障碍,考虑与丘脑及其附近内囊缺血有关。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很少侵及锥体束,本组有4例偏瘫是因病变累及到大脑脚,丘脑,内囊等部位。再有,本组有7例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这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临床上不少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急,病情凶险,致死率高,应早期诊断,争取6h内溶栓,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CaplanLR,etal.Topofthebasilarsyndrome.Neurlogy,1980,Jan,30:7279.

[2]MehlerMF.Reversiblerostralarterysyndrome.ArchInternMed,1988,148(1):166169.

[3]SatoM,TanakaS,KohamaA.Topofthebasilar”syndrome:clinicoradiologicalevaluation.Neuroradiology,1987,29(1):354359.

[4]BarkhofF,ValkF.Topofthebasilar”syndrome:AcomparisonofclinicalandMRf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