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_第4页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传承古韵,创新前行作文阅卷细则及高分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1200多年前贺知章的关于“家乡”的诗作。今天,我们的“家乡”,它可能是遥远的“乡村”,也可能是从小就生活于此的“城市”。

在贺知章的笔下,他的“家乡”既发生了深刻的“人事”改变,也有“乡音”的“无改”、“旧时波”的“不改”。那么,你的“家乡”发生了(着)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无改”“不改”之处?你又如何看待?请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的体验经历或体现你的认识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审题立意解读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关于“家乡”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改与不改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自古以来,“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今天,我们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可以是乡村城镇,也可以是城市社区,还可以是精神的家园。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经济社会,“家乡”的各个方面如居住环境、饮食衣着、交通出行、文化教育、风俗民情等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潜移默化,但一定都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发现家乡“改变”的同时,也一定会发现其“不改”的诸多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能从“改”与“不改”的方方面面中,深入认识家乡,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本题并未指定文体,但切记不要写成文体不清的“四不像”。二、阅卷细则

平均分45分。

记叙文(包括散文):

1.54-60:围绕“家乡”取材,叙述自身体验经历或抒发理性思考,写出“家乡”的“改”与“不改”,体现家乡情怀,感情真挚,叙事流畅,立意新颖,语言优美,文体特征鲜明。

2.48-53:围绕“家乡”取材,叙述自身体验经历或抒发理性思考,写出“家乡”的变化(不一定出现“改”与“不改”),体现家乡情怀,感情比较真挚,叙事比较流畅,立意比较新颖,语言比较优美,文体特征鲜明。

3.42-47:围绕“家乡”取材,叙述自身体验经历或抒发理性思考,体现家乡情怀,感情比较真挚,叙事比较清晰,立意积极,语言一般,文体特征鲜明。

4.36-41:围绕“家乡”取材,叙述自身体验经历或抒发理性思考,涉及家乡情怀,内容贫乏欠充实,语言较差,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5.36以下:不在题意范围内,套作,或文体不清。议论文:

1.54-60:写出“家乡”的“改”与“不改”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体现对家乡的认识思考,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认识深刻,文体特征鲜明。

2.48-53:写出“家乡”的“改”与“不改”,体现对家乡的认识思考,观点比较明确,结构比较清晰,认识比较深刻,文体特征鲜明。

3.42-47:写出“家乡”的“改”与“不改”,涉及对家乡的认识思考,观点不够明确,结构不够清晰,认识不够深刻,文体特征鲜明。

4.36-41:涉及“家乡”的“改”与“不改”,观点比较模糊,缺乏认识思考,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5.36以下:不在题意范围内,套作,或文体不清。其他:

1.无标题的,扣

2

分。

2.不足字数者: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或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只有空白卷给

0

分。

3.卷面差可适当扣分。三、标杆文【1】流年不复,亘水远乡(58分)

我乡,曾是一支灰蓝的歌谣。你看那西山的云彩轻拂东港的炊烟,灰蓝的旧忆,是灰蓝的屋瓦、猫狗、灰蓝的水声潺潺,流年不复。

于是我泛舟而下,叩访我的故乡。那片生我育我的土地,那条亘古流淌的大河。我来,叩访我的故乡。

顺水而东,遇见我的故乡。穿过灯红酒绿,人群纷扰,置身于车马喧嚣。这是我乡不曾有的年轻,我在现代都市的嘈杂中抬头,飞逝的数字,奔波的机械。城市,正欢快地吞吐热闹与繁盛;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纷纷涌入我小小的故乡,我的故乡,沉默而兴奋地笑着,我为她祝福,奔涌的才思,贲张的血液。

逐河而西,拥抱我的故乡。失足落入人间烟火,误打误撞地闯入柴米油盐。这是我乡一直以来的温柔,我在青石旧瓦中抬头,远逝的船帆,静静的流水。我乡人曾多以渔为业,逐水而居;他们从陈旧的码头出发,前往长河的尽头。他们也曾开挖出一亩亩鱼塘,耕种出一排排桑树。在清晨的薄雾中起身,穿梭于傍晚的日照。我从我的父辈中学来渔乡的品质,正如千百年前祖辈的默默的开辟与扎根,我学会了劳动,学会了扎根与生长的秘密,这是这片土地所带给我的烙印,我生来便是她的子女。

向上而寻,我踏着长河一跃而上,跃过千百级台阶,我站在群山之顶,佛家香火之间。庙宇朱红的门璧,灿烂的金顶,烟雾相环,金身灿烂。我向下俯视,我小小的故乡,依偎在长河的怀抱中。寺中香火常旺,绿树常青,枝条上飘荡着红色的祈愿,这都令我迷恋。远方,长河的尽头,太阳升起的地方,带来日复一日的光泽,亲吻我小小的故乡,吾心安处,即是所立之地。前来祈福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登上台阶千级,曾是为了出海平安;但现在,安和的老者,欢闹的幼童,相伴着共赴一份祝福。祈愿我乡的长河,河边栖居的人们,以及夜夜的月圆。

流年不复,亘水远乡。当清风携来一如往日的叮咛,我站在山巅寺宇前,我站在静流长河中,我站在都市的纷闹,我站在寻常人家一日又一日的琐碎中。我想,我小小的故乡,也许已改变太多,又也许从未改变。我站在时间的节点回视与前眺,故乡的一切都令我感到熟悉,我清楚地明白,也将永远地记住,我的故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音容发肤,更有对于“根”的执念与追寻,对于人世间种种有情的眷恋与依赖。我那小小的,灰蓝色的故乡啊,她永远在那里等着我回来,带着她的年轻与古老,快乐与祥和。

流年不复,亘水远乡。我的故乡,是一支灰蓝色的,长久的歌谣,而我,诚挚地反复吟诵。【点评】在考场作文中,这么优美的散文少见。有如下优点: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动词提前,语言灵动,整散句的使用,文章摇曳生姿;行文思路清晰,由顺水而东的忙碌现代都市,写到辛勤劳作父辈,再到寺庙的诉福还愿,地域特色浓郁。最后升华,点题抒怀:流年不复,亘水远乡的家乡情。“故乡是一只灰蓝色的长久的歌谣,而我诚挚地反复吟诵”,文章一气呵成。【2】再看一场舞狮(58分)

我本怀揣着满腔期盼走进这舞狮场。

但只见四周寂寥无人,年轻的小伙子们面露难色。这是疫情放开以来的第一个冬天,我许久未踏入这片土地。

我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从小对岭南文化耳濡目染。我所站立之处是我的家乡。我最爱家乡的舞狮了。记得从前,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狮在一片热闹中肆无忌惮地舞得舒畅,舞得欢乐。那情景至今镌刻在我脑海中。

思绪回到现实。望着工作人员在一旁捣鼓着几台电子设备,我有些不耐烦,失望着正准备抬脚离开,但是——

听!鼓一敲起来就不一样了!鼓声协调而紧凑,节奏变化灵活而悦耳。那冒腾腾的后生多沉醉啊!闭着眼肆意挥动双臂!如此有力量的鼓声,真是震耳欲聋!

我赶紧找个位置坐下,不觉身边已来了不少观众。

舞狮登场。金黄的毛茸的触须,火红的灿烂的狮身,精美的设计呈现在前,流利的编排尽收眼底。向前迈步,向后退步,向左招手,向右摆尾,一举一动逗得斑白的双鬓笑掉了假牙,幼稚的嘴咧成月牙。在一片锣鼓声中,舞狮的眼睛炯炯有神,忽闪着,让人过目不忘。

被人群簇拥着,我却暗喜这电子设备旁观舞狮角度完美。

终于迎来舞狮的高潮,我整个人要沸腾起来了。“咚”,它跳上了第一根柱子。“咚锵”,它向后退一步,“咚锵锵”,它向第二根柱子进击。“咚咚锵”,它眨了眨灵动的双眸。

“咚咚锵锵咚咚锵”,它狂舞在我眼前,它舞得奔放,舞得热烈,舞得张扬。它不断向前迈步,向上迈步。它旋转、跳跃,它繁杂的技巧展示让人目不暇接,它真诚的表演互动触人心弦。严寒的天气和狂妄的大风击不退它的坚持勇敢,它尝试着,向天空搏击!

响彻云霄的掌声翻山倒海地淹没了我,我这才发觉原本寥静空旷的舞狮场不知何时已是人山人海。一旁电子设备所显示竟是网络直播,评论区接连不断的赞美之词映入眼帘。我的眼里倏忽盈满热泪,感慨与思索引我前行。

想来最初的我对舞狮的失望彰显目光之浅陋。本以为舞狮已没人再热爱,但我错了。时间纵然飞逝,疫情仍未结束,但家乡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单单局限于此。舞狮文化仍受如此推崇便是最好的证明。

对舞狮而言,对岭南而言,对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而言,改变的是传递热爱的途径,不变的是人们对文化的尊敬与赞美。眼前还站着汗流浃背的年轻师傅们,请允许我对你们投以崇高的敬意。

再看一场舞狮,品味童年的记忆,感慨时代的变迁,享受演出的沉醉,坚守家乡的热爱。【点评】文章优点有四。一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集中笔墨写一次观看舞狮的经历,最后点出主旨“改变的是传递热爱的途径,不变的是人们对文化的尊敬与赞美”,将“改”与“未改”自然融合在一起。二是叙事清晰,描写生动。起笔开门见山,接着从回忆到现实,然后详写舞狮的过程——从登场到高潮。其中写舞狮的动作时,用拟声词引出,鼓声由简到繁,动作前后相续,过程非常清楚,场景如在目前。三是取材鲜活,以情动人。疫情背景下利用直播进行表演,是当下常见的现实。文章突出个人感受的变化,从“满腔期盼”到“失望”,再到“暗喜”,最后抒发对舞狮的热爱。情绪变化,有迹可循,真实感强。四是语言优美,多用整句。【3】宁静坚守书写人间亮色(56分)

春日,清晨,微凉。

绿叶新芽,满山一片葳蕤;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薄雾未竭,合着青山独自归远;轻盏一勺,清香氤氲直达心房。暗香清浅,唤起家乡的记忆,让我收拾行囊,踏上归乡征途。

条条小路,几弯村落,九簇苇丛,在那里点缀。又望着山上忙碌的人们,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采茶制茶之时。”卸下行囊,便激动地到山上寻找奶奶。

只见奶奶挑着两桶水,脚踏一阶阶石板,一勺,一洒,一落,茉莉花叶在奶奶的照料下,嫩绿而清新。满山的茉莉花似雪纷飞,如云飘扬,它的美在这一方山谷中仿佛是亘古不变的。素手轻抚那娇俏的枝干,轻捻一片淡雅绿意,指尖只在顶端轻巧地打个旋儿,茉莉花叶便落入奶奶手中。她触摸那朵朵白花,视它如翠羽明珠,眼中带着深情,轻巧摘下。见我奔来,她嘴角微微上扬,皱纹随之舒张,如只只岁月的蝴蝶翩然扑飞。她凝望着远山,对我说道:“最鲜的叶,最美的花,是这一方水土对我们的恩赐,坚守原生态茶艺,保留原生态滋味,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啊!”

下午,老屋中奶奶与村民们炮制茉莉花茶。浸没入水的茉莉花茶叶,如朵朵晕染开的墨痕,荡漾开一片绿意,如粒粒珍珠,又如点点星光。只见奶奶的手似双生二翼,又似太极两仪,协调配合间尽显柔美之感。翻炒间茶香馥郁,茶香流过唇齿,让人陶醉。望着村民们撸起袖子制茶的情景,我的思绪飘回十年前的童年,那时的我,又何尝不是跟着奶奶学习手工茶艺的童子呢?一晃十年,转瞬即逝,家乡水土中不变的,仍是一代代村民对手工茶艺的宁静坚守,好一抹人间亮色!

“奶奶,要帮你背茶叶到集市上卖吗?”小时候的我最爱跟着奶奶到集市上。奶奶微微一笑:“早就不用了,现在扶贫干部下来,帮我们做直播,开辟了网上销售,简直是供不应求哩!我们村民只要坚守好原生态茶艺,保证好原生态滋味,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听罢,我的心为之一颤,几年时光,科技已经改变村民生活,家乡也踏上了现代化道路。

手捧一杯刚刚制好的茉莉花茶,轻摇杯盏,微抿一口,回味甘甜。茶香清浅中,我似心有所悟:奶奶对手工茶艺的宁静致远的坚守,为我的人生增添亮色;十年间,乡村不变的是对手工茶艺的传承,是村民们保留原生态滋味的赤诚之心;而变化的却是以科技拓宽销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芭蕉易瘦人易老,情韵悠长情未了。宁静坚守也是人间亮色,传统茶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是一条致富之路。【点评】1.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文章以家乡的传统手工茶艺为载体,叙述“小时候集市卖茶”到如今的“扶贫干部直播网上销售”的“改变”,展现“家乡人对原生态茶艺——茉莉花茶”的“坚守(不改)”,突出“传统茶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是家乡致富之路”这一中心。2.叙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文意流畅。摘茶——制茶——卖茶——喝茶——卒章显志,娓娓道来,熨帖温暖。3.优美的语言俯拾皆是。如①“春日,清晨,微凉”,文章一开篇直接惊艳读者:用三个偏正短语点出时间、季节、气温,给全文定下清新美好浪漫的情感基调。②“芭蕉易瘦人易老,情韵悠长情未了”,这一对比,使主题呼之欲出,巧妙!当然,修辞还包括文章中排比、对偶、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信手拈来。让人叹为观止!4.人物形象突出。文章通过描写奶奶的动作、语言等,生动刻画了一个勤劳、聪慧、与时俱进的奶奶形象,高度契合当下热点,是选材、剪裁的高手。【4】老槐不倒(56分)

不仅是父亲在梦中有个故乡,我梦中也有个故乡。

是啊!是那西海固六盘山脚的一个小山村,是我开裆裤岁月里同小伙伴们玩耍的乡间小道,是那永远藏着无尽故事太奶奶的土炕;我们在半收的玉米青纱帐中同催着回家的父母打游击,为掉在新割的麦杆上尖叫,更记得村中老老小小齐出动,为全村的丰收在金秋置办百家宴……

故乡,人情味的故乡,那大槐树荫庇下童年的梦。在满院槐花飘香中所记忆的。

同父亲下了车。走向故乡。我记得正值夏秋之季,而山上你几乎看不到庄稼的旺盛;我记得恰是晚炊时分,而村中只有稀落炊烟,柏油路割裂了土地的皮肤,却只有车走,鲜有车来。山下落日余晖中老奶奶们拉着家常,却看不见年轻人。父亲问候她们,咧开干瘪的嘴,她们笑了。

所幸家还是家,总有奶奶为咱留着热灶火上一碗汤。院中老槐花青香清清,一如从前,未被繁华吸走养分以至于干枯。

父亲看出我的迷茫,指着老槐说:“耸入天空的枝丫到底从地里吸收营养。”是,树高百尺,却离不了根。枝条为自由伸长,却仍与大地相连。而本村中,大槐树是每一户人家的立业之标志。望向冷落村庄,老槐却处处茂盛坚挺着。

想起年年过年时节,村里一下热闹起来,又似回到从前。乡里乡前,淳朴相往。原来村子到底没有失去最根本的联结,人们对乡土的依恋怀念,这是从来未变的。大槐树的子孙,人散落天涯,血里淌的仁厚仍汲自故乡,为了梦想与更美好生活,大城市固然吸引他们,然而逢年,他们仍惦记着小村。从这个角度看,村庄并未消亡,仍存留着人们对土地的牵挂,系维村庄的精神纽带没变也没断,那么绝不能说村庄已死。是的,看着老槐,心里涌起的是希望。父亲又指向六盘山:“咱西海固,本来又早又穷,山上难生草木。今下这山上绿翠铮铮,却是人们共同的努力啊!”心里一亮,又看向村里齐整的村貌,不都是大槐树的子孙们所贡献的?这不都是令人赞叹的变化?或许此时,乡村正沉睡着,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发展的牵挂贡献正让故乡变化为更美好的模样!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心中那棵家里的老槐树未倒!或许只差一个时机,乡村便走向振兴!

又是一年春耕时节,在故乡的山上看机器轰鸣,是希望的春雷震震,大机械化农业生产正为这最古老的黄土农耕区带来崭新的变化。曾经父亲二牛抬杠,一年年看不到头的播种与收获,成为历史。大槐树的子孙们为贫瘠的黄土带来新希望与农耕文明的重生。

我问老槐:爷爷,看着了吗。老槐答道,一百多年,看过太多变化,唯人心不变永存,那么村子将永久生息下去。联结着每一个人不变的过去,生发出繁多似繁花的希望。时代,老槐爷爷,您的根扎在我心中了。

这是我的故乡,一个人心不变,老槐不倒的地方。这是我的故乡,一个不断变化,变向美好生活,乡村振兴之未来的地方!恒可贵者,唯人心,人心若在,复何惧焉。【点评】本文思路清晰,以“老槐”为线索,串联起各种家乡风物,既有对过往记忆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甚至能够上升到“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的层面,体现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与情怀,可谓佳作。【5】传承古韵,创新前行(56分)

生于此,长于此,谓之家乡。我脚下这片传统与创新融汇贯通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这坐偏隅于南方水乡的小城孕育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又在新时代下不断创新发展。

数十年间高楼林立,马路四通八达,我的家乡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传统格局是家乡变化的第一步。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门前院后的杂地被建设为科学生态的桑基鱼塘,以前的土砖房也拆除重建为漂亮的小洋房。政府大手一挥,以前鸡鸭牛羊乱跑的农村变成了美丽文明和谐绿色的新农村,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得到了实现。还记得搬回的那天,爷爷奶奶都笑得合不扰嘴,摩挲了新墙好久好久。改,让家乡创新前行。

虽然农村的外貌发生巨大改变但村里邻俚之间的热情纯朴和传统习俗文化仍未改变。每到新春佳节村里总是一片红火、热闹非凡。还记儿时最喜在大年初一逐家拜年,品尝各家的年货,而说到年货要数刘奶奶家的煎堆最为酥软油香。去年回村里过年刘奶奶没有因为多年未见面而变得冷淡,一面夸我读书伶俐一面将一大包刚新鲜炸出炉的煎堆递给我。闻着芝麻的香气,手感受着煎堆的温热,望着刘奶奶热情待客的忙碌身影,一种人与人心灵上的美好悄然在我内心生根。发芽。这份乡音古韵应被我们青年一代继承,发扬光大,永不改变。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之下家乡仍有许多“无改”和“不改”之处。在我看来,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优胜劣汰,创新地“改”,也应寻找那些富有价值,值得传承的乡音古韵,选择性地“不改”。

费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说过:“对于传统与创新,我们应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从乡土性转变为现代化也应有所保留。”由此可见面对“改”时要坚定不移地破除沉疴痼疾、落后腐败。通过创新发展思想引领推动家乡现代化建设,使家乡未来在我们手中越“改”越好,越“改”越美。而如同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家乡也应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精神品质,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在改变下沉淀积累下来,作为“不改”之处。

立足时代发展之潮各地都应传承古韵,创新前行,将家乡将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古国。【点评】虽然是高一学生,议论文写得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行文思路清晰,作者由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变写到热情纯朴和传统文化的不变,准确切题。改的是旧农村到新农村,不改的是精神,是热情淳朴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和谐社会,契合当下,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最后,作者辩证地指出: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优胜劣汰创新地改,高屋建瓴。【6】瓷碗里的清甜(55分)

阳光不骄不燥,如溪水般安静地从成荫的绿树间流淌下来。我与家乡的久别重逢,就像炎炎夏日里与清风撞个满怀,惊喜与幸福常存心间。

细数儿时的玩乐时光,地点无不在这条长街:几家街坊安静地落户于此,更多的是粗壮的大榕树,满丛的鲜花,年幼的我喜欢拿树枝引蚂蚁,或是看长者们下象棋,最忘不了的还是街尾那架小推车上卖的双皮奶。

几年过去了,卖双皮奶的爷爷还在吗?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回到童年最熟悉的地方,只为再寻回那清甜的味道。当我来到长街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店,路中熙熙攘攘的行人,不敢相信这里已然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店铺中飘散出食物的香味,橱窗中展示的服装精致华丽,那棵大榕树依旧还在,树下是游客在拍照。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发生在我每天生活的地方。

正当我流连于其中时,不知不觉已经走到街尾,却没看见小推车的身影。这里估计不允许流动商贩营业了,我有些怅然。前方突然围满了人,隐约看到了新闻记者和举着摄影机的人正在做采访。我挤到人群中看,那熟悉的脸庞映入眼帘,身后的店铺招牌赫然写着“双皮奶”三个大字——他是卖双皮奶的爷爷。他面对着摄像机说道:“双皮奶是我们这里地道的传统小吃,我坚持这项手艺很多年了,双皮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非常高兴。”那亲切的乡音萦绕在我耳畔,原来,是这一小碗双皮奶走出了小街,又把热闹繁华带到了小街。

我走进店里点了一份红豆双皮奶,端上来的蓝白瓷碗和从前的一模一样,那清凉从手蔓延到全身。我迫不及待地用瓷勺挖了一点洁白的双皮奶送入嘴里,滑嫩的双皮奶在嘴中迅速融化,味道甜而不腻恰到好处,记忆中的味蕾在这一刻爆发,那清甜直入心底。坐在敞亮的店铺里,外面是热闹的人群,家乡的一切都变了,但一切又都没有变。

双皮奶入口,化作心中的温暖,那瓷碗中的清甜,是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更是我对蓬勃发展的家乡那段不变的情愫。【点评】作文通过家乡双皮奶的经营变化,既写出了家乡的经济发展,繁荣进步,又写出了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言之有物,以小见大,在立意方面独具匠心。素材选择具备时代地域特色,在字里行间体现写作者的乡情。全文详略得当,语言自然流畅,是考场的佳作。【7】乡情不改(55分)

它似一个娇滴滴的姑娘,藏在高低起伏的山峦之中——它是我遥远却亲切的家乡。

年年回乡,其细微的改变未被察觉,转头一看,我方才惊觉改变之大——

从前可以挽起裤腿子、一步一脚泥地走进水田里插秧,如今已被一台台机器取代,叔伯姨婶们也不再受腰痛之苦恼,只须等那金秋九月,麦浪翻滚。泥泞的路也不再常见,水泥路四通八达。夜晚也不必点煤油灯、小心地挂好而怕它洒了,如今电灯也进入了寻常村屋中,一条条电缆装点了干净澄澈的山村的天空。

不过,要说这改变最大的,还是人——街巷中行走了的年轻男女变少了,村里的人,大多数是坐在巷口,摇着蒲扇的老人家。

我不禁忧心又困惑,担忧着那些人们会不会一去不复返,从此故乡便被淡忘了?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当一台台小汽车涌入窄窄的村路,小山村又变得分外喧闹,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男女老少洋溢着欢愉,孩子们跑过一条又一条巷子,从不同城里回来的人围坐一桌,享受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月光下,草、花、树和石彻成的屋子,带着不改的笑意,回忆着流年的斑驳。它们,与那氤氲的热气、那亲切的谈天,是家乡从未改变过的。城乡两地,亲人之间的牵挂,和对回乡的期盼,也在一顿顿团圆饭中经久不衰。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我一遍遍走着儿时的路,看着家乡的一切,仍然熟悉而温暖。机器冰冷地在水田里耕作,可捧起稻穗时,我们心里的暖意和脸上的笑容不改;道路不再泥泞沾脚,可孩子们在路上奔走打闹的热情不改;街头巷口的人烟变得少了,可逢年过节回乡探亲的习惯不改;离开村子的人们不再住在同一屋檐,可当聚在一起时,那种热情与熟悉不改;乡村变了模样,可它总是存在于我们心里,对它的爱与眷恋,也从不会改。

乡,孕育了我们。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无需长久地留在故乡,而是去向四海八方。但我们始终有着这份情结而牵挂,无论多远,那个小山村仍是永远的心向往之。在那里,时光好像也流转得慢些,那水、树、花和一切带着温情的旧物,也不曾被流年带去,乡的面貌会改,可乡情不改,散落四方的人心里才有牵挂、有盼望、有真切的情,才被联系在一起。

我爱家乡蓝天绿水、花草树木的自然恬静,更爱家乡里喧闹的互相牵挂的人,家乡,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甚因,而乡情,也沉淀在岁月中,不曾改变。【点评】本文前半部分围绕着“改变”行文,而后半部分以“不改”为中心展开,呈现对家乡之改与不改的观察与思考,最后落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