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专题研究报告_第1页
少数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专题研究报告_第2页
少数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专题研究报告_第3页
少数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专题研究报告_第4页
少数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专题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XX市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PAGEiiPAGE目录1.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 11.1城市特色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11.1.1城市特色的定义 11.1.2进行城市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11.2城市风貌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31.2.1城市风貌的定义 31.2.2进行城市风貌研究的必要性 41.3国内外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研究现状 51.3.1国外研究现状 51.3.2国内研究现状 62.XX城市特色与风貌存在的问题 72.1城市的特色逐步消失 72.2XX特色产业不成规模 72.3城市更新中不注重与老城风貌的协调 82.4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不足 82.5城市景观建设缺乏导向 82.6城市建成区缺乏山水空间的引入 83.相关城市经验借鉴 103.1XXXX 103.1.1XXXX概况 103.1.2XX国际大巴扎风貌营造的借鉴意义 103.2丽江 123.2.1丽江概况 123.2.2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特色 123.3凤凰古城 143.3.1凤凰古城概况 143.3.2凤凰古城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借鉴意思 144.XX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探究 174.1XX自然资源探究 174.2XX民族文化资源探究 174.2.1XX民族概况 174.2.2XX民族文化资源探究 215.XX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325.1目标与理念 325.1.1目标 325.1.2理念 325.2XX城市特色与风貌构建原则 325.2.1整体性原则 325.2.2可持续性原则 335.2.3主题协调原则 336.XX民族城市特色实现途径 346.1XX城市特色定位 346.1.1产业特色定位 346.1.2文化特色定位 346.1.3空间特色定位 346.2XX城市特色塑造策略 346.2.1政治策略 346.2.2经济策略 366.2.3社会策略 437.XX民族城市风貌实现途径 447.1XX城市风貌定位 447.1.1把河流带回城市 447.1.2将历史留在城市 447.1.3让未来引领城市 447.1.4XX城市风貌定位:东方麦加,生态之城 457.2总体城市风貌结构 457.2.1总体构想 457.2.2总体风貌结构 457.3分区风貌控制 477.3.1老城民族风貌传承区 477.3.2西部民族商贸展示区 477.3.3南部生态优化风貌区 477.3.4现代新城风貌区 487.4各微观系统控制策略 497.4.1传统居住空间的布局 497.4.2城市色彩 507.4.3建筑特色 517.4.4城市高度控制 527.4.5城市的空间界面 527.4.6标识系统的设置 531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1.1城市特色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必要性1.1.1城市特色的定义《论城市特色》中指出,所谓特色,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突出的或独有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特殊性在外部征象上反映出来,能使人们由此而容易的识别该事物,并与其它事物相区别,因此它往往也是某事物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之感兴趣的某些感性特征。城市特色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城市符号系统(即城市艺术形象要素)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和关系。通过这些特征和关系的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联想和想象,观赏者能获得对该城市作为文化所特有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马武定先生的定义揭示了城市特色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属性,强调了城市特色是经过比较,并且在人们的认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城市物质、文化等等方面的特征。美国学者H.L.Gamham在《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阐明,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份分为: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PhysicalFeaturesandAppearance);可观察的活动和集会(ObservableActivitiesandFunctions);含义或象征(MeaningsorSymbols)。并认为:(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的建筑和桥梁的敏感胜、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关系、日常的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这个定义通过分析特色的构成要素来把握城市特色,强调了人的活动及其含义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赵士修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中谈到,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形环境。这是对城市特色比较全面的解释,城市特色的内涵决定了城市体型环境的特色,而体型环境特色的形成,也能使得城市内涵更为突出,从而更有力的形成城市的鲜明特色,两者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的。由此可见城市特色是指一个城市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城市在不同层级上,城市内涵和外在特征的总和,后者是指人的意识、行为领域的特色。城市特色是相对一定的时空而言的,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总和。1.1.2进行城市特色研究的必要性在人们经历了高速度的城市建设之后,开始对现代化带来的庞杂,拥挤,以及火柴盒林立,城市景观单调,越来越感到厌烦。因此,城市风貌特色问题就显得更重要。研究与探索城市特色,把握城市风貌特征,规划设计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对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影响。1.有利于减少城市规划设计的盲目性。任何一个规划其盲目性造成的偏差与失误,都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并且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不可逆反的过程,一旦付诸实施,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在很长时间甚至几十年不可能推倒重建,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城市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提高与发展,有利于居民生活的舒适与安宁等。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在城市特色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延伸了城市的时空概念。历史遗存的建筑、街道及文物,也能使人们对城市的今天理解的更丰富、更深刻。我国历史上,各地的传统文化都有其明显的不同特色,在京都赋和三都赋中描绘的六座都城中,长安华丽雄伟,洛阳俭术文雅,南阳是汉光武帝田园旧宅,成都工商业繁荣建业水陆交通便捷,魏都建筑粗糙。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街道、街区,是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特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3.有利于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特色要素中,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建筑小品和生活服饰结合起来,起着烘托、活跃和丰富城市特色氛围的作用。园林绿化用以表现城市特色的比比皆是,新弧石河子、广西桂林、厦门鼓浪屿和河南淮阳等城市,园林绿化各有特点,使城市更具个性特色和生命力。城市特色要素中,离不开园林绿化,苏州的拙政园、中山的紫马岭公园、合肥的环城河公园、兰州的白塔公园、漳州的万敏荔枝园和香蕉园等。这些在城市特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并起到了构建城市特色的背景、配景和点缀的作用。4.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尤其是双休日的实行,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时尚。城市的地方特色是旅游的关键和重要动因。因此,一个城市的特色创造与城市的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城市特色越明显、越与众不同,越能刺激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拥有天然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资源的城市,更应重视城市特色的研究与发展,以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周干峙先生说:“瑞士的城市就很有特色,每一个城市都是旅游中心,但又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苏黎士是旅游中心,又有金融中心的特点;日内瓦除了旅游城市外,还有国际会议中心的特点;洛桑也是这样。”5.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有不少城市的知名度,都和城市特色有关。历史遗存的和现代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名寺古刹等,这些城市特色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历史上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到19世纪仍保持着这种浓郁的城市特色;自然环境优美的洛阳和长安两个都城;常州的红梅西村、合肥的琥珀山庄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从国际上看,悉尼的贝壳式歌剧院、英国伦敦的大桥、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等等,都深刻表现了城市特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标志性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是地域间最赋观感、最有特色的东西。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故宫是北京的象征,鱼尾狮是新加坡的骄傲,大雁塔是西安独有的建筑,”从明代至今,双塔寺一直是太原的标志和象征,前所述及大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其美誉。6.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从狭义上讲是指城市平面布局与建筑风采。城市平面、空间和道桥格局是城市画面的构图,其中有的可以起到城市特色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创造城市个性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内重庆市的山城曲道、杭州风景秀丽的西湖;国外巴黎道路广场的轴线等城市特色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洛杉矶市原来荒废的工矿城变为好莱坞电影城,内部设有歌、舞、影、剧院、展览厅、跑马场等。城内有山、河、湖、园林绿地、各种建筑物,有规模较大的室外天然景观和人工制景,旅游专线交通车,游客之多,规模之大,效益显著,均属罕见。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电影艺术城。以上述及的城市特色例证说明,优秀的规划设计不仅赋予了城市特色的深刻表现力,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城市风貌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必要性1.2.1城市风貌的定义有关城市风貌的说法很多,如:1.1996年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与景观做了以下定义:城市风貌与景观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2.郝慎钧所译的《城市风貌设计》一书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3.张继刚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做了如下定义:“城市风貌,简单地讲就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4.彭远翔先生在《山地风貌及其保护规划》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格和面貌,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1.2.2进行城市风貌研究的必要性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延续城市文化内涵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作为人类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正以一种极具扩张性的、巨大而无形的力量,把世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时代,作为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主导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控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力图将其文化价值推向全球。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展开,西方强势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个互相矛盾对立面不断进行着种种的交织与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强势文化蚕食着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建设、城市特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城市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世界各地逐渐消失。全球化同时也对中国西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部城市己经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部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城市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撞击,由此带来了城市风貌的急剧改变。由于对城市历史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城市风貌认识的不足使得西部城市的特色越来越淡化。令人愉悦的空间被侵蚀和改变,众多城市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快速推进的城市改造中逐渐丧失去了自身原有的城市风貌个性特征。城市之间相似的东西越来越多,原有的因地域、民族、文化差异而体现的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这已经成为当前西部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XX是一个多民族共居,多种文化相交融的地区。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聚居在此,其中,回族人口众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有土族、藏族。XX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在近些年的建设中,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更新,许多传统的民族建筑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城市民族特色在XX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性,作为特殊的资源和竞争资本,城市的风貌特色正发展成为城市政府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在城市趋同的背景下,具有独特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才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XX民族特色风貌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XX民族特色风貌的研究,延续XX特有的民族文化,丰富XX的城市空间,同时提升XX在全国的知名度,增强XX在城市竞争中的实力。2.在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延续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se)在世界银行的一次讨论会上宣称: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并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市化。如果中国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经济实力、科技影响力肯定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促进城市大发展,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展开。近十多年来,不但城市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各类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为33%,如果按照西方15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即城市化水平每20——25年翻一番的标准预计,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接近65%——70%,中国城市将会从2002年的近700座城市发展到1500座城市,这将是中国重大而空前绝后的社会与地域变迁,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过程。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XX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现代化亦在迅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许多代表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被拆除,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将传统的城市改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现出一种形式追随利润的倾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城市风貌的研究有利于延续XX市传统的空间结构,尽量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1.3国内外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12世纪,意大利、瑞士的一些城市为整顿无控制的都市市容,设立了“都市美化委员会”机构。西方国家大规模开展城市美化运动起始于上世纪末。特别是在二战之后,随着战后恢复建设、城市更新,许多城市的环境和面貌有新改观,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城市设计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更趋于成熟,开展了各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实践,有从城市宏观层面上开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如美国旧金山都市计划局的城市设计小组在1967—1970年完成了旧金山市整体城市设计,它是全美第一个设计计划,作为各地区的指导纲要。也有从中观层面进行的城市设计,如西雅图市避开高架设施干扰,贯穿较大范围的城市带状公园,以其大手笔的气魄创造了一个闹市中的步行者的天堂。更多的则是微观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实践,如城市中心区、公园、商业步行街或某些建筑群的综合环境设计等。可以说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城市设计无处不在,因而,他们大多数的城市主体从宏观到微观都呈现出比较好的品质。面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消褪,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对此提出过异议,并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此时一些美国建筑师也提出应根据美国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发展自己的建筑文化。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城市首先意识到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例如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以及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城市风貌,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3.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对城市环境、生态的日趋重视,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带动下,广泛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建设、城市美化工程,拓路、添绿、治水、建广场,在中国大地掀起的城市美化运动,方兴未艾。为了使这一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和规范化,许多城市展开了更具内涵的城市风貌规划。同时,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与建筑领域,吴良镛先生提出了“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的理念。保护、塑造城市和建筑的地域特色的议题日渐升温,基于塑造城市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研究也在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关于“城市特色”问题讨论的第一个高峰的到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较为普遍地开展了城市风貌规划,其主旨是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特色。这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就其内容而言,相当于城市设计,但又不包含城市设计的全部内容。2007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委员会出版了《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一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汇集了大量建筑师对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研究。同时同济大学专门成立了吴伟教授领衔的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中心,致力于城市风貌特色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同济大学的蔡晓丰先后发表了《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风貌及其评价》、《城市风貌系统构成与规划》、《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尝试构建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一些理论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许多城市也逐步意识到城市风貌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例如:武汉市邀请国内外四家著名设计机构进行武汉城市风貌特色研究;南宁市进行了《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征集等。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规划研究、总体规划专题和专项规划。规划研究偏向学术性,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对象、框架、重点等为主要内容,探讨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做法。总体规划专题,即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城市风貌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如深圳总体规划中包括“特区城市设计引导”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参照专项规划的编制办法、内容深度等要求来开展。此类规划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规划深度,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较强。本次所进行的《XX市民族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即属于第二类。2XX城市特色与风貌存在的问题XX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认识不足,城市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征,这已经成为XX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XX将处于快速建设与发展时期,城市大片新区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种快速的城市建设很有可能形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因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千篇一律的技术手段,虽然尽量满足了城市建设中水平空间布局经济性以及竖向空间布局合理性的要求,但是难以解决新建城市文化缺失、城市个性不突出的问题。XX城市风貌现状(资料来源:XX市市志)2.1城市的特色逐步消失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XX普遍存在着低水平、低层次的简单城市开发和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导致城市的文脉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割裂。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致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逐清真寺与现代高层建筑毗邻建设渐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2.2XX特色产业不成规模在XX市上版总体规划(2001—2020)中,虽然提出了“突出优势,发挥优势,建立适应XX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商贸、旅游、房地产及民族加工工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但由于XX市经济发展落后,工业进入门槛较低,近年来新建了一批污染型工业,严重破坏了XX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由于上版总体规划对发展民族产业强调不足,近年来民族产业发展缓慢,尚处于作坊式的生产模式。2.3城市更新中不注重与老城风貌的协调XX城区的更新改造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永远的消失。这种更新方式给城市留下永久的遗憾和创伤。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开发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无法顾及原有的历史文脉肌理,旧城中很多地段被野蛮开发,肆意毁坏历史文物或其存在环境、大规模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施,导致城市的历史风貌破坏殆尽。XX市在老城更新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原有的城市历史文脉肌理的考虑,在城市中随意拆除旧区,取而代之的是高层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化肌理。特别是大夏河沿岸的高层建筑,像一道高墙严重破坏了城市良好的山水延续关系。2.4对于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不足XX民族风情浓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市域内分布着多处清真寺、佛寺、道观等传统建筑,由于针对这些极具价值的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不足,一些文化建筑正在遭到破坏。2.5城市景观建设缺乏导向自然景观方面,XX城市的自然景观保护和控制不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及多样性难以维系;人工景观方面,缺乏城市设计导向,XX城市建设项目盲目决策上马,不顾国情、地域差别、经济能力,历史文化特色,时而“火柴盒”,时而“欧陆风”,时而又兴起广场热,其结果是建设整体效果差,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人文景观方面,建设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本土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盲目冒进抄袭,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更被压抑和埋没,从而导致部分城市的传统和文化丧失。2.6城市建成区缺乏山水空间的引入XX市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在城市建成环境中,缺乏自然生态环境的引入。同时丧失了原有的人文情趣和场所的亲切感、凝聚力。城市生态格局受到威胁,城市绿地率减少,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相融合的城市意向逐渐模糊,人们在城市中很难得以喘息和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对XX全市的调查中发现,城市现有绿地48.1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8%,人均绿地仅为4.09m2。3相关城市经验借鉴3.1XXXX3.1.1XXXX概况XXXX市位于天山北麓,东临博格达峰,南依绵延千里的天山林带,西、北紧靠准格尔盆地。城区面积83km2,全市总面积12000km2;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3个民族,人口15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8%。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节日、礼节、娱乐、禁忌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近几年来,XX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作为首府的XXXX更是走在了发展特色民俗旅游的前列。XXXX是我国XX自治区内、XX与内地、XX与中亚地区相互联系的纽带,凭借XX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1999年XXXX接待旅游人数为400万人次,其中国外旅游客10.75万人,创汇3000万美元;2000年接待国外游客13.5万人,实现旅游收人3.2亿元,接待国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36亿元,旅游收人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2001年接待游客人数1000多万人次,据有关人士估计,还将以10%的速度增长,实现旅游收人50多亿元。XXXX借助地方民族文化优势,建设了国际大巴扎。XX国际大巴扎是中亚规模最大的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于一体,是全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XX国际大巴扎已经成为XX的标志,很好的延续了XX的地域文化,同时极大的带动了XX旅游业的发展。XX国际大巴扎3.1.2XX国际大巴扎风貌营造的借鉴意义XXXX市总体规划,要求民族风情一条街的规划与建筑要有民族特色,使其成为XXXX在民族传统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国际大巴扎是“民族风情一条街”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巴扎的设计定位就是“创造XX民族建筑的精品,使其成为XXXX标志性建筑群”。1.空间布局伊斯兰和维吾尔建筑一个很重要的优秀传统就是根据功能布局的空间,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刻板的对称。功能空间该大就大,该小就小,该高就高,该低就低,这一点和现代的建筑创作方法很吻合。大巴扎建筑面积共计约90000m2。其中一号商业楼为三层20879.13m2,二号商业楼为三层11538.40m2,二层半露天巴扎为6312.42m2,连廊2336.15m2,步行街2000m2,地下车库为5002m2,三号楼为四层(局部五层)29052.82m2。其中商业楼主要为巴扎的摊位式商铺,大部分沿街商铺面向人行道开门。这是从功能布局上反映建筑的民族特色,而不仅仅在“装饰”上做文章。除上述功能空间外,还有一座拆迁返还的2312.18m2的清真寺,一座塔高70余米的观景塔。地面、地下停车库可停车150辆以上。除必要的消防通道,步行室外空间外还有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广场供文艺演出,广场中还有雕塑、喷水池、草地、花池、屋顶上也布置了绿化。三号楼的四、五层则是6200m2的餐饮娱乐中心,同时可供1500客人就餐并观看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大巴扎空间的设计与民族的习俗、人文、文化密切相连,力求营造民族、地域特色的魂。伊斯兰和XX维吾尔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建筑空间多变,简单的几何体型组合后变化多端。所以在大巴扎建筑群的设计中,刻意地遵循了这些原则,使其建筑形体错落有致,光影效果明显,雕塑感很强。有着一千多年的伊斯兰建筑史,上承古希腊罗马,又生根于阿拉伯半岛,然后向世界传播,形成以麦加、巴格达、开罗、西班牙、印度、中亚、土耳其各为中心,缤纷多彩的伊斯兰文化圈。每个文化圈的建筑都在和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结合后各显其独特的风格。所以在“大巴扎”的设计中,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设计者严格遵循“减法原则”,即尽可能地简化,尽可能的纯净,紧紧以“XX”为中心来取舍、安排。仅仅用伊斯兰空间构成的独特手法,如拱、圆顶、廊、简洁的墙面几何体的巧妙转换来形成特点而没有滥用符号。这一切和早期伊斯兰建筑的风格相似。2.建筑色彩与材质大巴扎建筑外墙的色彩与材质,经过了反复考虑,决定使用土红色的耐火砖。粘土砖的材质考虑到了XXXX的气候和使用的要求,经反复试制、砌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是一种既经济又能取得特殊效果的材料。大巴扎使用的粘土砖XX国家大巴扎在风貌营造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伊斯兰和XX维吾尔的建筑文化及空间布局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又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将现代与传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特定地区的传统风貌又满足了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一点在XX市的城市风貌营造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2丽江3.2.1丽江概况丽江是地处云南滇西北的一个地级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交错杂居的民族走廊和文化走廊,全市居住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回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半数以上。从1994年以来,丽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都获得良好契机,得到快速发展。丽江市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等10多项世界级、国家级桂冠的著名国际旅游城市,被国外有关组织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中宣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丽江市委和市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创造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丽江现象”及“丽江模式”,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和称赞。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丽江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依托丽江民族文化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主体基本上是丽江的各族群众。因此,将其称为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对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讨论始终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论坛中的热点之一,理性地思索和总结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经验和特色对地处世界体系边缘的各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民族经济的增长必将有所启迪。3.2.2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特色1.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文化产品推销的就是文化,文化要素在商品消费中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成功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中必定沉淀了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并使民族历史和文化成功地获得了新的价值实现,从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流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寄托。纳西古乐及《丽水金沙》等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都依托了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沉淀了民族历史与文化,并进行了现代转换、包装与表达,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始终紧扣如何使民族文化特性获取文化产品权利,企业形象的构建、文化产品的打造、具体产业形式的运作等无一不紧紧围绕并遵循“推销的就是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商品的消费规律,从而使自己生产和销售的文化产品都具有高含量的民族性或地域性文化元素,整合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2.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捆绑销售。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成长与旅游业的发展是相伴相生、相互依托的。兴旺的丽江旅游业为丽江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名声大振的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又使丽江旅游业如虎添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现代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自然风景,更是为了寻找文化落差,体验“他者”的文化,满足猎奇心理,抚慰工业文明中孤寂的心灵。文化产业恰好能满足这一功能。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以文化来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逐步完善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产业互动。无论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自发产生的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民间演艺团体,还是新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丽水金沙》等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群都是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平台、依托旅游业的市场而发展的,正是二者的深度结合,实现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捆绑销售,才产生了强烈的联动效应。3.转换文化生产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定位和归位政府职能。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在这种理性自觉下,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培育出了真正规范的文化市场,文化企业真正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和文化市场的主体,整个运作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转换了文化生产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束了事企不分的历史,把事业单位中经营性职能及资产、人员进行剥离,实行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改革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初步改变了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管理越位或不到位,执法宽严失衡的状况。同时在改革中也理清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重新定位和归位了政府职能。政府从文化商品的具体开发和经营中退出,只扮演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角色,承担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规范、质量监督的职能。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工作着力于正确引导、政策支持、管理服务,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搭建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的平台,集中公共财政于文化事业和文化行政的管理。4.利用品牌资源,打造品牌文化产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宣科利用纳西文化的品牌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成功打造了“纳西古乐”这一文化产品品牌,从而形成“纳西古乐会”这一品牌文化产业,产生品牌效益,开创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其后,《丽水金沙》的打造拓宽了这条路,不仅利用品牌资源,而且吸引品牌企业来打造品牌文化产品及产业。茶马古镇、丽江花马文化商城等的构建和运作使这条路子越走越宽,路两旁的风景也更加五彩缤纷。紧接着,《千里走单骑》、《印象·丽江》等吸引了国内外演艺界名流。正在建设中和策划中的雪山水城文化体验旅游项目、丽江国际会展中心、泸沽湖摩梭文化演艺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也同样走了利用品牌资源,吸引品牌企业和品牌人士,打造品牌文化产业的路径。5.文化体制创新、文化生产运行机制创新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必须要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文化产品的创新又必须以文化生产的创新机制来加以推进,因此,文化体制的创新成为文化产品创新、文化生产运行机制创新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当代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仅使众多的民族文化、民族生存方式被纳入并参与世界工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也从根本上要求传统文化实现转型,“重新编码”,即进行创新,获得价值的重新实现。这方面丽江无疑具有示范作用。3.3凤凰古城3.3.1凤凰古城概况凤凰古城地处湖南西部,总面积1758.5km2,总人口36.7万,由苗、汉、土家族等18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3.6%,其中苗族人口18.7万人,占总人口的51.4%,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镇。2001年12月27日,凤凰古城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周庄、平遥、同里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镇。凤凰古城民族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语言。现存凤凰方言土语特色鲜明,古意盎然,仍为语言研究者所注目。城外苗族亦自成体系,苗语的语音、句式、特点仍然保存完整。二是服饰。古城服饰以周边苗族服饰华贵繁饰最具特征。三是饮食。古城饮食喜好苦、咸、酸、甜,这与楚民族“大苦咸酸”的饮食习惯相吻合。四是民间工艺。古城现有6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的民间艺人,从事扎染、玻璃吹画、纸扎、剪纸、雕刻等特种工艺制作,其作品图纹、设色与造型极富楚文化特征。五是神祗与信仰。古城人过去信鬼不信神的风气浓厚。古城苗族祭祖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吃牛、打猪、还傩愿。其中还傩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另外还有敬物的宗教活动。六是戏曲与风俗。古城现有阳戏、辰河高腔、傩戏、茶灯、苗歌等多品类的戏曲艺术。城郊苗区尚有“边边场”、“拦路歌”等古老风俗。3.3.2凤凰古城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借鉴意思近年来,当地政府成功的保护和开发了凤凰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XX市的民族特色塑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提升城市知名度凤凰古城地处经济不发达的湘西地区,为提升其知名度,当地政府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到2003年上半年,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县政府财政挤出了近2720万元资金,先后完成了投资1000万元的总长8000米的古城东正街、十字街、老采街、南边街等17条历史街区下水道及石板街改造;完成了1200万元的广播电视、电话、供电、供水管线“四线”入地改造;并实行步行街管理,禁止机动车入内;完成了投资100万元的自来水改造和77万元的消防管网改造;完成了投资350万元的古城路灯和旧城路灯改造。同时,配合古城整治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投资1000万元的自来水管改造工程,1500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一期工程,1700万元的旅游景区道路工程,700万元的南华路改造工程,1400万元的凤凰路和新田路建设工程;完成了投资780万元的南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合计投资7080万元。目前,投资1000万元的桔园路工程、1000万元的从文广场、1000万元的从东门至南门至西门的城墙城楼工程、2400万元的黄丝桥古城居民拆迁工程、1700万元的南方长城工程等正在紧张地施工和筹建之中。通过举全县之力的保护和整治,古城和县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古城的通达性和旅游承载力。二是挖掘内涵,提升古城品味。为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凤凰人从做足做活名城、名人、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上下工夫。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文化场馆的建设。采取租赁、转让、承包等市场运作方式恢复和建设“一祠三馆五庙三旧居”,即:田家祠堂;从文图书馆、从文展览馆、万寿宫博物馆;八角楼庙宇、南华禅寺、玛祖庙、城隍庙、奇峰寺;李振军旧居、郑国鸿故居、陈渠珍故居。着力整治和恢复10户特色民居,向游客展示凤凰的建筑文化特色。二是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提高凤凰的文化品味。选择落潮井乡的勾良村和山江镇的毛坪村作为衬托凤凰古城的民族特色文化村,帮助这两个村搞好文化建设,把它们打造成为凤凰文化旅游的亮点,充分展示其民乐、民歌、民舞及民间绝活的文化魅力。三是以古城为核心,挖掘周边景点的文化内涵;培植和开发精品旅游路线,打造特色品牌。沿209国道和1867省道交通主线,开发吉信—县城—阿拉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吉信、阿拉为两翼的文化旅游长廊,在这个文化旅游长廊中着重体现古城镇建筑文化系列、古城堡军事文化系列、楚巫宗教文化系列、民族文化系列和自然风光山、水、洞系列;同时,开发凤凰城—山江—腊尔山镇—禾库镇—三拱桥乡民族风情旅游线路,主要是展示苗寨风情、天下第一大石拱桥、天星山古战场、屯粮山风光和历史文化村落等。2.招商引资,合理开发贫困的西部地区由于受资金、人才、机制、观念的限制,发展旅游业确实不容易,“大旅游、大市场”发展艰难。为此,凤凰县委、县政府领导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谁投入、谁受益”的构想,大力招商引资。以承转50年凤凰八景区(点)的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和广州中人集团惠邦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入驻凤凰后,由于有资金、人才的优势,机制活、观念新,已为凤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硅谷”效应。县外资金的引入,一方面缓解了县财政的不足,另一方面为凤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机制。2003年,包括古城保护和整治、古城景点和市政设施及旧城改造在内的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1033万元,其中由凤凰古城公司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就有3608万元,占预算总投资的17.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资金不足的压力。3.整合资源,大力促销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提升,凤凰县一改过去那种势单力薄、各自为阵旅游宣传促销方式,走上了整体联合促销之路。2002年初,县政府和风凰古城公司投入120多万在北京香格里拉国际大酒店举办凤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拉开了全县旅游宣传整体联合促销的序幕。之后,县政府筹资100余万元参加了2002年4月份南京第十届国内旅游交易会,和11月份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另外还组织和接待20余批共千余人次来自各国各地新闻媒体及旅行社老总来凤凰的宣传推广和采风活动。5月份邀请湖南卫视《新青年》、7月份邀请《快乐大本营》等栏目到凤凰录制节目,宣传凤凰;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城杯龙舟赛和高额奖金的摄影大赛。9月份湖南旅游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湘西从文文化节”。2003年9月,凤凰古城旅游公司成功地策划和举办了南方长城国际围棋擂台赛,打出了“棋行大地、天下凤凰”的宣传口号,使凤凰的名声响誉全球。4XX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探究4.1XX自然资源探究XX回族自治州地处XX省中南部,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XX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XX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XX省的“稀缺资源”,城市掩映在绿色之中,多条河流穿城而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XX旅游业发展的基础。XX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太子山)XX市处于中温带气候带,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呈现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年均降水量501.7mm,年均气温为6.8℃,无霜期为162天,年均日照时数为2567.8小时。对于青藏高原来说,XX市是一个距离最近的避寒之地。XX良好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开展避暑度假旅游。XX水资源丰富,市内有大夏河、红水河、牛津河、老鸦关河、大滩河等部分支流穿插于城区之中。大夏河系黄河一级支流,红水、牛津两河为黄河二级支流。大夏河源自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流经XX市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年平均流量为34.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在境内23公里段内落差165米。XX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森林公园、大禹治水的源头——积石雄关、陇上杏花村——唐汪川、西部水上乐园——黄河三峡、高原明珠——刘家峡水电站、中国六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世界罕见的自然遗存——和政古动物化石群、震惊世界的——恐龙足印化石群、民族建筑艺术的缩影——东公馆、陇上名园——蝴蝶楼。4.2XX民族文化资源探究4.2.1XX民族概况XX回族自治州现有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其中以回汉人口居多。全州少数民族人口有77784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3.3%,回族占总人口的35%,东乡族占总人口的17%,保安族占0.6%,撒拉族占0.3%,土族1965人,其余少数民族成员330人。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XX省特有民族。回汗民族遍布全州,东乡族主要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保安族、撒拉族、土族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各民族共同开拓,创造了XX的历史文明,推动着XX历史的前进。1.回族XX古称河州,河州是回族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居留。宋代,随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纷纷而至,“往往散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贡使、商贾和传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进行茶马丝绸交易,传播伊斯兰教,留居河州。史书记载,包括河州在内的西北大姓马姓,多自西域来。居住于洮河东西地区的马姓,即是杜甫诗中所指“花门贵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军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回回亲军以及各地探马赤军管辖。1273年,忽必烈下令“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XX地区回族形成的一部分。明代河州多旷土,回族将领沐英率军镇守临潭、河州等地,部分穆斯林戍边军士屯留河州,并多招募回民开屯定边。明《河州志》有河州马集乡一带“回回务农”,积石关“回民耕耘宇下”、河州有“番客百户所”的记载。《甘宁青史略》载:XX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惟河州为多,其中类亦强”。清中叶后,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日趋严重,回族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使中原内地回族大量西迁。清咸丰同治年间,陕西、宁夏、XX各地的十多万回族人民迁徙河州。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人善于经商,XX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贸集散地,虽然当前XX的经济发展落后,但回民仍然保持着经商的传统,XX每年生产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供藏族居民使用,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保持着良好的商贸合作关系。XX生产的藏族用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开杀戮。清真寺是回族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回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住房、服饰、XX古尔邦节会礼语言等方面大致与汉族相同,只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虽有经文,但也是阿拉伯文。2.汉族 自汗以来,随着郡、县、州、卫、路、府等建置的设立,汉族逐渐向州境内发展,由少数客籍变为重要的土著。主要通过屯田、驻军、迁徙实边、民族融合、随官而迁、界域、变化、支援建设等形式,增殖和迁入与日俱增。同时也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3.东乡族东乡族是在XX境内形成的,境内东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29%。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萨尔塔人为主,与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渐融合而成。东乡族形成中融合了一些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元代安西王阿难答部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部众有可能到东乡地区。东乡族属蒙古语族,东乡族形成时受到蒙古族的影响。通过移民、驻军、屯田、充发等形式亦有汉族定居在东乡的,有的融合于东乡族。4.保安族保安族是XX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形成于XX境内。1952年3月25日政务院正式任命为保安族。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据传说及语言特点、人种特征和生活习俗,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XX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做面食的技术高超,油香、馓子、凉面皆为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5.土族土族主要居住于XX省,历史上成为“蒙古尔”或“察罕蒙古尔”。州境内的土族是明、清时代从XX省和县的官亭、三川等地迁来的。官亭、三川地处黄河北岸,与积石山县大河家、四堡子、石塬隔河相望。这里的土族人民靠泅渡、牛皮筏子、木船等于积石山各族群众时代往来。明、清时期,积石山县石塬一带草坡宽广,树木茂盛,可耕地较多,加之鸦胡崖渡口是当时黄河上游四大渡口之一。渡口不纳税捐,便有不少土族人陆续渡河迁居。6.撒拉族撒拉族90%居住在XX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XX州内撒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内撒拉族主要是从清朝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零星逃难和姻亲关系迁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同周围藏、回、汗各族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为撒拉族。撒拉族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实行家族外婚。近亲家族“阿格乃”和远亲“孔木散”之间禁止联姻,但并不十分严格。婚姻的缔结全凭父母之命,婚礼由阿訇主持,还“挤门”,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拥下要强行入屋,而新郎家闭门要礼;“对委”,即表演“骆驼戏”;“哭嫁”,新娘哭唱着走出家门;“摆针线”,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针线活儿。因为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从速从俭,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处公墓。撒拉族服饰,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改从藏族衣饰。在饮食上,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逢年过节或贵宾迎门,则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搅团、手抓羊肉、蒸糖包等庆贺节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麦茶是颇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睐的饮料。家家都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忌食猪、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庄廓”。屋内墙壁上张贴着阿拉伯文“库法体”书法,显得素雅、庄重、洁净。在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着白石头,与当地藏族习俗相同。7.藏族XX市紧邻甘南藏族自治州,现居藏族人口不多。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藏族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4.2.2XX民族文化资源探究1.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1)伊斯兰文化的渊源在中国文化发展鼎盛的唐代初叶,阿拉伯、波斯富商大贾,沿着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中国,开始落居各大都会商埠和城区乡野。当时称“蕃客”。史书碑文中有不少记述说明,在1300多年前,中国已有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而在祖国的西域,随着阿拉伯波斯军事势力的东移,伊斯兰文化也向中亚西域地区开始传播。在随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伊斯兰文化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如今“回回遍天下”的格局。2)伊斯兰文化形成的三个阶段(1)伊斯兰文化的引入(从唐初到南宋末年)第一阶段是从唐初到南宋末年,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商人落居中国,移植外来文化,从根本上说基本上保留着外来文化的特色,并且同中国文化在深层次上交流不多,只是在某一地区、某些特定范围内传播,这种传播基本上是以商业民族立足为目地,也是以自身需要为前提,如修建清真寺,设立附属经文学堂,教授本民族语言等。虽然不同程度上同当地民族通婚,但仍然保持着原来民族的风格特性。也就是说还没有超出“蕃客”的范围,中央王朝统治者并不把他们纳入其统治范围,而是把他们看作朝贡方物的夷类加以对待。(2)“回回遍天下”格局的形成(从元初到明中叶)第二阶段是从元初到明中叶,随着蒙古的西征,中亚各民族东来,使中国穆斯林民族处在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文化上也是活跃时期。在中国内地,中亚诸民族在同本地穆斯林逐渐消弱差异性的同时,增强了共同性,而在文化上也逐渐达到一致性。于是回族共同体也就产生了。而在西部,随着伊斯兰文化的进一步巩固、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文化。特别是维吾尔族在文化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好几部惊世巨著,标志着维吾尔伊斯兰文化达到空前的成熟。(3)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清初以后)第三阶段是清初以后,这一时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稳定发展的时期。内地,在巩固原有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的宗教学校——经堂教育。伊斯兰文化翻译著述也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出现了像王岱舆、刘智、马注等著名的伊斯兰文化名人名士。他们“学通四教”(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精于史学。在认真研究中国理学的基础上,把伊斯兰文化纳入到中国文化范围之内,使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天方经语略以汉字释之,并注释其义焉,征集儒书所云,俾得互相理会,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的思想认识。并将理学、道学、佛学的一些概念名称纳入到伊斯兰文化范畴之内,达到“释其义”的目的。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文化名人,像艾札木、阿帕克霍加等。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各地的伊斯兰文化同行齐步地发展,并获得了空前的繁荣。3)伊斯兰文化的特色(1)连续性1300年前,伊斯兰文化首次传入中国。尽管有朝代兴衰,政权更迭,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伊斯兰文化以它特有的生命力顽强地保留下来。西北甘青宁地区是伊斯兰文化重要的一支,其核心所在地即现在的XX回族自治州(古河州地区)。伊斯兰文化的连续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因素:第一,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服从真主,信奉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一核心的存在是这一文化延续的关键条件;第二是丧葬文化的存在,这是伊斯兰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反映了这一文化延续的本身。第三是伊斯兰饮食文化的存在,以不吃猪肉作为穆斯林的外在标志。(2)地域性我国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富有地方色彩的区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XX伊斯兰文化系统;和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伊斯兰文化系统。这两大系统的文化,明显地受到一定区域的影响,表现出各自的内在性格和文化取向。内地陕、甘、宁、青的歌舞艺术则继承了西北民歌花儿的表现手法:凄婉、醇厚、忧郁、坚定的格调。歌舞情景交融,富有浪漫气息。花儿创作大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西北穆斯林的广泛欢迎。尽管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在区域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互通有无的。(3)复杂性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明显地反映出复杂性。在历史上,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发生冲撞时,先进的往往替代落后的,伊斯兰文化同当地文化发生冲撞时,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规律。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两种文化相遇时,并不是把所有旧文化彻底地否定,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过程。这一过程中,明显地管窥到原有文化的阴影,并且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不仔细研究,很难说哪是旧文化,哪是新文化。这种珠联璧合、新旧交融的现象,在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常常碰到,如西北有些地区的回族不许把滚烫的开水倒在地上,因为地和人一样有生命,知疼痛,自己的头发、指甲不能随意乱扔,要细心处理,或埋入地下,或塞在墙缝。撒拉族人不允许人对着太阳、月亮、水大小便,这样做是对日、月、水的不敬。但不论哪个穆斯林民族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时,都附会伊斯兰教色彩。比如崇拜植物是因为真主让人们从植物中获得食物。不准在地上倒开水是因为真主给所有万物给予生命等等。但是我们撇开这些外在的现象,考察其本质时会发现:其只不过是古代文化在新文化上的沉淀而已。如果剔除新文化,那么就可以看到旧文化的端倪。实质上,这些原有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伊斯兰文化,但是在同伊斯兰文化不发生矛盾时,才保留了下来。(4)活跃性任何一种文化既表现为静态的,又表现为动态的,动静交替,向前发展。中国伊斯兰文化也是如此。在其核心不变的前提下,认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日臻完备。比如教育体系不断完备,内地有胡登洲开创的经堂教育。文学艺术也在向前发展,内地出现了一大批回族文学家。这些穆斯林作家根据自己当时的认识水平,对世界、知识、礼俗、语言、真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成为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精品,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光彩夺目的一页。4)XX伊斯兰文化的特征(1)建筑文化特征地域建筑特征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构成逻辑,虽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但主要受到地域的自然、文化、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清真寺是XX回族最重要的宗教建筑,长久以来一直是依靠该寺所在的寺坊上的教民捐赠钱物建设起来的.也就是说,清真寺从选址到设计、施工无不渗透着该地穆斯林群众的智慧和血汗.因此,清真寺建筑一方面具有地域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又集中了该地区较为先进的技术力量。回族主要与汉族交错居住,XX回族在长期杂居的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而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上除了具有浓厚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外,在装饰技法、用材等方面充分吸收了汉文化传统装饰的内涵与特点,将两种不同的装饰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演变和谐发展。①色彩取向XX穆斯林喜爱单纯、朴素和自然的颜色,而很少用混杂的颜色.“富于生机”的绿色、“纯洁”的白色、“代表农耕文明”的黄色、“广阔而深远”的蓝色等都被XX的穆斯林用来装饰他们心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在XX清真寺建筑内外部的色彩处理中,通常喜用绿色、白色及蓝色,这已成为了一种传统.现代的宁夏清真寺大量使用绿色,同时也使绿色成为伊斯兰教建筑同其他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建筑最明显的色彩区别。②建筑布局形式回族聚居区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回民的聚居使得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有着相同的民族属性,一致的宗教信仰,这样促进了回族居民的社会交往,并对居住环境产生了归属感、安全感和家园感,使得回民区成为一个比一般住区的社会结构更紧密、更有机的居住社区。同时聚居为巩固回民们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团结自守,防止被异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保护回民区的居住文化及生活环境时,保持回民的聚居是首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保持回民的聚居状态,不仅是适应回族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的需要,而且对保持回民区的风貌也是必要条件。回民区之所以有其特殊的居住文化风貌,更多是得益于它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居民的民族XX回族聚居现状向心性上。③建筑装饰■民族雕刻艺术在建筑中的体现。清真寺建筑装饰运用木雕、砖雕等装饰技法将伊斯兰装饰纹样尤其是将阿拉伯文字的变体融入传统木构建筑装饰中,将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伊斯兰文化演绎的十分富有特色。木雕:XX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外檐处理多用板门,大殿的外檐用成片的隔扇门窗,形成整体效果.同心清真大寺礼拜大殿的隔门就同时采用了传统建筑装饰中剔雕与透雕两种木雕手法.装XX木雕饰纹样则以三交六婉、双交四惋或变体的菱花窗为主,隔心的权隔密集,花纹多而不同.同心清真大寺礼拜大殿的外檐柱仿之间装饰了云纹挂落,连拱板上端则有透雕成植物和阿文的图案,下端也采用透雕成暗八仙的题材进行装饰。砖雕:宁夏清真寺的砖雕艺术多源自XXXX(古称河州)砖雕.XX位于XX省陇南夏河之畔,是XX省回民聚居的地区.这里除了回族外,还居住着汉、藏、东乡等民族.因此,在建筑装饰上,特别是在砖雕艺术上,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伊斯兰教义认为,雕塑、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不义行为;但又由于汉文化长期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常用龙、鸟、蝶等动物象征,因此,清真寺建筑中的许多砖雕艺术形象,如传统建筑的脊兽,在伊斯兰教建筑中被巧妙的“转形”,用植物自然生长状态的纹样来附会屋脊装饰,远看是脊兽龙飞凤舞,近观则是花卉、植物等。XX砖雕■阿拉伯书法艺术在建筑中的体现。阿文书法又称“经文书法”,它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阿拉伯文书法.在宁夏的穆斯林民居、饭馆、商店、回族中小学校等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