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七 剩余价值理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七 剩余价值理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七 剩余价值理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七 剩余价值理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专题七 剩余价值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授课时间2022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章节名称专题七剩余价值理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后果,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后果。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提高通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能力。思政目标:自觉立足无产阶级立场与资本主义剥削作斗争,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教学重点1.剩余价值的内涵和来源

2.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和表现

3.“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4.剩余价值的内涵和来源

5.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和表现6.资本运作形式教学难点1.资本是否剥削工人了?2.资本主义能否“带病生存”?3.辨析资本主义“劳资平等论”

4.辨析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本专题主要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依据专题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共计安排9课时。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第一小节)上一讲同学们了解到资本主义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其本质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可小觑的生命力。但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今天,我们就跟随马克思,一起深人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内部,去看一看其中是不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在这些矛盾的作用下,到底会发生什么?

2020年疫情飙升之下,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却频提复工。《卫报》认为,美国经济如何,事关特朗普的连任大计。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特朗普2020年3月26日强调,美国人民应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前提下“重返工作岗位”,并希望在4月12日复活节到来前让美国大部分地区“恢复”商业活动。他还发推文称,隔离防疫的措施导致美国经济停顿,是本末倒置之举。他说:“我们不能让解决方案比问题本身更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CNBC)称,特朗普暗示,那些建议延长限制人员流动时间的专家是为了在政治上击败他,而不是为了保护美国人民免受新冠病毒的伤害。在疫情飙升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之所以频繁提出要复工复产,其目的就是要维护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他甚至为此还说出了很多违背科学常识的奇葩言论,恶意揣测科学防疫建议。这足以表明,在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生产剩余价值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那么,资本剥削工人了吗?剩余价值是资本创造的,还是工人创造的呢?马克思带领我们深人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去,具体考察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

1.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我们之前学过,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千姿百态的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其中共同的体力脑力付出又是价值的凝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一样,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劳动只是生产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更不创造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抽象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不仅把自身的价值再创造出来,而且为资本家创造出了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对于“剩余价值”这个概念,要从来源、去向和特点三个方面去把握:“来源”即它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去向”即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特点”即它是超过了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所谓“超过了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就是指超过资本家给予工人的工资以外所创造的价值。换句话说,工人的劳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部分的价值通过工资的形式得到了补偿;还有一部分是剩余劳动,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就是剩余价值。有人说“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其根据是工人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工资”的形式得到了补偿;但本质上,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因为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资本家雇佣工人的秘密所在。

2.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资本家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发生了增殖。其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这种物化劳动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只发生了价值的转移,并没有发生价值的增殖,价值量是不变的,因此马克思称它是“不变资本”,一般用c表示。而资本投入的另一部分,即购买劳动力商品这种活劳动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被工人再生产出来,不仅如此,工人还额外生产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是变化的,所以马克思称为“可变资本”,一般用v表示。由此,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就是W=c+v+m(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要通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去比,而不是同全部资本去比,即m/v,这个比率称作“剩余价值率(m')”,亦称“剥削率”。既然可变资本部分的增殖形成了剩余价值,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变资本部分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可有可无的呢?显然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缺一不可。虽然劳动者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生产资料也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是受雇于资本家的活劳动,所以,资产阶级刻意混淆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源泉”,强调剩余价值是其全部资本共同创造的,这就掩盖了资本剥削工人的事实。资本在本质上究竟是什么?是金钱吗?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的一个例子。

【案例点击】不幸的皮尔先生

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英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之外还带去了300名工人阶级成员--男工、妇女和儿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依然很有钱的皮尔先生为什么在斯旺河不能继续获得剩余价值了呢?我们发现,当货币不能购买到劳动力时,就无法建立起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雇佣关系,因而脱离了这种特定生产关系的货币就只能是“货币”,不是会增殖的“资本”。可见,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①,是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其变作自己的可变资本,与自己手中的不变资本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非常形象地打比方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雇佣的活劳动,在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外,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以,在工人的劳动日中,工人在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还剩下多大比例的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们格外关心的事情了,这个时间越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对资本也就越有利。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资本家们的做法,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二小节)上一讲同学们了解到生产剩余价值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规律,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其中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而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使其绝对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搾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人们经常会发现,在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中,加班加点成为一种惯物,真的是上班时间做不完工作吗?了解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信同学们就明白了,加班实质上就是一种延长工作日长度,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让工人付出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也许有同学还会有疑问,加班不是有加班费吗?加班时间越长,加班费给的也就越多,资本怎么能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呢?事实上,如果给付了加班费,那么工人生

产加班费的价值的时间,就构成了加班总时间里的必要劳动时间,加班的总时间一定不会小于或等于这个必要劳动时间的,也就是说,加班总时间里一定会有剩余劳动时间,来为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提供无偿劳动。

理论上讲,资本家希望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越长越好,但现实中工作日的长度受到了工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双重制约,是不可能占满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具体的工作日时长,就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事实上,工人要求缩短工作日、反抗过度剥削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今天普遍执行的八小时工作日制度,正是工人阶级顽强斗争、付出流血代价换来的合法权益。这个胜利对于劳动阶级是如此不易和重要,以至于我们每年都会进行纪念,这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知识链接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胜利。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中国人民庆视劳动节的活动可以追溯至1918年。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通过延长工作日以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呢?在一个工作日内,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如果能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即便工作日的总长度不变,资本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一种更隐蔽的剥削方式,但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赖于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只有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在不减少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生活消费品耗费的情况下,减少购买劳动力价值的费用,从而减少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又为什么会提高呢?这还要到价值规律中去寻找答案。个别企业由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在竞争规律作用下,某个企业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就会争相效仿。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以此类推,各个部门都会由于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客观上导致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全社会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一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高阶段相适应。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单个资本家就能实现的,是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占有主要地位,同时将会贯穿资本主义社会始终。【课堂讨论】“无人工厂”的利润从何而来?马克思认为,工人的活劳动是一切利润的唯一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甚至一部分所谓的“无人工厂”开始出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无人工厂”不仅有利润,而且常常会比“有人工厂”利润更多。既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活劳动了,它的利润从何而来呢?难道真的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断言的那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肯定是不对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全部内容。根据所学,我们至少可以进行一部分驳斥。首先,如果单个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显然,无人工厂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比一般的生产线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其利润里面就有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并不是本企业员工创造的,而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从生产部门内部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转移过来的一部分,是市场对高效率生产的一种自发奖赏。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也可以叫作超额利润,其实体依然是工人抽象劳动的凝结,只不过是其他企业工人劳动的凝结罢了,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工人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其次,表面上“无人”的工厂,真的没有一个活劳动吗?其实不然,只是生产过程中看不到了活劳动而已。众所周知,自动化生产线需要人来研究、设计,也需要人来维护和改进。这些隐藏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活劳动,进行的是一种技术水平更高、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这是复杂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他们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看待工人劳动不能只是直观地看一个生产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总体工人”的概念,从社会分工看整个工人群体。伴随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型、技术型劳动力在总体工人中占比越来越大,相比较简单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情况。所以,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的大型机器设备,不管它们在规模上多么庞大,本质上依然是不变资本,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无人工厂利润的唯一源泉。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通过学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在理论上,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在实践中,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在结果上,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一起,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掘墓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正是看到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呢?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这能否证明这种剥削关系是合理的呢?资本主义究竟是否可以“带病生付。。【课堂讨论】视频:《领风者》第五集中矿工儿子小托马与马克思的对话。在这段视频中,小托马向马克思提出的问题,相信也是我们很多同学的困惑。为什么矿工生产的煤炭越多,矿工失业的也就越多?为什么一方面煤老板手中有堆积如山的煤炭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工人因为买不起煤而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领域比比皆是,并不是小托马一家的偶然不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会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工人的不思进取,或者是经验观察的经济周期性震荡,总而言之,要么是工人要为自身的贫困负责,要么是经济寒冬大家只能共同忍耐,资本家阶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被连累的受害者。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视频中马克思回答小托马是资本家隐瞒了一个秘密,事实上这个秘密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和寄生关系。相信小托马和我们都不能完全明白马克思寥寥数语的解释,相比较文艺作品中的简单和抽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要严谨、深刻得多。(第三小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或对抗性。英国的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始终存在着“所蕴含的潜力与这种潜力实现之不可能性之间的张力”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释放的生产力为人类的自由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奉行的扩张性自由市场制度,在呼唤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出日益庞大的贫困人口,使得资本主义促进人自由发展的可能变成一种纯粹的空想,造成“人类生产力所创造出来的成就与广大群众无法控制他们所生产的财富之间的异化,从而形成一种极端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对抗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尖锐,最终引导资本主义走向灭亡。那么,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一)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及其原因什么是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也就是说,资本家把赚来的钱(剩余价值)不是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不断地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资本不断积累和扩大,这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鼓吹资本积累是为了“社会进步”,是资本家一种“节欲”的美德。他们把资本归结为资本家的节欲,而把利润说成是对资本家节欲美德的报酬。事实又是什么呢?资本家之所以要积累资本,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是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本性决定的。第二,出于竞争的需要,如果不扩大资本,就会在竞争中被吃掉,这是它的外在压力。马克思说: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因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中的实力,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用从雇佣工人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再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可见,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资本家贪得无厌,具有绝对的致富欲;二是出于恐惧,怕在竞争中成为“大鱼吃小鱼”的牺牲品。2.资本积累导致人口过剩和生产过剩为什么说资本积累具有对抗的性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与所有权分离,劳动力成了商品,资本家靠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地增加不变资本的投入,以此更多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造成资本积累中的一系列尖锐的对立和矛盾。资本积累的对抗性质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这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引起的。所谓资本有机构成,通俗地讲就是资本运用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或构成,如90:10.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投入到不变资本的比例提高,可变资本减少。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强竞争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就引起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因为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不变资本大了,可变资本就会相对变小,所以出现人口过剩,即出现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可变资本的减少就意味着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减少,就是降低了对工人的需求,因而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造成所谓人口的过剩。其主要原因就是:第一,资本主义的机械化,不但产生了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而且由于机器的使用把许多工作变得简单了,妇女、儿童也加入了工业大军,使劳动力的供给大大增加;第二,由于竞争以及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城市和农村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破产,变为以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必然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过剩?主要是因为资本不断集中造成的。所谓资本集中就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利润率下降(这主要是由不变资本增长过快引起的)。而利润是与剩余价值成正比的,利润率下降,就意味着资本家不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愿再过多地投资,影响了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过剩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小资本经不起竞争,使小资本失去了生产条件,成为闲置资本,也造成资本过剩。也就是说,利润率下降必然会使资本的使用受到限制。当追加资本不能增大利润量的,资本家自然不会再投入了,这就造成资本过剩。可见,资本积累的结果造成了两个过剩、两种失业,它本意是发展生产,而实际上却破坏了原来的生产。当然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仅仅是相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相对于追求更高的利润而没能用于生产。3.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本积累会导致以下几个后果。第一,造成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第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和大量产业后备军。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知:资本积累的后果造成了两种相对过剩、两种失业,原本发展生产的初衷却实则破坏了生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之所以说是相对的,不是就整个社会生产的实际发展而言,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所需要,所以才成为“过剩”或者“多余”的人,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和存在的条件。第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这主要是从资本积累对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些都意味着,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活动为资本家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资本主义被新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条件。可见,资本积累本身带有对抗性质。其实,资本积累的对抗性来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二)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矛盾对抗1.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这里有几个概念先要弄清楚。第一,再生产: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任何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这种再生产活动。马克思讲,离开生产不用说一年,就连几个星期都难以维持,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所谓再生产又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第二,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这里要注意“如果”两个字,它是个虚拟词,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能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活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确实表现出简单再生产的特征,生产活动总是年复一年、简单地循环,比如种地、捕鱼、打猎,人们得到钱后用于消费、享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不会这样,它要追求增殖。第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如前所述,这是由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因和竞争的外因造成的,是大势所趋,否则难以保证资本家的地位。也正是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才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内超过了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活动在积累资本和财富的同时,也进一步积累着矛盾和对抗。综上,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无论是个别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运动都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性。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就是经常不断地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灭亡!2.个别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以个别资本活动的形式存在着。我们把各个企业那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叫作个别资本。个别资本的运动是通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的。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再生产活动是离不开资本循环的,这就是资本循环的活动。资本周转是指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转。可见,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是要不断地进行资本周转的,否则,很难带来价值增殖。个别资本的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一售卖阶段;分别履行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处于流通阶段,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在这里,资本并没有发生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为转化为生产资本做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这一阶段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形式由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这是资本再生产的决定性阶段。在这里,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生产资本一商品资本),而且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这个阶段是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即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从资本形式上看,由商品资本又重新回到货币资本形式,资本家出卖了他的商品,取得了比原资本更多的货币。这个阶段又处于流通阶段,是资本家预付资本还原和剩余价值实现的阶段。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先,实现在后,在生产剩余价值时,它是否实现尚难确定;剩余价值的生产发生在企业,但它的实现是在市场上,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是否为社会所需要,资本能否增殖,只有在市场上才能见分晓。这个阶段,是(增殖了的)商品资本(W')向增殖的货币资本(G')转化的阶段。通过流通,资本又一次出现形态上的变化。总而言之,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与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适应,与之相对的就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个别资本或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同时并存。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这样的条件往往是得不到满足的,这样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所以,个别资本的运动就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正常持续进行下去,导致生产停顿或者出现危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危机,都由此而产生出来。我们可以继续分析:所谓产业资本的各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就是说,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分别处于三种状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各司其职,否则就会使它的运行中断。所谓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就是说,每一种资本形式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各自循环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继起进行转化,否则就会使资本循环遭到破坏。那么资本家能够保障这一循环正常进行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总是能够经常具备。那么,社会资本的运动是否会好一些呢?接下来,我们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3.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什么是社会资本?就是通过广泛的买和卖的关系汇集而成的无数个别资本的总和。之所以要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实际上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自己的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产品怎样满足这些需求和怎样使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资本主义是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它的生产就是为了卖。每个企业都要依靠其他企业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又要向其他企业销售自己的产品,它们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所以,个别企业的产品能否实现,必须进一步从全社会的高度来把握。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社会总产品。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生产和消费、供和求之间能否达到平衡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能否实现的问题。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形态,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另一种是价值形态c+v+m(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必须使在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还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由于生产不断扩大,社会总产品也就不断增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越来越复杂和困难。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是两大生产部类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所谓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十分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自己决定,目的是赚钱、获得最大利润,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求整个社会按比例发展,就很难实现,因为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主义这种发展又受到支付能力需求的限制,必然会使总量平衡条件的实现遇到困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严重时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所以,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必定不会维持长久,总要被更高的、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这种取代应该说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是惊人的。这里就涉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对抗性矛盾所必然会造成的社会后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争相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使得资本中用于购买不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c/v).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其结果就是机器排挤工人,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它的需要,过剩了。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工人越努力工作,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就越有可能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规模越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就越快,工人失业状况也就越严重。由此,一方面是资本积累造成的资本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和财富向资本一极不断聚集;另一方面是工人越来越多地从生产领域被排挤出来,失去了工作就意味着没有工资,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贫困在工人阶级这一极不断聚集。这就最终形成社会流通领域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尤其是智能化机器的使用,机器排挤工人是一个普遍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会造成两极分化,进而导致供求失衡,引发经济危机。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一趋势又是如何应对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工人作为劳动者不能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机器取代工人,历史地看是一件好事情,工人可以从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做更高级或更喜欢的事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变成了一件坏事情,除了暂时给少数资本家带来更多剩余价值之外,它造成工人失业和贫困、经济危机,以及长期来看的资本利润率下降。为什么好事会变成坏事呢?在于无论是工人生产还是机器生产的成果都属于资本家,而不是广大劳动者,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建立了公有制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基础,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机器取代人工,工人虽然不再劳动了,但依然可以享用机器劳动的成果,这样有“钱”又有“闲”的生活,才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我国有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劳动解放、追求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提出的,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对抗性矛盾,构建了一个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模型,即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II;每一部类内部又按照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在价值上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公式表达,就是社会总资本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要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即I(v+m)=IIc.这不仅是一个价值量的比例关系,还是商品结构上的比例要求,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资本主义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这说明资本主义单个企业内部为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往往会严格管理生产资料和工人;在整个社会生产的结构和比例上,却是各自为政,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生产领域的直接体现。说到供求,自由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迷信市场,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自动就会解决任何供求失衡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事实果然如此吗?众所周知,市场调节是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而“价值”这个劳动的社会尺度,其本质就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价值规律的这个自发作用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分散的市场主体之间按比例分配劳动经常遭到破坏。不仅如此,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由于无法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财产的私有性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私有生产者无法自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味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求失衡,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相对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无论是强调自由市场的西方供给学派,还是强调国家财政消费的凯恩斯需求管理学派,都把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作为不可改变的制度前提,都在改变市场供求总量上兜圈子,要么陷于“市场失灵”束手无策,要么掉进经济“滞胀”旋涡难以自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辩证统一,在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基础上,还发挥国家的制度优势,通过政府坚强有力地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积极主动地创新引领,在保持社会公平基础上实现市场供求平衡,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习近平说: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宏观经济中供求关系认识的新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直接结果,就是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显得过剩了,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延长了买卖链条,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引起的。同时,赊购赊销方式也使整个信用关系有遭到破坏的可能。但是,这些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真正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