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要点课件_第1页
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要点课件_第2页
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要点课件_第3页
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要点课件_第4页
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要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法主讲人:许颖法学博士、副教授1

第一讲国际法的基本理念一、国际法的概念二、国际法的渊源与编纂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五、国际法理念的探索2一、国际法的概念(一)国际法的定义和演变国际法:它是国家间交往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英国法学家边沁最早引入“国际法”一词,也称为国际公法,强调的是调整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这种特征。(功利主义法学代表)3国际法的历史

古代国际法: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古代社会就有关于条约使节等方面的一些国际法规则和制度的雏形,零星的、小范围的和萌芽的。古埃及,结盟条约、边界条约、通婚条约,使节人身不受侵犯。古希腊。中古国际法:欧洲,罗马帝国。亚洲、中国。4近代国际法:近代国际法诞生于欧洲,1618—1648

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这个战争的后果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跟宗教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发生的时候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在1555年,当时欧洲宗教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高潮,标志是新教已经击败了天主教,取得了和天主教平起平坐的地位,天主教和新教苟合签订了

奥格斯堡和约。

5奥格斯堡和约:一、确立新教和天主教的平等地位。二、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使得当时的罗马帝国内慢慢形成两个阵营,一个天主教阵营,一个新教阵营,帝国内部的邦国根据自己的宗教选择形成不同的联盟,这样就达到了暂时的力量均衡状态。61618年,两个宗教联盟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可以看成是双方力量再分配的过程。战争主要争,从宗教层面看,抢宗教话语领导权,谁说了算;从世俗政治方面看,争领土。1648年,罗马皇帝就以其名义把参战的国家召集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一个小镇上,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公认为西方现代政治的发端。宗教和约,重新明确了奥格斯堡和约中确定的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加尔文教也加了进来。国内和约,对罗马帝国是一个解构。国际和约,第一次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消除了罗马帝国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把当时处于边缘的很多国家都纳入到欧洲体系中来。

8评价:以宗教开始,以世俗结束。一、宗教与人们日常社会的分离。推动欧洲由神圣时代到世俗时代过渡的完成。二、奠定了现代国际政治概念。历史学家评价:尽管在战争之初产生了宗教热情,也就是说尽管开始发生的时候是追逐宗教话语的领导权,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政治力量的较量和追逐。

9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第一,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罗马帝国的各个邦国获得了实际的主权,第一次有了国家主权的概念。第二,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导致了欧洲范围内国家主权理论的蓬勃发展。第三,国际法的初步形成。10十七世纪以前,几个国家的代表有时候会在某个地点聚会,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这些聚会不同,它类似于欧洲全局会议——就像我们现在的欧洲首脑会议,因为它的关切点在于安排和解决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会议所缔结的一系列足够多的条约,奠定了欧洲各国领土分配格局。吉登斯剑桥大学教授111625年荷兰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国际法的规则和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为近代国际法学奠定了基础,近代国际法学之父。公海自由原则此后的200余年,国际法主要在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适用,并随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12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整个东罗马帝国时期所有欧洲民族竞争过程中,为什么英国会获胜?马克思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崛起,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13

卡尔•施密特空间革命:原来以罗马帝国陆地为中心的空间,被海洋的发现、北美的发现而改变。新的空间出现后兴起了空间的争夺。

14

海盗资本主义海盗是不服从任何法律(尤其是不服从既定的当时整个国家规定的法律)。在地理空间发生改变海盗出现的时候,它开始改变全球的法律。

无主地英国宗教改革的核心问题,“世界上最高的法律不是教会制定的,而是国王制定的”。伊丽莎白陆地可以分割的时候,海洋可不可以分割?英国的辩论主张就是说“海洋是自由的”。1516国际法的分类针对文明的欧洲人之间的战争,我们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我们要签订平等的国际条约。针对野蛮人,欧洲人与野蛮人之间不需要签署国际条约,就可以占领土地。处在中间这类的就是由文明但是还没有达到欧洲文明程度的,欧洲人可以签署不平等国际条约。17国际法律规则的变化恰恰是和一个商业集团、以及它背后的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封锁整个世界今天接受的法律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由海洋这样的一个空间带来的。WTOTRIPS战争更像是两个绅士之间的决斗。英国兴起后,面临一个问题,封锁海岸。18现代国际法1911年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废除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开外交、国家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等许多新的和进步的原则、规则。国际法最重要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之后。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联合国宪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19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关于国家或国际法主体本身的一些制度,如国际法上的国家和政府、领土、居民、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责任、国际争端的解决等。国际法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如海洋法、国际航空法、空间法、条约法、外交领事关系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战争与武装冲突法。20(二)国际法的基本特性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比较:强制力的依据: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国内统治者的意志;产生于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家之间的意志协议。立法方式:国家之间在平等基础上以协议的方式共同制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和调整对象:国内法主要是调整自然人、法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强制方式:超越个体之上的有组织的国家强制机器来保障和实施的。而国际社会没有超国家之上的强制机构,联合国

2003年3月,美英等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严重动摇21国际法的法律性国际法作为法律得到所有国家承认。在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场合,国际法的规则也被很好的遵守。国际法的法律性也突出表现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也是先提出了先发制人的理论,然后才发动战争)22二、国际法的渊源与编纂

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则存在和表现的方式,也就是到哪里去寻找国际法规则,以及识别一项规则是否有效的国际法规则。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条约:现代国际法的主要的法律渊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规定当事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国际习惯:不成文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是在国际交往中由各国前后一致地不断重复所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为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和制度。构成要素一般法律原则:各国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一些原则,如公允及善意。23国际法的编纂将各项国际法规则和制度编制成系统化和成文化的法典。由于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立法机构,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只能以条约和习惯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编纂工作就更加必要。24三、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国内法优先论国际法优先论二元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各自有其不同的性质、效力根据、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二者互相独立。25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问题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宪法,表明从最基本的原则上,中国尊重和遵守国际法的体系。对于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和地位,目前我国宪法没有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条约可直接适用的:民事诉讼法239条(对于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

条约需要经过国内法转化才能适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反补贴》,针对有关WTO协议在国内的适用问题作出司法解释,排除了WTO协议文件在中国法院的直接适用性,在WTO协议在国内的实施方面,我国倾向于采取“转化”的方式。26在民商事范围内,中国缔结的条约与国内法有不同规定的部分,在国内可以直接适用。民法通则142条2第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民商事以外的条约,需要根据与该条约相关的法律规定,结合条约本身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条约与国内法冲突时的优先适用问题,还没有统一全面的明确规定。27四、国际法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特征各国公认:首先是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不能只是部分国家或地区承认。适用于国际法律关系的所有领域:它贯穿于国际法的各个方面,在国际法的一切领域都发生作用。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是具体原则产生的基础。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体系存在的基础,如果基本原则被破坏,则将破坏和动摇整个国际法体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强行法性质:是在国际社会中公认为必须绝对遵守和严格执行的法律规范,不得被任意违背或更改。28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自保权:国家在遭受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进行单独或集体反击的自卫权)。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平等的表现:缔约时的“轮签制”国际会议排序采取对称、圆桌、抽签或字母顺序的方法外交礼仪待遇和外交代表位次的平等。(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国家主权原则也面临极大的挑战。29不干涉内政原则内政的实质是国家基于其管辖的领土而行使主权的表现,包括建立国家政权体制和建立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处理其立法、行政、司法事务,以及制订对外政策、开展对外交往等所有方面的措施和行动。干涉他国内政被国际法所禁止。西方一些国家和学者主张“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和“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当一国国内发生了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罪行时,该国的人权高于主权,甚至可以牺牲该国的主权,而允许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对该国进行干涉。所以,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可以牺牲一国的主权或干涉一国的内政。(美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回应。)30《联合国宪章》:当一国国内发生了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罪行,并且已经威胁到国际和平或破坏了国际和平甚至发生了侵略的时候,安理会可以对侵犯人权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必须由安理会来判断和采取军事行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体都不得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但安理会采取武力行动的目的,仍然还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一国的人权问题进行干预。31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发动了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野蛮空袭,并摧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对南联盟进行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貌似尊重人权,其实质是借人权否定国家主权,否定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干涉他国内政。“人道主义干涉”在政治上是十分有害的,由于它允许个别国家或几个国家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直接使用武力。削弱了联合国32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任何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与联合国宪章或其他国际法原则所不符的方式使用武力。不得使用武力原则首先禁止侵略行为。1974年联大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中,列举了7项侵略行为,违反规定,首先使用武力,即构成侵略行为,联合国大会可以根据情节及其后果确定是否构成侵略,但联大决议本身并没有拘束力。对侵略行为和侵略战争的惩罚,在国际法上有过成功的司法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盟军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和日本实施了军事占领,对战争罪犯进行了国际审判。凡是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规则的武力使用是被允许的,包括国家对侵略行为进行的自卫行动和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下的武力使用。3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组成,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国际实践反复证明,国际争端,不论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法律或事实的,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成为武装冲突,甚至国际战争。“诉诸战争权”曾经是传统国际法中国家的一项合法的权利(传统国际法中可以进行报复),连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引起了人们对于制定战争法规的要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会以后的国际联盟都对国家的战争权进行了一些限制。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首次规定全面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禁止使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34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前提是指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独立权只严格适用于殖民地民族的独立。对于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被认为是一国的内部事务,没有任何国际法上的依据。对于国内的各民族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各国是通过其国内法来实现的(我国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35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国家对于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义务,应真诚、善意、全面的履行,要求国家尊重和遵守国际法的规则。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依赖日益增加,在全球性或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根据国家承担的有关义务进行国际合作,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国际环境保护的治理,我国北部的沙尘暴。36五、国际法理念的探索和平:国际法的基本理念和平理念在国际法上的实现是与国际法对战争权的限制和废止相联系的,虽然20世纪以前的国际法对战争程序、作战手段和伤员待遇均有严格的规定,使战争更有“秩序”和比较“人道”,但却为主权国家保留了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从而使战争成为国家推行其政策、争夺势力范围的工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暴露了传统国际法的严重不足和缺陷,使人类看到了保留国家战争权利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废弃战争权,禁止使用武力,成为当时国际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成为从传统国际法向现代国际法发展的重大转折。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所有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中,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害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并不得以任何其他同联合国宗旨不符的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除宪章规定的严格的自卫外,从主权范围内排除了使用武力的权利。形成了以和平作为基本理念,包括和平原则、和平制度、和平行动在内的现代国际和平的法律和实践。38和平原则,包括禁止使用武力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制度,主要有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军备制度、裁军制度以及包括惩治战争和侵略罪行在内的国际刑罚制度。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是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教训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联合国宪章》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授予安理会,且确认安理会在履行此项责任时,是代表各会员国行事,他决定的集体措施对各会员国都有约束力。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军事行动的机构。39军备和裁军制度是对战争和冲突的“源”的控制,战争不能制止,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军备自然难以裁减,裁减军备可谓是釜底抽薪。根据传统国际法,军备是自由的,虽然限制军备的思想早已萌芽,但是依国际协议来限制军备的行动,则到19世纪才开始。几十年来,联合国在解决全面禁止核试验、不扩散核武器和禁止生化武器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先后建立了众多的裁军机构,缔结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40现代国际法建立人类和平秩序的努力,并没有消除战争和武装冲突。局部战争和冲突却从未停止过,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9·11恐怖主义袭击,使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冷战结束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力量的对比的变化,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基本原则以及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国际社会的和平理想不断受到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破坏。表明,战争的根源还在。41人权:国际法的终极理念人权本是国内法律管辖的事项,因为它原则上只能在一国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权之所以被纳入国际法的管辖范围,不仅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可能溢出边界,影响国际和平与秩序,更是因为人权作为法律的终极理念,是国内法与国际法共同追求的普遍价值。42人权问题从国内法领域进入国际法的调整范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国际社会缔结了几项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如1926年的《禁奴公约》和1930年《禁止强迫劳动公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悲惨事实,进一步激起了国际社会用国际法保护人权与自由的强烈愿望。因此,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平等等权利作为联合国宗旨之一,为此,联合国专门设置了“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承担维护人权的职权。而且逐渐形成了国际法的新的部门法—国际人权法。43国际社会专门制定的人权条约,30多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废止奴隶制、奴隶贩卖及类似奴隶制制度与习俗补充公约》1956,《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公约》1965,《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1980,《儿童权利公约》1989,等等。这些条约和宣言为各国提供了尊重、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制定有关人权的国内法律和制度,成为有关条约当事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为了保证这种国际义务的履行,有关国际人权条约设立了国际监督机构,规定监督程序,保障人权的实现。44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国际人权条约的实施,改进世界人权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监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